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提高幼兒的教育觀
擴展閱讀
兒童時期打哪些疫 2024-11-26 07:44:43
兒童凍著感冒怎麼辦 2024-11-26 07:37:16

如何提高幼兒的教育觀

發布時間: 2024-07-12 20:02:34

㈠ 試述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樹立什麼樣的教育觀

教師是對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育的師長和益友。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即師德、師智、師能。師德主要指高尚的品德和人格、高度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師智主要指有廣博的知識、精湛的業務和敏捷的思維;師能主要指具有勝任教師工作的表達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能力和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 教師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的師德和人格。對於幼兒教師師德和人格顯得更重要了。幼兒教育階段是為一個人的學習和發展做准備的教育,是為終身學習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教育。 我們都學過幼兒心理學,了解在人的一生中各種能力與非智力心理素質的發展的關鍵期大多數是在幼兒期,比如,3歲左右是幼兒自我約束,建立規則意識的關鍵期、是幼兒動手能力開始發展成熟的關鍵期、是幼兒獨立性開始建立的關鍵期、是注意力、空間知覺音樂能力、觀察力發展的關鍵期;4歲左右是幼兒開始對學習知識產生直接興趣的關鍵期、是幼兒開始學習外語的關鍵期;5歲左右是幼兒掌握數概念,綜合數學能力開始形成的關鍵期,是語言、抽象邏輯思維形成的關鍵期,也是學習心態及學習習慣產生的關鍵期;6歲左右是幼兒社會組織能力、創造能力操作能力發展的關鍵期。 這與幼兒的生理特點也是分不開的,1--6歲是人的大腦快速生長發育期。這就說明作為幼兒教師責任任重道遠,幼兒教育不是可有可無,我們面臨的工作是很神聖的,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做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呢? 需要我們樹立良好的幼兒教育觀念。 一、樹立良好的觀念 觀念是教師的靈魂,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行為,進而影響著幼兒的學習和長遠發展。 (一)、樹立正確兒童觀 1、兒童是獨立存在的人。兒童的各項合法權益、兒童的人格和基本需求要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 兒童和成人一樣,是享有獨立人格的個體,他們的需求應受到尊重並得到滿足。兒童的人權就是生存和發展。因此教師與幼兒交往時的態度、方式都應讓幼兒感到安全、沒有壓力、受重視,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愛和尊重。在幼兒園教師必須做到不體罰和變相體罰幼兒。幼兒園工作的出發點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開展各種活動。(比如:教師與幼兒對話時,微笑著俯下身來,目光與幼兒平視,他們會從教師的眼神、表情、話語和行為中,感到安全,感受和體驗到愛和尊重,老師很可親,從而受到鼓勵得到滿足。) 2、兒童是主動的學習者,是長大後獨立生存的人。 兒童一生下來是一個有生命力、生長力,能夠分辨與取捨外界刺激,具有學習能力的積極個體,是一個對環境的主動探索者。「幼稚時期(從出生到七歲)是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它將決定兒童的人格和性格;人一生的習慣、知識技能、言語、思想、態度和情緒都要在此時期打下基礎。這個時期是發展智能、學習言語最快時期,是道德習慣養成最易時期」(即最佳期)。兒童主動學習是與生俱來,孩子來自於不同家庭,生活環境不同,他們原有認知結構和經驗水平是不同的,同樣的事物或現象對不同的孩子來說會有不同的意義。教師要把孩子看做主動學習者,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興趣來學習,教師要了解他們的需求和興趣,在活動中成為孩子的一個玩伴,跟他們一起玩,觀察他們,發現他們,幫助他們,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的實現幼兒的興趣,滿足他們的需求,進一步獲得經驗,提高原有水平。讓我們從習慣於「教孩子學習」、讓孩子的「學」適應教師的「教」的傳統模式中走出來,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孩子,創設適應孩子的教育。培養他們的各種能力,豐富他們的內心世界。 3、兒童是在成長過程中的人,他們有獨特認知特點 幼兒的認知特點不同於學齡兒童,更不同於成人。最突出的特點是: *直接興趣性: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受興趣的直接影響,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學起來積極主動性高,而不感興趣的東西就不願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調動人們學習積極性的內動力,因此教師要把所教的東西變成幼兒的需要,使他們感興趣,調動他們探究和學習慾望。(讓孩子知道節約用水,老師講中國有許多地方每水喝……可不是我們孩子經歷的,沒有生活經驗,那教師就要設計活動情節,小水滴在哭,他找不到媽媽啦……,或水管哭啦,讓孩子把水管的眼淚收起來,看是什麼效果,哭了一夜的水管淚水集滿一盆,怎麼辦?用它洗毛巾、擦地、修水管等。) 直接經驗性: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認識是感性的、具體的、形象的,思維常常需要動作的幫助。他們認識事物必須以事物和材料為中介進行,因此需要教師根據他們的需求,站在幼兒的角度看問題,創設適宜幼兒的環境提供豐富的材料,讓幼兒通過操作來學習,並接納幼兒的看法、觀點和認知水平,哪怕是錯誤的也要接受,但此時需要教師給予正確的指導。 4、兒童有很大的個體差異 幼兒之間個體差異很大,而且,年齡越小,差異越大。 幼兒性格上的差異,帶來了需求上的差異,使得幼兒在對安全感的需要上、對新體驗和活動的需求上都有很大的差異。《綱要》總則第五條:「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教師要給予個體差異的指導和評價,提供可供幼兒選擇的學習內容,促進各具特色、有差異的全面發展。從而使每一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不斷發展。從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講,人的智能有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這八種智能的發展不是均衡發展的,每個人生活環境及文化背景造成每個人的個體差異,教師在接受差異的同時,要培養幼兒的獨立個性。(發現其長處給予肯定、表揚、鼓勵,鼓勵其彌補不足。) (二)、樹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觀 1、幼兒教育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綱要》總則第二條:幼兒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學校教育的和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也就是所作為人生起始階段的幼兒教育,要為一個人終身學習和發展做准備。那教師要調整教育目標、價值取向和「教與學」的方式,不是我教你學,而是使幼兒獲得樂學、會學這些大的教育目標和價值。 樂學,就是幼兒對學習有興趣、感到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如果在幼兒期就培養起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那麼,孩子就有了終身學習和發展的動力機制。 會學,強調的是獲取知識的能力、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人如果學會了學習,他就能不斷運用這些方法去尋求不知道的知識,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 (書山有路勤(玩)為徑,學海無崖苦(樂)做舟) 2、教育的作用是引起和促進學習,培養終身受益的品質 當我們把幼兒看做是主動的學習者,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教了,不等與幼兒學了,教師教完了,不等與幼兒學會了。老師准確地把握把「教」,什麼時候「教」, 「教」什麼。教師的作用不再只是「講」和「直接告訴」,不在是拿出範例或操作實驗向幼兒分步講解和示範。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綱要》第三部分組織與實施第十條內容)。在幼兒園中重教育過程,輕教育結果。教育內容是全面地、啟蒙性的,是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形式,以培養興趣為前提教育活動。活動中重視幼兒的情感體驗和態度傾向發展,教育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生活,選擇幼兒感興的事物。

㈡ 如何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教育觀

當老師要給予幼兒一個知識經驗內容分時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確的計劃。要有一個大的高位目標,並且要有一個切合幼兒的具體小目標。這就需要老師充分的研究學科,理解幼兒年齡特點,才能夠更好的實現。使自己給予幼兒的內容是豐富有價值分量的。這就需要老師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多年在一線引導幼兒學習,但是如果想要使自己做的東西更有價值,使幼兒獲得的內容更加飽滿豐富,就要提高自己對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和認識。 新《綱要》第三部分強調: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以前的教育是由教師選定內容,設置好活動的各個環節,「填鴨式」地灌輸給幼兒,不管幼兒是否對教育內容感興趣。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幼兒的真正感受,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幼兒想像、創造力的發展。在新《綱要》中明確了應將幼兒教育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教育要利用生活,強調要通過生活進行。比如:「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體驗與教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教育內容、教育活動生活化,是《綱要》的一個基本理念,遠離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絕不可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讓幼兒主動地學習,充分的發揮主體性。 舉個例子來說:一次,我們參與幼兒園的教研活動,研討中班老師在引導幼兒製作陀螺的過程,能否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活動後中班老師在自我反思中提到:今天的活動沒有很好的完成目標,因為,在小組學習中只有兩位孩子製作的陀螺成功了,其他小朋友的陀螺因為中心點和固定點的問題,影響了旋轉速度,所以都沒有成功。結合教師的反思,園長抓住了「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成功的標準是什麼?」這樣兩個關鍵性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老師們開始關注和分析孩子們的作品通過認真地觀察分析、操作嘗試孩子們的作品,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作為中班孩子很難有意識的將中心點的確立與轉速建立聯系教師不應該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孩子。他們能把陀螺的平面圖立體化就是成功了。當我們又提出「為什麼孩子認為自己做的陀螺是假的,做好後誰也不急於玩」的這一問題的時候,教師的關注點由作品又開始轉向孩子,有的老師提出「雖然每一位孩子的陀螺製作成功了,但是為什麼從孩子們表情和行為上看不到他們快樂?他們感受到快樂和成功了嗎?」這位老師的話,引發了大家的共鳴和深入的思考,通過分析,大家認為這主要源於教師在每個孩子做完陀螺後,都要讓孩子與買來的陀螺對比一下,看一看誰轉的時間長,誰轉的速度快,以引導幼兒關注陀螺的平衡點和固定點……由於教師的期望與孩子的自主探究水平和原有經驗形成明顯落差,所以這種做法直接帶給孩子的就是不成功的感受。為此,作為教師應該因人而異,使得能夠把陀螺做出來的孩子、能夠使陀螺轉起來的孩子以及不僅轉起來而且轉得好的孩子都有成功感。教研活動圍繞「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這一生動的問題展開討論,伴隨著老師們由不成功—到成功——再到不成功的疑問。引發了教師思想觀念上的一個又一個的認知沖突,它幫助老師們由只關注教育目標,到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再到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直至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它不斷地引導著教師逐漸走向孩子、走進孩子。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只有不斷的更新兒童觀,才能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教育觀點,使之符合新時代對兒童的需要,才能保證我們的教育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和諧的發展。一、活動「做中學」,兒童促發展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整體」的人,應尊重並滿足兒童各種發展的需要。活動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不論是嬰兒期,還是在幼兒期均如此。而操作活動卻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所謂操作活動,就是兒童通過與物體的相互作用而獲得發展。兒童在做中學,做中成長。通過動手操作,兒童逐漸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我設計的科學活動「紙的吸水性」中,請五歲的幼兒說出塑料紙、紙巾及列印紙等各種不同質地紙的吸水性時,幼兒難以憑空想像,這時,如果我們請幼兒分別在不同的紙上滴上一到兩滴清水,請幼兒邊操作邊觀察,很快,孩子們得出了結論:塑料紙和列印紙不具有吸水性,而紙巾具有吸水性,這樣的答案是通過孩子自己操作得出的,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不易遺忘。所以,在針對很多抽象問題的理解時,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麻煩,不要省程序,所謂「做中學」就是說的這個道理。二、活動「游戲化」,快樂伴成長兒童期也叫游戲期,游戲既是兒童的一項重要權利,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可以通過游戲學習和成長,其能力水平也是在游戲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游戲分很多種,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等等,面對多種多樣的特色游戲,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游戲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將游戲巧妙地貫穿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在日常帶班中,我們經常運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兒要表現好,如「請坐好!」「不要再動了。」「誰的眼睛還沒有看著老師?」……似乎這樣的話經常出自我們的嘴邊,但有時過多的說服教育會讓我們事與願違。試一試:再想請全班幼兒都坐好時,開展一個「小木人」的游戲;當有個別小朋友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時,我們不妨通過「小靈通」、「一休哥」的角色引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組織幼兒一日生活活動時,教師經常以游戲的口吻來引導幼兒去做事情,「小貓靜悄悄的去喝水」、「小兔子快速回到小椅子上」、「一起學做講衛生的小花狗」等等。簡單的一兩句游戲語言,就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會讓其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命令、是要求,而是在玩,並且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玩,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規,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在這十幾年們的教育教學中,我感悟到:成人要多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不僅要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發展的需要,還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要注重個別差異,對兒童個性的尊重和自由的發展是培養兒童創造性的前提。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我們應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應最大限度的發展兒童的潛力。這些潛能必須在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下才能挖掘出來,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們對兒童觀應有正確的認識,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 金老師2011.3

㈢ 如何正確樹立幼兒的教育觀

一、重視科學的兒童觀
准確地了解兒童的需要和特點,從而正確地認識兒童,這是實施兒童教育的前提。兒童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動、喜歡模仿、愛玩、愛交往,他們的記憶、思維、想像具有形象性、不隨意性等特點。而我國傳統兒童觀不重視兒童的地位,認為兒童與成人相比,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無知。於是相應的教育是,把成人世界的東西搬到兒童腦瓜里去。也有一種兒童觀,它認為兒童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不同於成人的生活。於是就認為,先弄清兒童喜歡做什麼,喜歡學什麼,然後就讓他們盡興地學。前一種教育是成人世界的知識、技能教給兒童,必然使兒童過一種小大人的生活。我們已經知道,兒童有他自己的世界,有他自己的生活,他在他的世界裡如魚得水。但讓他過成人的生活,便是趕魚出水,趕鴨子上架。這是對兒童的無理催逼,盡管成人可能是出於愛意、善意,即便如此,也是好心辦壞事,是拔苗助長。在這種情況下,兒童被迫學習不感興趣的東西,他是被動的的學習者。而在後一種情況下,兒童可以依其天性,作為一個「探索者」、「思想家」、「夢想家」來生活和學習,他是一個主動的快樂的學習者。後一種學習不但可以使兒童體驗到幸福,而且更容易達成教育目的,更容易將兒童培養為未來社會健康的成人。
二、以「玩」為中心的教學觀
對3至5歲的幼兒來說,玩就是學習。在無拘無束的玩耍中,幼兒不僅豐富了觸覺經驗、聽覺經驗、視覺經驗、味覺經驗,還學會了學習,同時也培養了幼兒健康的身心。對幼兒來說,玩就是生活的全部。玩給了幼兒自由的空間和適當的環境,使幼兒可以自發性地玩耍,從而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進而拓展創造力,發揮想像力,發展潛能。這些因素既起源於生活,又可促使幼兒在玩中快樂的學習。例如律動《小鳥兒》,我和幼兒分別扮演角色鳥媽媽和小鳥兒,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設「藍天白雲」的意境:「在一片蔚藍的天空里,鳥媽媽帶著小鳥們學飛。」幼兒聽著音樂,跟著我有時學小鳥飛,有時學小鳥跳。在學的過程中,看到某幼兒手的動作不對就說:「哎呀,我的小鳥怎麼啦?翅膀抬不起來,飛不動了?」這時幼兒就知道自己手的動作不對,很快就自覺改過來了。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我沒有重點講究高超的技能技巧,而是通過玩與學巧妙結合,使幼兒身臨其境,從中獵
取情趣和美感。不僅使幼兒學會小鳥飛的動作,還大大提高
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引導幼兒積極探索問題的教學觀
幼兒發現新問題的途徑較多,他們可以從教師的教學中發現問題,也可以從客觀事物的觀察中找到新問題,有時還能夠從一些活動中發現問題。凡是他們感到新奇的事物,幼兒一般都會表現出一種要求探索的慾望。如看一看、摸一摸、聽一聽,甚至他們還會把一件新玩具拆開研究其中的奧妙。所以教師應該保護幼兒這種探究問題的行為,鼓勵他們積極地發現問題並大膽地提問。對於幼兒的探索性行為中提出的問題,教師不可加以限制,而應該正確引導及回答這些問題。在回答幼兒的提問要做到及時性。即對幼兒的提問應該不失時機地立即給予回答,除了教師暫時無法回答的問題,一般都應該在幼兒提出問題後馬上回答才能使幼兒的求知慾望得到滿足。如果幼兒提出的問題教師馬上回答不出來,則應該告訴幼兒「讓我想一想,等一會兒我想好了再告訴你。」由於幼兒所提的問題往往是復合性問題,即一個問題中包含著多方面內容,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逐一地正確回答。也就是說教師的回答必須是准確無誤的,既不能隨意輕率、錯誤地回答,也不能以似是似非的答案使幼兒無法理解。
四、科學對待」玩皮心」重幼兒的教學觀
用科學的態度看待」玩皮心」重的幼兒。幼兒的許多行為與普通幼兒的表現沒有什麼兩樣,只是有些程度上更強烈一些;並且許多」玩皮心」行為有其可貴之處,蘊含著積極向上的因素;如好玩、好動、好問是探索求知的表現,不聽話反映出有主見,好爭斗體現有進取心,「惡作劇」蘊藏著創造性等等。當然,如果這些表現不分場合、時間,而且強度過大,我們必須進行引導與教育。從幼兒生理發育特點看,幼兒大腦皮層尚未成熟,興奮過程大於抑制過程,大腦對動作、各器官的控制精確性還很差。因此,幼兒表現出來的多動、精力充沛、自製力差、常做出意想不到的事等行為就是很正常的。從幼兒心理發展特點看,3―4歲幼兒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隨著自我意識和各種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幼兒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興趣,自尊心強,獨立意識明顯,對成人的要求不再那麼百依百順,有時甚至會反抗、頂撞。這在習慣於幼兒聽從自己命令的成人眼裡無異於「叛逆」。成人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往往不加考慮而加以壓制。如果我們能以良好的心態對待,就會對幼兒的這些行為進行積極引導,促進幼兒健康地發展。
愛是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人都渴望被理解和尊重,調皮的幼兒也不例外。實踐證明,被成人厭棄的幼兒,常自暴自棄,形成自卑或逆反心理。比如,有些玩皮兒童,他們喜歡搗亂,活動時常打打鬧鬧,這往往是由於我們對他付出的愛及關注不夠,他們中有的想通過搗亂、打架來引起老師的關注,獲得老師的愛。因此,對於調皮兒童,教師更不應該吝嗇自己的語言和表情,而要通過多種形式,向他們表示我們的愛。即使只是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關心的話語、幾下親切的撫摸,都會使他們感受到「老師還是愛我的,我應該聽老師的話」。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於如何愛兒童。」那麼,只要教師能給幼兒無私的愛,公正的愛,教育那些「調皮幼兒」就不再困難了。

㈣ 如何樹立幼兒教師正確的教育觀和兒童觀

正確的教師觀,兒童觀,能讓教師更好的工作,更好地推進幼兒園的教育教學工作,對幼兒園的教育工作起到推動性的作用,反之,則後退。當老師要給予幼兒一個知識經驗內容分時候,一定要心中有明確的計劃。要有一個大的高位目標,並且要有一個切合幼兒的具體小目標。這就需要老師充分的研究學科,理解幼兒年齡特點,才能夠更好的實現。使自己給予幼兒的內容是豐富有價值分量的。這就需要老師不斷學習,豐富自己的修養,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多年在一線引導幼兒學習,但是如果想要使自己做的東西更有價值,使幼兒獲得的內容更加飽滿豐富,就要提高自己對各學科的理論知識和認識。
新《綱要》第三部分強調:教師要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要「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反應,敏感地察覺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當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以前的教育是由教師選定內容,設置好活動的各個環節,「填鴨式」地灌輸給幼兒,不管幼兒是否對教育內容感興趣。千篇一律的方式方法忽略了幼兒的真正感受,嚴重影響了幼兒的學習興趣,限制了幼兒想像、創造力的發展。在新《綱要》中明確了應將幼兒教育與幼兒生活緊密聯系,教育要利用生活,強調要通過生活進行。比如:「密切結合幼兒的生活進行安全、營養和保健教育」;「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體驗與教師、同伴共同生活的樂趣……」教育內容、教育活動生活化,是《綱要》的一個基本理念,遠離幼兒生活的教育內容絕不可能促進幼兒的發展,讓幼兒主動地學習,充分的發揮主體性。
舉個例子來說:一次,我們參與幼兒園的教研活動,研討中 班老師在引導幼兒製作陀螺的過程,能否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有效的支持。活動後 中班老師在自我反思中提到:今天的活動沒有很好的完成目標,因為,在小組學習中只有兩位孩子製作的陀螺成功了,其他小朋友的陀螺因為中心點和固定點的問題,影響了旋轉速度,所以都沒有成功。結合教師的反思,園長抓住了「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成功的標準是什麼?」這樣兩個關鍵性問題,在問題的引導下,老師們開始關注和分析孩子們的作品通過認真地觀察分析、操作嘗試孩子們的作品,大家得出了一致的結論,作為中班孩子很難有意識的將中心點的確立與轉速建立聯系教師不應該用成人的標准要求孩子。他們能把陀螺的平面圖立體化就是成功了。當我們又提出「為什麼孩子認為自己做的陀螺是假的,做好後誰也不急於玩」的這一問題的時候,教師的關注點由作品又開始轉向孩子,有的老師提出「雖然每一位孩子的陀螺製作成功了,但是為什麼從孩子們表情和行為上看不到他們快樂?他們感受到快樂和成功了嗎?」這位老師的話,引發了大家的共鳴和深入的思考,通過分析,大家認為這主要源於教師在每個孩子做完陀螺後,都要讓孩子與買來的陀螺對比一下,看一看誰轉的時間長,誰轉的速度快,以引導幼兒關注陀螺的平衡點和固定點……由於教師的期望與孩子的自主探究水平和原有經驗形成明顯落差,所以這種做法直接帶給孩子的就是不成功的感受。為此,作為教師應該因人而異,使得能夠把陀螺做出來的孩子、能夠使陀螺轉起來的孩子以及不僅轉起來而且轉得好的孩子都有成功感。教研活動圍繞「如何看待孩子的成功」這一生動的問題展開討論,伴隨著老師們由不成功—到成功——再到不成功的疑問。引發了教師思想觀念上的一個又一個的認知沖突,它幫助老師們由只關注教育目標,到關注孩子的行為表現,再到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直至關注孩子的個體差異,它不斷地引導著教師逐漸走向孩子、走進孩子。

兒童的健康成長關繫到祖國的前途和命運,只有不斷的更新兒童觀,才能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教育觀點,使之符合新時代對兒童的需要,才能保證我們的教育有效地促進兒童的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活動「做中學」,兒童促發展
兒童是一個全方位不斷發展的「整體」的人,應尊重並滿足兒童各種發展的需要。活動對學前兒童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不論是嬰兒期,還是在幼兒期均如此。而操作活動卻是兒童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所謂操作活動,就是兒童通過與物體的相互作用而獲得發展。兒童在做中學,做中成長。通過動手操作,兒童逐漸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掌握基本的概念。在我設計的科學活動「紙的吸水性」中,請五歲的幼兒說出塑料紙、紙巾及列印紙等各種不同質地紙的吸水性時,幼兒難以憑空想像,這時,如果我們請幼兒分別在不同的紙上滴上一到兩滴清水,請幼兒邊操作邊觀察,很快,孩子們得出了結論:塑料紙和列印紙不具有吸水性,而紙巾具有吸水性,這樣的答案是通過孩子自己操作得出的,不但容易理解,而且不易遺忘。所以,在針對很多抽象問題的理解時,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麻煩,不要省程序,所謂「做中學」就是說的這個道理。
二、活動「游戲化」,快樂伴成長
兒童期也叫游戲期,游戲既是兒童的一項重要權利,也是幼兒的主要活動,幼兒可以通過游戲學習和成長,其能力水平也是在游戲中得到充分的發展!在幼兒的日常活動中,游戲分很多種,如角色游戲、結構游戲、表演游戲、智力游戲、體育游戲、音樂游戲等等,面對多種多樣的特色游戲,作為教師,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游戲的價值,更重要的是將游戲巧妙地貫穿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在日常帶班中,我們經常運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幼兒要表現好,如「請坐好!」「不要再動了。」「誰的眼睛還沒有看著老師?」……似乎這樣的話經常出自我們的嘴邊,但有時過多的說服教育會讓我們事與願違。試一試:再想請全班幼兒都坐好時,開展一個「小木人」的游戲;當有個別小朋友在課堂上竊竊私語時,我們不妨通過「小靈通」、「一休哥」的角色引導,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另外,在組織幼兒一日生活活動時,教師經常以游戲的口吻來引導幼兒去做事情,「小貓靜悄悄的去喝水」、「小兔子快速回到小椅子上」、「一起學做講衛生的小花狗」等等。簡單的一兩句游戲語言,就會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不會讓其感到自己做的事情是命令、是要求,而是在玩,並且是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玩,逐步建立良好的常規,在快樂中健康成長!
在這十幾年們的教育教學中,我感悟到:成人要多為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條件,不僅要保證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發展的需要,還要給他們提供自由活動的空間。要注重個別差異,對兒童個性的尊重和自由的發展是培養兒童創造性的前提。兒童具有巨大的發展潛能,我們應提供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應最大限度的發展兒童的潛力。這些潛能必須在適當的環境和教育的條件下才能挖掘出來,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所以,我們對兒童觀應有正確的認識,應樹立科學的兒童觀。,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不僅是社會發展對幼兒教育工作者的要求,同時也符合幼兒的發展需求,我們必須要讓幼兒學會生活、學會學習,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