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我國教育家葉瀾從什麼取向
擴展閱讀
問答的英語基礎怎麼說 2025-01-16 16:02:24
為什麼做好基礎護理工作 2025-01-16 15:58:34

我國教育家葉瀾從什麼取向

發布時間: 2024-07-19 15:41:39

A. 基礎教育改革深化之路怎麼走

葉瀾:基礎教育改革深化之路怎麼走?
一、「路標」的啟示
兩天的會議,我們看了清華附小的「主題教學」,聽了北京實驗二小「愛的教育」、杭州白馬湖學校的動漫課程等成果,其中的啟示是什麼?我的認識是:
第一,改革的出發點是對現實的反思。從昨天的活動到今天的報告,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改革都開始於對教育狀態的一種反思。反思就是發現不足,在過去已經有的經驗和現在社會發展需要、兒童成長需要的落差中尋找改革的起點。比如清華附小的主題教學主要基於對現有語文教學不足的思考;北京實驗二小發現學生的問題是具備足夠多的知識,但是缺乏愛,等等。因此改革首先是對「需要」的喚醒。
第二,改革實踐是一個階段式的不斷推進、突破的過程。我們以前往往會比較著急,一項改革最好一出來就見效,一個學期就效果鮮明,然後就馬上總結見報。我認為,現在大家的心慢慢地開始沉得住了,認識到基礎教育改革是一個艱難的過程,知道了這樣的一個龐大的、系統的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這兩天會議的發言中,我們看到報告者清晰地表達了改革中每個階段的推進和突破。這意味著我們對基礎教育改革的艱難性、長期性和復雜性有了認識,所以這些改革進行得踏實。
這種階段性改革是有積淀、有歷史的改革,我們要尊重和在乎改革在階段性發展中所積淀的經驗,它的價值在於為我們繼續發展提供可能。要做好中國的基礎教育改革,不能忘掉文化的根,不能丟棄我們已有的好的教育傳統,同時在改革中還會形成改革的新傳統。我認為這是今後基礎教育的改革有沒有定力的重要體現,沒有積淀的改革是沒有定力的改革。做基礎教育的人也必須有定力,而不是整天想著變花樣,什麼口號轟動我就做什麼。
第三,任何改革都需經常回到原始的核心問題去思考。我認為教育的核心問題有兩個:一個是為誰而教,一個是怎麼教。「為誰而教」是教育的目標和價值取向問題。你是為自己成功而教,是為學校出名而教,還是在為孩子的成長而教?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人,天天面對著孩子的成長,促進孩子的成長是教育的直接目的。為師是對孩子生命發展盡最大的努力負責的人。誰不把孩子的成長放在心上,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他就缺乏當老師的基本資格。
另外還需要思考,到底怎麼教才是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發展的教,這是策略、方法和藝術的問題。兩個核心問題密切相關,如果你忘了自己為誰而教,那麼你就不會去思考怎麼教的問題。最慣常的做法可能就是按照書本或教參去教,或者開一個所謂的公開課,寫一些文章。這時候的「教」往往會被外在的東西所迷惑,僅僅是「教」而缺乏研究。
「怎麼教」需要結合對學生、對課程、對學科、對教材、對生活等多方面的研究並作出整合,這樣才能越來越明晰作為某一個學科的老師、班主任、校長,應該如何在學校中生活,如何和孩子打交道,如何教自己承擔的課程。
二、區分前沿和方向,改革者和學習者都要保持清醒
「路標」的意義在於告訴我們改革走到了哪裡,留下了什麼,其價值更在於提示我們思考怎麼繼續往前走。「路標」本身不是重點,它是某種意義上的紀念碑,更是繼續前進的起點。
當前教育改革的成果可以說已經多到亂花迷眼的程度,我們必須思考自己怎麼走。是追?是趕?是跟?還是學?我認為基礎教育發展到今天,是每一個校長獨立思考、獨立判斷、做出自己發展選擇的時候了。
首先要區分前沿和方向。400多項成果代表了改革的前沿,我們應該對教育的前沿和發展動態保持敏感,還要保持清醒。
不是所有的前沿都適合每一個學校的,不是所有的前沿都是正確的。前沿是一種探索,是一種突破,是一種創造,在這個意義上有價值,但是往往就因為它是一種探索,所以可能許多的理論問題還沒有完全解答。當然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前沿都要突破創造,都要在理論准備完善以後進行,但是我覺得站在前沿的人要冷靜、要思考:我這樣做的根據是什麼,我的問題在哪兒,未來應該如何發展等。
學習前沿的人也要保持清醒,學習的目的不是搬現成經驗到自己的學校做,而是要思考:他們為什麼這么做,他們成功的經驗是什麼,這個經驗適合我的學校嗎?
關於前沿和方向的關系,我認為,前沿是不斷在突破發現的新領域,意味著改革之路還在往前,而改革方向是對教育本真的無限接近。二者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對於教師和校長而言,要關注前沿,更要把握好改革的方向,提升自己對教育的理解,對教育的感悟和對兒童的認識,這樣才能在反思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向。
三、過一種充滿研究的教育生活
讓教師的生活充滿研究,不是指要給教師研究的項目和發表論文的地方。比如,我們提到做兒童研究、教育研究的時候,好像必須有專門的實驗或者課題之類才行。實際上,我的感受是教師可以時時刻刻進行研究,課堂內外孩子的表現就是在不斷向你發出信號,教師藉此可以及時捕捉到他們的學習和心理狀態,開展相關的教育研究。
教育生活應該是成為一種有研究的生活,教師之所以產生職業倦怠往往是因為缺乏一種有研究的生活。如果研究滲透到教師的工作和生活之中,那麼他的教育生活會時時被自己的發現、被問題所激發,探索著怎麼往前走,忙得來不及「倦怠」。如果教師只是重復著「推磨式」的生活,久而久之必生倦怠,沒有發展就倦怠。所以教師發展首先需要教師角色的再認識,這是教育在今天能不能更好地朝前發展的人的問題。
那麼今天,教師要成為研究者,過一種研究生活,重要的是什麼呢?我認為思維方式要發生變化。
思維方式是跟生存方式聯系在一起的,我們長期把教師比喻成園丁,這是農業社會對教師的理解,教師的角色是給孩子施肥、除草、捉蟲,孩子是農作物,教師要做辛勤的園丁,像農民一樣耕作。
第二個階段我們還把教師比喻為工程師。有一句非常贊譽教師的名言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個說法反映的是工業社會的思維模式。其特點是首先有清晰的目標,有預設,在製造產品的時候要先想好這個產品是什麼樣子;其次在過程中強調程序和規范操作;第三是結果一致,產品批量化,評價以效率和效益為重。至今,在一些教育研究報告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程序」「高效」「操作」等字眼,從這個角度講,教師在「設計」學生的人生。
時代發展到今天,我們應該怎麼來理解、描述教育呢?如果要我說,我認為要用生態的思維方式理解和研究教育。
生態式的教育是什麼樣子呢?簡言之,第一,構成生態系統的都是有機體,每個個體是活體,是不斷變化生成的;第二,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第三,生態系統有內外的循環,與外環境密切溝通,交互作用。因此教育的過程可以有預設,但過程中有更多的生成和涌現,生成和涌現體現於教與學的交互作用。
我不太贊成把教育的目的「為了學生」簡單等同於「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因為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與學的關系性質不是誰中心誰邊緣的性質,而是構成教學的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動態生成、有機生長的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教師、學生,連課本身也在「長」,是有生命力的課堂,此時的教學才進入到生態式狀態。
這時候,教師不只是園丁,也不只是工程師,他跟學生同生共長,也是帶領自己和學生一起走向更高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與者、引領者、互動者。在這種生態中,學校中的教師和學生就會過上一種有生命氣息的生活。這是一種因為有精神的成長而感覺到教育幸福的生活。
生態式的教育是什麼樣子呢?簡言之,第一,構成生態系統的都是有機體,每個個體是活體,是不斷變化生成的;第二,生態系統的各個組成部分相互作用;第三,生態系統有內外的循環,與外環境密切溝通,交互作用。因此教育的過程可以有預設,但過程中有更多的生成和涌現,生成和涌現體現於教與學的交互作用。
我不太贊成把教育的目的「為了學生」簡單等同於「教育以學生為中心」。因為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與學的關系性質不是誰中心誰邊緣的性質,而是構成教學的多種因素交互作用、動態生成、有機生長的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上,不僅教師、學生,連課本身也在「長」,是有生命力的課堂,此時的教學才進入到生態式狀態。
這時候,教師不只是園丁,也不只是工程師,他跟學生同生共長,也是帶領自己和學生一起走向更高發展水平的重要參與者、引領者、互動者。在這種生態中,學校中的教師和學生就會過上一種有生命氣息的生活。這是一種因為有精神的成長而感覺到教育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