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共享師資如何改變教育
擴展閱讀
兒童鼻炎做哪些檢查 2025-01-19 22:07:53
對異性同學怎麼稱呼 2025-01-19 21:59:34
動漫木乃伊裡面長什麼樣 2025-01-19 21:52:07

共享師資如何改變教育

發布時間: 2024-04-28 01:33:21

A. 如何改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的共享機制各抒己見哈

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機制探討
金 單
(義烏工商學院旅遊系,浙江義烏322000)
摘 要:社區教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社區資源和教育資源的有效共享。目前制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實現共享的因素主要有應試教育盛行、社區意識淡漠、缺乏統籌協調機制等,因而影響了共享的效果。為此,要進一步加強素質教育、終生教育,增強社區意識,完善統籌協調機制,提高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的整合效果。
關鍵詞: 教育資源;社區資源;社區教育;共享。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終生教育及「建設學習型社會」口號的提出,社區建設和社區教育在全國范圍內逐漸開展並日益受到重視。社區建設和社區教育的開展離不開社區資源及教育資源的支撐,為了使社區內的教育資源及其他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以便在資源整合的情況下更好地開展
社區教育,有必要對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機制進行探討。
一、社區資源、教育資源、社區教育資源關系分析
目前對於社區資源的概念沒有統一的界定,但一些地方政府在進行社區建設過程中以及一些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對社區資源的概念做出了相應的界定,如認為「社區資源是指社區內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其他區屬部門特別是學校擁有的文化、教育、體育、娛樂設施和場地、技術、人才、信息等資源要素」;「社區資源是指社區范圍內可用來提供服務的資源」;「社區資源是一切可供社區需求的資源」;「社區資源是一種特定的社會資源,是一個具體社區能夠掌握、支配和動員的各種現實的社會資源」等。從這些概念中可以看出社區資源內容豐富。實際上社區中蘊藏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包括普教、職教、成教和高教等各類學校教育資源,各類社會公共教育資源,各類企事業單位個人掌握的教育資源,以及一切能夠起到教
育作用的資源因素,而豐富的教育資源滲透在各類社區資源當中。隨著社區教育的開展,社區教育資源這一概念逐漸被人們所提及。社區教育資源不同於教育資源,並不是所有的教育資源都是社區教育資源,如一所高校如果它的教育資源不對社區開放,那麼這類教育資源就不能稱為社區教育資源。社區教育資源應該是社區資源中能夠被社區掌握、支配和動員以開展社區教育的各種現實的社區資源。要實現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就要整合教育資源和社區資源,從而形成社區教育資源。
二、社區教育的兩大主要板塊
實現教育資源和社區資源共享的目的就是整合更多的社區教育資源以開展社區教育。社區教育以社區為依託,以全體社區成員為對象,以提高居民整體素質為宗旨,是教育社會化和社會教育化的統一。社區教育從內容分類,可分為文化基礎教育、思想道德教育、職業技術教育、科學普及教育、生活情趣教育、法制宣傳教育、市民文明教育等;按年齡層次又可分為未成年人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人教育等。除了上述分類外,為了更好地研究社區教育,可從受教育對象主要是系統教育序列中的學生為主,還是以社區居民為主,將社區教育分為兩大板塊:學校本位的社區教育和社區組織本位的社區教育。學校本位的社區教育是按學校的條件及需要,發展與社區的教育合作,以達到培養學生的社區歸屬感、公民責任等教育目標,致力培養在校學生和年輕一代的品德、學養、技能和對社會的歸屬感,鼓勵青年人不斷追求新知識,勇於創新,積極參與社會事務;同時也讓社區人士有享用學校設施及活動的機會,學校也為社區提供切合時宜的教育活動。社區組織本位的社區教育則以建立與市民互助的關系為基礎,鼓勵市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提高市民的覺悟,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建設一個互相尊重和團結的社區。
三、目前制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實現共享的因素
1.應試教育盛行及社區意識淡漠使社區教育不能深度開展
要實現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的共享,必須有社區教育的推動。然而,社區教育的兩大板塊,即學校本位的社區教育和社區組織本位的社區教育的開展,都有各自的制約因素。應試教育盛行使學校本位的社區教育難以深入開展。應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市場經濟競爭機制的選拔手段,市場經濟的競爭機制是一個嚴酷的生存法則,影響到教育領域,便加劇了考試的應用。近年來,由於深厚的社會背景和客觀環境,應試教育在中國不僅沒有減弱,反而日益盛行,所以出現了國家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而應試教育卻大行其道的現象。應試教育的盛行使學校過分關注學生的考試分數,學生的個人興趣被抹殺了,每天陷入各種各樣的、題型怪異的題海中,對於學生的品德如何、修養怎樣、生存能力大小、自立能力強弱等這些關系孩子生命的寶貴知識全都被忽視了。學校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往往忽視甚至不屑開展以育人為目標,充
分利用社區資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社區教育活動。這些社區教育活動包括政治思想品德、行為規范養成等教育系列活動,以及融科技、文化、藝術、體育等內容於一體的課外興趣活動。學校沒有推動學生社區教育的內在動力,也就不會積極參與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機制的建立。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淡漠也使社區組織的社區教育不能深入與廣泛開展。目前我國社會具有較高的流動性,居民異質性較強,地域觀念變得淡漠,加上城市生活的高節奏,使社區居民一般沒有更多的時間與社區內居民進行交往,也很少同鄰居往來,只是在涉及個人的經濟利益事宜時才同他人聯系。社區發展不完善,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較為淡漠,在調動社區資源促進社區教育、社區建設與發展上還比較遲緩。
2.缺乏完善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統籌協調機制
目前,社區各部門、單位參與整合社區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態度各不相同。由於部門和單位之間的人力、物力、財力以及場地設施存在一定差異,造成部門和單位在參與意識和行動上存在較大差別,資源充足的部門和單位積極性不高,而積極參與的部門和單位又缺少人、財、物和設施資源。這種認識上的差異性和動因上強弱不對稱性,對社區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整合利用無疑是一道障礙。為協調各部門和單位利益,有必要建立一套有效的資源整合的統籌協調機制。但目前我國還缺乏較為完善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統籌協調機制。政府在推動社區教育、實現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方面統籌協調的力度不夠,作用還沒有完全發揮。政府相關單位對社區教育的支持力度也不夠,往往在本部門的工作方案中很少涉及社區教育。而在社區教育開展較為成功的香港,不僅有教育統籌局與民政事務局負責社區教育的整體政策及規劃,而且衛生福利、規劃環境及廉政公署等部門制定的施政方案中也常常涉及社區教育的提供。我國不少地方開展社區教育沒有統籌規劃,而實際上開展社區教育往往會涉及多個部門,若缺乏必要的統籌協調機制,開展社區教育就會遇到諸多困難,這樣不利於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實現共享。
3.教育資源和社區資源共享的效果還有待提高
以學校為代表的教育資源在與社區資源實現共享開展社區教育的過程中,資源整合共享帶來的效果還有待提高。如在一些城市裡,科技館、博物館免費向學生開放,但由於缺乏必要的專業講解,學生在參觀過程中只不過是走馬觀花,收效甚微。另外,在社區針對居民開展的社區教育過程中,由於學校等教育機構派出的上課培訓教師不了解社區居民的需要及特點,社區居民反映收獲不多。諸如此類事例都說明,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的實際效果還有待提高,只有較好的資源共享效果才能進一步推動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的整合利用。
四、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機制的構建和完善
1.進一步倡導素質教育、終生教育及提高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
為加強學校本位的社區教育,提高以學校為代表的教育機構等參與構建社區資源和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的熱情,應進一步倡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強調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 性,提高人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等主體性品質的教育。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 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素質教育的目標光靠學校教育已經無法實現,必須把眼 光投向廣闊的社會,開發利用新的教育資源,在利用社區資源上作大文章。要讓教育者們意識到社區教育是學科教育內容的延續和拓展,是學校育人的延續和拓展,是學生管理的延續和拓展。要加強社區組織本位的社區教育,還應強化社區居民的社區意識,倡導終生教育及學習型社會的構 建。要努力改善社區環境,包括社區綠化、衛生、治安、人際關系等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一個社區綠化 搞得好,空氣清新舒適;衛生做得好,處處干凈整潔;治安維持得好,讓人倍感安全;人際關系協調得 好,人人和睦相處,那麼就會讓社區居民產生清新感、舒適感、安全感、協調感,從而從內心深處萌生對 社區的美感、信任感、依戀感,而這一過程就是社區意識逐步形成及加強的過程。另外,要讓社區居民意 識到終生接受教育其實是人生活的基本需要:一是生存的需要。在生存競爭日漸激烈的今天,為了能夠更 好地適應這種環境,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是不被淘汰的必要條件。二是精神的需要。在保障生存的前提下, 人總是希望能有更好更多的精神享受,而這樣的享受要有足夠的理解與欣賞能力才行,這種理解與欣賞能力只有通過接受教育與自己的生活經歷融合才能夠得到。當社區居民社區意識形成以及終生教育需要產生時,就會積極參加社區組織的社區教育,需求的加強將有助於推動社區資源與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
2.建立起完善的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統籌協調機制
在實施社區教育的過程中,要逐步形成政府統籌、多方參與的社區教育格局。可成立專門的社區教育領導機構———社區教育委員會,由教委、街道辦、公安、團委、婦聯等部門組成,各部門的負責人為委員會委員。為分清各部門的職責任務,並協調各部門的工作以開展社區教育,可制定社區教育委員會章程,以確定包括街道、婦聯、團委、工會、文化、公安、司法、衛生、體育、文明委在內的社區單位在開展社區教育工作中的職責和任務。為配合社區教育的開展,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社區內各個學校要確定分管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共享統籌協調工作的領導,在所在街道(鎮)社區教育領導小組統籌下,共同商量制定共建、共享方案和具體管理制度,明確社區與學校各自的職責任務。要確定學校開放的場所、時間、對象、管理人員、進出要求、注意事項。使用學校資源所必須開支的人員管理費、設備損耗費、水電費等,應本著友好合作、互利互惠的精神,由學校與社區洽談解決。
3.提高教育資源與社區資源的整合效果
深入挖掘社區資源,開展符合青少年特點的社區教育活動。利用社區資源引導他們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提高青少年的綜合素質和社會化水平,使他們真正學到許多在學校里學不到的識。避免那些形式主義的活動,使社區教育達到實際效果。合理利用教育資源為社區居民提供服務,包括培訓授課場地的提供、師資力量的支持以及為開展相關教育活動需要的幫助這些針對社區居民的社區教育活動,應符合和滿足廣大居民的需求,以達到社區組織本位的社區教育活動的真正目的。
作者簡介:金 單(1979 ),女,浙江義烏人,講師,從事旅遊經濟研究
參考文獻:
[1] 葉南客.試論旅遊資源所有權與經營相分離[J].學海, 2002(5).
[2] 吳新葉,吳洪法.配置與調適———現階段社區資源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幹部學院學報, 2002(2).
[3] 許 芸.社區教育資源的開發整合和利用[J].南通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5(3).
[4] 蔡志海.社區意識與我國的社區資源動員[J].蘭州學刊, 2001(1).
[5] 江漢石油管理局教育處.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大力推進社區教育[J].湖北教育, 2000(7).
[6] 李立綱,谷 禾.城市居民社區資源共享研究[J].雲南社會科學, 2001(5).
The ShareM echanism Research in Ecation and DistrictResource
JIN Dan
(Department oftourism, Yiwu commence college, Yiwu322000, Zhejiang,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take effectives steps in district ecation, itmust share district and ecation resource posi-
tively. But some problems are existing, like districtconsciousness is fain,t overall coordinationmechanics is lack,
etc. Thus, we should enhance quality and lifelong ecation, raise districtconsciousness, perfectoverall coordina-
tion system, so that to put forward the integration affection in ecation and district resource.
Key words:ecation resource; district resource; district ecation; share
〔責任編輯:楊臨潁〕

世界上沒有毫無價值的文章,只有不同的角度!希望你能找到關於它的價值角度!

B. 孩子的教育是個大問題,對於共享教育你是如何看待的

引言:孩子的教育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父母一定要用共享教育。

C. 什麼是共享教育,該如何進行教育共享

共享教育是學匯教育倡導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一種面向現實與未來的理念轉化。之所以稱為轉化而不是轉換,是因為轉換具有替代的含義,而轉化不是替代而是迭代。也就是說,以學習個體的要求不斷改進以逐漸逼近不同差異個體的學習需求。在面對現實與未來的教育理念轉化中,基於信息時代的共享經濟基礎發展起來的極富中國實踐內涵的教育觀念。

D. 合肥探索「共享教師」,是否能破解師資不足的難題

教育格外重要,這一點在近些年來越來越明顯,而教育的傳播者是老師,雖然我國師范類院校每年都會有大量老師出來任教,但還是遠遠不夠的,很多地方都嚴重缺乏老師,所以合肥探索“共享教師”,是否能夠破解師資不足的難題?只能短暫解決,絕對不可能長期實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很多老師身上的擔子本來就重,如果再在幾個地方來回跑,身體根本吃不消,到時候不僅解決不了老師缺乏的問題,還可能會流失很多老師。

任何行業都存在壓力,這是我們不得不面臨的問題,但只要壓力在一定限度之內還可以轉化為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