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古代教育體制的開端是什麼時候
擴展閱讀
徐州學前教育需要多少分 2025-01-15 07:33:44
酷狗歌詞怎麼搜 2025-01-15 07:09:11

古代教育體制的開端是什麼時候

發布時間: 2024-09-03 20:34:39

A. 從古至今的中國教育發展

按照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可分為原始社會的教育、奴隸社會的教育、封建社會的教育、近代社會的教育和現代社會的教育這五個階段。以下主要就按這五部分展開說明,從古至今的探討它的必要性。

一、教育的起源--原始社會的教育

教育大約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教育源自人類的生陸歷孝產勞動,服務於人來的發展和生存。起初,人類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勞動,如打獵、捕魚等活動,這逐漸便成為我們實際生活中所必需的保障,勞動即是教育,隨著生活環境和經濟條件的變化教育的形式也隨之變化著,隨後人們逐漸開始發展畜牧業,人們學會了架設柵欄、趕羊喂牛,這些都只是他們生活所必須的教育,除了這些,他們還有原始宗教的教育和原始藝術教育。首先,他們對自然很崇這些崇拜都是原始人的一種精神寄託,拜、對圖騰很崇拜以及對鬼魂也很崇拜。其次,他們對音樂和舞蹈像是有一種天賦一樣,對於藝術教育體現出原始文化正逐漸變化著,在後面就逐漸形成了文字,文字的形成標志著教育的升級,為以後產生學校建立了基礎。總之,原始教育呈現多方面的特點:

(1)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權利平等;

(2)教育內容為多方面的生活經驗;

(3)在生產生活中進行教育活動;

(4)言傳身教為主要的教育手段;

(5)男女教育分工明確;

(6)沒有專門的教育場所。

有以上諸多內容,使得原始教育成為教育發展的開始。

二、奴隸社會的教育

奴隸制時期大約始於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到公元前四百七十六年,其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

(1)夏代為奴隸制初期,它是由夏部落首領的兒子啟建立的,這一時期的教育主要注重軍事訓練和人倫道德;

(2)其次,便是商代,這一時期文字已經基本達到成熟階段,文字成為教育的重要渠道和載體,並有一定的教育實踐活動理論,這使得商代的教育上升為一個層次,其教育思想水平得到提高;

(3)西周是奴隸教育發展鼎盛時期,西周教育的主要特徵是「學在官府」,教育形式是先接受家庭教育在進行學習教育,主要學習內容是學習「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是西周教育的特徵和標志,它不僅注重道德思想,而且也注重文化知識;不僅注重傳統的文化,而且也重視實用的技能;不僅對於文事武事都注重;而且要求符合禮儀規范和要求內心情感修養。從而,在經濟、政治、宗教、文化、軍事上都有很大的提高,與夏商相比,西周的教育已經相對成熟,集中反映了當時社會所需要的各種教育;

(4)春秋時期奴隸制崩潰,這是向封建制轉變的重大歷史變革時期。

三、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特徵及貢獻--封建社會的教育

中國古代教育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形式,上面已經提到了西周教育,它不僅對奴隸制有影響,對封建社會的教育也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要論述古代教育,我們首先就要知道一下對我國教育有貢獻的一些偉人,孔子當是第一人,他是儒家的創始人,是全世界公認的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孔子在教育史上的貢獻:

1. 教育在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是他首先提出的,強調注重教育;

2. 私人講學之風由他打開,從而成為百家爭鳴的先驅;

3. 他主張「有教無類」的對策,使受教育者的范圍逐漸擴大;

4. 提倡培養從政君子,提出「學而優則仕」原則;

5. 重視繼承和整理古代文化,教材的編纂,重視保護古代中國文化;

6. 歸納教育的經驗和實踐,首先倡導啟發式教育學生,提倡實施因材施教;

7. 注重培養道德教育,總結具備道德修養應該遵守的一些重要事項;

8. 提出教師應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如以身作則、愛護學生、教學相長。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翟,他主張站在百姓的角度,以百姓的利益奔波勞累,他提出「素絲說」,主張用教育來建立兼愛的美好社會,教育目的是培養早稿兼士,他的教育富有新意和創造性,這就使得墨家私爛晌學帶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它不僅傳授生產和科學知識,還是一個教學團體。直到春秋末期產生了道家的思想教育,其代表人物是莊周,道家對教育的貢獻是發明例黃老之術,這更適合現實社會的需求,從而與儒、墨兩家學派抗衡。再後來出現了法家學派,法家的代表人物諸多,如商鞅、李悝,法家在教育史上的貢獻,雖然法家的教育思想頗有偏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它使得社會變得更加的完善,就如當今社會我們離不開法律的制約,只有法律得到很大的完善,對於人民的生活才更加保障,對於促進教育事業也會更加有利,教育事業是使我們知法懂法的前提。以上各個學派的思想教育我們後來的教育事業都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是我們發展教育的前要。

在後期儒學發展速度很快,其代表人物有董仲舒和朱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是從人的本性出發論述教育對人的重要性,他提出「性三品」說,他把人性分為「聖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三種,他的教育目的是培養懂得三綱、五常的被統治者和「尊王明倫」的治術人才,其教育內容是儒家的經典和倫理道德思想。;而朱熹教育目的是「明人倫」,其教育內容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序,教育階段分為大學和小學兩個階段,朱熹對教育貢獻最大的是他的朱熹讀書法,其內容為「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他們兩人對教學原則都有獨到的見解,兩人在封建社會的教育事業上都有重大的成就,其對後人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四、我國近代教育思想特徵及貢獻

近代中國的教育就是一部中與西,舊與新、傳統與現代教育體制和教育觀念沖突和融合的歷史,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此後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舊的民主主義轉變成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教育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中國近代教育建立了很多學堂,使得學校管理制度得到了提升,這個時期的教育我國借鑒了國外很多教育思想,把我國教育和國外教育相融合起來,這首先就應該談一談「洋務運動」,雖然說這場運動失敗了,但是正是由於它的失敗才使得中國的國民有所覺醒,其對我們的教育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1.引入了一些近代科學技術從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第一批近代企業從中國出現了。

2.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

3.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除了以上的各種改革教育思想運動,還有其主要人物,首先,張之洞提出了「中體西用」的思想,這一思想的形成,使得傳統教育內容只重儒學的思想改革了,開始學習自然科學知識,中國近代科學技術教育開始發展,培養了中國一代新人,促進了我國教育的發展。張之洞還把書院改為學堂,推行新學制,廢除科舉制度,這一制度可為功不可沒。其次,蔡元培提出的「五育並重」的教育思想(即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和美育),這都對中國的教育有著重要作用。再次,陶行知提出「生活教育」理論,其主要內容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最後一條尤為重要,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方法論。最後,黃炎培關於職業教育思想有很深的見解,他十分重視職業教育的社會化和科學化,,他認為社會化和科學化是職業教育所應遵循的基本辦學方針,以上這些偉人的思想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吸取和借鑒,對於我們日後教育的發展起促進作用。

五、我國現代教育思想特徵及貢獻

從古至今中國吸取了很多的經驗,好壞都有,使得我們如今的教育發展迅速,現代的教育也有其弊端和優點,首先其弊端是由於中國經濟的發展,生活條件變好了,人們吃得飽穿得暖,每個家裡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正是由於家中孩子少,現在的家庭教育變得更加散亂,父母過分的偏愛孩子,使得孩子都被寵壞了,但是正因為這一缺陷,學校成為教育孩子最好的場所,在現代社會,科技變得更加發達,學校里的教學應用了很多多媒體設備,這對於教學更加方便了,這同時對學生也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現在的學生喜歡上網,手機是他們必備物品,以上這些東西對他們有利也有弊。其次,中國現代教育將古近代教育發揚光大,取其長避其短,現代教育提倡創新思維,創新教育的主要觀點: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教育的基本職能,教育在知識創新事業中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是素質教育的重點目標,創新教育的關鍵在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使學生發揮自己獨特的見解,這對拓展學生的思維起到促進作用。現代教育對個人實踐很注重,認為社會實踐比起高的學位更重要,當然,學位高也很重要,只是不只是局限於課本的死板知識,而是更加的靈活,注重將自己所學知識能夠運用到實踐之中。再次,現代教育提倡終身學習,活到老學到老的教育思想,教育實現人人皆平等,沒有男尊女卑之分,其要求學生要德、智、體、美、勞相結合,使得成為一個完善的人,以上為現代教育發展對學生的作用。現代教育對老師也同樣有著很重要的作用,教師傳承了古近代教師的有利特點,同時也有其自身特點,現在的教師不僅只是教育學生單純的學習書本知識,還要了解學生現在的心理特徵,然後做到對症下葯,根據學生個人情況不同,實行因材施教,而且更注重的不是老師教會多少,而是學生自己自身學會多少。現代教育的知識是不固定的,是沒有限制的,根據現在的情況,職業教育更加受歡迎,更注重的是技術,而不是死記硬背的東西,提倡新穎。

綜上所述,中國從古至今的教育每個階段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原始教育是教育的開端,奴隸教育是封建教育的鋪墊期,近代教育是封建教育和現代教育的過渡期,這些階段對我國教育發展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這為我以後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發揮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為想為以後會努力按照上述老師的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爭取成為一名勤奮、可敬的老師,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明天會更美好。

B. 教育最早在什麼時候提出的

語源始見於《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

「教育」成為常用詞,則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事情。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有識之士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和推廣新式學堂。

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提倡新式學堂。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的邏輯起點自然是人類社會的產生。從猿到人的轉變是由於生產勞動,猿在勞動中逐漸形成以大腦和手為核心的主體機制。大腦可以思維,手可以操作,這就使人區別於一般動物而變成「高級動物」。

有了主體機制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實踐認知能力的主體人,人類才能把自己提升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從而把客觀世界變成人類改造和認識的客體。而要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是需要有主體能力才可以的。人類社會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自身存在形式。



教育之「最早」:

1、在我國,最早出現「教育」一詞:《孟子·盡心上》。

2、最早對「教」和「育」進行單字解釋: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3、最早出現「道」和「德」:老子《道德經》。

4、最早連用「道德」一詞:荀子《勸學》。

5、文藝復興時期,艾拉斯莫斯率先正式使用「班級」一詞。

6、英國教育家斯賓塞:19世紀中葉,提出較為系統的課程論。把「課程」用於 教育科學的專業術語《什麼知識最有價值》。

7、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學記》。

8、最早提出「教學相長」教育主張的著作:《學記》。

9、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昆體良《論演說家的教育》(又稱:《雄辯術原理》), 也是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學法的書。

10、世界上第一部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凱洛夫的《教育學》。

11、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教育學著作:楊賢江的《新教育大綱》。

12、世界上第一本終身教育專著:1929年英國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的《終身教 育》。

13、最早從理論上闡述班級授課制: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我國最早採用班級授課制:1862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

14、最早應用「啟發式」進行教學的教育家:孔子(中國);蘇格拉底(西方)。

15、「寓學習於游戲」的最早提倡者:柏拉圖。

16、最早提倡全面發展的和諧教育:亞里士多德。

17、最早在大學里講授教育學這門課程的教育家:康德。

18、首次指出應該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從學科分類中提出來的教育家:培根。

19、裴斯泰洛齊——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學化」的主張的教育家;西方教育史上第 一位將「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這一思想付諸實踐的教育家。

20、第一個提出要使教育學成為科學,並認為應該以倫理學和心理學作為教育學的 理論基礎的教育家;最早提出教學的教育性原則——赫爾巴特。

21、最早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探討教育問題的教育家——克魯普斯卡婭。

22、第一個提出人力資本理論的教育家——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

23、最早提出關鍵期這一概念的教育家——奧地利生態學家勞倫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育 (漢語詞語)

C. 孔子在教育上有什麼主張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中國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

孔子的祖先原是宋國的沒落貴族,是殷代貴族的後代,後來到了魯國。

孔子只有3歲的時候,父親孔仡便亡故了。據他自述,在15歲時就已經立下了要好好學習各種知識和本領的志願。

孔子在19歲時結了婚。後來孔子逐漸成了博學多能的人。名氣也越來越大。他的鄰居常誇他多才多藝,但孔子很謙虛地認為自己只會趕車。

大概孔子在26歲的時候,才做了一兩回小官,一回是當「委吏」,這是管理倉庫的小吏,另一回是當「乘田」,這是管理牲畜的小吏。

在孔子30歲的時候,開始招收弟子講學,這是他從事教育事業的開端。他的第一批弟子有顏淵的父親顏路、曾參的父親曾點等,以後還有有名的貴族孟僖子的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還有子路、子貢、顏淵、冉有等等。

在洛邑孔子會見了大思想家老子,當時老子正擔任「守藏室之史」,孔子依照當時的禮節,從自己車上下來,手裡捧著作為見面禮的大雁,把它送給老子。

孔子向老子請教了很多東西,老子都根據事實和情理給孔子作了明確的解答。老子也深深器重虛心求知的孔子。

孔子得到老子的教誨,非常感動,回到魯國,跟弟子們這樣贊美老子:「像龍一樣。」

公元前522年,齊景公來到魯國,與孔子問對,很是贊賞孔子的話。當時魯國發生了「三桓」叛亂,魯定公被三桓驅逐出國,孔子實在看不下去了,便決定離開魯國。

公元前517年,孔子到了齊國,這是他生平第一次有記錄的政治活動。

孔子先當了齊景公的親信高昭子的家臣。齊景公向孔子請教政治的大道理,遭到老政治家晏嬰的反對,孔子便乾脆離開了齊國。回到魯國,這一年孔子37歲。回國之後,孔子便繼續從事教育事業。

公元前501年,也就是魯定公九年,孔子51歲,在魯國當了中都宰。中都宰是中都的行政長官。孔子做了一年中都宰就很有成績,當時各諸侯國都想學孔子的治理方法。於是,孔子由中都宰升為司空,司空是掌管工程的長官,不久他又由司空而為司寇,司寇是掌管司法的長官。

這個時期,孔子雖然擔任司寇,可是他是主張用道德來感化人民的。

魯國在政治、外交上取得勝利,又削弱了貴族勢力,因而國內的秩序暫時安定下來。這就更加重了齊國的憂慮。為此,齊國君臣經過商議,又想出一個對付魯國的辦法,即通過離間魯國君臣關系,來逐步削弱魯國的力量。孔子的處境顯得越來越尷尬。於是孔子辭了職。

孔子辭職後,率領弟子離開魯國去了衛國。

衛靈公聽信讒言,便派公孫余假監視孔子的出入,孔子感到很別扭,就決定離開衛國。

公元年489年,吳國大舉攻陳,陳國陷入混亂。孔子聽說當時楚昭王非常開明,正好楚昭王也希望孔子能到楚國去,曾派人來接,於是孔子決定到楚國去。

孔子走到楚國邊境上,楚昭王打消了用孔子的念頭。

經過一番思考,孔子決定還是回衛國去。孔子再一次來到衛國,衛靈公也有意請孔子來擔當重要職務。

過了兩年,吳國進攻魯國,曾為孔子弟子的冉有等七百名武士,英勇殺敵,堅決抵抗,吳國方才退兵。季康子感到魯國情勢這樣危急,又見孔子的弟子們這樣有才能,於是便派人到衛國來請冉有。孔子非常得意地說:「這回有回國的希望了。」

冉有回到魯國,當了季氏的家臣總管,不久齊軍入侵魯國,冉有作為統帥打了勝仗,立了大功。季康子問孔子是何樣人,冉有如實敘說了孔子的才能和抱負。

季康子遂派人帶了重禮,迎接孔子回國。這是公元前484年。孔子已經68歲了。他離開魯國,在各地過了14年的漂泊生活。現在終於又回到了自己的故土魯國。

經過14年的奔波,孔子對政治生活不那麼熱切了。他覺得他不朽的事業還是文化教育,於是他把他晚年的主要經歷投在教育事業上。

西周以來的文化教育為奴隸主貴族所壟斷,只有貴族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權利,這種教育叫「官學」。孔子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打破「官學」限制,開創私人講學的人。他主張「有教無類」。從而打破了周代貴族教育的等級界限,使教育及於平民,這在當時是進步的。

孔子主張教育的培養目標是「士」、「君子」。「士」是周代統治階級中的最下層,「君子」是在位者的統稱。所謂「學而優則仕」,即是說學好了就能做官。

孔子很注意對學生性格的了解和培養。他針對弟子不同的性格施於相應的教導。

孔子注重誘導式的啟發教育,而不是要求學生死讀書。他的教育方法,是建立在學生深入思考的基礎上的。

孔子對弟子使用的語言,往往是含蓄而形象,耐於咀嚼。他的循循善誘、觸類旁通的啟發教育在教育史上是有卓越貢獻的。

孔子在當時以博學多能著稱。他的博學是由於「學無常師」,「不恥下問」得來的。他教育學生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在教導弟子的時候,最反對主觀自是,他說要杜絕四種弊病:一是捕風捉影的猜想;二是把事情看得很死;三是固執自己片面的看法;四是把主觀的「我」看得太大,處處放在第一位。他教育學生在知識上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他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常常以自己的不斷求知、積極學習的態度來鼓舞弟子。他所謂的「學」主要是指人倫道德的修養和力行方面。他強調「行」的重要,但他也很重視讀書。

在學與行的關繫上,孔子主張學行並重。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即學和思的關系是辯證關系,兩者不可偏廢。從《論語》里我們可以看出孔子所講的「思」就是推理,有所發明。

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周禮」即當時的奴隸主貴族制度幾乎是最完美的制度。他說:「周兼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孔子認為到了春秋末期就是「天下無道」了。所謂「無道」,就是天子諸侯、大夫、陪臣等級制度不能維持了。

孔子認為「禮」必須以「仁」為其先決條件。把「仁」應用到政治上,就是他的「愛眾」的思想,這是孔子所講「仁」的內容的另一方面。那麼怎樣做才能達到「仁」呢?孔子提出兩種方法:一是忠恕違道不遠;二是克己復禮為仁。

但是孔子認為「仁」的世界觀只有封建階級的「君子」才能俱備,小人是無緣份的。這是孔子思想的局限。

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這是孔子對傳統有神論的一種修正。

但是孔子所了解的「天」似乎也有神秘的一面。他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論語》)。把「命」視為是一種與人對立的、異己的力量。

孔子雖然認為人的生死富貴以及成功失敗,是由天命決定的,但是人還是可以盡自己的力量,做他自己應該做的事情。

孔子對於「鬼神」的存在持比較明確的懷疑態度。孔子還經常把詩歌和音樂當作向弟子進行教育的重要科目之一,他對音樂十分精通,且充分肯定詩歌的價值。

孔子晚年在魯國集中力量把古代相傳下來的文獻加以整理,參考了大量各國的史書,著手編寫了歷史著作《春秋》。《春秋》是我國保存下來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編年史。它具有鮮明的時間觀念,記載歷史事件,天文現象(如日食、月食發生的年、月、日),都很准確。它的另一個特點是神話色彩很淡,主要是寫人的歷史,這在2000多年前是難能可貴的。《春秋》中雖然有不少孔子的企圖,但他是以極其嚴肅認真的態度來編寫的。孔子在編寫《春秋》上,刪繁就簡,千錘百煉,一絲不苟。他自己曾說:「後代人知道我孔丘的,將因為這部《春秋》,後代人責罵我孔丘的,也將因為這部《春秋》。」他簡直把《春秋》當成了他的第二生命。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春,孔子病倒在床,再也沒有起來。7天過後,在弟子們的痛哭聲中,離開了人世,終年73歲。遺體被安葬在「孔林」(今山東曲阜城北門外的泅水旁)。

總而言之,孔子是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最著名的、對後世的影響最大的、不僅在中國而且在全世界也是享有盛名的人物。作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和最早的史學家,他的言論和成績是無可比擬的。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對孔子這樣評價:「天下君王,至於賢人,眾矣,當時則菜,設則已焉,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崇之。白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