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陸現任教育部長是誰
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袁貴仁
袁貴仁 男,漢族,1950年11月生,安徽固鎮人,1975年2月入黨,1969年5月參加工作,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專業畢業,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教授。現任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 1969——1978年 安徽省固鎮縣王莊中學、五七大學教師 1978——1984年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學習,獲學士、碩士學位 1984——1989年 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教師、系副主任 1989——1995年 北京師范大學社科處處長、副教務長、教科辦副主任 1995——1996年 北京師范大學常務副校長 1996——1998年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1998——1999年 北京市市長助理兼市教委主任,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1999——2001年 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2001——2005年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成員,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 2005——2009年 教育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1] 2009年—— 教育部部長、黨組書記(2009年10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免去周濟的教育部部長職務,任命袁貴仁為教育部部長) 中共第十七屆中央紀委委員。第九、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介紹
一、基本情況: 袁貴仁,男,漢族,1950 年 11 月生,安徽省固鎮人。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價值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國家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五屆學科評議組哲學組成員,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曾任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副主任、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北京師范大學副教務長、北京師范大學副校長、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校長,北京市市長助理兼教委主任等職。曾兼任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教育部哲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學會副會長、顧問,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1968 年高中畢業後,回鄉務農。1969 年擔任中學民辦教師。1971 年到固鎮縣中等師范專科學校讀書,1972 年畢業後繼續擔任中學教師。1978 年考入北京師范大學政教系哲學專業讀本科,1982 年在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攻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1984 年提前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破格晉升為副教授、教授。1993 年起,擔任博士生導師。 曾獲安徽省優秀教師、北京市優秀教師、國務院有突出貢獻的碩士學位獲得者等稱號;是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第一、第二層次人選、北京市「百人工程」首批人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導師。 先後發表學術論文 200 余篇,出版學術著作近 20 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霍英東青年教師基金項目等 10 余項,獲得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 8 次。目前是國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研究工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項目的首席專家、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託項目主持人。 曾指導碩士研究生 8 人,指導博士研究生 30 人,已畢業 20 餘人 。 二、學術成就: 袁貴仁是我國價值理論研究的開拓者之一。1984 年,完成了碩士論文《價值與認識》。1990 年出版的《價值學引論》是價值理論研究的代表作。該書從人學和文化學的視角,對人的價值活動作了廣泛和深入的探討,在價值問題研究方面取得相當成熟的成果,是我國價值哲學基礎理論研究的代表作之一,其主要貢獻在於:第一,突破了僅僅在認識論范圍內研究價值問題的局限,建構了相對完整的價值論體系;第二,對價值本質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第三,對價值活動作了精細的探析和創造性的研究。在價值觀研究方面的代表作是《新世紀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該書從價值觀的層面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行了學理性闡發。 是我國最早開展人學研究的學者之一。自 1988 年以來,先後出版了《人的哲學》、《對人的哲學理解》、《人的素質論》、《馬克思的人學思想》等專著,成為我國人學研究的標志性成果。《馬克思的人學思想》認為馬克思的人學理論包括人性論、人的本質論、主體性論、人的需要論、人的價值論、人權論、人的自由論、民主、平等和公正論和人的發展論等。這種對馬克思人學理論體系及其內容結構獨具特色的揭示,提供了一種理解馬克思人學理論的解釋框架,對進一步研究人的理論及建立當代人學體系具有重要價值;《對人的哲學理解》一書按中國傳統哲學對人的理解、西方古典哲學對人的理解、現代西方哲學對人的理解,從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發展不同方面對中西人學思想發展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並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加以評析。《人的素質論》,從哲學與人學的角度論述了人的素質的內涵,揭示了人的素質的系統結構,說明了提高人的素質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以及提高人的素質的現實途徑。 還從唯物辯證法、價值觀和方法論角度對鄧小平理論作了深層次的研究,分別撰寫了《當代中國的唯物辯證法——鄧小平著作中的哲學思想》、《鄧小平價值觀研究》、《鄧小平方法論研究》等著作,並編寫了《鄧小平理論》教材。其中《當代中國的唯物辯證法——鄧小平著作中的哲學思想》,把鄧小平著作中散見的哲學觀點集中起來,使之更有條理;把鄧小平著作中新穎的哲學思想凸現出來,使之更加鮮明;把鄧小平著作中蘊涵的哲學方法揭示出來,使之更加突出。該書榮獲中宣部第五屆「五個一」工程圖書獎。《鄧小平價值觀研究》提出鄧小平的價值觀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鄧小平理論的靈魂,也是我們全黨、全民族、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鄧小平的價值觀是一個比較完備的體系,為我們進一步建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價值觀體系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該書獲北京市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觀、主體性問題、管理哲學等方面也有不少著述,主持編寫多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其中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公共課教材《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獲教育部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中新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周兆軍張蔚然)63歲的周濟今天結束了為期6年的中國教育部部長任期,接替他的是此前擔任教育部副部長的袁貴仁。 當天下午,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免去周濟的教育部部長職務,任命袁貴仁為教育部部長。袁貴仁現年59歲,他的職業生涯從未離開過教育領域。從19歲起,他就在家鄉安徽省固鎮縣擔任中學教師。1978年,袁貴仁考取北京師范大學哲學系,六年後取得碩士學位。畢業後,他留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此後歷任該校社科處處長、副教務長、副校長、黨委書記、校長。2001年,袁貴仁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 自稱「一輩子都在和教育打交道」的周濟,是中國「文革」前的最後一批大學生,畢業於清華大學,1980年赴美留學,獲紐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1984年學成回國後,周濟進入華中理工大學任教,13年後出任該校校長,隨後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1999年至2002年,他先後擔任湖北省委常委、省科技廳廳長、武漢市委副書記、副市長、市長等職。2002年,周濟被任命為教育部副部長,翌年接替陳至立出任教育部部長。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教育在不少方面取得突破,免費義務教育的目標得以實現,高等教育也完成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歷史性跨越。不過,教育領域仍有許多累積多年的頑症亟待「醫治」,擺在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面前的任務並不輕松。當前,《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在制訂,袁貴仁上任後,中國教育改革的走向將備受關注。 袁貴仁升任部長後,中國教育部目前共有五位副部長,分別是陳希、魯昕、陳小婭、李衛紅、郝平。 研究領域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學說、價值與文化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價值論、人學、鄧小平理論 【已發表論文】: 〔1〕袁貴仁.深入治理教育亂收費 確保完成今年治理工作 〔2〕袁貴仁.弘揚老一輩教育家風采 永遠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3〕袁貴仁.社會主義榮辱觀建設重在以人為本 〔4〕袁貴仁.師德為首 育人為本〔 〔5〕袁貴仁.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6〕袁貴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方法論問題 〔7〕袁貴仁.建設一支專業化的教師隊伍 〔8〕袁貴仁.我國師范院校改革發展當前面臨的問題 〔9〕袁貴仁.關於價值與文化問題 〔10〕袁貴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深化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 〔11〕袁貴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12〕袁貴仁.認清形勢 把握全局 創新師范院校發展思路 〔13〕袁貴仁.抓好師資培訓是新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14〕袁貴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15〕袁貴仁.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努力造就讓人民滿意的教師隊伍——在2005年度教師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16〕袁貴仁.用抗日戰爭的生動歷史推進青少年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17〕袁貴仁.扎實推進高校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健康開展 〔18〕袁貴仁.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 努力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已發表專著】: 《人的哲學》 《價值學引論》 《人的素質論》 《馬克思的人學思想》 《對人的哲學理解》
⑵ 為什麼免去周濟的教育部部長職務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教育在不少方面取得突破,免費義務教育的目標得以實現,高等教育也完成了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的歷史性跨越。不過,教育領域仍有許多累積多年的頑症亟待「醫治」,擺在新任教育部部長袁貴仁面前的任務並不輕松。周濟在擔任教育部長期間,很多中國大學學生都認為中國這些年的教育改革是失敗的,中國的很多專業畢業的大學生都無法將自己的所學專業應用於中國社會的實際工作領域,無法找到一個好的工作,很多無法選擇就業的大學生只能選擇參加中國的政府工作人員考試、應征入伍等途徑來實現就業,獲得一份好的收入。因此這次更換教育部長,或者可以從某種程度上理解為罷免教育部長,因為在其擔任教育部長期間,中國的教育一直鑽進了死胡同,難以走出困境。無法幫助大學生實現就業或者更好的成功的創業。期待袁貴仁先生上台後中國的教育問題會得到根本改變,實現出生在80年代後的青年一代就業。回顧過去走過的10年,中國80年代後的青年學生一直是處於教育試驗品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