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十四五哪年開
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分別於2023年3月5日和3月4日在北京開幕。
增設中小學生春秋假
支持河南行業特色大學建設「雙一流」高校
設置青少年進行網路游戲的時間上限
實行教師彈性坐班制
讓流動兒童在父母所在地上高中
職普分流推遲到高考
代表委員們帶來的這些建議
你支持嗎?
增設中小學生春秋假
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文化和旅遊廳廳長梅亦建議,增設中小學生春秋假,在全國范圍內探索和推進中小學生春秋假制度,比如在3-4月和10-11月間各增設7天左右的春假和秋假,同時可以相應縮短暑假時間,保證每學年放假時間總量不變。春假和秋假如果能有效落實,將創造兩個新的旅遊小高峰,同時減少黃金假期旅遊扎堆擁堵現狀。
建議高校對學生合理加壓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航大學副校長吳仁彪表示,中學「拚命學」大學「拚命玩」的現象亟待扭轉,高校學習期間要對學生合理加壓。建議在修改《學位法》時引入學位分級制度,通過細化現有學位等級來細分人才。目前,國內有些高校已經通過評選優秀畢業生來細分人才,比如有高校評選10%的一等和10%的二等優秀畢業生,也有部分高校各評10%的優秀畢業生。「通過學位細分反過來刺激和倒逼學生對於平時學習過程的重視。」
吳仁彪說,「調研數據顯示,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第一年的本科大專生錄取率僅為4.7%,2020年實際錄取率就高達92.3 %。我國高校擴招的前一年,也就是1998年,全國本科大專招生規模是108萬人左右,到2022年研究生招生規模已經到了127萬。這說明,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經從精英化穩步邁入普及化階段。然而經過四年的大學生活,有些人積極進取,有些人不進而退,導致同一所院校的應屆畢業生質量往往是良莠不齊的。」
設置青少年進行網路游戲的時間上限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強大學生網路行為引導和監管?紛亂復雜的世界變局和我國邁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中,為我國大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環境尤為重要。
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改平接受記者專訪。他提出,加強對現代年輕人網路使用規律等相關的課題研究,培養一批既有正能量又被年輕人群體接受的網路領袖,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和對待網路輿情。
大學生網路群體易受信息「繭化」
不良文化等影響和干擾
張改平在提案中表示,大學生在使用網路的過程中容易陷入網路群體極化和沉迷游戲等現象之中,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減退,易於引發網路輿情乃至意識形態風險。
根據2021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結果顯示,2021年全國共有高等學校3012所,在校大學生總規模4430萬人,年齡結構集中在16歲至24歲,是互聯網群體中較為龐大且活躍的重要組成部分。
張改平認為,這些突出問題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信息獲取和網路社交的「繭化」傾向。網路平台長期向網民推薦符合讀者偏好的內容,導致觀點同質化與極端化,形成「信息繭房」。
這使得大學生網路社交相對封閉性以及校園文化的同質性、單一性,使大學生更容易陷入「信息繭房」,造成個體思維定勢和群體間觀念極化等危害。
二是偏好排他性造成大學生認同壁壘。大學生網路社交呈部落化,部落內部凝聚力和向心力較高,對外則表現出較強排他性,使大學生網路群體圈層壁壘阻礙了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融入。
三是網路游戲和網路娛樂成癮性。大學生消費數據顯示,59.6%的大學生熱衷網路游戲。加之網路游戲內部大多是社區化、部落化的社交模式,導致部分大學生游戲成癮、娛樂過度,甚至個別大學生因此荒廢學業,性格偏執,影響身心健康。
建議加強大學生
網路使用規律等相關課題研究
提高高校輿情應對能力
在紛亂復雜的世界變局和我國邁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中,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新時代,為我國大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網路文化環境尤為重要。
通過立法和政策導向,加強對自媒體和網路信息平台的監管力度,規范網路信息的發布,加大對網路社區的引導。通過監管與引導緊密結合,逐步破除「信息繭房」、社交圈層等方面對大學生成長造成的負面影響。
同時,張改平建議,加強對現代年輕人網路使用規律等相關的課題研究,培養一批既有正能量又被年輕人群體接受的網路領袖,引領和帶動健康多元的大學生網路文化環境。尤其是在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焦點問題上,善於運用學生網路骨乾的引領作用,切實做好大學生網路心理疏導,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和對待網路輿情。
另外,設置青少年進行網路游戲的時間上限,依法依規賦予學校、家長適當的監督許可權。全力支持和提升高校網路思政建設,培育高校精品網路思政項目,提升大學生對網路信息的辨別能力。
建議切實減輕中小學教師過重負擔
2019年,中辦、國辦下發《關於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即「教師減負20條」,受到廣大中小學教師的普遍歡迎。
近期,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城市學院黨委書記、校長劉林在調研中發現,大中型城市中小學編制不足、人手緊張的問題仍有存在,一些中小學出現了人不夠用以及年輕教師任務多、壓力大等問題。
對上述現象,劉林建議:
一是根據現階段中小學教育發展實際和未來需要,重新核定中小學編制國家標准,地方根據核定後的標准,統籌本地事業單位編制指標,並運用員額制、購買服務等多種形式滿足中小學用人需求,解決大中型城市中小學人手不足問題;
二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強化中小學教師工作量與崗位任務統籌協調機制,不僅要把住社會事務進校園的「入口關」,而且教育系統內部也要對布置給中小學的任務、事項再協調再優化,防止疊加效應,布置新任務要站在中小學教師的角度換位思考,成為真正的「娘家人」;
三是加強中小學教育技術能力培養培訓,提高運用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的能力,提升智慧教育知識素養,以科技賦能教育,為中小學教師減負。
實行靈活的彈性坐班制,減輕教師負擔
為了真正將教師減負落到實處,民進中央今年兩會帶來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教師負擔的提案》。提案建議:
一是健全教師負擔管理機制。細化教師減負清單內容,增強執行的可操作性,明確教師的工作職責范圍,明確禁止進校園活動的范圍,明確學校拒絕非教學事務干擾的權利和保障制度。民進中央建議,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對要求教師關注的公眾號、網路平台,以及需要教師參與完成的點贊、轉發等工作進行全面清查,整合網路管理資源,減少教師參與頻次、避免重復參與,向社會公布並接受監督。提升監管層級,由省級教育督導部門牽頭建立相關部門共同參與的監督機構,設立投訴專線、增設投訴網路平台模塊,定期對市縣黨政機關、學校落實「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政策文件的相關情況進行督導檢查。
二是優化課後服務師資供給機制。支持學校結合工作實際需要調整教師工作時間,根據教師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差異實行靈活的彈性坐班制;將藝術興趣活動等課後服務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由教育行政部門擇優委託校外專業機構實施,學校負責總體設計和監督評價,減少教師課後服務的時間成本和教學壓力。
建議停止向未成年提供網路游戲服務
長期以來,未成年人網游問題備受外界關注。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齊魯制葯集團總裁李燕也尤為關注這一話題。
李燕表示,一方面,隨著我國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數字化生活逐步普及,未成年人網路素養培育正在步入快速提升時期,但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給未成年人接觸網路游戲提供了基礎條件。另一個方面,近年來,游戲產業的市場規模、市場主體發展整體呈上升走向。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網路游戲在未成年人防沉迷方面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亂象,比如有的網路游戲依然無需實名認證等,一些不良網路游戲公司違規行為也是層出不窮。
最後,也是問題的根本所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責任人,家庭教育是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著不可捍動的決定性作用。家長沒有對孩子進行有效的監督和教育,甚至一些家庭因為各種原因導致親子關系的缺位,影響孩子心智的發展和性格養成,從而向虛假的游戲世界尋求心理安慰,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家長值得深思的問題。
因此,她強烈建議國家全面停止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游戲服務。將禁止提供網路游戲服務同樣納入《未成年人保護法》,並嚴厲打擊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游戲服務的企業和平台;加大向未成年人提供網路游戲服務的游戲運營商和平台服務商的監察處罰力度,一旦查到,堅決予以退出。
另外,當前一些網站平台的功能設計不夠合理、保護機制不夠健全。建議建立未成年人保護監管系統,強製成年人用戶採用人臉識別登錄網路游戲,禁止游戲類產品在網路平台上投放任何形式的宣傳廣告,強制執行手機、電腦、學習機等終端設備預裝家長監控網路管理的軟體。
同時,明確禁止售賣對未成年人上網限制的破解軟體,由中央網信辦和公安機關牽頭,開展清理行動。建立未成年人網路游戲舉報管理平台和出售破解未成年人上網限制軟體的投訴平台,網信部門會同公安部門共同強化監督並加大處罰力度;未成年人網路游戲沖動消費全額退還制度由8歲以下拓寬至18歲以下,從源頭堵住網路游戲的付費成癮機制。
建議讓流動兒童在父母所在地上高中
今年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陸銘建議盡快修改《義務教育法》,實施12年義務教育。在立法層面,保障流動人口子女可在父母工作和居住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
陸銘認為,近年來,由於流動人口隨遷子女在父母所在地入學以及參加中高考面臨很多限制,在流動人口家鄉仍然存在大量留守兒童。每一年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升入高一年級之時,都會有一大批不得不從居住地城市離開,返回戶籍地就讀。 「面向未來,中國要保持中等速度和高質量的經濟增長,必須一方面提高人均受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提高勞動力在地區之間和城鄉之間的配置效率。」他認為,以上兩方面都與大規模跨地區的勞動力流動有關。中國城鎮戶籍兒童的高中階段教育普及率較高,因此,重點是提高農村戶籍兒童的受教育年限和質量,而其中的難點是大量的流動兒童和流動人口家鄉的留守兒童。
他建議提升教育投入佔GDP的比重,逐步達到4.5%。進一步推進中央有關教育的財政轉移支付與人口流入地吸納外來人口落戶的數量和外來人口隨遷子女就讀數量掛鉤。督促人口流入地地方政府加大教育投入,確保中小學教育逐步覆蓋外來人口的隨遷子女。對資金不足的地方政府,幫助其發行外來人口市民化的專項債,並且用於增加教育投入。同時,建議盡快修改《義務教育法》,將第十二條「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戶籍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改為「適齡兒童、少年免試入學。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保障適齡兒童、少年在居住所在地學校就近入學」。此外,陸銘還建議逐步擴大12年教育的普及率。在人口流入較多的地區,加大力度建設高中階段的學校,讓更多流動人口子女能夠在父母所在地接受高中教育。
建議提升中小學與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學歷
2021年11月29日教育部發布《教師法(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提出幼兒園、中小學教師的學歷要求為專科、本科層次,職業學校教師為本科畢業及其以上學歷。雖然與之前相比有所提高,但與世界教育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為此,全國政協委員、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校長許玲建議:
一是系統性地優化教師培養院校的結構。隨著我國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當前的教師培養層次與院校結構已不能適應未來教育的發展需求。建議:一方面加強對地方師范院校的支持力度,引導地方本科層次師范院校提質增效,通過聯合辦學、本碩一體化等,因地制宜地開展卓越師資的培養;另一方面進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生均撥款機制,制定各種專項師范生傾斜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水平綜合大學參與教師培養,尤其是職業教育師資的培養,進一步充實師范生培養的力量。
二是全面提升教師培養的學歷層次。當前亟需提升師范生培養層次,提高教師的學歷水平。建議:一方面擴大國家層面的公費師范生的培養規模與培養層次,提高地方師范院校辦學水平和辦學層次。二是逐步擴大全國教育碩士招生規模,逐年增加師范專業學生免試攻讀研究生計劃人數,給有資質培養教育碩士的單位更多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