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國防教育兩顆星兩條杠什麼等級
擴展閱讀
中學學的數學知識 2024-11-24 10:38:50
朗讀經典閱讀什麼意思 2024-11-24 10:37:05
種植知識大全集 2024-11-24 10:31:54

國防教育兩顆星兩條杠什麼等級

發布時間: 2024-10-11 19:19:21

A. 關於大學生如何加強國防教育談談你的看法和建議

1.怎樣使經濟利益與國防利益統一起來的問題變得十分突出。市場經濟是一種利益驅動型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起決定作用的是價值規律,在價值規律的決定和導向下,必然刺激市場主體自發地去追求盡可能多的經濟利益,用較小的投入去創造盡可能多的產出,力求獲得超出平均利潤之上的自身利潤,這種內驅力對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是極為有益的。但市場經濟自身也有其弱點,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市場不能自發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統一。在國防建設領域這方面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例如,軍工生產改變了過去統得過死的單純計劃體制,軍工企業走向市場,這固然給國防經濟帶來了活力,但由於企業的經濟利益與軍品生產所要求的國防利益之間在很多情況下並不完全一致,一些軍工產品的生產利潤偏低,在市場的驅動下,許多軍工企業對軍品生產缺少積極性,出現重民輕軍、本末倒置的現象。又如,一些重大國防科研項目需要集中全國的科研和技術力量進行協作攻關。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靠的是"全國一盤棋",攻關大會戰,有設備出設備,有技術出技術,不講代價,不講條件。在搞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國防經濟的微觀基礎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利益主體的多元化,由於大量科研單位和軍工企業逐步轉為獨立的市場主體,進行協作就有許許多多的利益關系需要協調。出於同行業之間的競爭意識,企業與企業之間在技術上也可能互相封鎖。再如,為了鞏固國防,確保國家和民族的安全,就必須把國防意識貫穿於我們的各項建設事業中,在一切重大項目的建設中,都要統籌考慮國防的需要,力求實現經濟效益和國防效益的統一,做到平戰結合,軍民兩用。這樣,就需要在工程建設中追加部分的投入。許多地區、部門和企業出於經濟上的考慮,就往往看重眼前的、局部的利益,使一些已經建成的項目和在建項目不能發揮應有的國防效能,甚至留下重大的隱患。更有一些單位和個人見利忘義,破壞和侵佔重要的國防設施。這些現象都應引起重視。
2.物質利益觀念的強化對國防建設所需要的獻身精神形成了沖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物質利益觀念大大增強了,物質利益已經成為影響人們思想和行為的最主要的顯性因素。這固然有其合理的、積極的、體現社會進步的方面,但它對於人們無私奉獻精神的沖擊也是不容迴避的。國防建設是造福於祖國和人民的事業,是最需要獻身精神的事業。特別是作為國防力量主體的軍隊,更以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為其主要的職業特徵,軍人平時要在艱苦的環境里衛國戍邊,戰時要在血與火的斗爭中沖鋒陷陣,需要做出種種犧牲,付出種種代價,許多付出是常人難以想像的,也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但在中國現有條件下,軍人的經濟待遇比較低,存在著種種後顧之憂。軍人的付出與得到的回報之間有失衡的現象,與社會上的一些高收入人群更有明顯的"反差",這就造成了軍營對青年特別是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減弱,不能夠吸引和保留最優秀的人才;青年應征入伍的熱情下降,進而兵員素質下降;部隊幹部戰士不安心,見異思遷等等。
3.國防動員和後備力量建設面臨著不少新情況。國防動員包括武裝力量及為戰爭服務的人員的動員、經濟和科技動員、政治動員等等,涉及國家和國防建設的方方面面,其關鍵是形成一種與整個國家的社會制度、國情相適應的快速高效的動員體制。國防動員體制是國家為實現平戰轉換,盡快地把戰爭潛力轉化為應付和贏得戰爭能力所建立的體系制度,它包括在各行、各業、各個環節所採取的各種措施手段,及機構設置、許可權劃分、計劃規定、法規制度等等。中國過去的國防動員體制是與計劃經濟體制相聯系的,國防動員的方式採取單純行政命令的方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種方式已經不完全適應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結構和整個社會組織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利益主體趨於多元,無論是武裝力量的擴編、民用產品的轉產、交通運輸力量的徵用、人民防空的組織,還是其他財力、物力的動員等等,較之過去都有著完全不同的特點,必須探索並努力形成一套新的快速有效的動員形式和程序。毫無疑義,國防動員作為國家由平時轉入戰時的非常行為,必須帶有強制性和不可抗拒的權威性。但是,在國家利益至上的前提下,也應該兼顧到不同利益主體自身的利益,協調好各種利益關系。只有這樣,才能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凝聚強大的贏得戰爭的力量。要通過法律法規形式對各種利益主體及個人的權利、義務做出明確的規定。與國防動員領域的情況相聯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微觀經濟基礎的變化、人的價值取向的變化,以及人員流動性的增大,國防後備力量的建設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出現了"經費難籌措、人員難集中、活動難開展"的情況,個別地方民兵訓練甚至出現了"召之不來,來之要錢,錢少不幹"的現象。這些都需要結合新情況,探索新的路子加以解決。
4.新的社會環境對軍隊的思想政治建設和管理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實行對外開放,窗戶打開了,現代文明的清新之風撲面而來,資產階級的腐敗思想文化也難免乘虛而人。市場經濟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活力,帶來了物質文化生活的極大豐富,但市場自身也有弱點,對社會風氣的某些負面影響不容忽視。當前中國社會生活中的"酒綠燈紅"現象,固然是經濟文化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種表現,但往往進步與落後相伴,健康與腐朽共生。一些場所在貌似現代、高雅的幌子下往往成了藏污納垢之地,成為滋生腐朽現象的溫床,丑惡和罪惡的淵藪。軍隊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各種社會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必然會反映到部隊中來,一些消極影響不容忽視。例如,在一些發達地區和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軍營四周到處是高檔飯店、歌舞廳、夜總會、咖啡屋、酒吧、桑拿、發廊以及其他高消費的場所,這些對部隊的思想政治建設與管理教育帶來許多新問題。近年來,一些官兵被腐朽思想文化腐蝕,追求享樂、金錢,走上犯罪道路的不乏其例。軍營內與外面世界的巨大"反差",也使部分官兵不安心,不願意過相對艱苦、單調的軍營生活,不願意受部隊各種嚴格紀律的約束,它對官兵盡心盡職搞好國防建設產生離心作用。

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 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於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中國國防建設一個長期的基本方針。國防現代化需要國家雄厚的經濟力量和技術力量的支持,國防現代化水平只能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而逐步提高。國家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關繫到國家發展與強盛的大局。國防建設必須服從和服務於這個大局,軍隊要積極支持和參加國家經濟建設。國防科技工業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軍品優先、以民養軍的方針。國家在集中力量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加強國防建設,促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
國家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帶全局性的基本關系。正確處理這個關系,對於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無疑具有深遠意義。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國防建設的發展最終取決於經濟建設的發展。中國的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經濟實力還不強,必須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除非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動搖這個中心。同時,加強國防建設也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國防現代化建設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中,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與國防現代化建設兩頭兼顧、協調發展的方針。(張萬年《當代世界軍事與中國國防》第172頁)

和平時期國防建設 國防作為國家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國家安全與發展的保障和支柱,在國家建設中始終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商討新中國建國綱領的第一屆全國政協一次會議上,毛澤東就向全國人民發出了建設強大國防的號召,並由此拉開了新中國國防建設的序幕。此後,歷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為國防事業傾注了心血。國家有今天,人民有今天,中華民族有今天,與國防的鞏固和日益強大有著密切關系。分析總結國防建設的基本經驗,對於在新的歷史時期以更加清醒的頭腦、更加科學的態度、更加穩健的步伐去建設更加強大的國防,不無助益。
1、國防作為國家利益的捍衛者,只有鞏固和強大。國家才能獲得基本的生存和發展權益。國防,是國家為保證國家利益不受外界侵犯而採取的一切防衛措施的總和。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根本的利益集中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生存即安全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而這種安全與發展權益的獲得與保障,則是與國防的強大與鞏固緊緊聯系在一起的。如果說,舊中國有國無防、國門洞開飽受列強欺凌的歷史為中華民族提供了應當永遠汲取的教訓的話,那麼,建國之初我們即依靠軍事、國防力量粉碎了國內外敵人的進攻和搗亂,為年輕的共和國贏得了國際地位與和平建設發展環境的實踐,則為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開創了新紀元。
新中國是在極其復雜嚴峻的國內和國際環境中鞏固和發展的。在國內,國民黨反動派及一切舊勢力不甘心它們的失敗,仍依靠其殘余的軍事勢力和經濟的、文化的、宗教的多種手段進行頑抗;國際亡,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列強既不願看到中國脫離殖民體系而獨立,更害怕它走向繁榮富強。它們在外交上、政治上採取不承認主義,在經濟上實行封鎖禁運,特別是在1950年發動了侵朝戰爭,把戰火燒到中國的東北邊境。面對這種嚴峻的斗爭形勢,黨和政府做出了建設強大國防保衛新生政權的英明決策。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就指出:由於帝國主義和國內階級敵人的存在,加強武裝力量建設,強化人民的國家機器,藉以鞏固和保衛人民的利益,是使中國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由農業國進到工業國、由新民主主義進到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前提。1950年9月30日,周恩來在政協舉行的國慶一周年慶祝大會上也強調:"勝利了的中國人民不可能設有強大的國防力量來保護自己,必須及時地加強我們的國防建設。"因此,在百廢待興、國家經濟財政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國家仍然集中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到國防建設中去。一方面迅速建組建了海、空軍兩個新的軍種和裝甲兵、鐵道兵、防化兵、工程兵等新的兵種,使軍隊建設有了一個質的飛躍。一方面迅速建立和發展國防工業、國防科技,開展全民國防教育,為國防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依靠這支不斷強大起來的國防力量,我們很快剿滅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軍事力量,穩定了社會秩序,並勝利地完成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偉大任務,迫使世界頭號帝國主義軍事強國美國在停戰協定上簽字。這就不但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新生的人民政權站穩了腳跟,使中國人民獲得和平建設的環境,而且使包括帝國主義國家在內的所有國家,不得不用新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剛剛誕生的人民共和國。當時,新中國贏得了與自身經濟實力不甚相稱的崇高國際地位,體驗到"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偉大力量,主要有賴於國防事業的鞏固和強大。
2、國防作為以軍事力量為主體的防務體系,只有著重加強常備軍建設,國家安全才有可靠保障。一個國家國防力量的強弱,從總體上說,取決於由軍事、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外交及人口地理諸要素構成的綜合國力。但在所有這些要素中,屬於支柱地位的是軍事力量,而軍事力量的主體又是常備軍。其他各種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作用於常備軍建設才能轉化為現實的國防力。作為我國常備軍的人民解放軍及武警現役部隊,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擔負著鞏固國防、抵抗侵略,保衛祖國、保衛人民和平勞動的重大使命。我們黨是靠武裝斗爭,靠人民軍隊才建立了新中國的,因此對常備軍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有著清醒的認識。早在黨的"七大"報告中,毛澤東就提出了"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的著名論斷。1949年3月他在給"重慶"號巡洋艦起義官兵的復電中又提出了中國人民必須建設自己的強大國防,除了陸軍,還必須建設自己的空軍和海軍。在黨和國家及全國人民的關懷下,我軍的武器裝備不斷改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水平不斷提高,戰鬥力不斷增強,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職責。
和平建設時期軍隊建設必須以現代化為中心。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就認識到加強我軍現代化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抗美援朝戰爭之後,這一認識更加成為黨和軍隊的共識。1953年底召開的全國軍事系統黨的高級幹部會議上,正式確定了軍隊建設要以現代化為中心的方針,指出這既是應付侵略戰爭的客觀要求,也是軍隊建設走向高級階段的必由之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鄧小平堅持並發展了毛澤東關於人民軍隊建設的思想,發出了"為把我軍建設成為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正規化革命軍隊而奮斗"的號召,使現代化這個中心在軍隊建設中重新確立起來。我軍作為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只有不斷加強現代化建設,提高現代條件下的防衛能力和作戰能力,才能不辱使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3、國防作為尖端科學技術的集萃地,只有使國防科技躋身於強國之林,才能樹立起與大國地位相稱的國際形象。國防事業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的頭等大事,因而自古以來,人類社會最新科技成果往往最先應用於軍事、國防斗爭,甚至直接產生於軍事、國防領域。國防科技的進步成為國防力量強大的關鍵環節。特別是在高新技術廣泛應用於軍事領域的當今世界,國防力量的競爭集中表現為國防科技的競爭。在國際上只有成為國防科技強國才能確立起政治軍事大國的地位。建國以來,我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也是與國防科技的發展聯系在一起的。
20世紀50年代初,毛澤東指出:為了保衛祖國不受帝國主義的侵略,依靠我們過去和較為落後的國內敵人作戰的技術裝備是遠遠不夠了,"我們的陸軍、空軍和海軍必須有充分的機械化的裝備和設備",必須盡快建立和發展我們的國防科技事業。盡管當時國民經濟尚處於困難時期,黨和國家還是把發展國防科技、國防工業作為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之一。
在常規武器的研製和生產取得實質性進展之後,為打破超級大國的核壟斷,毛澤東又提出了我們也要搞一點原子彈的更高目標,指揮我國國防科研向高科技領域進軍,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59年6月,我國研製原子彈的任務開始上馬,到1964年我國自己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三年之後又爆炸了氫彈。在1964年第一枚近程導彈試驗成功之後,在1966年、1969年又相繼發射了中程和中遠程地地導彈。1970年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中國必須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的戰略思想指導下,國防科技獲得了新的發展。1980年我國向南太平洋地區發射遠程火箭,准確命中目標。1981年我國用一枚運載火箭發射了三顆人造衛星。1982年又成功地進行了潛艇水下發射火箭。進入90年代,我國運載火箭發射技術打人了國際市場。我國"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使我國具有一定的核反擊自衛能力,成為世界上五個獨立地掌握核技術和空間技術的國家之一,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當前,我國國防科技特別是高科技,與美俄等國家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們在國際講壇上的發言權、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與我們這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大國地位還不相稱。要縮小這種差距,樹立起應有的國際形象,就必須在增強綜合國力的同時,加快國防科技現代化的步伐,在國防科技上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
4、國防作為全民的國防,只有調動億萬群眾關心和參與國防事業的積極性,國家安全才有牢固的根基。我國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廣大人民群眾是國家的主人,這一性質決定了我們的國防也必須是全民的國防。只有把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貫徹運用到和平建設時期國防上來,形成一套能夠最大限度發揮人民群眾在國防建設中的主觀能動性的機制,才能使國防建設獲得最深厚的力量源泉,築起真正的銅牆鐵壁。
新中國成立後,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中央軍委,對建立全民國防體系問題極為重視,逐步形成了體現"人民性"、"群眾性"和"整體性"特徵的國防建設的指導思想、組織形式和保障措施。經過多年來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發展,逐步建立起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全民國防機制。
堅持和發展"三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在加強常備軍建設的同時,重視加強民兵和預備役相結合的後備力量建設。第一屆全國政協制定的具有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中就明確規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民兵制度》。1951年5月中央軍委專門發出了加強民兵建設的指示,指出民兵和自衛隊應成為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有力支柱。195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確立了預備役建設的法律地位,隨即中央軍委發布了組織預備役師的命令,並突出抓了預備役部隊的質量提高和民兵工作的"三落實"。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國的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特別是預備役部隊的建設有了根本性的加強。近年來,民兵和預備役部隊在配合人民解放軍正規部隊執行保衛邊防、巡邏執勤、維護社會治安方面發揮了強大的後盾和助手作用,在經濟建設中發揮了生力軍、突擊隊的作用。
5、國防作為國家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服務於經濟基礎鞏固和發展的需要,才能永葆生機和提高效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為經濟基礎服務。國防建設作為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為經濟基礎服務主要表現在,當外敵或國內敵對勢力以武力破壞或改變國家經濟基礎時,用革命的、正義的戰爭來維護和保衛它;而國家處在和平建設時期,則主要表現為服從和服務於經濟建設的大局,創造安全、穩定的內外環境。國防建設要服從國家經濟建設的大局,這一思想我們黨在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就明確提出來了,稍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做了全面的闡述,指出:為了建設強大的國防,可靠的辦法就是把軍費降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費用,只有經濟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有更大的進步"。根據這個思想,我軍軍費開支由抗美援朝時占國家財政支出52.9%降到50年代末的17.95%。同時採取了軍隊精簡整編等一系列正確措施。進入60年代以後,由於貫徹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基本路線,在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的關系處理上偏重於國防,軍隊數量膨脹,國防工程遍地開花,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協調發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由於正確貫徹了鄧小平關於國防建設和軍隊建設在要服從經濟建設的大局下行動的思想,軍費開支在國家財政預算中的比例做了較大幅度的調整,並大力開發國防科研和國防工業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功能,從而為新時期經濟的起飛創造了條件。同時,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也有新的發展。
強調國防建設服從經濟建設的大局,並不是說可以放鬆國防建設或降低國防建設的標准,而是求得兩者之間的協調發展。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國防建設是經濟建設的保證,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國防為經濟建設服務,其中就包括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的和平環境,而這只有在國防建設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因此,毛澤東在50年代就提出"兩手抓",即一手抓經濟,一手抓國防的思想。195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關系若干問題的指不中進一步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任務是不可動搖的,但也必須重視和適當加強國防建設,忽視國防建設的思想是極其有害的。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又從國家"四化"建設是一個整體的高度出發,指出:我們的四個現代化,其中就有一個國防現代化。如果不搞國防現代化,那豈不是三個現代化。"強調"要在國民經濟不斷發展的基礎上,改善武器裝備,加強國防現代化。歷史的經驗啟示我們,相對和平的國際環境,往往是以力量上特別是軍事力量上的某種平衡均勢為前提的。蘇聯解體雖然結束了兩極對抗,減少了世界大戰爆的危險,但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我國周邊的不穩定因素也並未消。在這樣的國際局勢下,我國國防力量的加強對國際局勢特別是亞地區的穩定,對國家的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國防納入到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去,統籌兼顧,協調展,使國防建設永葆生機和高效運轉。(姚有志《世紀論兵》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69頁)

國防現代化 當代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同樣包括國防力量的競爭。正在世界范圍興起的綜合國力競爭,集中體現著當代條件下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根本利益。國強要以國富作基礎,但國富並不等於國強。一個國家雖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而無強大的國防力量,就不可能取得應有的國際地位,也難以鞏固已有的經濟建設成果,甚至在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受制於人。當今世界,盡管各國的社會性質,在國際戰略格局中所處地位及國家利益目標不盡相同,但都在致力於增強包括國防力量在內的綜合國力,以謀求新世紀的戰略主動。中國是一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解決中國現階段包括國防現代化在內的所有問題,關鍵是要把經濟發展起來。經濟建設及其發展狀況,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一個大局問題。離開這個大局,社會主義就有喪失物質基礎的危險,中華民族就有被開除"球籍"的危險,國防建設的根基就有崩潰的危險。因此,國防現代化建設必須在這個大局下行動,服從和服務於這個大局。同時,國防現代化建設是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國防現代化,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就是不完整的。國防現代化建設是保證國家安全需要的一項不可或缺的偉大事業。可以斷定,今日中國,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要想擁有重要的國際地位,成為促進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就是一句空話。正如鄧小平所指出的:"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鄧小平文選》,第3卷,279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從發展的趨勢來看,中國作為當今世界惟一的社會主義大國,離開了國防和軍隊的現代化,就不足以成為對國際事務有重要影響的大國之一,就不足以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就不足以振奮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強大的現代化國防力量,始終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堅強後盾,是國家政權鞏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安寧的可靠保障。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已經成為適應世界軍事發展趨勢的迫切要求。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在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一場新的軍事革命正在興起。增強國防力量是一個長期積累、持續漸進的過程。無論是武器裝備的改善、軍事理論的創新,還是部隊官兵的訓練、後備力量的組織和動員等等,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此,世界許多國家都在其根本利益的驅動下,充分利用相對和平時期的寶貴機遇,從國家戰略全局的高度,不斷加強國防建設,搶佔新世紀的軍事制高點。超級大國在兩極格局解體後,仍然保持並繼續加強在全球范圍推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所需的擴張型軍事力量,保持高強度的軍事投入,以維護其軍事上的超強地位。世界上一些有影響的大國,在積極發展綜合國力的同時,不斷增強國防實力,以便在國際戰略格局中處於更加有利的態勢。即使一些並不富裕的中、小國家,在積聚國防力量方面也不敢稍有懈怠,把增強國防實力作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重要手段,以求在競爭激烈的國際社會中爭得相應的地位。相比之下,中國的國防建設還存在著國防現代化水平與高技術戰爭不相適應的突出矛盾,國家可能提供的財力、物力還難以滿足國防建設的客觀需求。如果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防建設可以"自我保障,自我發展";或者認為"經濟發展了,國防就會自然而然地強大起來";甚至認為反正大戰打不起來,國防建設可以"緩一緩、放一放"等思想,都是十分有害的。不僅會導致國防建設停滯不前,進一步拉大同發達國家國防現代化水平的差距,而且會

B. 小學生國防小知識簡短是什麼

小學生國防小知識簡短有如下:1、國防是指為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防備外來侵略和顛覆,所進行的軍事及與軍事有關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建設和斗爭。2、我國法定的全民國防教育目是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是 2001年4月28日頒布的。4、我國《國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部隊和預備役部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組成。5、國無防不立,民無防不安。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重要的無非兩件大事。 一個是發展問題,一個是安全問題。國防是人類社會發展與安全需要的產物。它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根本大計。

C. 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目的:

更好地提高大學生學習軍事知識的熱情和參加軍訓的積極性,更好地普及軍事理論和軍事技能知識,強化大學生的國防意識,增強其綜合素質。

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意義:

1、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工作,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

2、學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3、在普通高校開設以國防教育為主線的軍事課程,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和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的客觀要求,是為國防和軍隊建設培養與造就大批高素質後備兵員的重要舉措。

(3)國防教育兩顆星兩條杠什麼等級擴展閱讀

全民國防教育日:

2001年8月31日,中國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3次會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決定,每年9月的第三個星期六為全民國防教育日。國防教育是一項全民性、群眾性的社會系統工程,涉及各行各業,覆蓋社會方方面面,只有黨政軍群形成整體合力,才能把這項事業抓實抓好。

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的目的是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普及國防教育,使全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必要的國防知識和軍事技能,自覺履行國防義務,關心、支持、參與國防建設。

總體來說,設立全民國防教育日的目的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是針對和平時期人們國防觀念淡化,需要加強國防教育;二是為全民參與國防教育活動提供一個大眾化、社會化的載體。

依法確立一個每年都能讓全體公民共同接受國防教育的時機,可以更好體現我國國防教育的全民性、全社會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