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美國教育如何共存
擴展閱讀
專插本教育機構怎麼宣傳 2025-01-15 16:50:17
同學生日送什麼生日盲盒 2025-01-15 16:36:14

美國教育如何共存

發布時間: 2024-08-27 02:49:05

㈠ 發達國家的教育制度都是怎麼樣的

美國的基礎教育
美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學前班、小學和中學,其中學前班一年、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或三年。
美國的各州、各學區,各中、小學校都有明確而規范的教育目標。綜合起來大約有以下幾個特點。 1.重視對美國公民意識的培養 2.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3.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4.注重學校與生活,與社會的聯系,為學生提供職業訓練和個人發展的機會, 使其能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和家庭模式。
美國的基礎教育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課程設置貼近生活美國教育部門規定,中小學教育中語文、數學、科學、地理、歷史、外語和藝術七門功課為主課,各學校執行統一的教育大綱,學生畢業時通過考試檢驗學習情況。此外其他輔課也都根據貼近生活的原則,由各學校甚至教師自行決定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只要資金和師資等客觀條件具備,社會上有用,學校就可設課,學生就可自由選擇參加。
美國中學很早就實行學分制。所謂學分制是每門課每周上課一小時,修滿一年,考試及格,即可獲得1學分。修滿一定學分即可畢業。
美國中學還實行按能力分組。其辦法為通過智力測驗,根據學生智商的高低將學生編入相應的班組。課程則採取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辦法。必修課包括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衛生等。而英語中又包括語文、文學、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等。美國中學的必修和選修課程極為繁雜。據原教育總署的統計,各州中學開設的課程多達274門,這是因為美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主要由綜合中學負擔之故。
美國的初中(含中間學校)實行混合課程,到初二時開始選修。初中階段設置的課程有英語、社會科學(含領導能力、現代生活、有效生活、社會生活、政府、民主問題、社會問題、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地理、歷史等)、普通科學(含自然常識、物理、化學、生物及地質學等)、普通數和勞作課等。學生在選修時,教師可根據學生智商、興趣和成績進行指導。
美國中小學沒有全國統一編寫的教材,教材一般都是由專門的公司編寫的,由各學區的教育委員會負責選取。書店裡各種類型的課本很多,每一門課都有各種版本的教材供各學校及教師選擇。無論語文、地理,還是科學、歷史,各州的教材都各有特色,學生所學的內容貼近自己的生活,學起來也更有興趣。美國學校上課時教師不是採取"滿堂灌"或"填鴨式"的方法,只是要求學生記住課本上的主要內容就行。例如高中歷史課本中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時間、地點和人物已交待非常詳細,因此教師授課時著重補充課本以外的知識,使學生對歷史有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美國學校對學生鼓勵多而批評少,教師善於啟發引導,提倡討論。考察中,洛杉磯市的一位校長介紹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讓學生有一個"安全"的環境,不害怕提問,"沒有一個問題不可以提","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對班集體的一個貢獻"。他們鼓勵學生敢於提問,敢於亮出自己的觀點。學生回答錯了,教師也決不批評,而是啟發引導他用另一種方法思考,得出正確結論。教學中,教師不強調統一的標准答案,相反,鼓勵學生有不同答案。教師經常根據實際提出一個較大的、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題目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制訂問題的解決方案,尋找資料,搜集整理,發表自己的見解,求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撰寫研究報告,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組織者、協助者和帶路人。在這種教育思想指導下,美國學生上課輕松愉快,積極舉手提問,踴躍發言辯論,善於獨立思考,勤於動手,富於創見。美國學生具有充分的、堅定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形成需要一定環境,美國學校所特有的氛圍,則是滋生、培植這種自信心的良好土壤。在課堂上,教師常常把很多時間留給學生發表意見,老師啟發學生提出各種設想,最後由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學生印象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一些課程甚至完全以學生討論的形式來進行,學生思想活躍,有時甚至想出比老師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能力。
美國的中小學不但要求學生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而且更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學校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要求,盡量為他們創造條件,使其特長得以充份的發展。很多美國小學生二年級時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圖,閱讀數據,開始研究諸如動物或昆蟲等問題;四年級時能用地圖、照片、圖表來理解世界各地區及其氣候的不同;五年級時能列、讀表格,能利用圖書館進行研究,通過做筆記對信息進行綜合,開始撰寫非虛構的報告;六年級時能使用網路全書以及其他參考資料完成獨立的研究計劃。美國的中小學普遍十分重視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量讓學生多走出課堂,到校外獲取知識。上藝術課,學生常到博物館參觀;上生物課,去農村實地考察;上科學課,則赴公司實驗室聽取專業人員的講解。這些活動既使學生有機會接觸社會,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
美國的中、小學校普遍重視體育和藝術教育。運動場既大且多,大小球類活動俱全;藝術教育的設備設施配套、齊全,文藝活動是他們的強項。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自主選擇文體活動項目,活動時間充裕,內容豐富,效果明顯。
美國的中小學還特別強調學生主動參加社會實踐和培養學生領導才能。美國把學生領導才能、運動才能、藝術才能和社會實踐經歷作為名牌大學錄取的重要條件。高中階段4年內必須參加200小時的社會實踐,這樣才能報考重點大學。因此,不管是學校(社區)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還是學生自覺為社區服務,每次公益活動都要被服務單位記錄。美國教育強調通過個體實踐體驗來轉變思想觀念,提高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和動手能力。可見,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是最生動、最有效的素質教育和實現自我價值教育。
美國教育的另一大優點是家長的高度參與。在美國,公立學校由學區管理,管理學區的教育委員會由民選產生,即家長有權選擇由誰來監管學校。家長可以出席教委會會議,就有關討論事項發言。家長還有權拒絕子女參與某種父母認為不適當的課程。
在美國差不多每間學校都設有家長會。家長會是學校決策層的一部分,它以學校或學區為單位,由熱心的教師和家長自願組成,並定期舉行會議。透過家長會,家長可以知道學校的最新消息,教師也明白家長所關注的事情。家長會不單是信息交流的地方,也是實際行動的基地。家長會組織工作小組研討教育和學生發展問題,利用家長的專長或經濟資助,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
家長還根據能力參與學校教育。例如,可申請到課室做助教,或開辦一些趣味特別課。沒有什麼專長可貢獻的,最低限度也可做參加者,如參加學校的家長日或開放日活動,參加學校為家長舉辦的講座等。
無論在哪一個階段,家長均有權參與子女的教育,在整個教育制度里,發揮最大影響力的肯定是家長。美國教育部最近的研究報告《美國的閱讀能力》指出,學生的閱讀分數與學校是否將父母親納入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關系。家長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可以令子女在學校有更好的表現和成績,增強子女的信心。美國當前的教育改革中,視父母參與為改革的目標之一,譬如推進中的"美國返校運動"、"及時讀寫"等便是最好的例子。
美國人習慣以法辦事,在美國期間,我們看到許多保護青少年成長的法紀法規被嚴格執行。如中小學生都能享受校車接送的優惠便利條件,美國的校車一律漆成桔黃色,當校車停在路上讓孩子上下車時,兩邊來往車輛也必須停下來,一直等到校車再上路時,其他車輛才可以前行。這是交通規則,若違犯,就會受到罰款而且違紀司機的汽車保險也將大幅提高。又如,美國中小學的班級規模被限制在25人以下,若因轉學等原因造成班級人數超過25人時,學校必須臨時增派教師與原任教師一道共同管理班級;再如法律規定不到12歲的兒童,不允許沒有成人陪伴;由一個成人陪伴的兒童不得超過3名;不到18歲的學 生不能接觸含有色情內容的圖像:不到21歲的學生不允許給其含酒精的飲料。這些都體現了美國社會重視教育,為青少年成長提供良好教育環境的意識。
總之,美國基礎教育注意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美國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類型

第一類為研究院大學. 以基礎性, 學術性研究著稱, 設有龐大的研究生院,能授予博士學位,有450所以上, 其中最著名的有哈佛, 普林斯頓, 斯坦福, 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霍普金斯, 加州伯克利,康乃爾等20多所. 在這些大學的周圍, 形成一個個集教學, 科研. 開發和新興工業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如美國東部的波士頓-劍橋-128公路中心, 西部的"矽谷"中心,南部的航天中心等, 密切了教學與生產的聯系. 教學與生產互相滲透, 互相融通, 形成合力,使創新思維-科研成果-新產業新產品三者的轉換鏈迅速暢通,高效轉化為高經濟效益, 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產業經濟結構的更新換代.

第二類為本科大學. 以4年制為主的綜合大學及學院,如文理學院, 理工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林業, 礦業, 農業, 新聞, 建築,家政等學院, 多為州立大學, 培養目標為中級科技, 學術及專業人才, 修滿4年授予學士學位. 這類大學超過1600所.

第三類為社區學院.包括2年制的普及學院和技術專科學院, 招收高中畢業生中成績較低和同等學歷的學生,畢 業時授予協士( 副學士)學位.1995年全美有1462所(其中私立415所),佔全國高校總數的40%; 在校人數549.3萬,占高校總數的38.5%. 社區學院的任務除為社會各行業對口培養專業熟練勞動技工與職員外(在美國當工人求職也要專業文憑), 還為那些想繼續升入本科大學的學生架起一道橋梁,可考入本科大學三年級續讀.

第四類為開放大學. 也稱為"無牆大學",包括廣播函授大學, 暑期大學,夜間或業余大學, 實驗大學, 自由大學等,使大學向社會各階層,各年齡層次敞開大門,經標准考試及格者均可獲得學位.

這四類大學組成一個完整的高教體系,不可缺一.四者間的比例及其變化正反映了經濟, 文化,政治的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市場需求變化,並在競爭中進行著自動調節.

高等教育的服務

為社會服務是美國高等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並成為優良傳統.由於高校的經費多半來自社會捐助,大學的領導機構校董事會並不受政府領導,董事會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名流與州政府官員和企業代表,這就保證了大學與社會的緊密聯系.
高校的服務方式主要有:
1)順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科研方向,造成社會急需的各層次專業人才, 使各用人單位獲得競爭優勢與效益.
2)與企業合作研究開發新項目新產品,使雙方及社會均益..
3)為政府服務, 承擔國防科研, 基礎研究, 或提供調查論證,為國家制訂政策提供依據和新思維.
4)舉辦成人教育, 開展多種形式的長,短期培訓, 幫組社會, 企業, 職工, 各級教師提高文化, 更新知識.

高等教育的科研

大學是美國科研的主要基地, 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任務. 到1996年, 美國在半個世紀里諾貝爾獎獲得者超過120人, 其中90%集中在大學里. 大學的科研機構主要有以下形式:
(1)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實驗室. 分大學自辦, 與企業及其它大學合辦, 政府投資官辦,主要進行尖端理論研究與實驗, 國防研究, 和跨學科重大前瞻性項目研究.
(2)工業或農業實驗站. 這是工科和農科大學的主要應用研究機構, 全國有60多個大型農科實驗站, 其中58個設於大學, 主要由各級政府提供課題研究經費, 其中附設許多農技推廣站, 負責推廣. 大學常與工業企業簽訂承包科研任務, 或聯合攻關, 以取得企業資助.

高等教育的教學

現今美國大學本科生已從重視專才教育轉為重視通才教育, 大學一, 二年級必修基礎課程, 三, 四年級也以修專業基礎課程為主,真正的專業課常為選修,把專才教育定位為攻讀碩士以上的任務. 據美國教育部統計,目前大學設置的專業有24種, 按授予學士學位的多少排序是: 商業和管理,教育, 社會科學, 工程, 醫衛,生物科學, 心理學,藝術,人文科學,公共事務和服務, 跨學科研究, 通訊, 理科, 農業和自然資源,家政, 數學, 計算機信息科學,外語,建築和環境, 神學,區域問題研究,法律,圖書館學, 軍事科學.2年制的專業多屬職業分類,分工程學科和非工程學科兩大類.
教育方法實行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較為自由的因材施教方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特長. 開設大量的選修課以及時反映最新科技成果. 一般實行學分制,每種課一學期(15周)每周上一小時定為1學分, 要求學生每學期修滿15-16個學分. 取得協士學位要60-64個學分; 學士學位要120-128個學分. 對於非全日制學生,可以延長年限,以休滿學分為主, 這就為半工半讀創造了條件. 美國高校一年分兩個學期或三個學期, 少數分4個學期, 其學分計算辦法不同. 碩士研究生必須休滿30個學分, 交一篇碩士論文, 通過筆試和答辯. 博士要經由3位以上教授組成的指導小組指導制訂學習計劃, 選定博士論文, 攻讀指導小組建議的必修課程, 完成有創見性的博士論文, 才能通過.

高等院校的自治與競爭

在美國任何團體和企業組織都可依法申辦私立學院或大學.無論公立或私立院校, 都有權自由挑選學生,依法自行任免教授, 自主決定開設什麼課程.有的專業課程應獲得有關教育質量審查機構按照專業最低標准核發的許可證.學院有權從多渠道籌集資金和按贊助者的協議要求自由支配資金的使用, 因而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成為校際間競爭的基礎,私立大學必須與公立大學競爭, 辦得更有特色, 更有水平, 更出人才, 更出結果,才能獲得學生和捐款人的好評,爭得社會資金,否則就難以發展和生存. 公立大學僅靠州政府的有限撥款也無法維持, 必須和私立大學競爭以求得社會捐助, 因此同層次的公立與公立, 公立與私立,私立與私立院校之間展開了全面的持久的競爭.美國大學在學術上的排隊, 在專業上的排隊更強化了這種競爭的公開性. 各名校以"明星工資"和多種福利吸引"名教授", 以高額獎學金吸引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以優異的科研成果轉讓和技術培訓吸引實力雄厚的企業. 這種優勝劣汰, 自適應調節的功能使美國高等教育呈現出進取性, 多樣性, 變革性, 百舸發的蓬勃生機.

高等教育的目標:

高等教育與大工業, 高技術農業和現代產業相適應,二者是一種互動關系. 在高教目標上, 美國歷來就有重學術派和重技術派之爭.

1957年美國教育政策委員會提出了4條高教目標:
1)促進個人發展傳遞文化遺產;
2)傳授高新知識,激勵研究創造;
3)將知識轉化為生產能力,推動社會前進;
4)知識造福人民,增進公共利益.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博克在<美國高等教育>書中提出高教目標如下:
1)學好基礎知識, 要求一專多通;
2)善於組織交際,掌握基本技能;
3)至少掌握一門外語, 理解不同文化和不同價值, 具有寬容性格;
4)具有批評性思維能力, 熟習人類與自然和社會的依存關系, 獲得自知之明, 為自己的未來就業和創業作出正確選擇.

這些論述已形成今日的主流共識,歸納如下:
(1)既要重視專才教育,又要重視通才教育, 把"專"建立在"通"的基礎上.
(2)既要重視基礎理論教育,又要重視實際技能教育,重視組織與交際才能,將知識轉化為生產的才能.
(3)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提高創造力,以及懂得自己,把握自己, 善抓機遇的能力.
(4)通曉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 提高包容力. 熟悉人與自然的共存共容關系, 提高造福社會的願望與能力.

公共基礎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教育公共基礎教育心理學

教育和教育學
一.教育概述
1 .教育的本質屬性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2 .教育的基本要素:受教育者、教育者和教育的影響
3 .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4 .家庭教育特點:先導性、感染性、權威性、針對性、終身性
5 .社會教育特點:開放性、大方性、多樣性、補償性、融合性
6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體和直接教育者在整個教育活動中起主導作用。
在學生再教育活動中,居於主體地位。
7 .學校教育特點:職能專業性、組織嚴密性、作用全面性、內容系統性、手段有效性、形式穩定性。
二.教育的起源和發展
1、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非獨立性、自發性、全民性、廣泛性、無等級性和無階級性、原始性。
2、四書指的是《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055-790000; 五經指的是《書》《禮》0《易》0《春秋》0《禮》0055-7900000
3、現代教育的基本特徵:公共性、生產力、科學性、未來性、國際性、終身性、革命性。
4、「吏為師,法為教」「僧為師,吏為師」是古埃及的教育主張。
三.教育學的誕生與發展
1、教育學是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2、孔子的教育主張:有教無類(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以「仁」為核心; 向人說教; 「不憤怒,不出其不意」(啟發式教學)。
3、孟子「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
4、荀子以五經為教學內容,其中以《學記》為重點,是其教學理論的核心。
5、墨子三標准「博乎道術、辯乎、厚德行」,知識技能要求,思維討論要求,奧要求。
6、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提倡懷疑性學習方法,講究辯證。
《理想國》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成文戰國末期。
8、「守陵」遵循了漸進的教學原則。
9、「道而弗引、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體現了啟發性的教育思想。
10、蘇格拉底教學法又稱「接生婆術」,為啟發式教學奠定了基礎。
11、柏拉圖著作《雄辯術原理》; 「學著玩」的最初倡導者。
12、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網路全書哲學家,提出「教育順其自然」的原則,首次系統地闡述了與體育、智育、德育、美育協調發展的教育思想。
13、昆體良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論述教育問題的教育家,是班級授課制的萌芽。
14、《大教學論》是西方第一部教育專著,世界第一部教育教法研究著作,《歐洲古代教育理論發展的最高成就》。
15、1632年《世界圖解》是教育學開始形成獨立學科的標志。
16、培根首次提出將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17、誇美紐斯主張「泛智」教育,把一切交給人人; 著作《愛彌兒》。
18、班級授課制是誇美紐斯對近代教育學的最大貢獻之一。
19、盧梭著作《教育論》,法國啟蒙主義思想家和教育家主張,教育要順應孩子的本性。
20、康德《林哈德與葛篤德》,以教育學為課程在大學講課的第一人。
21、裴斯泰洛奇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明確提出「教育心理學化」口號的教育家。
著作《教育漫話》。
22、洛克代表作《普通教育學》主張「白板說」,認為人的發展完全由教育決定。
「紳士教育」認為紳士教育在家庭中實施。
23、赫爾巴特,近代德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現代教育學之父」「科學教育學奠基人」。
24、1806年《民主主義與教育》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創立,也是現代教育學的第一部著作。
25、赫爾巴特一原則:教育性教育原則; 二理論基礎:心理學與倫理學; 三中心:教師、教材、課程四個階段(清晰(明白)、合作(想像)、系統、方法。
26、杜威著作1916年《教育學》。
27、杜威新三中心:兒童、經驗、活動。
28、實用主義教育學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實用主義忽視了系統知識的學習,忽視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了學校的特質。
29、凱洛夫的《新教育大綱》是世界上第一部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著作。
30、楊賢江的《教育過程》是馬克思主義的第一部教育學著作。
31、布魯納是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有《大教學論》。
32、瑞士心理學家皮亞傑建議將兒童智力發展階段分為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
誇美紐斯(教育學之父) )
《民主主義與教育》(1632年)教育學成為獨立學科的標志
1 .教育原則:教育適應自然(根本指導原則) )。
2 .教育制度:系統論述班級授課制的方法和實施內容
3 .教學思想:「泛智」教育,將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仁人
4 .教育內容:規定了網路全書式課程
5 .教學方法:提出並論證了直觀性、系統性、計量性、強化性和自覺性。
6、教育目的:(終極目的)宗教目的(永生; (直接目的)現實目的(學問、德性、虔誠的人。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的民主如何實現,三無目的地改變經驗) )。
杜威(實用主義哲學的奠基人、進步教育的代表者、現代教育學派的代表者)。
《資本論》
1 .三中心論:兒童、經驗和活動中心
2 .教育的本質:教育是生活,教育是成長,教育是經驗的改組或改造(教育思想的基礎和核心);陶行知認為生活就是教育)。
3 .學校即社會
4 .從中學
5 .五步教學法:找出創設困難情境的糾紛所在; 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 推斷哪個假設能解決這個困難; 驗證這個假說。
四.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是指人類教育活動和教育系統對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2、影響教育功能發揮的因素一般包括:個人認同、社會宣傳引導、家庭父母素質、就業傾向。
3、人的發展可以分為生理發展、心理發展、社會發展。
4、教育的個人功能是教育的社會功能所衍生的前提和基礎教育的社會功能制約著教育個人功能的發揮。
5、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起主導作用。
6、教育的社會變遷功能是指教育可以通過開發人的潛能來提高人的素質,引導人的社會化,影響人的社會實踐,推動社會的發展和變革。
7、人力資本由投資形成,在社會生產中具有重要作用。
人力資本投資回報率高。
8、影響教育社會功能發揮的因素:生產力、政治經濟制度、科技、文化、人口。
五.教育目的
1、教育的目的是對教育活動所培養的人的素質的總體期待和構想,是對社會歷史活動主體素質的規定。
2、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
3、教育方針包括教育工作的服務方向、教育目的、實現教育目的的途徑。
4、聯合國提出的教育目的:學認知、學工作、學共存、學生存。
5、教育目的功能:引導功能、控制功能、評價功能。
6、個人本位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自然人」,代表人物盧梭、羅傑斯。
7、社會本位論主張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合格的公民和社會成員。
代表人物柏拉圖、孔德等。
8、為經濟建設和社會全面發展進步培養各級各類人才反映了我國教育的基本使命。
9、馬克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闡述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確立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六.師生
1、廣義教師是指將知識、技能傳授給他人的人,狹義教師是指在學校從事教育教學宮縮的專業人員。
2、1994年實施的《朱子全書 論學》首次從法律角度確認了教師的專業地位。
3、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教書育人。
4、教師勞動的創造性體現在因材施教上。
5、「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體現了教師勞動的長期性。
6、師德是指教育教學活動中應遵循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
7、教師成長分為關注生存、關注情境、關注學生三個階段。
8、微格教學是針對少數學生,嘗試短時間(5-20分鍾)的小型課堂教學,並對該教學過程進行錄像,課後分析。
9、美國教育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公式:經驗反思=成長。
10、學生有可塑性、依賴性、好學心。
11、「學生中心論」的代表人物法國盧梭和美國杜威。
12、「教師中心論」的代表人物德國的赫爾巴特和蘇聯的凱洛夫。
13、以直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的教育關系是學校師生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14、教師素養是影響師生關系的核心因素。
七.路線
1、朱熹在《兒童與課程》中多次提到課程。 「寬時限、守課堂」「小立課堂、大作功夫」,這里的課程指的是課堂及其過程。
2、西方,課程用於教育科學專業術語,起源於英國教育家斯賓塞。
3、美國杜威提出課程,即學生的學習經驗。
4、課程是對育人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活動方式的規劃和設計,是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和教材全部內容及其實施過程的總和。
5、功利主義教育家斯賓塞於1885年提出「什麼知識最有價值」,是明確課題的開始。
6、1902年杜威《課程》是一部影響深刻現代課程理論的開創性著作。
7、1918年博比特《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被認為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課程論專著。
8、1949年泰勒《中庸》被認為是現代課程理論的基石。
9、泰勒明確課程寫作的四個步驟。 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實施,評價結果。
10、知識中心主義課程論又稱學科中心課程論,代表人物斯賓塞、赫爾巴特、布魯納主張學校教育以學科分類為基礎,以學科知識為中心,以掌握學科基本知識、根本規律和相應技能為目標。
11、社會中心課程理論又稱社會改造主義課程理論,代表人物:弗拉梅爾多。
12、學習者中心課程理論主要包括經驗主義課程論(杜威)和存在主義課程論(奈勒)。
13、杜威學校四大直接經驗課程:手工類; 語言社會系; 研究探索系; 藝術系。
14、布魯姆提出了以知識結構為中心的課程理論,主張教學內容應以各學科的基本結構為中心。
15、形式教學論以感官心理學為基礎,以人物搖滾為代表。
教育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知識,二是發展學生的智力。
16、實質教育論從功利主義出發,認為教育的目的是傳授實用知識,智力發展並不重要。
代表人物斯賓塞。
17、學科課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圍最廣的課程類型。
中國古代六藝、西方古代七藝是最早形態的學科課程。
18、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關鍵准則,是特定階段學校課程達到的預期結果。
19、課程內容是課程的核心要素,是基於課程目標從人類經驗體系中選取,按照一定的學科邏輯序列和兒童心理發展需求組織而成的知識體系和經驗體系。
20、泰勒明確提出了課程編排的連續性、順序性和一致性。
21、布魯納提出了以螺旋方式組織課程內容的主張。
22、加內主張直線組織教學內容。
23、知識、社會、兒童是影響學校課程開發的三大因素。
24、學校課程主要表現為課程計劃、學科課程標准和教材三種物化形式。
25、課程實施是將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是實現預期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
26、目標評估模型圍繞目標展開,基於泰勒的「評估原理」和「課程原理」形成。
27、CIPP為背景、輸入、過程、成果評價模式。
28、課程資源是課程建設的基礎,包括教材以及學生、家庭和社會生活中有利於學生發展的各種資源。
教材是課程資源的核心和主要成分。
29、新課程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0、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為了所有學生的發展」。
八.課堂教學
1、教育是在教育目的規范下,教師教與學生學共同組成的活動。
2、教育理論是教育學的重要部分,既是理論科學,又是應用科學。
3、哲學導向教學理論來源於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知識即道德」。
4、提出認知教學理論的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和奧斯貝爾認為,影響較大的是布魯納的認知結構教學理論。
5、布魯姆提倡發現教學方法。
6、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的無指導教育主張最好的教育,目標是「充分發揮作用的人、自我發現的人、形成自我實現的人」。
7、建構主義是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當代的發展,強調學生巨大的潛能,認為教育是以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為新知識增長點,引導她們從已有知識經驗中「成長」新知識經驗。
8、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學生與其所學知識之間的矛盾。
具體表現在教師提出的教學任務與學生完成這些任務的必要性、實際水平之間的矛盾。
9、孔子的教學過程思想「學、思維、行」,是我國第一個以學為主的教學過程思想。
10、《教育學》提出「博學的、審問的、慎重的、清晰的、篤行的」五步學習法。
11、赫爾巴特根據「統覺團」原理,將教學過程分為「明了、聯想、系統、方法」四個階段。
但是忽視了學生主動性和主動性的發揮。
12、杜威《從中學》五步教學法:困難、問題、假設、檢驗與結論。
13、在凱洛夫0755-79000中提出感知、理解、強化、運用四個階段。
14、接受傳授—教學過程—激發求知慾—感知教材—理解教材—鞏固知識—運用知識—檢驗知識、技能和技巧。
15、掌握知識是發展智力的基礎智力發展是掌握知識的重要條件。
16、赫爾巴特的《沒有教育的教育是無法想像的》表明教育永遠是教育性的。
17、教學直觀性原則有實物直觀、仿象直觀、語言直觀。
18、程序教學模式和直接教學模式是基於斯金納操作條件反射的理論建立的。
19、榜樣教育理論由瓦根舍因(德國)提出。
20、發現教學模式的倡導者布魯納認為把握學科基本結構的態度或方法是「發現」。
21、掌握學習模式是由美國布魯納創立的。
就是在「每個學生都能學好」的思想指導下,以集體教育為基礎,經常輔以及時的反饋。
22、翻轉課是指在信息化環境下,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使學生在復課前完成新的學習視頻等學習資源的觀看和學習。
23、微課是指按照新課程標准和教學實踐的要求,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課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的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精彩教學和學習活動的全過程。
24、微格教學是一個有控制的實踐系統,是培訓新教師、提高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
25、跨越式教學適合語文學科。
26、講述方式可分為講述、講解、演講三種方式。
27、談話法又稱問答法,是教師按照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問,要求學生回答,以問答的形式引導學生獲取或強化知識的一種方法。
28、會話法分為復習會話和啟發會話。
29、示範法是教師展示實物,直觀教具,進行示範實驗,運用現代化視聽手段,指導學生獲取知識,強化知識的一種方法。
30、示範法分為四類。 實物、標本、模型、照片演示; 圖標、圖像和地圖演示; 實驗演示; 幻燈片、電影、視頻演示。
演示法體現了直觀性、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
31、以情感陶冶為主的教學方法,主要包括鑒賞教學法(欣賞自然、欣賞人生和欣賞藝術)和情境教學法。
32、古代教學組織形式多採用個別教學制。
33、中國的班級授課制始於1862年的京師同文館。
34、教學工作五個基本環節:備課、上課(中心環節)、課外作業布置、指導與評分、課外輔導、學生學業成績評估。
35、布魯姆等人在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中將教育目標分為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
36、認知領域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與評價六個層面。
37、情感領域的教育目標包括接受、反應、評價、組織和個性化。
38、教學策略是為了達到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在對教學活動有清晰認識的基礎上調節和控制教學活動的一系列執行過程。
九.學校德育
1、廣義德育是指有目的、有計劃地影響社會成員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一切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德育、學校德育、家庭德育等。
2、狹義德育是指學校德育,是教育者較早在特定時空內對青少年學生在政治、思想和道德等方面的針對性、計劃、系統性的影響。
3、學校教育是指教師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品德的活動。
4、在德智體美勞的教育因素中,德育居於主導地位。
5、享受功能是德育個體功能的最高境界。
6、德育目標是德育的出發點,不僅決定著德育的內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約著德育的基本過程。
7、教育者是德育過程的組織者、領導者。
8、受教育者是德育的主體,也是德育的客體。
9、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與受教育者現有水平之間的矛盾。
10、知即道德認識(包括道德觀念、新年和評價能力); 情即道德情感,是對客觀事物好惡的主觀態度; 指意味著道德意志、調節行為的精神力量——道德行為,是衡量思想品德高低好壞的根本標志。
11、沒有社會交往,就沒有社會道德。
12、馬克思主義德育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
13、疏導原則是指行德育須循善誘、以理服人。
十.班級管理和班主任工作
1、班級是學生群體的基層組織,是學校開展教育和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
2、班級組織是由學生組成的正式組織,目的是實現班級組織的公共目標。
3、非正式組織來源於班級組織個人特質層面的人際關系,在學生的再共同學習和生活中基於成員之間的需求、能力、特徵差異,由個人好感自然形成。
4、學生非正式組織分為積極性、娛樂型、消極型、破壞型。
超過5、50人的班級規模組織,學生直接接受教師指導的機會很少,不利於因材施教,也不利於班級組織的管理。
6、班級發育過程的三個階段:鬆散的學前班集體階段(班級出現小群); 班級群體的形成階段(班級出現積極分子和班級骨幹); 班級集體的成熟階段(班級的高凝聚力、集體榮譽感)。
7、班級教學與管理相結合原則,是指班級教學工作與班級管理工作的辯證統一。
8、班級管理模式:常規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和目標管理。
9、課堂心理氣氛管理分為積極、消極、對抗。
10、班主任是班級的組織者、導師、教育者。
是辦學思想的貫徹者,是學校里全面負責一個班級學習、思想、生活等工作的教師,也是班裡所有授課教師教育教學工作的協調者。
11、中國班主任教師的歷史沿革:古代:師儒教導制—1862年京師同文館級任制—1938年導師制—1952年班主任教師制。
12、了解和研究學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組織和培養班集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環節。
13、組織主題班會的四個階段:確定主題—精心准備—具體實施—深化成效。
14、班主任是中小學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和學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是中小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班主任要努力成為中小學生的人生導師。
15、班主任由學校在班裡任課教師中選派。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當地自考/成考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老師,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㈢ 美國人的價值觀是什麼

美國史坦福大學國際咨詢研究所的社會學家阿諾德·米歇爾,通過大量的資料,將當代美國人形形色色的生活方式歸納為九種,即:1.苟活者型;2.維持者型;3.附屬者型;4.競爭者型;5.成就者型;6.自我型;7.經驗者型;8.社會意識型;9.整合型。以上九種生活方式若按群體類型劃分,則可分成四大類:需要驅動型(1.2);外向型(3.4.5.);內向型(6.7.8.);內外向聯合型(9)。
下面,簡略描述美國人的這九種生活方式。
一、苟活者型:美國有600萬苟活者,他們帶有極端貧困的特點,傾向於絕望、壓抑、退縮、懷疑。他們對自己的處境不滿,並反對保守主義。絕大部分人教育水平低下,多病和衰老。在所有美國人中,他們認為環境變化得最快。
二、維持者型:美國有1,100萬維持者,這些人具有憤怒、懷疑和反叛的傾向,被認為是不考慮事情後果而好鬥的人們。他們不象苟活者那樣已經喪失了希望,仍力圖在經濟上取得進展。但其中相當一部分人為貧困所迫,經常參與地下經濟活動,如走私販毒。
三、附屬者型:這是各種生活方式類型中最大的部分,大約有6,000萬人。美國的附屬者一般被看作中等階層,是傳統的、一致的、保守的、有道德的、非經驗的和家庭導向的、愛國的——最古老樣式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群體。他們的主要驅動力是適應,而不是表現。
四、競爭者型:這些人有強烈的進取心、抱負、競爭力和浮誇作風,他們努力工作,並取得了相當的成功,比附屬者有著更多的慾望和要求。大約有1300萬美國人屬於此類,這是一個由已經充滿自我信心的附屬者向成就者生活方式群體轉換過程中的過渡性群體。
五、成就者型:大約有3,500萬美國人,在外向群體中處於登峰造極的地位。他們建立起這個「系統」,而且現在依然掌握著該系統的航向,這是一個已經建立具體的生活方式的群體,他們具有天賦,努力工作,自我依賴,事業上成功和生活幸福。成就者型的人比較堅定地傾向於保守主義,在政治和社會方面反對急劇的變革。
六、自我型:這是美國最年輕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群體(該類型人平均年齡21歲)。這些年輕的美國人(600)是在洶涌澎湃的變動中由外向型群體轉化而來的。他們發展成為具有內部導向、參與、發現、並創造新利益、制定新的目標的自我型的人。願貢獻、有進取心、嚴肅、好出風頭、自我超越和自我陶醉、富有革新精神,是這種青年的鮮明特徵。
七、經驗者型:從總體上說,他們比自我型群體中的人年齡要大,因而離開撫育他們長大的外向生活方式群體更遠。他們通過個人對問題和思想的深刻思考或是通過享樂主義和實驗,來尋求直接的生動體驗。其數目約1,100萬。這些人受過良好的教育,大多從事高報酬的技術和專業工作,但是與成就者型不同,他們講究政治上的自由,對組織的領導者缺乏信心。
八、社會意識型:約有1,500萬人,他們關心社會問題,社會趨勢和社會事件。他們是成功的、有影響的同時是成熟的——內向和外向成就者的綜合體,雖然這是一個變化多端的群體,但他們卻有共同的信念,認為人類與自然和其他生物應該、而且能夠和諧共存,生活的非物質方面要比物質方面更為重要。
九、整合型:並不是很多人都會對生活獲得一個真正整合的信念——這個類型大概只有300萬美國人。他們具有外向的決斷性和內向的滲透性兩種雙重特性。
整合型反映了成就型和社會意識型群體的雙重特質:他們是創造者、煽動者、觀察者和創作者;他們開放、自信、喜歡自我表現而且經常進行目標性預測。
以上劃分的九種生活方式群體,正是目前西方流行的一種說明「我們是誰」?
的方法。它以人們的需要、抱負、內驅力和期望的差異來解釋:為什麼某些人支持某些觀點;為什麼某些人是強大的統治者,而另外一些人則是弱小的服從者;為什麼某些人有著數學的天賦而其他一些人則具有藝術家的才能等等。
生活在各種生活方式群體中,你會思考世界應該是怎樣的。如果簡朴的志願是一個人對於社會的理想圖景,那麼他將過著簡朴的生活。因此,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運用各種生活方式塑造未來是十分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