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兒童早期教育有哪些
早期教育是在專家指導下的家庭教育。針對0——3歲的嬰兒的教育,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在豐富的環境下進行的教育活動,通過這種教育活動,有效的促進正常健康的寶寶的智能發展。
教育的原則是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性需要,以游戲化、生活化的方式來進行。教育的對象是兒童,但進行教育的過程中要輔導家長,使之成為教育目標的共同執行者。
1.早期教育主要原則:
1)0歲起步原則
0歲是指生命誕生——胎兒開始的教育,至少絲毫不可忽視0——6歲人生發展最珍貴的黃金歲月的科學養育。
2)敏感期系統訓練原則
嬰幼兒心智發展有一個敏感期。在敏感期,嬰幼兒以一種特有的強烈程度接觸外部世界,輕松地學會每樣事情,對一切充滿著活力和激情。因此,早期教育利用其敏感期特點對嬰幼兒進行教育、引導和幫助,促進其心理正常發展,以免延誤時機,給其發展造成障礙。
3)激發興趣原則
興趣是嬰幼兒精神發育和主動學習的重要因素,正確、濃厚的興趣形成,本身也是他們心理發展的重要內容。
4)化難為易原則
在人才成長的路上會有很多學習難關,度過這些難關的最佳辦法是——越是困難的事物越要早學,提前讓孩子接觸獲得這個事物的初步印象,產生興趣萌芽。世界上唯有嬰幼兒最不怕難,他們的心中只有有興趣和無興趣之別,只有喜歡和拒絕之分,而絲毫沒有困難和容易,怕和不怕的概念。
5)生活課堂原則
豐富的生活和游戲活動是早期教育的最好課堂,是嬰幼兒唯一的課堂和幼兒的主要課堂,這是孩子的生理心理特點決定的。
2.教育的作用及五大領域:是使兒童在自然獲得基本的行動與智力能力的基礎上,提高質量。對孩子的一切教育,都可以通過生活進行,智力及語言能力的培養更是如此。
根據嬰幼兒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的需要,早期教育重點進行大運動、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適應行為五項教育內容。其理論依據是:
1)大運動:除了嬰幼兒肢體發育的需要外,運動與動作還是嬰幼兒認識世界與進行思維活動的方式。
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發展分四階段:
* 0—2歲 感知運動階段
* 2—7歲 前運算階段
* 7—12歲 具體運算階段
* 12歲… 形式運算階段
蒙特梭利「兒童是通過運動來發展大腦的。……兒童通過運動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兒童通過提高運動協調能力來完善自己的心理,進而通過心理來影響運動。」
兒童通過動作與運動來了解自己與世界的關系,認識客觀世界。
人在3歲前主要通過發展和完善感知覺來認識外部世界,建立起自身與外部世界之間關系的概念,從而開始人類思維活動。嬰幼兒發展感知覺大部分是通過運動性動作完成,也就是說3歲前兒童的思維是以動作性思維為主。
幫助兒童發展大運動就是促進他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與完善自身的思維發展過程。
2)精細動作:促進兒童手的功能及手眼協調動作的發展。
手是人類智慧的工具;兒童是「手巧心靈」。手的精細動作的發展直接與大腦皮層的發育相連;兒童手的發展與心理發展相關。
蒙特梭利:「如果兒童不能使用手,他的性格形成就會處於一種很低的水準,表現為不聽話,沒有激情、懶惰和情緒低落。但能夠使用手的兒童比不能使用手的兒童發展得更快,並且性格會比不能使用手的兒童明顯要堅強。」
3)語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智力與思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是建立良好的性格的重要條件。
語言的三種發展階段: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
嬰兒期豐富的語言環境是學習語言的必要條件。需要發展嬰兒對語言的記憶、理解能力。
* 0—12個月,嬰兒語言的儲備階段。
* 12—16個月,嬰兒開始口語萌芽階段。
* 17—24個月,完整句掌握階段。
* 24—36個月,主體語法掌握階段。
嬰兒需要把內外世界與語言相聯系。需要提供最佳語言學習環境,幫助他們完成把內外世界與語言聯系的過程。
4)認知能力:兒童的全部智能由認知活動中獲得。
* 嬰兒期:建立主客體分離、客體恆久性、「認生」社會性人之概念。
* 12—24個月:無意記憶為主,對物品命名過程,掌握、認識親人間的關系。
* 24—36個月:數前教育階段開始,進行分類、歸類、比較、配對、排序等方法訓練,為發展兒童數學——邏輯思維打基礎。開始有意記憶訓練,增強記憶、理解、想像力訓練。
5)社會適應行為:人一生的心理與性格素質的培養開端。「情商」的決定因素。
* 0—12個月,良好的生活習慣建立,安全的依戀關系建立,理解人的禮節性行為。
* 12—24個月,配合性行為,獨立生活能力培養。
* 24—36個月,同伴關系、是非觀念開端,情緒認知與控制。
在學習中兒童適應性行為主要表現在對於我們集體性教學活動的接收過程,如上課時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能
與老師與同伴大方相處、是否對陌生環境有相應的適應能力、是否過於任性難於管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