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面對今後教育發展的狀況
擴展閱讀
農村樓房基礎怎麼設計 2024-11-24 21:54:09
葉倩文歌詞怎麼讀 2024-11-24 21:41:48
批發兒童唐裝棉衣哪裡有 2024-11-24 21:27:36

如何面對今後教育發展的狀況

發布時間: 2024-09-22 05:38:44

『壹』 面對新特徵眾多的教育,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該如何做應對准備

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該做以下應對准備:

一、加強自向修養

「打鐵先要自身硬」。要做一名合格的新世紀的人民老師就得不斷的深入學習,現代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裝好一桶水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現代教師應有一條奔流不息的河流,這是學生渴望,也是家長和社會所期望的。

即使今天一個非常優秀的教師,如果不注意「充電」,終究會因為知識,意識等的陳舊或匱乏而落後於時代,做為一名現代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觀點,樹立以人為本,創新為重的教育價值觀。

二 、拓展教學藝術

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教學好壞直接影響到每個孩子知識的掌握程度,提高教學水平,轉變教學觀念。教學課堂要有創新,教師首先要努力實現教學觀念的更新,以前的教學注重以教材為中心,以教測為目標。

以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為重點,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作為一名教師,要對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使之成為有效的教學,喚起學生特有對知識的學習興趣,反思自已,償試新的學習和教學方法,不停的實踐和摸索,才能提高自已,反思自已的得與失。

三、轉變教育觀念

傳統教師與現代教師的區別應當有現代教育觀,吸引新思想,樹立新的教育觀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課程要求每人正確看待每個孩子們所出現的一些新問題。

要珍惜學生的獨特個性和培養具有獨特個性的人,當然,有獨特性也就意味著有差異性,差異不僅僅是教育的基礎,也是學生發展的前提,應視為一種財富而珍惜開發。使每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完全,自由的發展。

教育新特徵,教師面臨的挑戰:

(—)教師的成熟期拉長

以前,只要用心、投入,成長為成熟教師很快,但今天很難確定一個教師成熟的時間節點。教育變革持續化,新問題、新情況、新矛盾層出不窮,教師需要不斷適應新的挑戰,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理念和行為。適應能力的強弱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特徵,適應快則成長快,適應慢則成長慢。

(二)教師的職業倦怠感強

今天,教師面臨的壓力日趨加大,工作的不確定性大量增加,各種各樣的突發事件層出不窮,工作的成就感逐漸呈遞減趨勢。這一切都會無形中增加教師職業的倦怠感。倦怠期,教師難以對工作保持較高熱情,投入程度也會下降,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三)個體發展差異大

教師個體間的差異從未像今天這么大。從向上看,教師代際間差異在拉大,20世紀 1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甚至90年出生的教師共處於一間學校的情況並不罕見。他們之間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有很多完全不同的看法。

『貳』 未來教育新的發展方向如何你是怎麼看待的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未來的教育主要面臨以下趨勢:

所以,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一定是更加關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是符合歷史發展趨勢的、是能夠滿足當今社會發展需要的。而中國教育的發展一定是在於培養新的接班人。未來教育的發展方向就是發展網路線上教育,我的看法就是我們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不要見風就是雨。

『叄』 未來基礎教育將面臨怎樣的機遇和挑戰

教育面臨的兩個機遇,也是兩個挑戰;第二個問題,創新教育;第三個問題,文化復興;第四個問題,如何把握兩個機遇,迎接兩個挑戰。
一、教育面臨的兩個機遇與挑戰
第一個機遇,就是黨中央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在科技創新這樣一個明確有力的口號提出之後,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對「科教興國」四個字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認識。
不妨回想一下在十幾年前提「科教興國」的時候社會輿論是什麼情況。當時談科教興國,科研經費不足;西部地區的普九困難重重。就是在大中城市,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教育資源也相對地、相當地不平衡和不足。在一些人心裡似乎科教興國就只是一個空的口號。現在是什麼感覺?春江水暖鴨先知。我們教育部門的同志比十幾年前更清晰地感覺到,科教興國的步伐是實實在在的,十幾年來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績。國家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戰略對於基礎教育的要求更高了,而我們教育界自身更要做好這方面的准備。黨中央明確提出了這樣一個戰略,而且在落實,要求培養創新人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這正是我們施展才華、實現一個教育工作者抱負的時候,這是機遇。而挑戰呢?就是挑戰我們主觀的條件。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因為創新人才的大批出現,需要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創新環境的支撐,目前我們國家還沒有這樣一個環境條件。單單要求教育工作者做到這一點,不可能。反過來說,社會環境又需要教育系統尤其是學校系統去影響、去打造,這本身是一而二,二而一,是一個事物的兩面。
為什麼說當前我國還缺少一個培養大批創新人才的環境呢?要知道,中央的號召需要社會的呼應。舉一個相當普遍的例子。家長看孩子看什麼?看他們每次考試的成績。家長已經有個潛在的目標:孩子上完好的好的幼兒園、小學、初中,就要上好的高中,而重點高中是不考創新的,只考課內的東西,很現實。當孩子沒有完成作業去鼓搗一點新的東西時,家長就要干預:你為什麼不先把作業做了?作業做了,學生去玩去鼓搗一些新的東西,也要干預:做完作業就完了?你不會把書再溫一溫嗎?為什麼美國學生畢業後有的在商業上成功,有的在辦公司上成功,有的成為高新技術能手,有的發明專利銷往全世界,有的拿諾貝爾獎?那就是因為他們在小的時候不做與別人同樣的事情,而是追求新、追求奇。在孩子們追求新、追求奇的時候當然會有很多荒唐的事情,但是思維、習慣就這么養成了。我們不具備這個環境。為什麼?不是中華民族從骨子裡就不是創新的民族,而是這三百多年,封建帝制把我們的思想禁錮了。
我們的先輩們,意識到要想國富民強,就要把西方的東西拿來。從洋務運動一直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引進中國。國家解放了,人民當家作主了,可以團結起來好好地建設自己的國家了。而與此同時,我們的思想禁錮並沒有解除,有時甚至又加強了,加強到最頂尖就是文化大革命。小平同志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改革開放,就是一次最大的思想解放。在經濟上,我們解放了,盡管還有很多問題存在,但畢竟誰也不再爭論姓「社」姓「資」這類問題了。但是,在學術上、在教育上,我們仍然受到禁錮:一是自己傳統的禁錮,二是美國教育的禁錮。科教興國、創新和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個機遇,但是挑戰大於機遇。如果我們不能培養成千上萬、上十萬、上百萬的創新人才,我們國家就不能真正強大,我們的發展也不可能持久。需要創新的不只是產品,而是各項工作的創新。應該形成一個民族的創新意識、創新習慣與創新規矩。
第二個機遇與挑戰:文化復興。其實,創新思維、創新習慣、創新環境不是政治問題,不是經濟問題,也不是科學技術問題,而是文化問題。給人創新靈感的,不是數學,不是化學,是文化。從大的方面講,一個社會、一個群體,對於突發奇想,或者說不同凡響的思維給以容忍,給以支持,就是一種文化。從小處講,一個學生,看到一個東西,能夠勾起他過去所遇到的別的東西,把二者聯起來,然後想像,所想像的是世界上沒有的,這也是文化問題。國家的文化復興,不僅僅是構成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基礎,而且是培養創新人才的要素。
在中華文化復興的過程中,學校承擔著最主要的任務。從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這是一個人受教育最系統、最完備、最全面的場合。除了學校還有社會,但社會給人的教育是無序的,家庭教育也不成系統。唯有學校是最系統、最有計劃、最全面的培養場所,因此也是民族文化保存、延續和創造的主體。學校主要靠什麼?當然靠教師,所以每一科的教師,包括音體美的教師,都承擔著復興中華文化的重任,但是廣大教師目前都沒有精力顧及。這既有外部的多種原因,同時,教師在自己業務水平上也沒有做好准備。
二、教育的創新
什麼叫創新?創新就是超常的思維。例如,孩子堆積木,本來應底下寬上面窄,有的孩子卻要挑戰底下窄上面寬,這就是創新,至於他能不能搭起來,倒不倒掉,那是另外一回事。創新不一定成功,科學允許失敗。創新是一種超常,但不一定都是新的,有的時候重復就是創新。何謂重復就是創新?就是.把前人已經有結論的東西再經過實驗發現其中的問題,解決發現的新問題,就出現新的東西。中國要成為一個創新型國家,就應該從體制創新到機制創新,具體到學校、就是教學計劃創新、課程創新、教法創新、教學手段創新,一切都應該創新。一個方面的創新是不行的,是站不住腳的。從某種層度上說,創新也是一種回歸。今天如果我們在課程改革中編出這樣一套課本,從培養人的文學修養、閱讀能力和道德熏陶需要出發,讓學生在接受完義務教育畢業的時候能對中華文化有個大體的了解,而且能常常掛在嘴邊,這樣的課本就是創新,而這樣的創新相當程度上就是對歷史的重復。
體制也是這樣。完全公辦的教育模式並不合適。我國宋元明的書院,就是私立大學。朱熹、王陽明都是書院的山長,就是教授兼院長,從來不上課。不上課有人來求學嗎?大批的人翻山越嶺,擔著書箱鋪蓋來。是山長的道德學問就把人吸引來了。他們怎麼學習呢,經常開討論會,全是學生個人的見解,導師不做結論。這些著名的山長和教授只是辦講座,講自己的觀點,學生昨天討論什麼他不管,學生再討論可以不同意老師的。這是我們的傳統。現在如果我們採取那種辦法教書,培養人,這是一種歷史的重復,也是一種創新。當然需要適時、適度。
課本也是如此,教法和教學手段也是如此。當然今天我們不能像過去那樣靠線裝書、靠毛筆,有多媒體、互聯網為什麼不用。但是,電子的東西永遠代替不了人,因為教書的過程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老師的形象、老師的道德對學生就是一種無言的教育。電視講座裡面的人是沒感情的,教育本身是情的教育,不單有課上還有課下。
應該從體制上給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但現實是,教育系統改革還有很多事要做。很多該管的沒有管,或者沒管好,很多不該管的,事無巨細都管。要把政事分開、政企分開、政府職能轉換作為一個重要內容。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政府的職能轉換是我們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事實已經證明,創新也好,科學發展觀也好,構建和諧社會也好,體制和機制是一個卡脖子的地方。那麼現在怎麼辦?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只好戴著鐐銬跳舞。在還沒有進一步改革的體制和機制下,在自己的權力范圍內,要鼓勵老師探索,讓老師在盡可能的范圍內去學著創新,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
三、文化的復興就是一個育人的過程
所謂文化復興其實就是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創造出新時代中華民族的文化。這種文化離開傳統不行。全世界的學者取得出一個共識:文化的前進與發展絕對不能脫離在原來文化基礎上的吐故納新。搖滾樂是大洋彼岸的花,掐來以後插在我們的土地上,是長不大的。為什麼?中華民族的文化,在聲樂上,人們所能接受的不是這種旋律、這種節奏、這個響度。文化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東西,飲食也是如此,從小培養的口味,永遠改變不了。
文化的核心是什麼?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核心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路去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人(包括社會)的關系;第二,人與自然的關系;第三,現實與未來的關系。為了這個核心的傳播,就要有教育系統、宗教系統、法律系統、政權系統、科學研究系統,等等。這里所說的科學研究特別體現在人文科學和哲學上,當然和自然科學也有關。
在中華文化中,處理人與人關系的原則是和諧,多求諸己,少求諸人,講究律己,成為人人的習慣。自古中華就堅持人和自然和諧相處,這種思想在古文中比比皆是。現實和未來的關系呢,把未來的希望寄託在兒子、孫子身上,所謂望子成龍就是這么來的。西方基督教等宗教的理念是什麼?只顧今世。來世呢?在天堂,在上帝那裡。所以我們是務實的。對未來是希望下一代比我們過得好,下下代比下一代過得好,越來越好,追求一種和諧大同的社會。以宗教為本的國家,都把未來寄託在天堂、上帝這樣一些虛無的東西那裡,在那些國家這種理念自有它的作用。
我們文化的現狀怎樣?一方面,中華文化潛在於我們日常生活的每時每刻、邊邊角角,另一方面是廣大人民、學生沒有覺察到。大到小康社會、和諧社會、政治體制,小到穿衣吃飯裡面的文化。我們不能不承認中華文化受到了百年的毀壞。開始是洋務運動,里程碑的毀壞是五四運動。在學習西方好的東西的同時,把我們的東西徹底打掉了。打倒孔家店,就是一個最突出的說明。當時一批新文化運動的提倡者,最先覺醒的一批社會精英,要打倒孔家店,而文化這種東西,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打不倒的。當時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之一胡適,回到家,所奉行的還是儒家文化。我們在這一百年裡做什麼了?百年的西化,是我們主動的西化——當然和現在敵對勢力的那種西化不一樣——是歷史邏輯的必然。經過一百年了,我們回頭看,我們祖宗是不是那麼徹底的壞,西方文化是不是那麼徹底的好?不是了。近30年來,改革開放,中國人向全世界學習,把一切好東西都拿來,但可惜的是,這30年,在社會層面基本上是美化,美國化。
所幸的是,在人們的生活中,在我們的村落里,在每個家庭里,中華文化還沒有動搖,或者說正在動搖當中。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代溝」。代與代之間從來都是有溝的,沒有溝就沒有進步。但現在這個代溝是國溝。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理念,跟老一輩差得太遠,這不是年齡造成的,而是外來文化的侵蝕造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由於生活條件的改變而改變了。現在中央提出建設社區文化,這是極有遠見的,這是對中華傳統的尊重。在同一個社區要彼此照顧,甚至要舍己為人,因為人活著,要追求精神,追求感情,不是只追求物質。
文化如何復興?這是一個大工程,文化建設不是以年計,不是以年代計的,動輒百年。但是工作必須從現在開始,這就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主課題之一,也是文化改革與發展的主課題。中國的教育系統,從唐代以後,宮學和私學從來都是兩條線,有時候官學突出,有時候私學突出,孔子就是第一個辦私學的。宋元明的私學、書院,培養什麼人?培養思想家、道德家、學問家,同時也是官員的後備隊。官學培養什麼?培養官僚系統、政府工作人員。官學和私學有一個共同點,都從儒學入手,培養人的精神與道德。所以歷來考秀才,考舉人,考進士,不考治國的本領,就用古代的經史子集讓你學,可是,學出來了就有一批能乾的幹部。書院培養的是做學問的,一進政府就是著名的官員。換句話說,中國的教育培養人的精神與知識,特別是通過知識給你一種思維的方法,萬物一理,一通百通。西方的學校教知識和技能。教會呢?主要培養信仰。西方從資本主義時代開始政教分離,把人的靈魂交給教會,進學校只學知識和技能,它因為有教會做補充,所以社會就穩定,大家追求共同的價值觀。後來教會的力量慢慢衰落,特別是二次大戰之後,於是又興起社區,不是我們現今居委會管的那個社區,是各種民間組織,NGO,就是非政府組織。人和人的關系,人和自然的關系,現實和未來的關系,這種熏陶,放到那裡去,學校里只教ABC,1234。
文化復興的任務迫在眉睫。那就是重拾我們的傳統。西方的洋學堂是培養熟練工人的,培養高級技術人員的,我們則肩負著雙重任務,把它的教會、民間社團的任務都加到學校里來了。德是第一的,各個民族沒有例外。通過課堂給孩子們的,有兩個東西,一個是知,就是知識與技能,一個是智,就是精神與道德,就是思考問題的能力。
現在相當多的教育工作者在談到德智體時把知當成了智,現在我們追求的並不是真正的智。如果我們學校都注意了,那麼對學生思維、精神的培養就會是滲透式的,養成學生的自信、憂患和勇敢,不偏重於知。所以,文化復興需要學校系統,需要回過頭看看我們祖先辦學的情景,課程改革方案不能只瞄著西方,特別是只瞄著美國。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教育工作者沒法當。
文化復興是一個偉大的工程,也是一個育人的過程。有一句俗話,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說這話的時候,我們多隻取了這個話的一部分含義,就是培養一個人要比種一棵樹的時間長,要難。樹人的的確確要百年。營造一種育人的環境,形成一種育人的傳統,大則整個社會,小則一個學校,需要百年。北京大學經過百年才成為世界上被人注意的學校。世界各種文化,要成氣候、出現高潮需要百年。真正營造一個培養創新人才、弘揚中華民族文化的人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人才的環境,讓孩子一進來就受到各種熏陶,老師點撥點撥就能成長起來,需要百年。這就是說文化建設不是以年計,不是以年代計,而是要以百年計。我們文化的毀壞也是經過了百年,今天的現象是百年來歷史的匯聚。
現在不僅我們民族需要,我們的軟實力、持續發展需要,而且世界向我們提出了要求。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沒有現代科技就成不了強國,但是沒有自己的先進文化就足以亡種。文化這個東西是任何先進武器摧毀不了的。現代化城市,人們所創造的一切物質的東西,一顆核彈瞬間可以把它報銷。但是民族的文化、精神使任何武器拿它無可奈何。我們的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那樣敵強我弱的情況下能夠贏得勝利,靠的是什麼?如果今天需要再來一次萬里長征,再來一次禦侮戰爭,雖然現在我們的武器比當年強多了,會出現什麼情況?至少堪憂。所以說文化復興既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需要幾代人努力的過程,又是一個急迫的事情。
四、我們如何面對機遇和挑戰
第一,要把我們老師的整體水平、整體素質的提高放到一個最突出的位置上。沒有一支宏大的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教育是一句空話。無論是迎接哪一個挑戰,抓住哪一個機遇,關鍵的關鍵是教師的素質。要把教師的終生學習提到一個很高的位置。有的老師不學習,怎麼辦?那隻好逐步地分流。這樣對老師多少有點傷害,可是幾十、上百個孩子得益。要看到這個遠景,看到未來的必然趨勢。
第二,教育管理水平要急切地提高。要把學校的管理放到兩個挑戰、兩個機遇的大背景下,放到百年來中華文化自我毀壞,百年來西化的大背景下,重新思維,不是外國的都好,我們的沖突里也有好東西。
我們現在教的是中文、寫的數理化課本,整個指導思想是西方的。在當今地球上,主流思想是西方的。要讀一讀有關西方文化走向的東西,讀一讀反思中國文化的東西。這似乎與教育工作無關,但這些弄明白了,可能對我們的工作有所啟發,就可以超越自己,超越下達的文件,用自己的理解,用新的理念來執行黨的教育方針,這就是創新的開始。這個提高,不是到培訓班去,不是僅僅學校之間的交流,最重要的是對世界主流文化的認識,對中華文化的認識。文化復興決不是古代文化的克隆。我們是要在它的基礎上,大踏步地往前走。凡是我們沒有的,又適合我們的,就拿來使用。
這樣一個文化復興的偉大工程,教育系統承擔著主要的責任。而大家承擔著這樣的任務,有很多體制、機制的鐐銬,要用文化復興、用學校的改革來迎接時代、人民給我們提出的兩個機遇,兩個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