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成為教育家

如何成為教育家

發布時間: 2022-03-02 16:38:53

Ⅰ 我想成為教育家!!!

首先要會演講,還要有自己的學校

Ⅱ 我想成為一名教育家,該怎麼做

考個教育學的碩士,再讀個教育學的博士,等於拿到了敲門磚,然後在本行業奮斗十年,有可能成為教育家。

Ⅲ 教師怎樣才能成為教育家(轉載)

我國經濟發展轉型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國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國的教育仍然不完全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觀念相對落後,內容方法比較陳舊,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能力不強,創新型、適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因此,深化教育改革是全社會共同心聲,《綱要》第一項體制改革就是進行人才培養體制改革。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因此,要大力提倡教育家辦學。
◆讓全社會都來尊重教師
誇美紐斯說過,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但是,長期以來教師不被社會所重視,說到科學家、藝術家都覺得很崇高,一說到教師都覺得很平凡。教師辛辛苦苦工作一輩子,還不是教育家,這不太公平。提倡教育家辦學第一個意義就是讓全社會尊重教師。
一說起教育家,我們就會想起中國的孔子、韓愈、朱熹、蔡元培、陶行知,西方的柏拉圖、蘇格拉底、誇美紐斯、赫爾巴特、杜威等等,我國有1200多萬教師,為什麼說不出誰是教育家呢?一是我們缺乏既有系統的理論體系,又有付諸實踐的影響全局的教育家。現在教育工作者分為兩種:一種是教育工作實踐者,他們辛勤工作在第一線,但很少有理論的創新。另一種是教育理論工作者,很少參與教育實踐。這兩種人都有些缺陷。二是我們把教育家看得太高,標准太嚴。三是我們對優秀教師的經驗總結、宣傳不夠,許多優秀教師既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又有豐富的教育經驗,但是大家不知道。
一要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熱愛教育,熱愛孩子,一輩子獻身於教育事業,把教育作為一個畢生的事業。二要在工作中肯於鑽研,敢於創新,有自己的理論見解和思想體系。三要工作出色,經驗豐富,有自己教育風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響,被廣大教師所公認。
作為一位教育家,包括作為一名教師,要認識教育職業的特點。首先,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正在成長中的兒童青少年,而不是無生命的物質。第二,內容是傳授知識,是育人,是幫助兒童成長,培養學生的心靈,要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發展。第三,職業的手段不同。我們不是用工具,而是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品德和智慧影響他們。別的職業都要有工具,醫生要有聽診器,要有手術刀,唯獨教師不要這些。孔子當老師的時候什麼都沒有,連書本都沒有,卻培養了三千多名學子,靠的是知識、智慧、人格。
◆要樹立人人成才的觀念
有些教師只喜歡學習好的學生,認為學習好的才能成才;學習差一點的學生就不能成才,就不喜歡。一些學校校慶都是宣傳校友里出了多少科學家,多少名人,普通勞動者就不是你的校友了?香港大學給我們樹立了一個榜樣,為一個文化不高、一輩子做清潔工的老太太授予名譽博士學位。
人才觀不是天才觀。凡是有社會責任感、勤奮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都是人才。三好生的評選出現很多弊端,我們要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成才,不要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孩子的發展是曲線的,不是一輩子一直就是好學生,也不是一輩子都是差學生。媒體曾報道,有一所學校夏令營,把學生分三等:優等生、中等生、差等生。優等生吃飯,差等生伺候。這是一種侮辱人格的反教育行為,這個孩子長大了對學校能熱愛嗎?對教師能熱愛嗎?
◆要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
《綱要》提出,要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我認為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人人學奧數是最不公平的教育,奧數只適合於少數對數學有天賦的學生,人人都學就扼殺了其他的才能。
我的教育信條:一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二是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培養創新人才,要從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始。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到十二、三歲還沒有自己興趣和愛好,教師就要擔心他將來成為一個平平庸庸的人。
◆提倡探究性學習
過去毛澤東主席講要培養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我們還應該加兩句,還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有一個美國華裔學生寫了一本書叫《我在美國上中學》,書上介紹美國的課程很有創意,比如九年級歷史課,教師要學生製作歷史事件表,就歷史人物專訪、查找訃告、撰寫頌文,觀看一部歷史電影並加以評論等,兩個月完成。這位華裔學生選擇東方戰爭作為課題,訪問陳納德,看的陳納德傳記,寫的是宋慶齡的頌文學生不僅僅學到了歷史知識,而且培養了搜集信息、檢索文獻的能力,這都值得我們借鑒。
◆天梯之上也有教育家
作為教師來講,最重要的是要上好每節課,教育好每一個學生,真正能夠做到這一點,他就能真正成為一個教育家。教育家不光是有理論,還有一種教育家就是一輩子從事教育工作,克服了很多特殊困難,成就了一批學生。雖然這個貢獻不一定說很大,但是在這個領域裡面,給我們樹立了一種精神,這種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有本書名叫《天梯之上》,我非常感動,看了都要掉眼淚。介紹一位夫婦在四川山區的山頂上辦了一所小學,就是這么一個毛草棚,幾十戶人家,十幾個學生。他去了以後把學校蓋起來,不僅這個村子裡面的學生能夠
上學,而且山下的孩子也到那裡去上學。學生上學要走很多山路,還要爬天梯,這個老師保護他們一個一個爬上去。他從教19年,2009年是百名感動人物之一,公布以後,大家熱心捐錢,現在建了鐵梯,蓋了校舍,有很多學生。他的妻子開始不是老師,因為孩子增多了,他把妻子也動員上去,也在山區裡面幹了十幾年。這樣的教師非常感動人,我看也可以算得上是教育家。

Ⅳ 如何成為人民教育家

1,首先要從事教育事業,成為一個教育工作者。
2,在教育的領域,作出相當的成就,能夠為行業內所認可,成為一個教育家。
3,入黨並能獲得黨的認可,才能成為人民教育家。

Ⅳ 如何才能成為一個教育家

第一,自己不但要有廣博的知識,還必須有專業的深度。
第二,要對教育學有系統而專業的知識,比如教育心理學等等關於教育學的專業知識。
第三,有博大寬宏的心胸。要既能嚴格要求學生,又要對學生的種種錯誤要能夠有長者的寬厚。
第四,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敬業精神。

Ⅵ 如何自學成為教育家

先把重要的知識點整理一下,准備好筆記本和錯題集,錯題集用來記錄自己做錯的題,
筆記本記錄一些容易忽略細節和重點。 做題不一定要做難題,基礎是根本,每次考試不要著重在一個題目上,
要放寬心態,不要急,總之,要自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
希望您成為教育家。

Ⅶ 如何成為教育家

研究當代的教育問題,找到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和途徑,用教育實驗檢驗自己的研究成果,作出自己的獨特而重要的貢獻。
僅供參考,祝您成功!

Ⅷ 如何成為教育家型教師

「其師,信其道」是古代教育家總結的經驗。學生只有敬愛老師,才願意自覺地接受教師的教誨。要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教師要真心的愛學生,做學生的好朋友。 這是做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的前提。學生信任你,你講的話才在 感召力,才能得以落實。同時,學生也會向你敞開心扉,經常向你吐露心思,使你真正了解學生,有的放矢進行教育,在這一方面我認為應注意從以下幾點去做: 1、盡力去了解學生。採取多種形式,有意識和學生接觸以及側面了解,掌握學生生活環境,學習條件,思想情況,學習情況以及個性特點,心理特點,了解他們所做、所急、所需,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 2、理解、尊重學生。教師成功的秘密在於尊重學生。每個學生(哪怕雙差生)都希望自己是老師喜歡的學生,都不希望自己是老師「討厭的人」,希望得到教師的表揚。作為老師應該理解學生這一純真的願望,抓住這一「閃光點」。不論學生在什麼情況下,我們教師都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決不能挖苦、諷刺、體罰學生,應該耐心的幫助學生認識錯誤、克服缺點,鼓勵學生勇於戰勝困難,激勵學生努力進取。 3、以客觀公正,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對待全體學生。特別注意不要袒護優生,冷落差生。常有成績好的學生老師喜歡,看不見他們的弱點或者遷就他們的缺點,成績差的學生老師卻看不見他們的長處,對缺點有時會小題大做,造成差生逆反心理和抵抗情緒,同時使他們自暴自棄失去信心,對老師產生厭惡心理。

二、嚴於律已,以身作則。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學生的眼裡,教師是道德的典範,智慧 的化身,行為的標准。因此,教師本人就應以豐富的知識、高尚的道德情操,認真的工作態度,文明的舉止,端莊的儀表,不凡的氣質展現在學生面前。在言傳同時進行身教,使之潛移默化地給學生良好的情感鼓勵,學生在敬重你的同時就會自覺接受你的教育或批評。

三、注意因材施教,切忌簡單粗暴。 不同學生有著不同的性格、脾氣,不同的思想素質。有的學生善於接受教育只需點到為止,有的學生不大樂意接受教育,十分固執。這就需要我們採取不同的辦法,不同的態度,有時要柔中帶剛,有時要剛中帶柔,把握好「度」,運用好「法」,合理、巧妙的進行因材施教,使學生感到教師嚴而不凶,畏而可敬;使學生感到言詞誠懇,擊中要害,又充滿愛意。他們就會從內心深處願意改正缺點。反之用發脾氣、簡單、粗暴,千篇一律的說教會使學生反感,習以為常,甚至產生敵意和你對著干。 沒有愛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只要我信對學生充滿愛心,多一點理解和尊重,多一點表揚和鼓勵,多一點溫暖和體貼,注重自身修養,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那麼我們就能成為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這是我在智康教育中心所感受到的作為一名老師的責任!

Ⅸ 如何成為教育家

怎麼說呢~考師范學院專門學習教育專業能夠系統的學習教育理論知識,為你打下良好的基礎,能給你提供一個努力的方向,不會讓你一頭霧水。而且平時你可以去圖書館看老師推薦的教育類書籍,對你拓展教育方面的知識面很有幫助。
大學是有教育專業的,像首都師范大學就有專門的教育系,如果你真的想成為教育家,了解必備知識是肯定的,最好還是抱類似的專業,畢竟如果學其他方面專業的話就會佔用很多學習教育方面知識的時間,而且不能讓你系統的學習。所以個人推薦你去報教育專業。
至於文科理科,你最好現在先去看看你想報的大學的教育系(如果你想報的話)招收什麼類的學生,有的學校只招收文科生,有的學校文理兼收,如果你真認准這一目標的話,就按照對方大學的要求努力,在高中也可以涉及一些教育方面的知識,當然,成績還是第一位的,如果成績不好,只能專業選你,不能你選專業~
有個目標是很好的,對於高中其實也沒必要太緊張,因為在高一的學習過程中你就會逐漸發現你喜歡的是文科還是理科,想往哪些方面發展~只要適合自己,成績滿意就好~
不過很羨慕你有一個人生目標啊~很不錯,有目標就要有奮斗,可不能三分鍾熱度哦~當然,如果覺得不適合自己再確立新的也不錯,加油!祝你成功!!

Ⅹ 教育家應具備哪些條件

成為一名教育家應具備的條件

我認為,成為一名教育家需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熱愛教育事業;第二,樹立明確的教育理念;第三,全面把握學科知識;第四,會反思、會研究。

(一)熱愛教育事業

熱愛教育事業的核心是要變被動為主動,就是說自己願意當一名好老師。幾年前,國家組織了一次關於師德的論壇,作為一名分論壇的主席,我在發言中說,過去把教師比喻成「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但為什麼教師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要燃燒自己呢?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感受到作為教師的樂趣,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這種感情、這種興趣就當不好老師。志向是很重要的,志向也需要有意識地培養。

就我個人來說,我一直以來對教學都有很大的興趣。比如,中小學數學教師總弄不清楚符號的作用,於是在寫課程標准時我思考了兩句話:一是能夠把符號當作數字一樣進行運算;二是通過符號運算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寫完這兩句話後我非常高興,感受到了教學工作的巨大樂趣。我希望同學們能夠逐漸地培養起對教育的興趣。

現在,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開發資源,而最難開發的資源是人的資源,所以開發人的資源是很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不是責任感的問題,而是要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喜歡,希望同學們能在東北師大感悟這個道理。

(二)樹立明確的教育理念

一名教育家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比如「開放」、「個性培養」、「創造性思維」、「情感教育」等等,但最根本的是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近 20 多年來提出的一個教育理念,過去的教育理念是「以知識為本」。那時,我們只關心兩件事情:一是關心應該教什麼知識;二是關心知識應該教到什麼程度。當時有個比較著名的凱洛夫三中心論:以課堂、教科書和教師為中心。然而,這種教育理念對於當前的教育狀況已經不合適了。過去是工業時代,社會需要專門的人才;現在是信息時代,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所以要「以人為本」。我認為,「以人為本」的含義有兩個。

1. 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素質教育

這里有必要著重談一下素質教育。我認為素質教育包括兩點:

第一,建立大教育的觀念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大教育的觀念就是:學校的所有活動都是教育。現在還有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體育活動、文藝活動等,這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素質教育包括兩方面:學科內(即課堂內)的教育和學科外(即課堂外)的教育。

學科外的活動要注意教育價值。學科外的時間比例大約為學生在校時間的 30% 。學科外的所有活動必須注意教育價值。比如,培養開朗的性格是很重要的,開朗的性格是自信心的表現,也是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前提。十年前,在給學生政工幹部講話時,我說,東北師范大學沒有管理,只有培養。我的本意是說,必須把學校中的所有活動都看作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如果從管理的角度出發,會習慣於總用一個學生幹部,我希望東北師大的每一個學生都有當幹部的經歷,因為當幹部能培養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此外,也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能力。

學科內的教學要注意全面培養。學科內的時間大約占 70% ,因此不在學科內進行素質教育是不行的。無論數學、物理還是語文,都應該在學科教學的范圍內注重對學生的培養。在附中和附小,結合所有的教學過程,我提出三個要求: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學習的興趣就是學生要喜歡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學生的注意力,一個好老師應該懂得讓孩子學會集中精力。一般來說,一個孩子可以集中精力 15-20 分鍾,過了這段時間,注意力就可能不自覺地分散,教師就可以通過介紹課外相關知識、組織課堂活動等方式喚回學生的注意力。有些人長大後不能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培養出注意力集中、深入思考的好習慣。

第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過去認為,創新型人才是在大學和大學以後階段培養的,其實並非如此,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的。創新型人才的出現需要三個條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機遇。前兩個幾乎都是在基礎教育中培養的,只有創新機遇是長大以後的事情。相比較而言,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重要。

下面我著重談一下創新能力,希望通過這個問題來反思中國 50 年來的基礎教育。

我認為,創新能力的基礎有三點:知識的掌握、思維的訓練和經驗的積累。如果具備了這三點,就可以說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知識的掌握方面,中國的基礎教育可以打 100 分;思維的訓練方面,打 50 分;經驗的積累方面,打 0 分。從這三點來說,中國過去的基礎教育只有 150 分,不及格。以下我著重談一下「丟分」的兩項:經驗的積累和思維的訓練。

關於經驗的積累。過去的教育一直是「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知識是什麼?知識是結果,可能是思考的結果,也可能是經驗的結果。因此我們過去的教育在本質上是結果的教育。但創新依賴的是智慧,智慧並不表現在結果上,而是表現在過程中。只有在創造的過程中、遇到危難的過程中、做實驗的過程中、答題的過程中,才能表現一個人的智慧。因此,智慧的教育只能在過程中培養,必須讓學生們去親身經歷。我們必須清楚,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可傳遞的,只能憑經驗。所以智慧並不完全依賴知識的多少,而依賴於知識的應用,依賴於經驗。我們需要讓孩子在實踐操作中得到磨練。教師要教會學生探究、思考和反思,這個過程尤為重要。遺憾的是,我們的老師缺乏這個意識,也缺乏這個能力。

關於思維的訓練。愛因斯坦說,西方科學的發展以兩個偉大成就作基礎,分別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的因果關系。楊振寧在我校 60 年校慶「我的生平」報告中說過,他在中國學到了演繹能力,在美國學到了歸納能力。也就是說,在思想方法上有兩種能力:演繹能力和歸納能力。演繹能力是能夠熟練使用演繹推理的能力。演繹推理的主要功能在於驗證結論,而不在於發現結論。中國的教育自古就沒有演繹,但現在的教育卻過多地強調演繹推理。這種教育不利於培養學生根據情況預測結果的能力和根據結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因此,我讓附中的老師按這樣的思路出題:從條件出發,給出多個結論,讓學生猜測哪個結論能成立;或者給出結論,看看哪些條件是必要的。

我們需要這樣一種教育,即從特殊到一般的教育。這是文藝復興之後的工業時代所需要的新思想——歸納推理,就是從個別現象出發抽象出共性、總結出一般的結論。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演繹而忽略歸納是不行的。

我認為老師如果「太聰明」,教出的學生就「不聰明」了。老師「太聰明」就會把結論講得太圓滿,學生也就沒有了思考的空間。老師要學會跟學生一起思考,這是更高的「境界」。學會「拙」很不容易,只有和孩子們一起思考,才能引發孩子們的思考,進而教會孩子們如何去思考。學生自己把公式歸納出來、把道理歸納出來,知識才能成為他們自己的東西。我們過去考試前總是反復訓練技巧,這並不是好方法,培養不了技能。做題的技巧不是技能,它只對一道題有用,對其他題可能就沒用。同學們,你們要記住,你們未來當老師不是要培養會熟練操作的人,而是要培養會思考的人。

這次修改課程標准,我們在「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加入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這樣就變成了「四基」。基本思想最上位的就是剛才談到的演繹和歸納,當然各學科還有各學科的思想方法;基本活動經驗就是在開始時提到的過程教育。除此之外,我們還把傳統的「兩能」變成了「四能」,即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上加入了「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並不相同,發現問題之後,只有經過抽象思考才能提出問題。現在,這些觀點已被大陸廣大中小學教師以及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廣泛接受。

2. 學會從受教育者的立場思考——尊重的教育

學會從受教育者的立場思考,這是我校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的著眼點。國內的一些老師採用體罰或者語言侮辱等方式對待學生,他們認為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好,這是不行的。教育者必須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場上思考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所以我認為,樹立較為明確的教育理念,尊重受教育者是教育中的大事。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這個道理。

第一,教育是生存的需要,接受教育是孩子的本能。擔任校長以後,我一直在認真地思考「教育到底是什麼」。過去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我認為不是這樣,我認為教育是人生存的需要。所有的動物——當然也包括人類,都有接受教育的慾望,不接受教育就無法生存。小孩子總喜歡提問題,因為孩子們想了解周邊的世界,從而更好地活下去,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慾望,後來不愛學習是因為老師沒有教好。所以我認為,在教育的初級階段,只有不好的老師,沒有不好的學生。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有責任和義務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出來並保持下去。

第二,尊重教育規律,基因的充分表達需要後天的刺激。事實表明,如果一個孩子在學說話時不讓他說話,那麼他長大以後就很難學會正常說話。現在一門新興的學科即表觀遺傳學的研究表明,人先天的基因必須給予後天的刺激才能得到充分表達。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在適當的時間給予孩子適當的刺激,讓其基因得到充分的表達。我們曾在附小做過試驗,結果表明,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不應學太多數學,因為他們理解不了概念,而數學是建立在概念和符號的基礎上的。但是這個階段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時間,因此要多進行語言的訓練,中、英文的同步學習並不沖突,而且效果很好。我還提倡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不要寫作文,寫作文需要一定的思路,而孩子們還不會從頭到尾地思考問題,只能寫成造句式的作文,這樣就失去了作文的意義。如果一個孩子在小學時外語口語過關了,初、高中的學習將會非常輕松。所以,要在適當的年齡進行相應的教育。

第三,好的教育要啟發學生思考。啟發式教育已經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里。好多老師問我,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我說,一堂好課就是能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要全面把握學科知識

作為好的教師,必須了解知識的核心思想,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知道知識的教育價值。我曾經很認真地思考了數學的核心思想,為此,我寫了一本叫《數學思想概論》的書。在這本書的前言中,我介紹了書中的數學思想不是指學習數學時所涉獵的思想,如等量替換、數形結合、遞歸、轉換等,也不是指解數學題時所涉及的具體思想方法,如合並同類項、配方法、換元法等,而是數學發展所依賴的思想。我認為迄今為止數學發展所依賴的思想在本質上有三個,即抽象、推理和模型。

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於教育很重要。教幾何的老師不能不知道歐幾里德,教方程的老師不能不知道韋達。在這次修訂課程標准時,我們把能夠表現方程核心思想的韋達定理放進去了。方程的核心思想是根與系數的關系,知道了系數就知道了根,同樣知道了根也知道了系數。在韋達之前, x2+4x=25 、 x2-4x=25 被認為是不同的兩個方程。韋達把 ax2+bx+c=0 一元二次方程用統一的符號表現出來,所以根的結果就能夠統一表達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歸納過程。教方程的老師不知道這個發展過程,就不能把方程教好。在教學過程中要清楚該教什麼,不要把本質沖淡了。

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知識的教育價值。比如,平面幾何有兩個教育價值:幾何直觀和演繹推理。我們現在的平面幾何只教「演繹」而不教「直觀」是不行的。所以這次在修改課程標准時,增加了幾何中的「幾何直觀」概念。

(四)會反思、會研究

作為一名教育家,會反思、會研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研究自己的經驗,把經驗升華成為思想是很重要的。全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都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說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課堂,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本質上,杜威主張讓學生學,所以美國教育基本是在做中學。陶行知是杜威的學生,他把杜威的思想進一步發揚。他提倡「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當過小學老師,當過小學校長,這種教育思想是他根據教學一線的工作經驗總結的。陶行知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個真人就是知識全面的人,這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們從事教學,就得學會反思,學會把自己的經驗上升到理性。所以,你應該知道理性的表達是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其次,要把握教學的科學依據。所謂科學依據,第一,要了解學科的本質和學科的思想,全面把握「四基」,即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第二,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我的經驗,小學階段教的所有知識必須是身邊的知識;初中階段應該教授具有物理背景的知識;高中階段才可以將傳授的知識抽象成一般符號。無論如何,有了實踐經驗,你們所創造的理論才是真知,你們也才能稱得上是「實踐真知」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