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最早的教育機構怎麼樣
1. 中國最早創辦的學校教育機構是什麼
據史料記載,我國最早的學校產生於夏朝,不過那時的學校與現代意義上不同,是養老、習武兼教育的場所。「夏後氏之學在上癢」「序,夏後氏之序也」,
即中國最早創辦的學校教育機構是癢
2. 中國最早出現的學前教育機構是
中國最早出現的學前教育機構是湖北武昌蒙養院。
湖北武昌蒙養院是我國版最早的一所權官辦學前教育機構,是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創立的。當時正值兩湖(湖北、湖南;因湖北湖南在當時同屬湖廣省,所以也稱為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湖北執掌政務,在他的推動下,興起了倡辦新式學校的熱潮。
在這種形式的影響下,1903年秋,湖北巡撫端方在武昌閱馬場創辦幼稚園一所,聘請戶野美知惠等三名日本保姆經辦,由戶野美知惠擔任園長,並擬訂了《湖北幼稚園開辦章程》。
1904年1月,清 *** 頒發《奏定學堂章程》,定學前教育機構名為蒙養院,湖北幼稚園遂改名為武昌蒙養院,也叫武昌模範小學蒙養院。
(2)我國最早的教育機構擴展閱讀
學前教育機構依靠的法律:《奏定學堂章程》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制定,1904年1月公布),由張百熙、張之洞、榮慶等奏擬。這年為癸卯年,所以又稱《癸卯學制》。
該章程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以教育法令公布並在全國實行的學制,它根據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幾個階段的劃分,對學校教育課程設置、教育行政及學校管理等作了明確規定。它對中國近代教育產生的重大影響。這章程是中國近代化教育的開端。
3. 我國最早的教育機構是什麼
我國古代社會的學校教育以私塾為主,漢朝在長安設立專門教授儒家經典的太學,為朝廷培養人才。
1862年在洋務運動運動時期,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館成為我國最早新式學堂。
4. 我國創立最早的公立學前教育的機構是
我國創辦最早的公立學前教育機構是:
湖北省立幼稚園
5. 我國最早的學校教育機構是
1862年在洋務運動運動時期,在北京成立的同文館成為我國最早新式學堂。
6. 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機構是何時建立的
唐朝
大唐帝國統治近300餘年,尤其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100年間。國家強盛,民族和睦、社會富裕、經濟繁榮。這樣為文化藝術的高度繁榮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全民族文化素質空前提高。由於唐朝最高統治者對音樂的愛好與提倡,對音樂文化的發展起到了引導和支配的作用,形成了舉國上下喜歡音樂的社會風氣。最早成立了專門的音樂教育機構-「教坊和梨園」。
7. 我國最早的圖書館專業教育機構創立於( )年,它的機構名稱是( ),創始人是( )
1920年3月, 美國韋棣華女士和沈祖榮創辦文華大學圖書科,即
武昌文華圖書館學專科學校(簡稱「文華圖專」)是我國最早創辦的圖書館學教育機構,開我國圖書館學教育之先河,其意義深遠,且影響至巨。
8. 我國最早的教育機構基本上是抄襲日本的
不是,最早的近代教育機構是英法等國在租界建立的教會學校。這些教會學校比洋務運動時模仿日本建立的學校早十幾年。
9. 在教育學裡面, 我國最早的學校教育機構是什麼
庠,禮官養老,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說文》
殷曰序,周曰庠。--《孟子·滕文回公上》
庠序,官也答。--《爾雅·釋官》
有虞氏養國老於上庠,養庶老於下庠。--《禮記》。 鄭玄注:"上庠,右學,大學也,在西郊。下庠,左學,小學也,在國中王宮之東。"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
文翁石室是一所連續辦學兩千多年未有中斷、未曾遷址的學校,是中國第一所由地方 *** 開辦的學校。
10. 什麼是中國最早的學前教育機構
湖北幼稚園
鴉片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取得了傳教、辦學的特權,中國最早的幼兒園是由外國傳教士創辦的。據林樂知所著《五大洲女塾通考》第十集記載,光緒28年(1902),基督教各會在華建立學校中有小孩子察物學堂(幼稚園)6所,學生194人,其中女生97入。這些雖有平民性、計劃性、目的性的幼兒教育機構卻不具有中國自身的「民族性」,因而不能將它們看作是中國公共幼兒教育機構的肇端。中國自己設立的具有公辦性質的幼兒教育機構是在光緒29年8月(1903年9月),由兩湖總督張之洞擘畫,湖北巡撫端方主持的湖北幼稚園。該園設於湖北武昌閱馬場,它是中國第一所公辦的幼兒教育機構,標志著中國幼兒教育近代化的開端
❷ 中國從古至今的教育制度的變化
1、上古
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十五歲入上庠,國老為師。
2、夏商時期
相傳在夏朝,國家就設立了以「序」為形式的官方學校,到了商代中華文明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積累,並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統,在此基礎上,開始出現新的學校形式「瞽宗」。
從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發現當時的學校還被稱為:大學、右學等,教育的對象主要面及貴族子弟,學習內容以文武、禮儀、樂舞等為主,在天文、歷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師則由巫師、樂師或者政府官員充當。
3、西周
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後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而此時的教育依然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
出土於西周初期的《大盂鼎》記載,「女妹辰又大服,余隹即朕小學,女勿克余乃辟一人」,意思是大孟年紀很輕時父親就死了,他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康王就對他說:「你年紀這么輕就做官,我要你進我的小學。」。
4、先秦到漢初
先秦設為庠序學校以教之:庠者,養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春秋時期,孔子辦學,開啟了私學教育。
5、近代到現代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進西學,推廣新式學校。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1901年,劉坤一與張之洞聯銜上湊提出「興學育才」、改學制、變科舉、立學堂,仿日本學制。
1902年8月15日,清廷頒布管學大臣張百熙主持擬定《欽定學堂章程》,稱為壬寅學制。由於該學制制定倉促,公布後遭到諸多批評,因而未能實施。1904年1月13日,清廷頒布張百熙等人重新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稱為癸卯學制,為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法定近代學制系統,標志著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確立。
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詔宣布自次年起,科舉制度廢止。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涌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此後,新式教育在中國各地得到迅速發展。
到了近現代,中國曾積極向外國學習,在教育制度上學過日本、德國、美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又向蘇聯學習過。在教學內容方面也曾引進西方的政治社會學說和自然科學技術作為各級各類學校的課程。
在向外國學習的過程中,走過了一些曲折的道路,其中有經驗也有教訓,最大的教訓是在吸取時沒有注意結合中國的實際加以分析、鑒別,忽視了中國的特點。這些經驗和教訓,對中國教育史研究來說都是一筆財富。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中,創立了以共產主義思想為指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教育。這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經驗是豐富的,在教育方針學制、課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創造,需要認真地研究和總結。
今後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發展趨勢是:
①加強斷代史的研究,如先秦教育史的研究、宋教育史的研究等。
②對著名教育家思想的全面、系統的研究,如孔丘教育思想研究、蔡元培教育思想研究等。
③加強專題教育史的研究,如師范教育史高等教育史少數民族教育史地方教育史的研究等等。
(2)我國教育史屬於教育機構的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教育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學前教育
指3—6歲的兒童在幼兒園接受的教育過程。全國共有幼兒園111,752所,幼兒教職工90萬人,在園兒童2036.02萬人,適齡兒童入園率為43.8%。幼兒園一般由民間興辦,在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已基本滿足幼兒接受學前教育的需要,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正從城市向農村推進,一些鄉鎮已基本普及了學前1年教育。
初等教育
指6—12歲的兒童在小學接受的教育過程。全國共有小學456903所,小學教職工634.02萬人,小學生12156.71萬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1%。小學一般由地方政府興辦,也有個人和民間團體創辦的。
中等教育
指在12—17歲期間在中等學校接受教育的過程。初中、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和中專均屬於中等學校。普通中學分為初中和高中,學制各為3年,初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高中,一部分升入職業高中和中專。全國共有中等學校93968所,在校生9415.21萬人。中等學校一般由地方政府興辦。
高等教育
繼中等教育之後進行的專科、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國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為大學、學院和高等專科學校。高等學校具有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功能。全國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396所(截止2002年6月20日統計),民辦普通高等院校72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統計),教職工103萬人,在校生413萬人(1998年底統計數據)。
成人高等院校718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統計),民辦成人高等院校4所(截止2001年6月18日統計),教職工20萬人。為促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和改革,國家「九五」計劃期間,提出了"211工程」,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的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
包括成人技術培訓、成人非學歷高等教育以及掃盲教育。全國成人技術培訓學校46萬所,在校生6293萬人;全國各類成人高等非學歷教育結業人數280萬人;成人初等學校5萬所,在校生22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