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教育幼兒爭搶玩具
爭搶行為是在幼兒園內較為常見的一種不良行為,是幼兒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選擇的維護自身利益或表達內心情感的行為方式。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爭搶的原因與目的雖然不盡相同,但並非都是負面的,正確地處理幼兒之間的爭搶行為不僅有助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而且能夠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對於其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幼兒爭搶行為產生的原因分析
通過觀察幼兒在園生活、訪談多位任教老師,筆者發現,爭搶行為在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皆有發生,其產生的原因與幼兒的性格、心理特徵及所處的環境氛圍密切相關。
(一)為獲得物品
以獲得物品為目的爭搶行為包含兩種情況,其一是為滿足個人喜好而發生,其二則是由於物品數量不足造成。
小年齡段幼兒在喜歡某類物品時往往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而將其占為己有,導致爭搶行為。其主要原因在於該年齡段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萌芽階段,時常以自我為中心,且缺失同伴交往策略,無法意識到他人的觀點,也不會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溝通協商,唯有以爭搶的形式取得物品的所有權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當幼兒人數過多、材料投放不充足時,爭搶行為也極易發生。無論在游戲、運動還是學習活動中,一旦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不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便容易發生為獲得一件物品而產生的爭搶。有時發生爭搶並非孩子的主觀意願,而是為完成作品或游戲不得已為之。
(二)為表現自我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性子較急、表現欲較強、能力出眾的孩子在回答問題或承擔操作任務時也會發生爭搶,這在中大班年齡段的孩子中更為常見,其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孩子的表現欲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提升,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當教師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肯定時,孩子便會得到鼓勵,因此他們會通過「爭搶」的方式來獲得表現的機會、攢取「榮譽」,教師應當正確看待和處理幼兒的表現欲,在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其恰當的表達方式。
(三)為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也會發生爭搶?這一現象更多地發生在初期的小組合作中。中大班的孩子剛開始體驗以團隊的形式來完成任務,當組內的成員意見相左時便會產生意識上的爭搶。所謂「意識」上的爭搶,是指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並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採取自己的辦法,由此產生的矛盾若不能得到恰當的協調,不僅會影響組員間合作的默契度,而且也不利於孩子在交往過程中培養謙虛得體的良好品質。
(四)為模仿同伴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模仿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幼兒時期正處於成長階段,具有好奇心強、可塑性強、模仿性強等特點,例如「我也……」行為的發生正體現了其在語言上的模仿,而幼兒在行為動作上的模仿則表現得更多:當一名幼兒對某件東西產生興趣時,即使那件物品並非自己所喜愛的,其他幼兒也會受同伴的影響而發生心理變化並將其視若珍寶,由此引發大范圍的爭搶(都想得到該物品),正確引導幼兒的模仿行為則能有效避免不愉快的發生。
(五)為幫助他人
在中大班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會邀請孩子共同幫忙完成一些任務,其目的在於提高幼兒勞動能力,培養幼兒責任意識。例如在運動中請幼兒搬運器材,生活活動中做值日生,幫老師一起擺放桌椅、餐具等,幼兒總是很樂於參與這些活動,並為能夠幫助他人而感到開心。有時當幾名孩子都想搬運同一件物品時,爭搶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生,這並非孩子有意為之,只是選擇的方法不恰當罷了。
【二】針對不同爭搶行為成因的處理方式——基於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小班幼兒為獲得物品的爭搶
午飯後的自由活動時間,小1班的孩子們都玩起了自己家中帶來的玩具,軍軍看到玩具筐中思思帶來的電動娃娃,拿起就玩。思思看見了立刻跑過去抓回娃娃並大聲說:「這是我的!」軍軍說:「我先玩一會兒!」思思說:「不行!這是我帶來的你不可以玩!」……玩具在兩個孩子手中爭來奪去,教師不得不介入其中。
>>>>>>教師處理方法:
對玩具的擁有者可以有如下幾種引導語:
(1)你的玩具那麼有趣,想不想讓別的朋友也玩一玩,使他們也知道這玩具多好玩兒呀?(鼓勵幼兒大膽溝通。)
(2)你願意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一玩你的新玩具嗎?(激發幼兒分享意識。)
(3)如果你把自己的玩具給了別的朋友,他們以後也會把自己好玩的玩具給你呢!(引導孩子理解交換的意義。)
對玩具的爭奪者則可以這樣引導:
(1)這個玩具不是你的,你想玩應該怎麼說呢?(啟發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2)你拿走別人的玩具,別人沒玩具了怎麼辦?(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3)你可以等她玩好了再請她借給你玩哦!(提醒幼兒耐心等待。)
案例二:物品數量不足時導致爭搶
建構游戲時,教師提供了幾框積木供幼兒拼搭。亮亮想要搭一個生日蛋糕,但卻缺少了5根長條形積木做蠟燭,他見同桌的樂樂手裡有幾根長積木,不假思索地便拿了過來。樂樂緊抓積木不放,兩人吵了起來……
>>>>>>教師處理方法:
(1)提供更多材料供幼兒使用。
(2)鼓勵幼兒嘗試使用替代物。如用扁條形代替長條形積木來做蠟燭。
(3)引導幼兒共同合作完成拼搭。可以先問問樂樂在搭什麼,也可以讓亮亮邀請樂樂一起搭出蛋糕。
案例三:為表現自我引發的爭搶
在一次研究水的浮力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提出問題:「什麼東西放入水中會沉下去?」,不少孩子爭相回答,活動室內頓時一片吵鬧。當教師示意舉手回答時,孩子們都將手舉的高高的,有些孩子為了得到回答的機會甚至離開了座位,沖到了老師面前。
這樣的探索性話題無疑挑起了每個孩子的學習興趣,當發現自己能夠答出教師的問題時更是搶著想要表現。
>>>>>>教師處理方法:
保護幼兒表現欲的同時,引導幼兒尋找表達契機。
(1)幫助幼兒理解傾聽的意義。可以對孩子說:也許有些答案是你們不知道的,讓我們一起聽聽別人的答案吧!
(2)贊揚孩子積極表現的行為,安慰孩子:「不要著急,下一個就請你來回答!」盡可能給每個舉手的孩子均等的表現機會。
案例四:為解決問題產生的爭搶
大1班裡,孩子們正在比賽小組合作拼圖,洋洋想先拼好了再貼在底板上,而丁丁則拿起一塊就貼上去,洋洋不得不一邊把已經貼上的撕下來,一邊跟丁丁說按自己的方法來,結果2分鍾過去了,這一組一塊拼圖也沒有完成。
>>>>>>教師處理方法:
(1)緩解幼兒焦急心理,鼓勵幼兒取長補短。可以請幼兒先思考哪種方式更快。
(2)引導幼兒分工合作,支持幼兒嘗試錯誤。對於不服氣的幼兒,可以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實驗,幫助幼兒感受合作能夠提高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案例五:模仿同伴行為導致爭搶
區域活動中投放了一種新的材料,在游戲時許多孩子都爭搶著想要嘗試,有些平時不太喜歡此類游戲的孩子也擠在其中。
>>>>>>教師處理方法:
(1)尋找一個沒有爭搶的孩子作為榜樣,引導其他孩子向其學習。
(2)請孩子自己分析模仿的動機,讓孩子理解自己真正的心意和需求。
案例六:幫助他人引發爭搶
運動時老師請孩子們自己搬一塊軟墊,結果6個孩子一起沖向軟墊,原本並不重的墊子卻因為幾個孩子往不同的方向拉扯而停滯在原地無法向前挪動。
>>>>>>教師處理方法:
既不能磨滅了孩子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和愛勞動的積極心理,也要使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1)讓孩子在應當做值日生的那天完成工作,遵守值日的規則。
(2)對於更大的孩子而言,可以引導他們在幫忙前略微思考下如何分工才能既輕松又高效。例如兩個人就能搬運的軟墊不需要5、6個人一起搬,也就不會有爭搶發生。
由此可見,一般情況下產生的爭搶行為應當得到制止和調整,而有些特殊情況下產生的爭搶則有助於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習得,如為解決問題、表現自我、幫助他人時產生的爭搶完全是「事出有因」,教師可以藉此機會幫助幼兒掌握更適宜的行為方式。因此,對於不同前提背景下產生的爭搶行為,教師切莫一概而論,必須從幼兒個體出發,了解事件始末,選擇合理的處理方法加以解決,從而提高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