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慧耳教育是什麼
擴展閱讀
攝影基礎差是什麼意思 2025-01-19 16:02:48
快影裡面編歌詞怎麼做 2025-01-19 16:02:12
秋葉落下歌詞是什麼歌 2025-01-19 15:59:18

慧耳教育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4-05-05 13:34:21

A.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什麼教育思想是什麼

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是中國政治思想史最偉大的人物。從孔子開始,中國政治思想進入了體系完備的時代。孔子對中國政治思想的貢獻在於,他系統地整理、繼承和豐富了以往的歷史遺產,創立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包括:德治仁政,提出「為政以德」(《為政》)。禮治,周禮是儒家孔子所崇尚的社會政治規范,孔子要求統治者「克己復禮」,對民眾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政》)。尊君重民,孔子強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季氏》),不能自諸侯、陪臣出。人治與舉賢才,孔子告誡魯國季康子,「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告誡魯哀公,「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禮記?哀公問》)。主張人治思想,孔子強調尚賢使能,呼籲「舉賢才」和「舉直錯諸枉」(《為政》)。主張大一統;孔子憧憬文武盛世,懷念周初的一統天下,提出「大同」社會、「小康」社會的政治理想。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匯集在他與弟子的言論集《論語》一書中。另外,孔子編寫的「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一個復雜而又完整的體系。孔子之後,孟軻和荀況分別繼承和發揚了孔子思想的仁政德治和禮治思想,進而形成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龐大系統。孔子的政治思想經過後世繼承和發揚,成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政治觀念,並對東亞、東南亞、歐洲產生了影響。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他首創私學,廣收門徒,號稱弟子三千,達者七十二,為繼承、發展和傳播古代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的教育主張、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治學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閃耀著思想的光輝。
教育主張
作為一生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孔子在長期的教育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並經過深入的思考,提出了許多教育主張,一直為人們所重視。這些主張,滲透到教育過程的各個環節,形成一套完整、獨立的教育體系。
(一)教育對象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衛靈公》),類,應作種類、族類、類別解。孔子此語的本義是:教育的對象不分貴賤、庶鄙,不論種類、族類,「宜同資教」。孔子也在其一生的教育中實踐著他的這一主張,孔門三千弟子中,既有擁有很大權力和財富的貴族子弟,又有家境貧寒的平民百姓;既有商賈之人,又有勞動者,甚至有人還曾經為盜,所以荀子也說孔門多雜(《荀子·法行》)。《呂氏春秋·勸學》說:「故師之教也,不爭輕重、尊卑、貧富,而爭於道,其人苟可,其實無不可」,這也是「有教無類」 的真正含義。
(二)教育主體 孔子是中國第一個以教育為職業的人,在他之前不農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講學為職業並以此謀生的人是不為我們所知的。孔子早年雖也「嘗為委吏」,「嘗為乘田」,但自從「大夫之後」,大收學生以來,即純以講學為職業,為謀生之道。孔子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明確了教師這個社會階層,從教育的角度而言,孔子第一次明確主張了老師的專職性,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教育目的
孔子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養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一生以「朝聞道,夕死可矣」(《里仁》)的精神追求道,並極力尋找弘道的機會,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託在弟子身上。他教育他的學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靈公》),「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里仁》),「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人,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他的學生也頗有體會,如曾參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子張》),可見,教道和學道是孔門師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目的,因為這種主觀和客觀的統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許多有才乾的學生來。
子夏說:「學而優則仕」,從理論上概括了孔子教育目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學而優則仕」包容多方面的意思:學習是通向做官的途徑,培養官員是教育最主要的政治目的,而學習成績優良是做官的重要條件,如果不學習或雖學習而成績不優良,也就沒有做官的資格。孔子對提倡「學而優則仕」的態度非常明確,他說:「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學習禮樂而後做官的是平民,先有了官位而後學習禮樂的是貴族子弟。如果要選用人才,孔子主張選用先學習禮樂的人。學習與做官有了密切的聯系,他鼓勵學生們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必擔心沒有官做,要擔心的是做官所需要的知識本領學好沒有。弟子們受此思想灌輸,頭腦中普遍存在為做官而學習的念頭,既然已學為君子,不做官是沒有道理的,子路心直口快說出「不仕無義」,這是很有代表性的。孔子積極向當權者推薦有才能的學生去擔任政治事務,但他在輸送人才時也堅持一些原則:首先,學不優則不能出來做官;其次,國家政治開明才能出來做官,否則寧可隱退。孔子培養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遲地參加政治活動,他們「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
「學而優則仕」和孔子倡導的「舉賢才」是一致的,確定了培養統治人才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把學優與仕優聯系起來,以學優保證仕優,有利於推行賢人政治,改良社會政治,它反映封建制興起時的社會需要,反對了不學而仕的世襲制,為平民開拓了從政的道路,成為當時積極分子積極學習的巨大推動力量。
教育內容
《論語?述而》說:「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實際上是一個不夠確切的說法。劉謼南說:「夫文與行,固為二物,至於忠信,特行中之兩端耳,又何別為二教!」指出忠信二而實一,是正確的。從孔子教育的目的上看,他要培養的是內在素質和外在表現和諧統一的君子,所以,他教育的內容也是德才並重,既加強道德教育也注重知識教育。
(一)道德修養道德修養是孔子最基本的教育內容,即所謂德育。孔子的德育最主要的內容是「仁」。孔子對「仁」有許多解釋,但不外是「愛人」這個總原則。他同時還提出孝、悌、忠、信、勤、義、勇、敬、誠、恕、溫、良、恭、儉、讓、謙、和、寬、敏、惠等一系列具體概念,豐富發展了德育的內容。
孔子在德育的方式上,十分注重實踐,強調「聽其言而觀其行」。在研究孔子德育主張時,匡亞明先生說:「道德行為是檢驗道德認識是否明確、道德情操是否高尚、道德觀念是否堅定的試金石,是品德修養進入躬行實踐的最主要的環節。」(《中國歷史是第一個偉大的教育家》)
(二)文獻知識在文獻知識方面,孔子主要以《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教授學生。對於「六藝」的教育意義和教育價值,《禮記?經解》引孔子的話說:「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致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詩》即《詩經》,共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在當時主要用於典禮、應接和賦詩言志等方面。孔子認為學《詩》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不學詩,無以言」(《季氏》),把詩教當成修養道德,陶冶性情,建功立業的主要手段,並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陽貨》)
《樂》是孔子教育中一項重要教材,包括音樂基礎知識、音樂理論、音樂審美、音樂功能等內容,是孔子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
《書》又稱《尚書》或《書經》。現在所見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是由《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拼合而成,共二十九篇。《書》是孔子的教育體系中培養從政人才的政治課本。
《禮》是現存禮書經東漢鄭玄融合「古」「今」兩派後,定型為三種,即《周禮》、《儀禮》、《禮記》。《周禮》講各種官制,《儀禮》講各種典禮節儀;《禮記》講禮的性質、意義和作用。
《易》又稱《周易》,講解事物變化。《周易》以八卦為綱構成體系。基本符號「―― 」(陰爻)和「— 」(陽爻)兩種,再由「―― 」和「— 」三三組合,而成八類,再將八類兩相重而成六十四門。關於《易》的傳統說法是:伏羲作八卦,文王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孔子作翼,但未必全部可靠。孔子晚年專研過《周易》,並以《易》教授弟子。
《春秋》我國第一部編年史,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記載了春秋時代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後世有《春秋公羊傳》、《春秋榖梁傳》和《春秋左傳》闡釋它。孔子晚年專注於修編《春秋》,他曾感嘆說:「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包含了孔子的社會政治理論,是孔子對學生進行政治和歷史教育的教科書。
(三)體育鍛煉孔子除教授書本知識外,還以一些技藝為教育內容。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中,「射」和「御」即屬此類。「射」是射箭,「御」是駕車,都是當時上層社會對士階層的要求之一。
教學方法
孔子作為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在其一生出色的教學過程中總結出一套靈活多樣,而又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不僅在過去而且在當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意義,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精華的部分。
(一)學、思結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就是要佔有知識材料,「思」就是對看到的知識材料進行分析思考。孔子認為,要使一個人成才,就必須通過培養,使他既善於佔有資料又勤於對資料進行獨立的思考,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教好學生。
關於孔子學思結合的教學方法,清初王夫之曾說:「致知之道有二:曰學,曰思,……學非有礙於思,而學愈博則愈遠,思正有助於學。」(《四書訓義》卷六)
(二)因材施教 教學活動不同於一般的生產活動,它的教育對象是各個不同的有著獨立意識的人,這就決定了教學活動中不能用同一種方式、方法同時教育好所有的受教育者。孔子很早就注意到這一點,並創造性地施行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
孔子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雍也》),這並不說孔子要把人分個三六九等,而是說孔子能夠正視學生資質上存在的差異,根據學生自身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有選擇地施以不同的教育。《論語?先進》中記載,冉求做事好退宿,膽子小,孔子就教他凡事要果斷,想到了就應馬上去做;仲由膽大,欠考慮,孔子怕他冒失惹禍,就教他遇事要退一步想,孔子就是用這種揚長避短的方法來完善弟子們的德業修養的。
(三)善於啟發 循循善誘 孔子是中國古代第一個採用啟發式教學方法的教育家。《論語?述而》記載,孔子主張:「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說,教育學生不能簡單地採取灌輸的方式,而應該以學生為主,在學生思考後仍不得要領時再開導他,在學生想表達自己思想而苦於說不出來的時候再啟發他說出來。另外,如果學生僅停留在對知識的了解,而不能內化為自身的能力,就不要勉強教下去了。這總的精神體現了孔子務實和對每個學生認真負責的教學風格,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教學相長 孔子言:「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子罕》)「當仁,不讓於師」(《衛靈公》)。可以說,一部《論語》實際上就是記載孔子師生之間互相討論、回答情況的書。教學相長最重要的是老師要勇於放下架子,面對自己的不足,勇於承認不足,敢於向比自己強的人學習,並把學來的知識應用到以後的教學中去。「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述而》),實際上,「誨人不倦」是要以「學而不厭」為基礎。另外,更為難能可貴的是「教學相長」的教學方法中體現的師生平等觀,對今天的教育教學仍有直接的指導意義。
學習方法
孔子認為學習可以使人獲得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將學習過程大致分為七個階段:立志、博學、審問、慎思、明辯、時習和篤行。在這些學習的階段中,又總結出許多學習方法,這些方法直至今天仍然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善於總結 學習是一個把外在知識轉化為內在能力的過程。這樣一個過程漫長而復雜,因此,不可能一時一地將所有的知識全部內化為自身的能力,而要經過長期不斷地積累,這就需要不斷對已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總結。子曰:「學而時習之」(《學而》),「溫故而知新」(《為政》),道盡學宗,顯然孔子認為,不斷地復習總結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當然,這種復習不能是機械的重復,也不只是簡單的重復記憶。每次的復習總結都應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不同的目的,這樣每次重學才會有不同的感覺和體會,一次比一次獲得更深的認識,知識的學習與能力的提高就是在這種不斷的重復中得到升華。
(二)學思結合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只是讀書,卻不思考,就會受騙;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缺乏信心。孔子在這里對「學」與「思」的辨證關系做出了十分精闢的論述。「學」是「思」的基礎,只有不斷地充實新的知識,思考才能有所依據,才能不致陷入毫無根據的臆想;「思」是「學」的靈魂,在學習中,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駕御知識的頭腦。如果一個人不會思考,他只能做知識的奴隸,知識再多也無用,而且也不可能真正學到好知識,產生新的思想和新的知識。
(三)舉一反三 孔子提出的一種演繹類推的學習方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與「聞一知十」(《公冶長》)屬同一性質的類推方法,這一方法更明確地限於由已知到未知的同類相推。孔子認為,只有掌握了這種學習的方法,才能有效的對知識進行學習,才能「君子不器」。
(四)謙虛誠實 孔子認為,「三人行,必有我師」(《述而》),「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學習中要善於向比自己差的人學習比自己好的方面,不斷完善自己,對待知識要實事求是,不能不懂裝懂,不會裝會,要養成謙虛誠實的學習態度。

B. 蒙氏教育五大領域,包括哪些內容有什麼特色

蒙特梭利教學五大領域的教育目標及能力分別是:

1、日常生活領域

培養幼兒的大肌肉和小肌肉的組織能力增強對自己身體的控制能力,從而把孩子從自然人向社會人過度,脫離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學會幫助別人,照顧環境,培養對家庭、社會的責任感。並形成良好的社會交往行為,為將來進入正式的社會生活做准備。

2、感官領域

培養幼兒視、聽、嗅、味、觸五覺敏銳程度的感官能力,使幼兒的每一項感覺都是靈敏全面發展。為學習數學及其他領域做准備,爭強對於社會及知識的感知,培養初步的序列、分列概念和抽象思維能力。

3、數學領域

培養數的概念,理解加減乘除運算的關系,會做10000以內的加減乘除,會做簡單的測量工作,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4、語言領域

培養幼兒聽說讀寫的能力,幫助幼兒更好的書寫和閱讀,使幼兒在童年時期就形成良好的閱讀與書寫習慣,培養喜愛閱讀的興趣、增強口語表達能力、強化聽力與閱讀能力,提高書寫能力。

5、科學文化領域

增長幼兒見識,開闊眼界,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及探索求知的精神,使幼兒從小就具有創造性思維和實踐能力,了解基本的動植物學、地理學、天文學、歷史學知識。

(2)慧耳教育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蒙氏教育特點

1、國情不同

首先,硬體方面:國外的幼兒園普遍在教學環境及教室設施上比國內幼兒園要好一些,對教具、教學輔助材料以及其它如電腦、列印機等教學實現的工具投入也更多。

其次,師資方面:國外注重有經驗的教師,而國內更注重有活力的年輕教師,有經驗的教師雖然年齡偏大,但可以很好的運用即往經驗組織教學,年輕教師有活力有激情但在教學上需要更加規范的管理,使教學保持在一個正常開展的范圍內。

最後,師生配比方面: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師生配備比例偏大,按國外的要求觀察、指導教學是不太現實的。

2、教育觀念不同

國內幼兒教學更注重知識的含量,而國外的幼教更注重幼兒自身發展與快樂成長。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對教育有特有的理解,國內的幼兒家長也在教學上對知識性的要求比較高,應該尊重國內的教育需求,在知識內容上應該適當加強,即不能搞傳統教育的一刀切教學。

也不能過分強調自我發展丟掉中國重視知識的良好傳統。另外,國內的小學也更注重集體教學,從而就會出現從蒙班個體教學向集體教學轉變的過程,這種情況在國外蒙氏教學里比較鮮見。

二、總目標

在幼兒的發展關鍵期解放幼兒的大腦和雙手,挖掘幼兒的內在潛力,使幼兒不僅獲得知識,更獲得方法和經驗,不僅思維解放,更形成良好的社交習慣及適應現實社會的文明行為,成為一個優雅肯負責,有擔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