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中國教育為什麼出人才

中國教育為什麼出人才

發布時間: 2024-10-12 18:11:56

㈠ 中國教育最大的成功在哪裡

中國教育最大的成功在於取得了成本,規模,質量三者的總體優勢。但是以中國的人口數量和別的國家比規模太過於欺負人,就說成本和質量吧。質量高過我們的,成本遠超過我們,例如西方的發達國家,而且他們也只是在對精英的教育上對於我們有優勢,但對於多數普通學生來說到底是誰的更差還不一定;成本遠低於我們的,質量比我們就差的太遠了,就比如印度等國。工業化的教育生產出來的巨量的工程師再投入到整個社會的生產生活中,會產生驚人的效果。這大概是最後一波社會主義遺產了,且吃且珍惜。
而你要問最大的成功到底在哪,那必然是最微小的,但卻也是最廣泛的,它就發生在每個人的身體里。我想,在你的心中已經有了一個自己滿意的答案。對於國家來說,盡她所能讓更多的人獲得更好的教育,不會因為經濟的原因從而失去這個寶貴的機會。義務教育能讓很大一部分沒錢讀書的孩子有個可以學習的平台,就算是學習不好,但至少在以後的生活中不至於連寫字都不會。高考能讓很多小城市、農村的孩子有個可以開闊眼界的機會,這個機會很大程度上來說還是較為公平的,雖然確實非常殘酷。
大學每年幫學生補貼三五萬,只讓學生交幾千的學雜費,而且就算交不起學雜費,拿通知書去辦助學貸款也根本不會去卡你,不加息過個幾年後還,還是壓力很小的。學業過程中還有各種補助,這樣也讓很大一部分學生沒有了後顧之憂。到了更高的階段,會給優秀的學生公費外派留學,讓這些有能力的人,可以在自己所擅長的地方有更好的發展。
誠然,現在我們教育在各方面都和其他國家有這不小的差距,但當一個國家的人都將下一代人的教育視為最重要的事情時,我想總是會越來越好的。

㈡ 中國的教育是培養人還是篩選人

維基網路關於教育的解釋:
教育,通常有廣義和狹義兩種概念。
廣義的教育泛指一切傳播和學習人類文明成果,即各種知識、技能和社會生活經驗,以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性化的社會實踐活動,產生於人類社會初始階段;狹義的教育專指學校教育,即制度化教育。廣義的教育則包含社會待人處事的方方面面,例如家教、禮儀等文明與社會的教育。
照此理解,教育無疑旨在「培養」。如果在前面加一個定語,變為:中國的教育是在培養人還是篩選人?你會給出哪種答案呢?
談中國教育,不能不提至聖先師孔子。
孔子是怎麼教學生的呢?
子曰:「有教無類。」
子也曾經曰過:「察其言,觀其行。」
2000多年前的孔子是怎麼教學的,我們不得而知。還好我們有「史家之絕唱」《史記》,管窺夫子當年之行。《史記》記載:孔夫子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也就是說,孔夫子收了三千份學費,最終畢業的只有七十二人。
夫子當年大概是這樣教學的,子路這個班長一聲響亮的「起立」之後,諸位同學齊聲「夫子好」。禮畢,夫子手捋美髯,款款飄來「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其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之。」
然後,四下張望。
子貢同學在微微點頭,明顯是聽懂了這段話嘛。周遊列國一定要帶上他。
大張偉同學一臉懵逼,很明顯沒聽懂,沒關系,回老家河南周口種地去吧。
說好的「有教無類」呢?為什麼老師只教聰明人呢?
無論春秋戰國還是2019年的今天,優質教育資源一向稀缺。只有用這種方式,孔子才能極高效率提高教育成功率,為時代培養出一批治國理政的人才。
同樣的選擇邏輯見於孔子的「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如果孔子真的是「有教無類」,何必要分「有道」還是「無道」呢?當仁不讓的仕之就可以了。
綜上:中國的教育自古以來就是在」篩選「而不是」培養「。
能夠不計成本得投入,擔當起「培養」二字的,只有自己的父母了。
回到我們的現金流游戲上,游戲的目的:首先是測試財商,然後是訓練財商。測試和訓練,已經接近於是在培養了。只是,誰該負擔起這份」培養「的重任呢?
除此之外,游戲是不是也在篩選?
選擇來玩游戲是一層篩選。
持續來玩游戲是一層篩選。
選擇寫總結是一層篩選。
游戲聯系實際是一層篩選。
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真切的改變是一層篩選。
層層篩選之下,財富自由註定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
感謝你和我一起出發,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