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什麼是鄉村的教育

什麼是鄉村的教育

發布時間: 2024-06-15 00:16:45

❶ 嫻呰皥瀵瑰啘鏉戞暀鑲茬殑璁よ瘑

        鏄ヨ殨鍒版諱笣鏂瑰敖錛岃湣鐐鎴愮伆娉濮嬪共銆傗濆嚭鑷浜庢潕鍟嗛殣鐨勩婃棤棰樸嬶紝鑰岃繖棣栬瘲鏄璧炵編浜嗘暀甯堟棤縐佸夌尞錛岀壓鐗茶嚜鎴戠殑綺劇炲搧寰楓傛暀甯堣繖涓鑱屼笟錛岃浜轟滑縐頒負澶闃沖簳涓嬫渶鍏夎緣鐨勮亴涓氾紝浠栦負涓涓鍥藉跺戦犲拰鍩瑰吇鏂頒竴浠o紝鏄浜虹被鐨勭伒欖傚戦犲笀銆備腑鍥芥槸浠ュ箍澶у啘鏉戜漢鍙d負鍩虹鐨勫浗瀹訛紝鑰屽湪榪欎簺涔℃潙涓錛屽瓨鍦ㄧ潃璁稿氶粯榛樻棤闂伙紝涓嶆眰鍥炴姤鐨勪埂鏉戞暀甯堬紝浠栦滑鐓т寒浜嗗啘鏉戱紝涓虹栧浗鐨勭箒鑽f槍鐩涚尞鍑轟竴浠藉姏銆傚惉浜嗗緪钀嶆牎闀垮拰鐜嬫檽閲庤佸笀鐨勮插駭鍚庯紝鎴戣や負濂逛滑灝辨槸涔℃潙鏁欒偛鐨勬ā鑼冿紝鏄鎴戜滑瀛︿範鐨勫ソ姒滄牱錛

      鐜板湪鍥藉跺規暀鑲查潪甯哥湅閲嶏紝鐗瑰埆鏄鍐滄潙鏁欒偛榪欎竴鍧楋紝涔熸姇鍏ヤ簡澶ч噺鐨勭簿鍔涘拰閽辮儲錛岀幇鍦ㄥ啘鏉戝︽牎鐨勭幆澧冩瘮璧蜂互鍓嶅ぇ鏈夋敼榪涳紝璁稿氬︽牎鏂頒慨浜嗘暀甯堝胯垗錛屾暀瀛︽ゼ錛屾搷鍦猴紝璺戦亾絳夌瓑錛岃屾暀瀛﹀伐鍏蜂篃閫愭笎璺熶笂鍘垮煄鐨勫︽牎錛屾嬁鎴戜滑榪欒竟鐨勫啘鏉戝︽牎鏉ヨ達紝鍩烘湰姣忎釜鏁欏ら兘鏈夊氬獟浣擄紝鑰佸笀涔熷紑濮嬩嬌鐢ㄦ柊鐨勬暀鑲叉柟娉曪紝鑰屼笉鏄姣忓ぉ闈㈠歸粦鏉匡紝瀛︾敓鐨勭煡璇嗛噺鍜岃佽瘑涔熸湁浜嗗緢澶у箙搴︾殑鎻愰珮銆傝屽浗瀹跺逛埂鏉戞暀甯堢殑寰呴亣涔熸湁鎵鎻愬崌錛屾牴鎹瀛︽牎鐨勮勬ā錛屽湴鏂圭殑鍋忚繙紼嬪害瀵逛埂鏉戣佸笀涔熸湁涓嶅悓鐨勮ˉ璐淬傜幇鍦ㄨ繕鏂借屼簡鍏嶈垂甯堣寖瀹氬悜鐢熻″垝錛岃╁緢澶氭柊椴滆娑插姞鍏ュ埌鍐滄潙鏁欒偛榪欎竴琛屼笟錛屼篃璁╀粬浠緇欏啘鏉戞暀鑲叉暀瀛﹀甫鏉ヤ簡寰堝氭柊鐨勬柟娉曞拰鐭ヨ瘑錛岀敱姝ゅ彲瑙佸浗瀹跺瑰啘鏉戞暀鑲茬殑閲嶈嗭紝鑰屽啘鏉戞暀鑲蹭篃鍦ㄤ笉鏂鐨勮繘姝ュ拰鏀瑰杽銆

        鉶界劧鍐滄潙鏁欒偛鍦ㄤ笉鏂鐨勬敼鍠勶紝涔熷瓨鍦ㄧ潃寰堝氫笉瓚充箣澶勩傚ぇ澶氭暟鍐滄潙瀹跺涵鏁欒偛瑙傚康宸錛屾湁鐨勬槸鐣欏畧鍎跨ワ紝瀹墮噷鍙鏈夌埛鐖峰ザ濂訛紝瀹跺涵鏁欒偛瀵硅繖浜涘︾敓鑰岃█鏄娌℃湁銆傚艱嚧瀛︾敓鍦ㄨ懼悗娌℃湁鑹濂界殑寮曞煎拰鐩戠潱錛屽緢澶氬︾敓鍥炲跺氨鏄鐜╋紝瀵瑰綋澶╁︿範鐨勭煡璇嗘病鏈夎繘琛屾秷鍖栧拰澶嶄範錛屽傛灉璇懼悗娌℃湁瀹墮暱鐨勫府鍔╋紝鍏ㄩ潬瀛︾敓鐨勮嚜瑙夋э紝閭f槸闈炲父鍥伴毦鐨勩傚墮暱璁や負鎶婂︾敓閫佽繘瀛︽牎灝辨槸瀛︽牎鐨勪簨浜嗭紝涓庡墮暱宸茬粡娌℃湁浠諱綍鍏崇郴浜嗐傚︾敓鐨勬垚緇╂彁楂樹簡鏄瀛╁瓙鐨勫姛鍔籌紝涓庡︽牎銆佽佸笀娌℃湁浠諱綍鍏崇郴;濡傛灉鎴愮嘩鍑虹幇涓嬮檷灝辨槸瀛︽牎鍜岃佸笀鐨勯棶棰樸傚緢澶氬墮暱灝辨湁榪欑嶇湅娉曪紝鑰岃繖縐嶇湅娉曟槸鏋佺閿欒鐨勩傚洜涓烘彁楂樺︽牎鏁欏﹁川閲忓苟涓嶆槸鏌愪釜鑰佸笀鎴栧︽牎鐨勮屼負,鑰屾槸瀛︽牎銆佸跺涵銆佺ぞ浼氬悇涓鏂歸潰鐨勮矗浠匯傚彧鏈夌ぞ浼氬悇涓闃跺眰鍏卞悓鍔鍔涙墠鑳藉熷彇寰楄緣鐓岀殑鎴愮嘩錛屽綋鐒跺︽牎鏄涓誨姏鍐涖傝櫧鐒跺浗瀹跺ぇ鍔涘彂灞曟暀鑲詫紝鍐滄潙鐨勬暀鑲茶炬柦鏈夋墍鏀瑰彉錛屽啘鏉戞暀甯堟湁琛ヨ創錛屼絾鏄璺熷氫漢榪樻槸涓嶆効鎰忓幓鍐滄潙銆傛繪湁浜鴻村啘鏉戠幆澧冨樊錛岀暀涓嶄笅鑰佸笀錛岀暀涓嶅埌濂借佸笀銆

      浠ヤ笂榪欎簺閮芥槸鎴戜釜浜哄瑰啘鏉戞暀鑲茬殑涓鐐硅よ瘑錛屼笉榪囨垜鐩鎬俊緇忚繃鏂頒竴浠f暀甯堝拰鐨勫姫鍔涘拰鎷兼悘錛屽啘鏉戞暀鑲蹭細鏈夋墍鎻愰珮鍜屾敼鍠勩

❷ 涔℃潙鏁欒偛鍜屼埂鏉戞暀鑲插湴鏂歸」鐩鏈変粈涔堝尯鍒

鍐呭逛笉鍚屻
涔℃潙鏁欒偛鏄鎸囧湪鍐滄潙鍦板尯榪涜岀殑鏁欒偛媧誨姩錛岃屼埂鏉戞暀鑲插湴鏂歸」鐩鍒欐槸涓縐嶇壒瀹氱殑鏁欒偛璁″垝鎴栭」鐩錛岄氬父鐢辨斂搴滄垨闈炶惀鍒╃粍緇囧彂璧鳳紝閽堝規煇浜涚壒瀹氱殑涔℃潙鏁欒偛闂棰樻垨闇奼傘
涔℃潙鏁欒偛鍖呮嫭灝忓︺佸垵涓銆侀珮涓絳夊悇綰ф暀鑲詫紝涔℃潙鏁欒偛鍦版柟欏圭洰涓轟簡鎻愰珮涔℃潙鏁欏笀緔犺川銆佹敼鍠勫︽牎璁炬柦鏉′歡銆佹敮鎸佽傳鍥板跺涵瀛愬コ鎺ュ彈鏁欒偛絳夈

❸ 如何促進農村教育發展

鄉村教育(rural ecation)指在鄉村開展的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活動,旨在從教育鄉村村民著手,改進鄉村村民的生活,推進鄉村建設。研究結果表明,近代中國對鄉村教育的關注始於20世紀初,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教育研究始於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下面是我帶來的如何促進農村教育發展,希望對你有幫助。

如何促進農村教育發展 篇1

教育發展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需要我們堅持和實踐科學發展觀。從我縣教育改革發展的實際情況看,我認為,教育系統堅持和實踐科學發展觀,應該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均衡公平、全面協調和持續、適度超前的發展原則,通過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統籌教育與人的協調發展,統籌公辦教育、民辦教育等不同辦學主體的協調發展,統籌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統籌教育發展規模、速度、質量和效益的協調發展,促進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使全社會和全體公民都能充分享受教育發展的成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科學發展觀對於農村教育的指導意義,我初步理解,感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堅持以人為本,認真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培養造就大批專門人才和拔尖創新人才,是農村教育事業的本質要求和根本任務。人類社會的發展既是由人所推動,又是為了人的發展。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促進人的發展無疑是教育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促進人的發展,就是要將人的個體的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統一起來,將個體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養成統一起來。當前,我國正在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其根本目的就是通過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從我們省來看,當前,要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關鍵之一,是要加快農村教育發展。農村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就是要加快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和大批高素質勞動者。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等全面發展的目標,它包括了人口素質的提高。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這就要求我們的農村教育要適應從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轉變的需要,進一步改革我們教育管理的方式和內容,使之體現人本化、人性化的要求,促進每一位學生素質的提升。因此,堅持以人為本,著眼於促進全體人的發展,著眼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成為教育發展的終極目標。這是我們抓好農村教育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二)堅持教育的均衡公平發展、全面協調發展和持續、適度超前發展,是農村教育發展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一是均衡與公平發展的原則。教育的均衡發展首先是指教育資源的配置均衡,既包括社會總資源對教育的分配,也包括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教育間的分配,各級各類學校間的分配,各地區教育之間的分配。教育的公平是指孩子接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是平等的。由於多方面的原因,我省區域之間、城鄉之間、校際之間教育的發展條件和水平差距還比較大,不同條件的學齡兒童受教育機會差別也比較大。即使在同一所學校里也不公平。有的學校按成績編班,好的師資、好的設備都投向重點班,這就是不公平。這與我們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教育目標是相違背的。在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必須把均衡與公平發展擺在重要的位置。二是全面、協調發展的原則。全面協調發展,一是指導教育發展的充分性。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要在全面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加快發展各種形式的`非義務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成員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二是指教育內部各個層次、各種類型教育的發展應是協調的。否則,就會影響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服務功能的發揮,人民群眾也不會滿意。三是持續、適度超前發展的原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整個社會的教育需求必然持續增長。實踐證明,教育事業適度超前發展,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前提。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人才的培養需要有一個周期。所以將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是由教育自身的發展規律決定的。教育在促進經濟、社會、人和自然的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其自身也要實行可持續發展。一是要合理配置和利用教育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實現教育的良性循環發展,充分發揮現有教育資源的規模效益。二是要尊重教育規律,實事求是,求真務實,防止不切實際的發展,切實防止教育資源的浪費。

(三)抓好六個統籌,是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對教育行政部門管理工作的具體要求

這六個統籌,是為前面三個原則服務的,也可以說是三個原則的具體化。從教育發展的實踐看,堅持和實踐科學發展觀,需要通過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的制定與完善,以及教育資源的優化組合與科學配置得以具體落實。當前,要促進農村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從我們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看,必須抓好以下六個方面的統籌:

第一,要統籌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速農村教育的發展,整體提升農村教育質量和水平,對於實現全面小康。農村教育的發展是以人口、社會、經濟、科技和資源為外部環境,必須在與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性循環的關系中才能得以實現。同時,農村教育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必須為農村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因此,統籌農村教育與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是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要任務。

第二,要統籌教育與人的協調發展。長期以來,我們在如何發揮教育的功能方面,更多的是強調教育的政治功能和經濟功能,相對忽略了教育對於人的個性發展、精神需求等方面的作用。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是應試教育傾向還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近十年來,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在一些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從總體上看,素質教育在實踐領域並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統籌教育與人的協調發展,就要求我們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打破把人單純作為工具來培養的傳統教育模式,使教育回歸到讓受教育者獲得知識與能力,形成現代公民意識,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上來。特別是加強學生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不斷改革農村教育體系,發展多樣化的農村教育形式,逐步提高農村教育層次,不斷增加農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機會。

第三,要統籌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要求城鄉教育、區域教育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第四,要統籌公辦教育與民辦教育協調發展。從世界教育發展的情況看,辦學主體多元化已經成為適應人們對教育選擇的多樣化需求的一種普遍趨勢。在我國,隨著《民辦教育促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相繼出台,民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明確,民辦教育迅速發展壯大。民辦教育辦學機制比較靈活,有利於激發教育活力。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在工作措施上切實做到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一視同仁」,盡量為民辦教育創造好的發展環境和條件。引導、鼓勵和支持民辦教育進一步加快發展。

第五,要統籌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許多同志把工作重心放在「普九」鞏固提高上,這是對的,「普九」毫無疑問要抓實、抓好、抓到位。但同時其他類型的教育也要下功夫抓好。不然,農村教育發展就會出現缺陷,從而影響整個教育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第六,要統籌教育發展規模、速度、質量和效益協調發展。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必須堅持以發展為主題,加快農村各級各類教育發展,努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廣大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科學把握發展速度和節奏。其次,要在積極擴充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大力加強薄弱學校建設,促進教育質量的全面提高。現在有的縣大量舉債建設一所高中,一味地把一中或示範性高中做大做強,我覺得這種方式並不妥當。在普及高中教育階段的過程中,政府追求的是高中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均衡的教育質量。因此,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盡量為人民群眾提供均衡、公平的教育,而不要將高中教育水平差距人為拉得太大。要努力提升薄弱學校的師資水平和辦學實力,努力縮小學校之間的差距。三是要按照優化教育資源配置的要求,進一步提高辦學效益。教育發展也要講投入與產出,講效益。與經濟不同之處在於教育的社會效益比經濟效益更重要。當前教育效益不高的問題仍然存在,如教育資源配置不合理、教育經費浪費等。因此,要繼續積極穩妥推進中小學布局調整,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益。同時,要嚴格教育經費管理,努力把有限的錢用在刀刃上,切實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農村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經濟社會背景與要求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當前我們加快農村教育發展既面臨新的、不可多得的機遇,又面臨著繁重的任務和巨大的挑戰;在工作中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和困難。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認識、正確把握我縣農村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必將使我縣教育取得更快更好的發展。

如何促進農村教育發展 篇2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農村生產方式傳統,現代農業沒有大范圍推廣;農業產業化程度低,農產品附加值低;農村人口過多,農村生產效益低下;農民收入不穩定,消費能力弱等。這些問題的解決,雖然有多種方式,但最根本的還是農村教育。農村教育的發展能有力的促進這些問題的解決,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 農村教育可以影響農村人口

首先,農村教育的發展,會促進農村人口出生率的降低。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會促進農民少生優生。在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農村人口過多,農村土地偏少,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從下表可以看出,隨著農村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婦女的平均生育率在不斷下降,因此農村居民的文化素質對農村人口數量具有重要的影響。農村居民將因為文化素質的不斷提高而提高生育意識,少生優生,有效降低人口的出生率,使我國的農村人口增長速度得到降低,緩解農村人口過快增長的勢頭。促進農村人地矛盾的逐步緩解,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其次,農村教育的發展,會促使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向城市轉移。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嚴峻的問題是我國農村有大量的剩餘勞動力,人地矛盾突出,勞動生產率低,需要轉移。據統計:2006年底,我國有4.81億農村勞動力,佔全國勞動力7.64億的62.9%,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勞動力為3.26億,佔全國勞動力的42.6%,而發達國家第一產業從業人員一般在10%以下。據估計,我國有約1.5億的農村勞動力需要從第一產業中轉移出去。如果我國的農村剩餘勞動力能夠從農業中轉移出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僅僅這一效應就可使農民生產效益提高40%。

但是由於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低下,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並不順暢,轉移到城市中的農村居民不能獲得與城市居民同樣的工作機會。農村教育在這一進程中將因為能夠提高農村居民的各種素質,增加他們從事第二、第三產業的工作機會,從而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進而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農村教育可以提高勞動者素質

我國農村經濟要發展,必然需要促進傳統農村生產方式的轉變,發展現代農業。而要發展現代農業,就需要大量高素質的勞動者,需要大量有知識、懂技術的新型農民,需要大量的農村人才。

提高農村勞動者的基本科學素質,提高農村勞動者的技術熟練程度以及對農村科技的快速消化能力,最根本的是農村教育。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增強其學習、鑽研能力,提高農村居民的思想意識,從而促進農業科技的轉化,現代農具的使用,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主要需要以下人才:

(1)農村綜合性人才,具有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和多種專業知識。

(2)農村科技人才。農村科技的發展對農業科技人才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

(3)農村新型勞動者。適應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的要求。

(4)農村經紀人。農村管理部門與廣大農戶之間、農村生產者與農產品市場之間聯系的紐帶。

三、農村教育可以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更是農村經濟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緩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大部分地區仍然是一家一戶生產、經營的小農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小農經濟難以與大市場對接,農業比較利益低、農業科技進步慢、農民收入增長緩、剩餘勞動力難以轉移。而農業產業化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

農業產業化能有效解決農戶小規模經營與社會化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業的組織化、商品化程度,有利於促進農業的規模經營和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的比較利益,是我國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農村經濟的有效途徑。

農業產業化組織作為農村中的企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中介,需要大量的農村管理人才、經營人才、技術應用人才以及科技開發者,這些都需要教育能夠培養出大量實用的農村建設者。

四、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

農村教育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民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一般來說,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抗擊各種風險的能力也就越強,從而使收入彈性降低。勞動力受教育水平越高,接受農業技術培訓和農業職業教育能力強,適應各種工作的能力就越強,不容易受到經濟形勢波動的影響,勞動收入的抗干擾力和抗波動力就更強。特別是相對於目前的全球性經濟蕭條,勞動者收入的抗干擾力顯得尤為重要,亦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途徑。

五、農村教育可以提高農民消費

我國農村人均教育消費相當於城市的三分之一,農村教育消費不足,不利於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村家庭撫育子女上學,必然要支付相應的教育費用,這就是消費。消費會刺激生產,消費了教育費用,換取的是勞動者智力和體力的發展,促使社會再生產的進行。從經濟效果看,農村教育是有限度的消費,但卻是擴大了的生產,因此農村教育促進了農民消費,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總的來說,農村教育能夠通過提高勞動者素質、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降低農村生育率、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提高農民消費、增強農民抗風險能力等方式來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因此,要發展農村經濟,必須重視農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