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曾仕強如何看教育

曾仕強如何看教育

發布時間: 2024-06-12 06:58:35

㈠ 曾仕強家庭教育文稿

曾仕強家庭教育講座文稿分為十二部分,分別是
一、全世界都是三代同堂
二、三代同堂的意義
三、家庭教育其實只做四件事
四、獨生子女並非優勢

五、子女想要追求自己的目標

六、父母雙方達成教育

七、把子女教養成不一樣的人

八、發揮所長要遵守共同的規則

九、父母不能盡責的三大原因

十、怕麻煩的人不長進

十一、要緊的是培養讀書的興趣

十二、父母用心塑造可愛的子女

㈡ 摘錄|家教,父母如何教養孩子——作者:曾仕強

1.很多人知道「父母不好當」,卻很少有人體諒「子女不好做」

2.代溝只是一種警示,未必就是事實。父母把代溝看成可能的障礙,設法加以排除,才是正確的態度。不應該用代溝做借口,來掩飾自己的失責。

3.愛情沒有條件,而結婚應該有條件

4.成家的夫妻,最好應明白「男女同權不同質」

5.教養目標設定在「獨立中有依賴,才能與他人合作;依賴中有獨立,才不致迷失了自我」

6.身教重於言教,看似要求父母成為聖人,其實「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只不過是祈使句,代表對父母的高度期待,就算我們把它當作陳述句來解釋,也應該站在子女的立場,而不是基於父母的觀點。

7.不做「神父母」「鬼父母」,要做「人父母」

8.最好的方式是隨著子女的年紀增大,逐漸減少「絕對」的觀念,放寬「相對」的角度,來開闊子女的視野。

9.父母最好明白,教育界免不了有誤人子弟的事情,越有問題的教師往往越難對付。除非願意以自己的子女作為犧牲品,否則就不能興師問罪,或者橫下心來一定要和教師評到底,最好通過正常途經向學校反映,要求改善。同時抓住機會,培育子女的抗壓性,化危機為轉機,才是上策。

10.孩子這一輩子,是要來做人的。父母輔助子女,愉快地把人做好,才是最正確有效的優生,做事本身,並不是目的,通過好好做事來把人做好,才是人生的真正目的。

11.聖哲的教誨是人生智慧的傳承

12.物質上的奉養稱為養口體,屬於下孝;精神上的奉養稱為養心志,才是上孝。

13.小孝用體力,中孝兼用心智,大孝則永久維持孝心,也就是不論父母在世與否,都能夠心目中有父母,終生不敢使父母蒙上恥辱。

14.真正的愛心,是發自內心深處,絲毫不能勉強的,也不能用言語來傳達。孩子會很快學會從父母的表情,聲音,眼睛,呼吸以及一舉一動中感覺出父母的愛心。

15.父母的養育態度對孩子的自我意識具有十分密切的影響

16.教導孩子養成「不要欺騙自己」的良好習慣,是人生健全品格的關鍵基礎。

17.要養成孩子誠實的習慣,最好的辦法,是使他的好奇心獲得滿足。

18.心智發展最主要的活動並不是看到,也不是聽到,應該是思慮而不是思考,因為考和慮不同,在於無心和有心。

19.做人最要緊的是生活的喜悅

20.親子關系是果,家庭教養才是因。

21.會讀書的人,明白字里行間的意思,能體會出文字之外的真正用意,不會讀書的人,書讀得很多,腦袋裝得滿滿的,卻絮亂而理不出頭緒,可以說越讀越糊塗。

22.與其早成功,不如晚成功;與其晚失敗,不如早失敗。一個人成功得早,並不是幸運。因為很多事情不敢嘗試,說不定把自己的真正天分給抹殺掉了。

㈢ 曾仕強談家庭教育(一)

看了曾仕強講家庭教育的講座,他的第一節課給我很大啟發。

曾老師說,三代同堂是最正常的家庭結構。我們一味學習美國,美國的老年人生活是很凄涼的。

為什麼三代同堂很正常呢?孩子可以直接看到父母是怎樣對待祖父輩的,孝順不用言傳,你怎麼對待父母,孩子將來就會怎麼對待你。

三代同堂由老、中、少組成,這也是基本的社會結構,孩子從小成長於此,自然能增強社會適應性。

在中國,最小的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庭,這是我們區別於其他國家文化的地方。一味學習國外的生活方式,其實並不適應。

我就一直羨慕那些親自照顧孩子、不與父母交集太多的家庭,認為祖輩總想插手,總是溺愛。

其實,只要每個人都明確自己的界限,尤其是父母輩得到我們的尊重和關愛,這些矛盾是可以緩解的。

當然,三代同堂並不一定住在一個房檐下,可以住得很近。用曾老師的話說, 關鍵是你的心裡有父母。

在這節課里,曾老師還講到,家庭教育最根本的,是教小孩子惜福。

中年人努力工作,是在造福,造福越多,晚年享福越多。小孩子和老人是在享福,但小孩子必須懂得惜福,不然父母多大的家業,不懂珍惜,早晚也是敗掉。

關於工作,曾老師說,不要總想著多麼辛苦,不要產生對抗的情緒,而要輕松應對。

工作就是造福,造福他人、造福社會,就是在造福自己。年富力強時多造福,晚年才能享福嘛。

現在生活條件好,孩子很容易不懂珍惜。當時為了給孩子買寫字桌,我看上了一款上千的功能型的,爸爸卻相中不到200塊的實用型的,放在家裡也不佔地方。

當我猶豫的時候,在鄭淵潔談家庭教育那本書里了解到,他給女兒選擇的小學是條件不好的郊區的,舍棄了他家門口好的學校。他說這樣女兒懂得珍惜,知道什麼是條件好。

因為郊區學校的伙食問題,他的女兒最後轉到了國際學校,一直稱贊學校條件好。

最終我同意了爸爸的看法,教育孩子不是越貴越好。

現在物質條件太好,吃的、穿的、用的,只要是涉及孩子的,都有人不計成本選擇最貴的。

選擇最貴的,面對孩子就安心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多學習一些家庭教育知識,學習如何教育引導孩子,更好地陪伴孩子,這也是一種安心。

我選擇多學習,適當適時合理地給予金錢和物質的投入,與孩子一起進步。

㈣ 曾仕強:為什麼要遵循「嚴父慈母」如何做到呢

任何事情父母要步調一致。大家看法相同,大家都尊重對方,讓彼此心理有一個准備,然後一步一步來,教育是一件很輕松的事情,沒有什麼難的。我們最要緊的是不要出賣對方,你看夫妻之間如果都要討好子女就會彼此出賣。這種事情太多了,比如媽媽偷偷地給小孩5塊錢,告訴他不要跟爸爸講。這樣小孩就會感覺很奇怪,你為什麼這樣做?那我也可以這樣做嗎?父嚴母慈是有道理的,它是一個合理的配合,不是靠出賣的。母親跟小孩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如果很嚴厲,小孩會整天緊張和害怕,對他的發育不好。和孩子不經常在一起的人讓他緊張,媽媽可以讓她趕快整理好,不然爸爸會生氣,他就開始進行整理了。也可以合作說我們一起來整理,爸爸忙了一天,不要讓他回來生氣。媽媽千萬不要說你再不整理,爸爸回來要打你,這等同於出賣。所以同樣一件事情看你怎麼表達,前者表示爸爸愛你,後者表示爸爸不愛你,他會打你。

父親也不能因為很少跟子女見面就討好他,很多爸爸把這種當作補償。認為自己平常太忙,所以禮拜天帶孩子出去,愛怎麼揮霍就怎麼揮霍,面子都做給孩子看,讓他感覺自己是好爸爸。這都是沒有必要的。我希望大家去想一個問題,天底下所有的動物都只有媽媽,沒有爸爸。為什麼人要有父親?我常常講,你如果在美國生了一個小孩,孩子的出生證明上面有這個小孩的出生地,第二個是只有媽媽的名字,從來沒有爸爸的名字。我們中國人就會很不習慣。因為我們在中國都是父親誰、母親誰,同時寫的。

美國人只會說看到這個小孩是從頃陪媽媽的身體生出來的,所以上面寫的一定是媽媽的名字,他不會偽造文書。所以誰是爸爸,他叢轎不知道。所以有時候想起來,我們似乎天天都在偽造文書。但是我們很尊重爸爸,老實講一個家庭里的父親沒有一點權威性的話,根本就不像爸爸,沒有人把你當一回事。這樣你要嚴也嚴不起來,你要做很多事情你才可以得到嚴父這個地位,不是那麼簡單。老實講,做媽媽的有時候還比較容易一點,因為你天生就會生育。但是要把自己做到像一個爸爸,那你的另一半自然會支持你,你的子女自然會尊重你,自然看到你會對你怕幾分。如果連一分都不怕,你就沒有辦法做好父母。

很多人說,小孩是天生的天使,我不太贊成這句話。我認為小孩是天生的破壞者。一個小孩生下來,父母出去他就會把家裡整理得整整齊齊的,這個不是正常的小孩。你看小孩子只要在家,爸媽出去一兩個小時後回來會看到沙發也倒掉了,茶杯也掉在地上,家裡搞得一塌糊塗,這才是正常的。我不曉得大家的看法是什麼。小孩必須不懂事,父母給他鞋子,他經常都是左右反穿。這樣父母才知道為什麼偶爾有雀鄭蠢一次他左右穿對你好高興,就表示很難得,這種概率都是50%。這樣我們才知道為什麼父親要嚴,母親要慈,因為這樣你才會把子女帶好。子女無拘無束,不受任何管制,他就會去玩,不會好好學習。如果小孩一開始就會好好學習,那父母不必傷腦筋。

這就告訴父母,要正確地去誘導孩子,對孩子不能過度放任,因為他是不懂事的。所以現在很多人說,小孩是不能打的、小孩是不能管的,還寫了一大堆兒童心理學,我都不太相信這些事情。人生來為什麼要父母?就是要父母管教他,不然要父母干什麼?子女為什麼孝順父母?就是因為父母管教他,把他教好了,他當然孝順父母。

勤教嚴管,這是有道理的,而人最要緊是要自律,也沒有錯。都沒有錯,但是我們要知道,在一個人要自覺之前,經常需要別人的啟發。當一個人自律之前經常要靠他律來誘導出我們這種自律。老實講,小孩到了13以後,父母幾乎就沒有辦法管他,所以教要趁早。13歲以前小孩比較容易聽話,13歲以後,你想要教他,不是不可能,而是更費勁。他認為自己是個大人,尤其是現在早熟的。就認為,以前我小,你打我我打不過你,只有認了,但是我現在可以打你,而且我長得跟你個兒差不多,你再打試試看,你打上面我可以打你下面。

當然每個階段教養的重點是不一樣的,每個人最後要自己負責,自己去過日子,這沒有錯。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做不到這樣,父母就要教他,告訴他現在怎麼樣做他將來才能過自己的日子,才能夠自覺地讓人家看到起。你看孩子1歲的時候,父母樣樣照顧他,否則他活不下去,而且在1歲的時候哭很有用,可是兩歲的時候就不一樣,孩子兩歲有兩歲的想法,兩歲的時候,大概哭沒什麼用,到了兩歲還在哭的時候,大人就覺得好笑。我們慢慢從這里去追究,你就知道小孩為什麼這樣變,他是很自然的。

可是當孩子知道哭沒有用的時候,他又變了一個花樣,他兩歲非變花樣不可,不變就沒有人理他,為了要生存,他就開始變花樣。所以小孩變花樣是為了求生存。大人變花樣是為了幫助孩子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以為什麼每個人都要變花樣?絕不是我們所講的大家實實在在就好,實實在在只是一個基礎而已,實實在在地去變花樣,這是正道。不實的變花樣叫作奸詐,不同之處在這里。不要為變花樣而變花樣,要為了有效地達到你教養的任務而變一樣,這樣就對了。

父母能不能改變自己的觀念?當然也可以,因為人是不斷成長的,可是當你要改變你的花樣之前要告訴你的小孩,你要照會他。因為他接受的是你以前那套觀念,你說變就變他會感覺到很吃力、很難有辦法調整,所以母親要告訴小孩,以前爸爸有工作,我們每天最起碼有一個葷菜吃,現在爸爸沒有工作,你要准備,我們從現在開始不吃葷菜了。這樣小孩子就知道了。大人如果什麼都不說,突然間就變,小孩就很難接受。所以要提前給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做好心理准備,讓他能夠適應你的變化,這是一種教育。家裡沒有什麼事情是不能商量的,所以我們把那句話延伸出來,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裡是大家好商量的地方。父母要講一些孩子聽得懂的話,講一些孩子聽得進去的話,講一些孩子聽了以後就能夠做得到的話。而不是跟他講一大堆大道理,最後那會變成形式化、耳邊風,變成嘴巴講的不是實際要做的東西。

最後他一生就很虛偽,就不實在,這樣我們才可以知道為什麼 社會 上有很多人很虛偽。他們嘴巴講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這是他從小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所造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個人一生人格的基礎,就好像房屋地基一樣,非扎實不可;否則你將來蓋的樓越高就越危險,一晃就整個都完了。真正要你的小孩幸福,要從小把地基打穩。我們所講的這些事情,大家一一地去做,不難。

㈤ 曾仕強談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其實只有4件事

送孩純亂子上學的路上,偶遇一經常在一起陪孩子玩的寶媽。她知道我在學習家庭教育,就問我:「孩子那麼小,已經叛逆的管不了了,該怎麼辦啊?很是焦慮。」

其實生活中也不乏有朋友說,工作原因,孩子要交給老人帶,雖然感恩老人,但孩子本身卻也養了很多讓他們接受不了的「毛病」。

不得不說,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社會,除了教養孩子,我們還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要做。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雖然我們也都清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沒有辦法,專心專意只做這件事。

所以,想要做一名合格的父母,在沒有找對方法的前提下,還是不太容易的。

那有沒有什麼更好的解決方案呢?

曾仕強先生教導家長們: 家庭教育只做四件事 。只要把這四件事做好,我們就可以靜待花開了。

01

 替他做   

「人類,其實是很笨的動物。 小馬出生沒多久,就能夠站起來;大象幼崽剛出生,就能跟著母親遷徙,;雛雞從卵殼里鑽出來就能隨母雞覓食。這些動物,在剛出生無助的環境中,都可以相對的自給自足,只有人類不可以。」

人類的孩子一出生,除了吃喝拉撒睡,其它的什麼都做不了。假設父母將孩子生下來之後,對孩子就不管不問了,孩子能活下來么?

他一定活不了。

孩子一出生就會的本領,是哭做州檔。我們只要聽到他的哭聲,就會過來滿足他的各種需求。所以說哭,是孩子生存的武器。

只要我們對孩子有愛,就會被他的哭聲「控制」。會遵循他的哭聲,替他做事情。

當然,我們替他做事情的時候,他可以感覺到,我們很愛他。

多和他說話,多與他互動。

比如,去換尿布的時候,對孩子說「尿濕了啊?是不是不舒服了,馬上給你換哈,換完就舒服了。」換完還可以抱起來,讓他感覺到溫暖和安全。

在孩子不會說話的時候,父母可以啰嗦一些,沒關系的。這些看似啰嗦的語言,暗含著父母對孩子無盡的愛意。這些都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02

 教他做    

孩子剛出生,只能躺著,視力范圍也只在視力正前方;

長到3個月,開始會翻身,可以看到左右兩側的東西;

等到6個月,可坐立起來,視力范圍繼續擴大;

到8個月,可以嘗試著滿屋子爬行,見識到更多的物品;

10個月,可以站立,看到的高度又有所不同;

等到1歲左右,很多孩子可以學會走路,這個時候,他們可探索的范圍更廣泛。

伴隨著我們的精心照料,孩子的不斷成長,他會對外界表現出極大的好奇心。什麼事都想自己去探索,去發現。於是,他們越來越不滿足於什麼事都由我們來替代他做。

他開始自己拿奶瓶;自己用嬰兒水杯喝水;自己吃零食;堅持自己吃飯。

 ......

這個時候怎麼辦?教唄。

如果我們總替他做,他就無法成長。所以教會跡螞他生活技能,開始培養他們的生活習慣,就顯得比較重要。

可喜可賀的是,越小的孩子,學習能力越強。

只是這個過程,家長要明白,世界上沒有那麼多的天才,我們要看他能夠接受了再教他,而且肯定不是教一遍就可以教會的。

這就 需要家長們有更多的耐心,接受孩子們笨拙的開始 。

03

 陪他做    

昨晚臨睡前給2歲的兒子讀繪本,讀完後小傢伙合上書轉臉就將書扔到地上。這還不算完,他又下床去把書架上的書全部扒拉到地上,攤開來。

原以為他是想再選一本讓我繼續給他講,結果,搞完「破壞」後他麻溜的上床鑽被窩,然後看著我樂。

我說:「寶貝兒,咱們該睡覺了,你的繪本也困了,你把它們放地上,它們會冷的睡不著的,你去把它們送回到書架上,好不好?」

孩子理直氣壯的回答:「我不要!」

差點就要發作的時候,我突然意識到不對:他這個年齡,或許他並不知道這樣做對不對,只是想看我的反應。我要少和他說「不」,取而代之的是教他怎麼做。

於是我說:「那咱們一起去把它們送回去,讓它們也都能睡個好覺,好么?」

有了媽媽的陪伴,他很開心的回答:「好的,媽媽和我一起去。」然後,拉著我下去,歡天喜地的又把所有的書都收回到書架上。

陪著做,孩子會比較安心。

只是有一點需要注意: 我們觀察孩子,但是不要干涉孩子 。

最常見的情形,在公共場所,孩子在玩積木,父母在一旁不斷的指揮:你要這么擺,要那麼弄。總去干預,孩子一煩,不玩了。

就像我們開車,副駕駛上坐著一個不斷指揮自己的人,誰能受的了?往往一著急,就懟回去:「再指揮,你來。」

大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小孩子。

04

讓他做    

俗話說:每一個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懶惰的媽。

生活中很多事情,只要確認孩子是會做的,就放手讓他自己去做。基於我的懶,我家10歲的大寶,整理收納能力比我厲害,偶爾也會為全家做簡單的早餐。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要明白,孩子也是個獨立的個體,他不會百分百的受控制,有些事情他需要自己做主張。

孩子越大,越要給他自主權,有自主,才有自尊,有了自尊,才能更好的提高他的自信水平。

最後要注意的是,家庭教育的這4件事,有一個 原則:適時、適度 ,父母要懂得拿捏。

他不會做的,暫時替他做;

然後邊替他做,邊教他做,讓他試一部分,不行就幫助他 。

慢慢地他懂的越多,幫他做的就越來越少。

整個過程,做的少了,孩子感受不到愛;做的多了,無法很好的培養孩子的相關生活品質。

但每個孩子又都是獨一無二的,不能一概而論。

所以這四部分,要做多少,都需要父母針對自己子女的個性,自己在實踐中把握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