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是什麼起源教育即生活
擴展閱讀
沒了媽媽的孩子怎麼教育 2025-01-15 17:37:56
專插本教育機構怎麼宣傳 2025-01-15 16:50:17

是什麼起源教育即生活

發布時間: 2024-08-25 20:16:05

『壹』 教育的起源是什麼

教育起源於勞動。 遠古社會教育的產生,與人們所處的自然生態環境直接相關。它直接發源於上古先民最切近的謀生方式之中,故其內容涉及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教育的邏輯起點自然是人類社會的產生。從猿到人的轉變是由於生產勞動,猿在勞動中逐漸形成以大腦和手為核心的主體機制。大腦可以思維,手可以操作,這就使人區別於一般動物而變成「高級動物」。

有了主體機制才有可能成為具有實踐認知能力的主體人,人類才能把自己提升為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體,從而把客觀世界變成人類改造和認識的客體。而要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是需要有主體能力才可以的。人類社會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自身存在形式。

不同看法

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

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說:「教育遵循自然。」

古希臘的柏拉圖說:「教育是約束和指導青少年,培養他們正當的理智。」

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做准備。」

『貳』 歷史上有哪幾種教育起源觀談談你的看法

教育是人類社會和教育實踐活動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

人們對教育的起源有不同的認識。

目前,教育理論界主要有教育的神話起源論、生物起源論、心理起源論、勞動起源論等眾多說法。

1、 教育的神話起源論

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跟其他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由神所創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體現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於神或順從於天。

即教師的出現、教育的產生,都體現了上天的意志。

西方也有與東方相同的認識,認為教育起源於神話。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論

這種觀點是把人類教育的起源歸結於動物的本能行為,歸結於天生的生物行為,認為教育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生物現象而非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教育過程是按生物學規律進行的本能的傳授活動。

這種觀點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利托爾諾以及英國教育學者沛西·能。

教育生物起源學說史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和近代以來的自然教育思想為指導的,並且看到了人類教育與動物界類似教育行為之間的相似性,否定了教育的神話起源說,其開創性值得肯定。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論

這種觀點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

美國教育家孟祿認為,「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遍採用的方法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

兒童對年長成員的無意識的模仿就是最初的教育的發展。」實質上,這種觀點與生物起源說有相似性。

因為如果教育起源於原始社會兒童對成人行為的「無意識模仿」,那麼這種「無意識模仿」就肯定不是獲得性的,而是遺傳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後天的;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會的。

4、 教育的勞動起源論

教育勞動起源說是在批判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下產生。

它 的理論依據和方法論基礎是恩格斯的《勞動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的作用》。

在恩格斯看來,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基本條件,勞動創造了人的本身;勞動是教育產生的基礎。

這種觀點認為,因為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過程中所產生的需要,而以製造和利用工具為標志的人類的勞動不同於動物的本能活動

5、 教育的生活起源論

20世紀80年代,我國有學者提出了類似「教育生活需要起源論」的觀點,認為生活與勞動是並列關系,教育不僅要傳遞勞動經驗,還要傳遞生活經驗,正是在適應和滿足人類生活需要的基礎上才產生了教育。

有學者指出,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的教育觀——「教育即生活」——便體現了教育的生活起源論思想。

杜威認為,教育沒有目的或者沒有外在目的,如果教育有目的,那這目的就是在教育本身之中。

他認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造,即教育促進兒童本能為核心的先天心理機能不斷展開、生長的過程。

兒童本能的生長總是在生活過程中實現的,或者說生活就是生長的社會性表現。

6、 教育交往起源論

「起源」應說明該事物由何而生,從何演化出來。

顯然,要探明這一點,有必要對該事物產生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進行分析,但又不能停留於此,還應該進一步教育從中脫胎的事物,或稱為教育的原型。

這類特殊交往逐漸形成較為固定的內容和較為固定的教學關系是,教育活動也就此產生了。

可見,人類教育活動源於交往,在一定意義上,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

7、教育的需要起源論

需要起源說是勞動起源說的邏輯延伸,它包括三種略有區別的主張:生產勞動的需要說,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說,社會生活和人類自身發展的需要說。

生產勞動的需要說主要代表人物是沙毓英等。

沙毓英在《教育是特殊范疇》一文中講:「 教育是在勞動過程中,由於生產勞動的需要而產生的,由於生產勞動的需要產生的教育,從一開始便既與生產力、又與生產關系有密切聯系」

8、教育的前身起源論 前身起源論者認為,人類教育起源於古猿的教育,即古猿為了維持自己的類的存在而將自己固有的求生技能傳授給下一代的行為。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孔智華、陳曉菲等。

9、教育的家庭起源論 家庭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於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撫育即教育,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國的教育史學家凱姆佩爾等人。

10、教育的社會化影響論 社會化影響說認為,教育起源於產生了語言後的原始人類對年幼一代所施加的社會化影響,其代表人物是馬兆掌等~

『叄』 陶行知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行是知之始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本體論,也叫起源論,陶行知認定教育來源於生活,主張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場所論。認定社會本身就是一所大學校,主張教育要依靠社會的力量,應濟社會的需要。

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方法論。認定在生活中教法、學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張事情是怎樣做的,學生就應該怎樣學;學生是怎樣學的,教師就應該怎樣教。教法和學法都來源於做法,統一於做法。

具體理念:

1、「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
2、「在教師手裡操著幼年人的命運,便操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

3、「因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使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

4、「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學生的職務是『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5、「智仁勇三者是中國重要的精神遺產,過去它被認為『天下之達德』,今天依然不失為個人完滿發展之重要指標.」

6、培養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教育,這叫「因材施教」.

7、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3)是什麼起源教育即生活擴展閱讀:

陶行知認為教師的責任在於教學生學,而教師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不僅教師要教學同時也應該學習。也就是說教師教的與學生學的是聯系的,相關連的。同樣的,教師所教與自己所學的也要聯系在一起。如果教師做好了,教育的關鍵所在也就解決了。在當時所處的時代里,陶行知勇於實踐和探索,將自己的理論真正應用到教育實踐中。

他發表了許多著名論文和講話,比如《生活工具主義之教育》、《教學做合一》、《在勞力上勞心》、《行是知之始》等。他否認了王陽明所說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言論,並在其基礎上認為應該是「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將自己的思想注入中國教育事業中,為中國現代教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陶行知有這樣一則教育學生的故事:有一個男生用泥塊砸自己班上的男生,被校長陶行知發現制止後,命令他放學時到校長室去。放學後,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男生早已等著挨訓了。可是陶行知卻笑著掏出一顆糖果送給他,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來到這里,而我卻遲到了。」

男生接過糖果。隨後陶行知高興地又掏出第二顆糖果放到他的手裡,說:「這是獎勵你的,因為我不讓你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這說明你很尊重我,我應該獎你。」男生驚訝地看著陶行知。這時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顆糖果塞到男生手裡,說:「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男生感動極了,他流著眼淚後悔地喊道:「陶校長,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同學……」陶行知滿意地笑了,他隨即掏出第四顆糖果遞過來,說:「為你正確地認識自己的錯誤,我再獎給你一塊糖果,我沒有多的糖果了,我們的談話也可以結束了。」

『肆』 教育學的起源以及本質有哪些爭論

代表人物:孟祿

主要觀點: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

(3)勞動起源說

代表人物:前蘇聯和我國的學者

主要觀點: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人類教育起源於勞動或勞動過程中產生的需要。

評價:神話起源說是根本錯誤的,生物起源說和心理起源說都忽視了教育的社會性。勞動起源說是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形成的,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論與辯證法,從而為科學、合理地揭示教育起源問題奠定了基礎。

3.簡述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

類似考題:學校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他們之間的關系如何?

(1)教育者:是從事教育活動的人,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

(2)受教育者:是受教育的對象,是教育活動的主體。有的教材也稱「學習者」。

(3)教育影響:包括教育的內容和教育手段等,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發生作用的中介。

(4)相互關系:上述三要素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實踐系統。

4.簡述古代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

類似考題:簡述封建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簡述奴隸社會教育的基本特徵

(1)教育與生產勞動相脫離;

(2)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等級性;

(3)道統性(反映統治階級政治思想和倫理道德思想);

(4)刻板性(指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死記硬背、機械訓練);

(5)象徵性(接受教育是社會地位的象徵);

(6)教學組織形式以個別教學為主。

5.簡述現代社會教育的主要特徵

類似考題:簡述現代教育的特點;簡述現代教育的發展趨勢

(1)教育的終身化(保羅﹒朗格朗1965年提出終身教育的思想);

(2)教育的全民化(所有人受教育,特別是適齡兒童都進入小學,所有中青年都脫盲);

(3)教育的民主化(對教育的等級化、特權化、專制性的否定);

(4)教育的多元化(對教育的單一性和統一性的否定,是培養目標、辦學形式、管理模式、教學內容、評價標准等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代化

6.簡述教育的經濟功能

((1)教育通過提高國民的人力資本,促進國民收入和經濟的增長(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手段,把可能的勞動力轉化為現實的勞動力)

(2)教育通過生產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的發展

(教育是科學技術再生產的手段,把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

(3)教育是發展科學的一個重要手段

7.簡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過提高國民整體素質來實現其政治功能

(2)教育通過政治思想的「教化」來實現其政治功能

(3)教育通過培養各類政治人才來實現其政治功能

8.簡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傳承功能

(2)文化選擇功能

(3)文化融合功能

(4)文化創新功能

9.教育的人口功能

(1)教育有助於控制人口數量

(2)教育有助於提升人口質量

(3)教育有助於改善人口結構

10.教育的科技功能

(1)教育能完成科學知識的再生產

(2)教育推進科學的體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學研究的功能

(4)教育促進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的開發和利用

11.試述人的身心發展的基本特點

類似考題:學生/兒童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1)順序性:人的身心發展是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由量變到質變的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

(2)階段性:不同的年齡階段表現出不同的特徵,同一年齡階段則表現出相似的特點。

(3)差異性:由於人的發展的主客觀條件不一樣,在身心發展上存在著個別差異。

(4)不均衡性:在一個人的發展過程中,身心發展的速度和方面在不同年齡階段或在同一年齡階段的發展都是不均衡的。(教育要抓住關鍵期)

(5)互補性:指身體某一方面的機能受損甚至缺失時,可通過其它方面的超常發展得到部分補償。互補性也存在於生理機能與心理機能之間。

12.簡述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主要因素

(1)遺傳:提供了生物前提(2)環境:重要的外部條件

(3)學校教育:主導作用(4)個體的主觀能動性:發展的內在動力

13.影響學制的因素

(1)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科學技術發展狀況

(2)社會政治經濟制度

(3)青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

(4)人口發展狀況

(5)本國學制的歷史發展和國外學制的影響

14.現代學制的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並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

(4)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5)終身教育收到普遍重視

15.簡述遺傳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遺傳從生物可能性上決定著人的身心發展

(2)遺傳不能最終決定個體發展的方向

(3)遺傳素質的成熟水平制約著個體的身心發展水平(格塞爾的「同卵雙生子爬梯實驗」)

(4)遺傳素質具有可塑性

16.簡述環境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社會環境是人身心發展的外部客觀條件,對人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作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但由於環境的復雜性及其影響是自發的、分散的和偶然的(不像學校教育那樣「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導致其影響又是有限的。

(3)隨著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展,其接受環境的影響不是被動的、消極的,而是積極的、能動的過程。(出淤泥而不染)

17.為什麼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具有主導作用

(1)學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

(2)學校教育是通過專門訓練的教師來進行的,相對而言效果較好

(3)學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響學生發展的各種因素

18.簡述學校教育在人的身心發展中的作用

(1)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作出社會性規范

(2)學校教育具有加速個體發展的特殊功能

(3)學校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影響具有即時和延時的價值

(4)學校具有開發個體特殊才能和發展個性的功能

19.簡述學校教育對學生的發展發揮主導作用的條件

(1)學校教育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

(2)學校教育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3)學校教育要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相互協調、配合

20.簡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1)導向功能(2)選擇功能(3)激勵功能(4)調控功能(5)評價功能

21.簡述教育目的的結構層次

(1)教育目的(2)培養目標(3)課程目標(4)教學目標(學期、單元、課時)

22.簡述確定教育目的的主要依據

(1)教育目的的確立受社會發展的制約

①受社會關系現實和發展的制約(政治經濟制度)

②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制約

(2)教育目的的確立受人的身心發展的制約

①受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

②受人的身心發展需要的制約

23.試述關於教育目的的幾種價值取向

類似考題:試述兩種主要的教育目的論(只答前2條)

(1)個人本位論

主要觀點:教育目的應以個體價值為中心,應主要根據人的本性、本能的完善和發展的需要來制定。也就是說,教育目的要根據人的身心發展規律和需要來制定。

代表人物:盧梭、洛克、誇美紐斯、福祿倍爾、裴斯泰洛奇、康德、馬斯洛、薩特及中國古代的孟軻等人。

(2)社會本位論

主要觀點:教育目的應以社會價值為中心,應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來制定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符合社會准則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會化。

代表人物:斯賓塞、塗爾干、孔德、凱興斯泰納及中國古代的孔子。

(3)教育無目的論。

其代表人物是美國的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他主張「教育即生活」的無目的教育理論。認為教育就是社會生活本身,是個人經驗的不斷擴大積累,教育過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沒有什麼教育目的。

24.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徵(基本點/精神實質)

(1)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思想

(2)具有鮮明的政治方向(社會主義是我國教育性質的根本所在)

(3)堅持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的統一

25.簡述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類似考題:「人的全面發展」的具體內涵有哪些?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是我國教育目的的理論基礎。

一個全面發展的人的基本特徵是體力和智力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發展,是體力和腦力勞動相結合。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是教育同生產勞動相結合。

26.試述落實我國教育目的應處理好的基本關系

(1)教育目的與教育目標的關系

(2)德、智、體、美諸育之間的關系

(3)全面發展與因材施教的關系

(4)全面發展與職業定向的關系

27.簡述德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

(1)逐步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能力及形成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道德觀

(2)培養學生堅定的政治立場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28.品德不良原因及措施

客觀原因:家庭方面學校方面、社會方面

主觀原因:(1)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內部矛盾;

(2)缺乏正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

(3)道德意志薄弱;

(4)養成了不良的行為習慣;

(5)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措施:(1)消除心理障礙、動機障礙、認知意義障礙、情緒障礙和習慣惰性障礙;

(2)抓住時機,引起內心震動;

(3)提供典型事例,明確是非觀念;

(4)保護自尊心,培養集體榮譽感;

(5)增強抗誘惑的能力,培養良好習慣;

(6)針對個別差異,選擇矯正措施。

29.簡述智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

(1)傳授知識(2)發展技能(3)培養自主性和創造性

30.簡述體育的主要內容和任務

(1)促進學生身體正常生長和發育,增強學生體質。

(2)使學生掌握體育運動的知識和技能,並養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及良好的衛生習慣。

(3)通過體育活動,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和道德品質。

『伍』 關於教育的起源有哪幾種說法

關於教育起源的主要學說有:生物起源說、心理起源說、勞動起源說。我國的教育學一般都贊同勞動起源說。

具體的,如下:

(一).生物起源說

生物起源論者認為,人類教育起源於動物界中各類動物的生存本能活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利托爾諾、斯賓塞、沛西·能等。

法國社會學家利托爾諾在其著作《人類各種人種的教育演化》一書中認為,教育是一種在人類社會范圍以外,遠在人類出現之前就已產生的社會現象,大動物對小動物的愛護和照顧便是教育行為,昆蟲界也有教師與學生,生存競爭和天性本能是教育的基礎。動物正是基於生存與繁衍的天性本能才把「知識」與「技能」傳授給幼小的動物,這種行為就是教育的最初形式與發端,後來的人類教育不過是繼承了動物界業已存在的教育形式,使其獲得了新的性質而已。

(二).心理起源說

心理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的模仿,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孟祿。

孟祿從心理學觀點出發,根據原始社會沒有學校、沒有教師、沒有教材的原始史實,判定教育起源於兒童對成人無意識的模仿。他在《教育史教科書》中寫道,原始社會的教育「普遍採用的方式是簡單的、無意識的模仿」,「原始社會只有最簡單形式的教育,然而,在早期階段中,教育過程卻具備了教育最高發展階段的所有基本特點」,即承認兒童對成人的無意識模仿便是最初的教育。

(三).勞動起源說

勞動起源論者認為,教育起源於勞動,起源於勞動過程中社會生產需要和人的發展需要的辨證統一,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前蘇聯米丁斯基、凱洛夫等教育史學家和教育學家。

米丁斯基在其著作《世界教育史》中提出:只有從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個著名的原則出發,才能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起源於人類特有的生產勞動。

他們在批判資產階級教育思想的同時,力圖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闡明教育的起源,特別是運用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中闡述人和人類社會起源的觀點,提出教育起源於勞動。他們認為,教育從人類生產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的時候就開始了,同時認為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活動。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很多,主要集中在蘇聯和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