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有效的組織教育內容
擴展閱讀
有什麼比較經典的歌詞 2024-09-25 10:52:55

如何有效的組織教育內容

發布時間: 2024-09-25 08:19:34

❶ 幼兒園教育活動的組織途徑和方法是什麼

組織途徑主要有:

1、集體教育活動。全班幼兒共同參與,教師面向全體兒童。短時間提供大量共同經驗,注重教育內容的邏輯性,兒童在活動中相互啟發、發展自律、合作意識。但是集體教育活動容易導致不能充分考慮每個幼兒的特點、興趣、需要,幼兒的表現機會少,不利於有針對性地培養各種能力。

2、小組活動。幼兒分小組進行活動,教師提供環境和材料,發揮間接指導的作用。幼兒自主探索、協作的機會更多,可以充分表現自己,有利於獨立、自主、協作等精神的培養。幼兒小組合作能力的培養是小組活動有效進行的前提條件。

3、個別活動(區角活動)。幼兒獨自活動,教師予以個別指導。有利於因材施教,發揮兒童的主體性。個別活動對師資、設備有更高的要求,對教師的教育技巧要求更高。

方法:

1、直觀法。直觀法是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方法。它是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配合講述、講解向幼兒顯現實物、教具或作示範性實驗和表演,藉以說明和印證所講授知識的1種方法。

2、演示法。演示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向幼兒出示各種實物、教具、模型進行示範性操作的-種方法。這種方法常與講述法、談話法一起使用。演示法包括分步演示、連續演示、局部演示、對比演示、反復演示等多種形式

3、示範法。示範法是指教師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所做的教學表演,為幼兒提供具體模仿的範例。在語言活動、科學活動的教學中,教師應經常運用語言示範,發展幼兒敘述、描寫、創造性講述及朗誦能力;在美工、音樂、體育教學中則通過動作示範幫助幼兒掌握學習內容和動作。

4、欣賞法。欣賞法是指教師指導幼兒體驗客觀事物的真善美,藉以陶冶情感的方法。如藝術美和自然美的欣賞,有助於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豐富精神生活;道德行為的欣賞,有助於培養道德品質、高尚的理想情操;理智的欣賞,有助於培養求知興趣、科學態度、創造精神。

(1)如何有效的組織教育內容擴展閱讀:

運用演示法的要點是:

1、要選擇恰當的時機,激發幼兒的新鮮感。

2、使全體幼兒都能看清演示的對象,把注意力集中在對象的主要方面。

3、輔以簡明扼要的講解和談話,使演示的事物與所學的知識緊密結合,將個別的知識歸納成為完整的知識。

4、演示要技巧熟練、造型准確、程序正確、動作清楚、速度適宜。

5、演示的時間要短,根據需要可向全班、小組或個人進行演示。

❷ 教學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一)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
教師要上好課,必須事先要備好課。所謂備好課,首先要深入鑽研教材,把教材的知識弄懂,並融會貫通,使之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其次,要研究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明確教學目的、重點及要求,使之轉化為教師教學的指導思想;再次,要進一步研究教學目的要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之間的內在聯系,找到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接受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發展、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要實現上述三個方面的轉化,教師就必須有一定的鑽研和組織教材的能力。這種能力越強,備課的效果就越好,十分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了解和研究學生的能力
深入了解研究學生,這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也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外部表現了解他們的個性和心理狀態,如思想狀況、道德水平、知識基礎、智力水平以及興趣、愛好、性格等。只有了解學生的實際,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長善救失,因材施教。
(三)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
為了保證教育教學工作順利而又生動活潑地進行,教師應具備較強的組織能力。例如,開展教育活動,教師必須善於制定計劃、動員發動、培養和使用骨幹、組織指揮、總結評比等;組織教學活動,教師必須善於啟發誘導,能激發學生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善於機智地處理偶發事件等。
教師組織教育教學活動的能力,包含一定的創造性,既需要知識經驗,又需要滿腔熱情,更需要在實踐中堅持不懈地研究、總結、磨煉。
(四)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
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師語言表達能力如何,直接影響教育教學工作的效果。在教育教學中,教師的語言要發音準確,使用普通話教學;要簡練明確,內容具體,生動活潑;要合乎邏輯,語法正確,流暢通達;要富於感情,有感染力。這也是教師的基本功。
(五)進行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
教師在工作中,要善於及時總結自己的經驗,並使之不斷升華,達到理論的高度;要能夠自覺地運用、驗證教育理論,從大量的現象中研究探索出規律性的東西。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教育科學研究的能力,才能以先進理論為指導,不斷改進工作,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為教育事業做出更大的貢獻。

❸ 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注意哪些問題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自由選擇、自發探索的自主活動,為幼兒們所喜歡。在活動中,幼兒們通過持續不斷地實踐與環境相互作用,培養自我選擇、自我發展的能力。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師生關系與集體教學中的師生關系在互動上有所區別,區域活動是以幼兒自主學習為中心的一種師生互動過程,教師的指導更多是非正式的、隱性的和機動靈活的。對3至6歲的兒童來講,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方法應更多地選擇那些結構性低、非正式的活動。雖然很多幼兒園在開展區域活動的過程中意識到了這點,但在操作過程中卻存在諸多困惑。本文將著重探討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教師有效指導的策略。
一、關注學習過程,把握介入指導的最佳時機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幼兒的一種自主活動,教師要著眼於幼兒的主動學習能力的培養,充分信任幼兒,為幼兒主動學習創造所需的環境和條件。只有當幼兒確實因自身經驗與能力的局限,難以繼續進行探索活動的時候,才給予一定的支持和幫助,這種適度的支持對獲得活動的預期效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無原則過多支持,也只會助長其被動依賴心理,壓抑其獨立自主能力的發展。教師要關注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了解幼兒面臨的各種困難,善於區分出其中哪些困難該由幼兒自己獨立解決,哪些困難需要得到教師的幫助,從而及時把握介入的最佳時機,有針對性地給予一個心理與能力的支點,使其能依託這一支點,順利地越過困難,沿既定方向繼續探索前行。例如,區域活動中幼兒玩磁鐵,教師提供了許多相關的操作材料,如各種大小的磁鐵及多種磁性物和非磁性物,想讓幼兒在操作和爭論中獲得一些對磁鐵屬性的感性認識。活動中,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用磁鐵進行各種探索,興奮地交流著自己的發現和觀點。幼兒獲得感性經驗後,教師又考慮在投放的材料中如何設置一些問題,進一步引導幼兒探索磁鐵的屬性。如提供操作材料:筷子、鑷子、調羹和磁鐵以及一盤混有大頭針的豆子,讓幼兒探索用什麼工具能較快地取出大頭針。當幼兒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又及時為幼兒提供新的材料(回形針),並提出新的探索要求,即怎樣從礦泉水瓶中一下子取出所有回形針。與前一任務相比,這一任務難度提高了,需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是瓶中的回形針先要連成一體;二是用磁鐵將此連成一體的回形針同時吸出。這一新任務顯然更具有挑戰性,也有一定趣味性。當幼兒用磁鐵將礦泉水瓶中已串聯好的回形針往瓶口方向吸,始終無法將回形針吸出瓶身而感到無助時,教師用一句「你再試試看,沿著瓶子哪一面往上吸,回形針才不會掉下來」的話來點撥,讓幼兒變換思維角度,再進行嘗試,很快幼兒找到了解決辦法。當幼兒經歷多次曲折,終未達到目的而失去信心時,教師對其講了一句:「我會和你一起想辦法的。」這句話無疑給了他們一種希望,並使其重拾起信心。同時,教師還為其提供了解決這一難題所必須的材料(大小不一、各種形狀的磁鐵)。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又回來繼續解決原先的問題,並最終取得了成功。
二、掌握觀察方法,針對特點確定相應的指導策略
在區域活動過程指導中,教師常常不自覺地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想來選定內容,構想過程,忽視了幼兒的需要,導致不能滿足幼兒發展的需要。兒童的發展特點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個基本依據,要教育好兒童,必須首先了解兒童,而觀察幼兒是了解幼兒的基本方法。教師在觀察時要注意做到靜心、細心與耐心。靜心是盡量不打攪幼兒自然的行為過程,與之保持一定的距離;細心是注意捕捉幼兒行為表現中的有意義信息和其發生的時間、背景等,根據需要作一定的記錄;耐心,是不要怕多花費時間,觀察有時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後才能獲得一些有價值的資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觀察小班幼兒玩拼圖:紅紅小朋友先把五塊拼圖從底板上全部取出放在地毯上,然後見她拿起一間小房子,仔細看了看,再用眼睛在板上來回尋找著,直至確定找准後才放入,就這樣依次把五間小房子准確無誤地嵌入,整個過程僅用了8分鍾;麗麗小朋友也拿起一間小房子,看也不看,直接准備放入左邊第一個空隙內,可是卻放不進,再移到第二個,還是放不進,再往下移,直至第四個才正好嵌入,她露出了會心的笑容,接著又拿起另一間小房子,還是從頭開始,依次在底板上一個個地放,最終也全部完成了,前後用了12分鍾;東東小朋友他把拼板的底板放倒了,也就是房子的屋頂朝下,他拿起一間房子,試圖放入第一空隙,發現嵌不進,可還是拚命使勁往裡按,最終當然是沒有成功。以上幾個案例說明:孩子們的學習方式存在著差異。對於紅紅小朋友在拼圖中表現出思考型的認知特質,如果材料沒有新的要求,一味地只是重復已有的經驗,那麼就會變成機械的操作,幼兒只能得到機能性的快樂,在認知上得不到什麼提高。與紅紅同樣完成任務的麗麗卻表現出了完全不一樣的沖動型認識風格,對這類兒童的指導要讓其學會注意觀察認知對象的細節,並在回答問題之前,對各種可能的答案進行檢驗。所以,如果單純提醒她慢一點,並無多少幫助,他們可能更需要一些注意視覺刺激和策略的具體提示,如「看一看,能不能直接找到它的家」等。而東東與前面兩個幼兒比,明顯存在能力水平上的差異,如果面對他的困難熟視無睹,不進行適時適度的指導幫助,他就可能會因對活動失去興趣而放棄。當然,指導的重點應是提升其空間方位的知覺水平,如提供一些突出幾何圖形特徵的拼圖材料,加強方法上的引導。
幼兒學習操作中表現出的個體認知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僅有水平的差異,還有方式的差異,教育的策略也要因此而有所不同。觀察是教育的先導,只有充分觀察,了解幼兒,按幼兒不同特點確定相應指導策略,教育指導才有更好的針對性,也才有可能真正適應,滿足幼兒的發現需要。
三、因勢利導,促進幼兒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發展
區域活動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幼兒參與自己感興趣的活動,在活動中增長知識,發展能力,更重要是要讓幼兒經過這一歷程,促成其自主意識與能力的發展,這是根本的目的。因此,在指導中,教師要對幼兒任何自主活動的願望與努力都應給予充分、積極的支持(包括環境創設及材料的准備)。例如:在區域活動中,幼兒提出建議——「做好玩的棋」,經過討論後,誕生了「探險棋」、「旅遊棋」還有「交通棋」等等。這里每一幅棋都是幼兒在運用了腦中的知識,在反復理解棋類活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充分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而製作完成的。這一示例說明,幼兒在自主活動過程中,不僅自主意識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各種動手能力得到發展,而且還領會了各種材料的特性、各種活動器具的規格、製作方法及材料與器具的聯系等,收到了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效果。
四、關注但不介入,提供幼兒相互交流學習的空間
在幼兒區域性活動中,幼兒不僅與教師和環境產生互動關系,而且幼兒間也發生著各種互動交流,有益於幼兒的自我成長。例如在建構區域活動中,肖宇小朋友雖愛學習,但在插圓形時仍然感到困難,一旁的強強便善意指出他的錯誤並要直接幫他插,而肖宇卻執意要自己來,熱心的軍軍只好不時地提醒他。這時教師應採取的指導策略是關注但不介入。因為幼兒間由於彼此間的平等地位關系容易使他們可以毫無拘束地自由交流、討論。在這樣的交流中幼兒既隨意又保持著自己的立場,而且幼兒間交流所用的語言是彼此間最能理解的語言。這樣的交流所達到的效果是教師直接指導所不能達到的。它不僅對幼兒的區域活動起到了一種支持的作用,還助長了幼兒社會性的發展。因此,教師此時最好的策略就是保持沉默,通過沉默而使幼兒充分地互相交流。從這意義上說,教師有時採用的不作為的策略實際上是對幼兒最大的支持。對幼兒的支持並不意味著教師每次都必須親力而為,有時也可保持沉默,讓幼兒相互交流,解決問題。
五、有機整合,實現教學與發展的最佳效益
幼兒園區域活動中的區域是觀念性的,隨時可能根據需要而變化。在這里,區域之間以及區域(活動)和非區域(活動)之間的界限是邊緣性的,是可以改變的,彼此之間可以也需要交流與溝通。例如,「點心組」的幼兒看到「娃娃家」的媽媽在做飯,會將製作的點心送到「娃娃家」請大家品嘗;「娃娃家」根據裝飾的需要向「插花組」預定相應要求的花藝盆景,這就促使三個本來不相乾的區域產生了積極、有效的互動,既培養了孩子的交往能力,又促進了幼兒情感的發展。又如,在「商店」區域活動中,幼兒們雖然知道了商店中買賣商品的一般程序,但不深入。教師針對這一問題開展集體活動,討論有關商品價格和金錢的問題,還可以組織幼兒到商店實地調查訪談,或者請教家長,獲取有關方面的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次開展這個內容的區域活動,由此,在區域活動、集體活動、社區和家庭等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動態關系,促使區域內容在動態變化之中不斷豐富與深入。
從具體的操作方法講,教學中的重點、難點、關鍵之處等一些共性的問題及一些需要相互討論、啟發等集體氛圍支持的學習內容可通過集體教學、社區家園互動的形式加以組織指導。而一些層次豐富、操作性強、適應面廣的內容則可以讓幼兒在教師為其創設的區域環境中進行自主的探索學習。

❹ 如何有效開展幼兒安全教育教研

1、組織安全教學活動,提高幼兒安全意識和安全認知能力。安全教學活動是幼兒安全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是指教師專門為幼兒設計並組織的、以維護和促進幼兒身心安全為目的的教學活動,通常圍繞某一個安全主題而開展,這些安全主題主要涉及到幼兒的生活教育、衛生教育、行為教育、身體鍛煉等方面,能全面地、科學地提高幼兒的安全意識和對安全的認知能力。

2、豐富安全教學活動的主題和具體內容。為確保安全教育內容的豐富性、有效性,增強幼兒的安全意識,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補充,豐富安全教學活動的主題和各主題中的活動內容。

大的教學主題活動如《小手講衛生》、《保護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營養快車》、《在家也要注意安全》、《小小消防員》、《安全標志》、《交通安全我知道》、《學會保護好自己》等,可以是綜合性的,也可以是持續性的。

具體較小的教學活動可以是給幼兒講一個故事或是教幼兒念一首兒歌。例如,《獅子燙發》的故事可以使幼兒懂得經常洗頭能保持頭發干凈的道理,《刷牙歌》可以告訴幼兒應該何時刷牙和應該怎樣刷牙。

3、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為了能夠促使幼兒主動地參與到安全教學活動之中,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指導,教師可採取形式多樣的方法進行,如講故事、念兒歌、講解與示範、討論與交流、行為練習、模仿學習、具體幫助與指導、情境演示、角色扮演、游戲活動、實踐活動、觀看音像資料、圖片展示等。

在進行安全教學的過程中,通常可選擇上述幾種方法綜合地加以運用,這樣可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保護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可以適時地利用講故事、討論與交流、講解示範、圖片展示、模仿學習、具體幫助與指導等方法進行集體教學和個別化的指導。

又如《小手講衛生》這一主題活動,不僅可以通過講故事的方式將洗手能預防疾病的道理告訴幼兒,而且還可以通過教幼兒學習有關的兒歌、看洗手過程的步驟圖以及通過操作性的行為練習等過程,使幼兒逐漸掌握洗手的正確方法。

通過安全教學活動,可以有目的、有計劃地促使幼兒在安全意識、安全認知以及安全的行為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

4、加強日常生活的安全行為指導,形成安全的行為和習慣。幼兒安全意識以及安全行為的獲得與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僅僅靠一兩次的安全教學活動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教師還應注意在幼兒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對幼兒進行相應的安全行為指導與幫助。

5、建立與完善常規,建立基本的安全行為和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明確地向幼兒提出某些與安全有關的要求,以建立常規的方式來指導幼兒的行為,不僅能維護幼兒的安全,而且還可以促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建立起基本的安全行為和習慣。

因此,幼兒園應圍繞幼兒的安全與安全問題不斷地建立和完善常規,讓幼兒明確一日生活中各個環節和各項活動的具體常規要求,知道怎樣做才對,怎樣做不對。常規不宜太多,要選擇關鍵和重要的方面,要精練,這樣才能使幼兒銘刻心中,並以此來指導幼兒的行為。

例如可以向幼兒提出這樣一些要求:上下樓梯時要一個跟著一個走,不推不擠;轉椅停下來後才能上去,不能推著轉椅跑;只有自己家人來接自己時才能走,並且在離園時要告訴老師,和老師說再見等。



6、隨機指導與幫助,形成自覺的安全行為和習慣。幼兒年齡小,自覺性和自製力都比較差,而安全行為和習慣的養成又不是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

因此,教師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給幼兒方法外,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和需要對幼兒的安全問題進行隨機的指導與幫助。

如活動前詳細地提醒幼兒、在活動中對幼兒進行個別的指導與幫助、在活動後進行必要的檢查等,以經常性地提醒、指導、幫助,來促使幼兒良好的安全行為不斷得到強化,逐步形成自覺的安全行為和好的安全習慣。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安全方面的問題,例如畫畫時低著頭、吃飯時狼吞虎咽、玩滑梯時搶著上或以頭朝下的方式滑滑梯、玩沙時把沙向上揚起等。

這時,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及時地對幼兒的行為加以提醒和引導,不僅能確保幼兒的安全,而且能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個性化的安全教育,幫助幼兒建立起安全行為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