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西方關於教育有什麼意見
擴展閱讀
兒童畫畫塗料有哪些牌子 2024-11-28 06:37:25
同學們上課了ppt怎麼做 2024-11-28 06:31:17
哪個動漫有狐狸熊貓白貓 2024-11-28 06:30:02

西方關於教育有什麼意見

發布時間: 2024-04-07 17:18:15

⑴ 外國教育方式的優點 急

家庭教育:中國家庭教育與國外家庭教育的區別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觀念與行為,對孩子道德意識的養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英國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國中是較有特色的,我們來看看他們一些做法。

在英國的家庭中,絕對看不到對兒童的沒有理由的嬌寵,犯了錯誤的孩子會受到糾正甚至懲罰。父母們往往在尊重孩子獨立人格的前提下,對孩子進行嚴格的管束,讓他們明白,他們的行為不是沒有邊際的,不可以為所欲為。英國的法律明確規定允許父母體罰孩子,至今許多學校仍保留著體罰學生的規矩。

在一般的家庭當中,5歲以下的孩子都不準與大人同桌吃飯,不允許挑吃挑穿,到了該做什麼的時候一律按規矩辦事,故意犯錯誤和欺負幼小,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不管是對什麼人,孩子必須懂禮貌,說話客氣,對父母兄弟姐妹也不例外。反之,孩子將受到父母的訓斥,包括身體的懲罰。只有懂事而有禮貌的孩子才會受到父母的誇獎。這僅僅是英國家庭中紳士教育的一個側面。言談舉止符合標准,對人彬彬有禮是對每一個孩子的基本要求。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後能適應社會的需求,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須從小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在對待孩子的教育方面,英國人認為應該為孩子日後的獨立生活負責,現實原則是第一位的,而親情是第二位的。所謂「子不教,父之過」,這也是英國人的觀點。父母應對孩子長大成人後的行為負責,如果孩子日後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對社會有所貢獻,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這樣的父母是不稱職的,他們應該感到愧疚,向社會檢討。

在孩子幼小的時候,作為父母會悉心照料他們,但不應嬌寵、溺愛他們。所以,英國的年輕父母很少總是將孩子抱在懷里,而是讓他們隨便地爬,隨意地玩。總之,父母應該是孩子的道德教師,而不是孩子的保護神。所以當孩子不慎摔倒在地時,英國的父母絕不會扶起他,而是讓他自己站起來,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去訓練孩子的獨立能力,使他們明白,他們每一個人都不能依靠父母去生活,而完全要靠自己。所以,在英國的家庭里,孩子永遠不是中心。這一點西方的大部分國家的觀念是一致的。

在英國不論是富人家庭還是普通家庭,不論條件如何,都不會對小孩嬌寵,人們會有意識地「創造」一些艱苦的環境,讓孩子在其中遭受些人為的艱難,以磨練他們的意志,以便在以後的生活中養成堅強的意志,適應各種意外的困難。公學是英國的貴族學校,有些公學舉世聞名。在這些名牌公學里上學的學生,都是富家子弟。公學學費昂貴,強調品學兼優。然而,在公學里讀書的富家子弟卻生活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中。校方故意將伙食弄得很差,又缺少取暖設備。學校要求每個公學學生必須在惡劣的天氣里穿短褲出現在操場上、課堂上,堅持冷水浴,不準蓋過暖的被子,冬天也要開窗就寢。這樣做是為了除去孩子的嬌氣,養成堅強的意志,提高其身體的精神素質。在公學里,人們以吃苦為榮,以意志堅定為高尚,樹立一種合乎自然的價值觀。在英國人的眼裡,這是一種模擬的生活環境,目的是讓學生通過這一環境的磨練,准備許多實際生活的本領,以增強在艱難的環境下生活的能力。這也是對孩子的另一種鍾愛,這種愛強於對孩子的和過分的呵護,這是父母必須做出的一種真愛。

傳統是無所不在的,一旦形成傳統,習慣就會不問理由地存在於人們的行為和思想當中,具有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成為不問其所以然則然的自覺。傳統的人文思想作為一種傳統深深地植根於英國人的頭腦中,成為他們認識事物的標准和價值所在,也成為他們行為的主導。在對待兒童的教育問題上,人們的認識是那樣的統一,以至於他們自覺或不自覺地都在按傳統辦事,按傳統的標准去評定孩子的行為。幾乎所有的英國人都認為孩子應該懂得忍耐,因為現實的成人社會里有太多的需要忍耐的事情。他們認為,作為一個紳士,如缺乏忍耐的自我剋制是最令人瞧不起、最沒有修養的。即使是孩子,如果不能學會忍耐,將來也不會有大的作為。所以,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受到傷害,即使他們大哭也絕不會在父母那裡得到安慰和同情。相反,對那些不能忍受疼痛而肆意大哭的孩子,父母會給予嚴厲的訓斥。這樣,日子久了,孩子漸漸地就會明白,他是生活在一個只能依靠自己的環境當中,不管是哪種痛苦,都不必求助別人,要自己去忍耐。時間一長,孩子的堅忍性格會自然養成的。堅韌不拔的性格有助於成就偉大的事業,這是英國人一致的看法。

父母的一系列作法,孩子長大後會受益匪淺,一些人在後來的生活中便深深地領會了父母的良苦用心。所以有過這樣經歷的孩子在其成人後也會這樣去要求他的孩子,這樣便形成了傳統,成為兒童教育的一種固定的模式。 中美教子的不同之處:
1、橫向激勵與縱向發展
中國的兒童教育,表揚與批評為慣用的教育手段,教師喜歡採用橫向比較法,如利用小紅筆、小紅旗、排名次表等方式鼓勵孩子,看誰表現好。當糾正孩子不良行為時常常採取表揚其他孩子,以其他孩子做榜樣的方式。美國教師則不同,一般對孩子不表揚也不批評,理由是:批評了你的孩子會刺激你的孩子,表揚了你的孩子會刺激其他的孩子,他們注重兒童自身的縱向發展而避免對兒童進行相互比較。
2、集體精神與發展個體
中國人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個體要與集體保持一致,如果出現不一致則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美國人強調個性差異,教師總是根據孩子不同的個性與能力安排活動。目的是為了使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別於他人的獨特個體。
穩重聽話與活潑好動
中國人在評價孩子的性情時,「穩重聽話」是一大優點,「聽話的孩子是好孩子」已在國人中形成共識。學校教育強調秩序井然,用各種規章來約束孩子的行為。美國人喜歡孩子富有孩子氣,小學和幼兒園的課堂上允許孩子隨便說話,甚至相互打鬧,美國人總覺得中國孩子在課堂上太死板,沒有生氣。
3、強調自製與突出自主
中國教師總是鼓勵孩子在盡可能長的時間內專門做好某一件事,以期培養兒童的恆心、耐心,他們多強調兒童自我意識的社會性發展,多引導兒童逐步學會適應和控制自己的情感,而美國教師常常鼓勵孩子在一段不長的時間內從事多項活動,以期培養孩子的靈活性、創造性,多注重兒童自我意識自然發展,多鼓勵兒童自由且自然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4、肯定結果與重視過程
中國人重結果與技能的掌握;無論學習什麼,為求學深學透,無論干什麼,力求完美無缺。美國人重過程與能力的增減,他們注重孩子的參與意識,孩子們自由選擇的機會多,教師還極力鼓勵孩子自由發揮、自由創造,以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概括地說,中國人力圖使兒童發現社會存在,創造環境使兒童學會怎樣長大成人,兒童是被動的,富有可塑性的,重在成人的幫助指導下成長。美國人力圖使兒童能真正作為孩子,兒童是主動的,富有創造的,自我實現是兒童自身的自然與發展,成人只需提供有利的條件即可。

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較:
今天,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而這種競爭歸根到底是人的素質的競爭,是人才培養的競爭。我們知道,人才培養的首要陣地是家庭,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才的競爭是父母育兒能力的競爭。所以,世界各國在培養新世紀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重視家庭教育這一環節。雖然家庭教育在我國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界的極大關注,但是時至今日,我國不少家庭的教育仍存在著誤區,它甚至成為一種頑疾,嚴重地影響著青少年一代良好素質的形成。因此,借鑒其他國家在家庭教育中有價值的實踐,對走出我國家庭教育的誤區將有很好的啟發和警醒作用。本文試圖通過對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相關方面的比較,分析形成兩國家庭教育差異的原因,進而提出對我國家庭教育改革的啟示。我們不能斷言美國家庭培養的人就是理想中的現代人,但他們國家家庭教育中的合理成分;恰恰是我國家庭教育所缺乏的。因此,美國家庭教育的一些實踐,能為我國家庭教育的改革提供借鑒。 中美家庭教育的結果比較
不同的教育目的、內容和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教育結果。我們可從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結果的比較中略見一斑:
一般而言,美國的兒童、少年從小就表現出以下特點:性格傾向積極,遇事鎮定沉著,能與人和諧相處,開朗、膽大,有克服困難的毅力,敢想、敢做,具有創新精神;自立能力強,社會活動能力強,有作為社會成員獨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氣,他們18歲開始不依靠家庭,多數打工補貼自身的消費需用;具有適應市場經濟的頭腦,他們從小就參與「當家理財」,學會一些推銷、與顧客溝通的能力等「經營之道」,實踐使他們深知錢來之不易,從而養成了精打細算、勤儉度日的習慣。一句話,美國孩子的特點就是非智因素成熟,能力強,能較為順利地適應社會。
而中國的兒童、少年,乃至大學生,雖然學習成績不亞於美國孩子,但是往往在性格上表現出消極傾向:做事被動、膽怯,依賴性強,人際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識,不太會「當家理財」,獨立生活能力差。一句話,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中國孩子的這些個性和特點,恐怕是與我國傾向於「學歷教育」有很大關聯,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學校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讀,不讓孩子在風雲變幻的社會里摸爬滾打。
現代社會更能接納哪一種教育結果呢?社會發展的動因是人的能動性、創造性,要求人性的充分解放。伴隨人類文明的進步,人類將越來越關懷人性的發展,人的各方面能力的發展,所以現代社會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顯然,美國家庭教育更能培養個性張揚、有創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國家庭教育培養的是「守規矩」、「會讀書」的所謂的「才」。這是中國家庭與學校「合作」進行「應試教育」的結果,這種教育的結果將嚴重影響我國青少年的身心素質。因此,中國家庭教育改革刻不容緩

⑵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是什麼

西方 教育 思想演進的不同路徑及其影響,那麼西方著名教育家都有哪些思想呢?下面我分享了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一起來製作吧。

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布魯納的教育思想

布魯納(1915-)是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結構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教育過程》(1960)、《論認知》(1962)、《教學論探討》(1966)、《教育的適合性》(1971)等。

布魯納認為,學習一間 學科 不僅是"學會什麼",更重c要的是"知道怎樣處理”,即"學會如何學習"。他指出,"我們教一門科目,並不希望學生成為該科目的一個小型圖書館,而是要他們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學習是一種過程,而不是結果。"在布魯納看來,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索知識的過程。他強調說:"人類學習中似乎有個必不可少的成分,它像發現一樣,是盡力探索情景的機會。"因此,應該把發現學習作為 兒童 教學的主要方法,以鼓勵兒童去發現知識的奧秘,去掌握學科的結構。

關於發現學習,布魯納指出,"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形式"都可以稱為發現學習。但學校中的發現學習不局限於對未知世界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力量對人類 文化 知識的"再發現"。其實質就是把"現象重新組織或轉換,使人能超越現象進行再組合,從而獲得新的領悟,包括尋我正確結構和意義。"總之,在布魯納看來,發現學習就是在學校條件下,引導兒童從所見的事物的表面現象去探索具有規律性的潛在結構的一種學習途徑。

布魯納進一步研究並提出了促進發現學習的方法,一是鼓勵兒童積極思考和探索。布魯納認為,兒童是發現學習的主體,因此,應鼓勵兒童相信並依靠"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發現和解決問題。二是激發兒童學習的內在動機。布魯納認為,內在動機,特別是能力,是兒童學習的推動力,應啟發兒童把學習與日後的生活聯系起來,以發現為獎勵,自主地學習,逐步培養和形成學習的行為和習慣。三是注意新舊知識的相容性。布魯納認為,採用靈活多樣的 教學方法 ,創造良好的學習情景,促使學生發現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並把新知識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結構,成為自己的知識。四是培養學生運用假設、對照、操作的發現技能。布魯納認為,培養學生發現的技能,不僅有助於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有效的組織,有助於其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 思維能力 ,實現發現學習。

杜威的教育思想

美國教育家杜威(1859-1952)是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一)論教育本質

從實用主義 經驗 論和機能心理學出發,杜威批判了傳統的學校教育,並就教育本質提出了他的基本觀點,"教育即生活"和 "學校即社會"。

1、"教育即生活"

杜威認為,教育就是兒童現在生活的過程,而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他說:"生活就是發展,而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教育就是要給兒童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

由於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因此,杜威又強調說:"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他看來,教育不是把外面的東西強迫兒童去吸收,而是要使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由此,杜威認為,教育過程在它的自身以外無目的,教育的目的就在教育的過程之中。其實,他反對的是把從外面強加的目的作為兒童生長的證式目標。

2、"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既然教育是一種社會生活過程,那麼學校就是社會生活的一種形式。他強調說,學校應該"成為一個小型的社會,一個雛形的社會。"在學校里,應該把現實的社會生活簡化到一個雛形的狀態,應該呈現兒重現在的社會生活。就"學校即社會"的具體要求來說,杜威提出,一是學校本身必須是一種社會生活,具有社會生活的全部含義;二是校內學習應該與校外學習連接起來,兩者之間應有自由的相互影響。

但是,"學校即社會"並不意味著社會生活在學校里的簡單重現。杜威又認為,學校作為一種特殊的環境,應該具有3個比較重要的功能,那就是:"簡單和整理所要發展的傾向的各種因素;把現存的社會風俗純化和理想化;創造一個比青少年任其 自然 時可能接觸的更廣闊、更美好的平衡的環境。"

(二)教學論

在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中,教學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

1、"從做中學"

在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基礎上,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 這個基本原則。由於人們最初的知識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識, 是關於怎樣做 (howtodo)的知識。因此,教學過程應該就是"做"的過程。在他看來,如果兒童沒有"做"的機會,那必然會阻礙兒童的自然發展。兒童生來就有一種要做事和要工作的願望,對活動具有強烈的 興趣 ,對此要給予特別的重視。

杜威認為,"從做中學"也就是"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入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由於兒童能從那些真正有教育意義和有興趣的活動中進行學習,那就有助於兒童的生長和發展。在杜威看來,這也許標志著對於兒童一生有益的一個轉折點。

但是,兒童所"做"的或參加的工作活動並不同於 職業教育 。杜威指出,貫徹"從做中學"的原則,會使學校所施加於它的成員的影響更加生動、更加持久並含有更多的文化意義。

2、思維與教學

杜威認為,好的教學必須能喚起兒童的思維。所謂思維,就是明智的 學習方法 ,或者說,教學過程中明智的經驗方法。在他看來,如果沒有思維,那就不可能產生有意義的經驗。因此,學校必須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維的經驗的情境。

作為一個思維過程,具體分成五個步驟,通稱"思維五步",一是疑難的情境;二是確定疑難的所在;三是提出解決疑難的各種假設;四是對這些假設進行推斷;五是驗證或修改假設。杜威指出,這五個步驟的順序並不是固定的。

由"思維五步"出發,杜威認為,教學過程也相應地分成五個步驟,一是教師給兒童提供一個與現在的社會生活經驗相聯系的情境;二是使兒童有準備去應付在情境中產生的問題;三是便兒童產生對解決問題的思考和假設;四是兒童自己對解決問題的假設加以整理和排列;五是兒童通過應用來檢驗這些假設防。這種教學過程在教育史上一般被稱之為"教學五步"。在杜威看來,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兒童可以學到創造知識以應付需求的方法。但是,他也承認,這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論兒童與教師

盡管杜威並不是"兒童中心"思想的首創者,但是,他是贊同"兒童中心"思想的。其最典型的一段話是:"現在,我們教育引起的政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是中心,教育的 措施 便圍繞他們而組織起來。"

從批判傳統學校教育的做法出發,杜威認為,學校生活組織應該以兒童為中心,使得一切主要是為兒童的而不是為教師的。因為以兒童為中心是與兒童的本能和需要協調一致的,所以,在學校生活中,兒童是起點,是中心,而且是目的。杜威強調說,"我們必須站在兒童的立場上,並且以兒童為自己的出發點。"

在強調"兒童中心"思想的同時,杜威並不同意教師採取"放手"的政策。他認為,教師如果採取對兒童予以放任的態度,實際上就是放棄他們的指導責任。在杜威看來,要麼從外面強加於兒童,要麼讓兒童完全放任自流,兩者都是根本錯誤的。

由於教育過程是兒童與教師共同參與的過程,是他們雙方真正合作的過程,因此,在教育過程中兒童與教師之間的接觸更親密,從而使得兒童更多地受到教師的指導。杜威說,"教師作為集體的成員,具有更成熟的、更豐富的經驗以及更清楚地看到任何所提示的設計中繼續發展的種種可能,不僅是有權而且有責任提出活動的方針。"在他看來,教師不僅應該給兒童提供生長的適當機會和條件,而且應該觀察兒童的生長並給以真正的引導。

杜威還特別強調了教師的社會職能。那就是:"教師不是簡單地從事於訓練一個人,而且從事於適當的社會生活的形成。"因此,每個教師都應該認識到他所從事的職業的尊嚴。

赫爾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爾巴特(1776-1841)是德國教育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主知主義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學》(1806)和《教育學講授綱要》(1835)等。

1、教學階段論

要理解赫爾巴特的教學階段論,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專心"和"審思"這兩個概念。所謂"專心",是指在某一時間內只專心研究某一個東西而不考慮其他東西。沒有專心,就不能正確和透徹地把握、領會"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所謂"審思",是指把一個又一個"專心活動"統一起來。赫爾巴特說,"我們所要求的專心活動不能同時發生,它們必須逐個產生。首先是一種專心活動,接著再有另一種專心活動,然後它們才在審思中匯合起來!人必須有無數次這種從一種專心活動過渡到另一種專心活動去的變遷,然後才會有豐富的審思活動,才能隨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種專心活動中去。

赫爾巴特認為,教師應採取符合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的教學程序,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學。他把教學過程分成4個連續的階段:

一是明了。指教師講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為許多部分,提示給學生,便學生領悟和掌握。這時,學生的心理處於"靜止的專心"狀態。教師適宜於"採用簡短的、盡可能易理解的語句進行講解,"而在講解之後,立即讓一些學生(而不是全部學生)確切地重復出來,這常常是適用的方法"。

二是聯想。指通過師生談話把新舊觀念結合起來。教學的任務是把前一階段教師所提示的新觀念和學生意識中原有的舊觀念結合起來。這是統覺的初級階段。這時,學生的心理表現為動態的人專心"。"自由交談是聯想的最好方法,因為學生可以從中獲得機會去嘗試作出偶然的聯想,而這種聯想對他來說恰恰是最輕而易舉的,最不費力氣的,同時可以獲得機會去改變這種聯想,使之多樣化,並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學過的東西。"

三是系統。指在教師指導下尋找結論和規則,使觀念系統化,形成概念。這是統覺的繼續。這時,學生的心理處於"靜止的審思"狀,而這種審思可以使學生"看到許多事物的關系","把每個個別事物看成是這種關系的一個成分,並處在恰當的位置上"。教師要採用"連貫的陳述方法",要"通過突出主要思想使學生感覺到系統知識的優點,並通過較大的完整性增加知識的總量"。

四是方法。指通過練習把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以檢查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是否正確。這時學生的心理表現為動態的 "審思"。教學萬法主要是讓學生做作業、寫文章與修改等。

2、教育性教學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爾巴特第一次明確、系統地提出並論證了"教育性教學"的思想,把教學作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徑和手段。他強調說:"不存在,無教學的教育,這個概念,正如反過來,我不承認有任何 '無教育的教學,一樣"。在赫爾巴特看來,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了手段的目的。道德教育之所以離不開教學,其原因就在於道德的培養離不開知識。·"愚蠢的人不可能是有德行的。"所以,要通過教學傳授知識,形成各種道德觀念,並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養成各種品德。

3、訓育

赫爾巴特關於訓育的概念是:"它與兒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徵;它是直接對兒童的心靈發生影響的;它與教學共同的地方在於它們的目的都是培養。"換言之,訓育是輔助教學進行教育工作的,它要陶冶兒童的"道德性格",並在兒童身上培養一種有利於教學的心理狀態。

赫爾巴特提出的訓育方法有,一是限制。即要求兒童遵守規則。二是贊許(獎勵)。"通過應得的贊許給兒童以快樂,這是訓育的出色的藝術。"三是責備。。兒童、少年與青年,每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須習慣於忍受其所招致的責備並保持這種習慣,只要這種責備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四是懲罰。 "誰耽誤了時間,就讓他失去享受;誰做壞了事,誰就沒有資格享受;誰不節制,誰就得到苦葯;誰講話,誰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種每個人都聽不到他講話的地方去;如此等等。"這種懲罰"可以起告誡與使人吃一塹長一智的作用"。五是建立有益 健康 的生活制度。這是"教育的基礎,教育的首要准備 "。

赫爾巴特認為,管理和訓育也是有區別的。管理所關心的是現在的作用,其手段一般比較嚴厲。而訓育"將注意到學生的未來,它表現為耐心,不是短促而尖銳的,而是延續的、不斷的、慢慢地深入人心的和漸漸地停止的,使人感覺到一種陶冶的力量。

點擊下頁分享更多​西方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

⑶ 西方教育制度的優點和缺點

優點:

1、注重個人自由,注重個人權利,社會多元寬容,有利於創新。

2、注重推理邏輯,喜歡抽象概念,喜歡量化,注重精確性,注重確定性,注重公理化。

3、注重累進式進步,重視人腦的局限性。體現在企業里,注重技術文件的分類和編寫,注重製度的進化和細化,注重工作崗位的設計,權責對應,不會把人才當成通才使用。

4、有二元思想,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容易極端,敵視其他文化。

5、注重契約,對宗教虔誠,大多數人安分守己,不過多追求世俗成功,面對困難很容易屈服。

6、每個人都要獨立奮斗,不能指望別人,也無義務幫助別人,年輕人不能啃老,老年人不能得到子女照顧。

缺點:

1、沒有孝的回報,很多父母不願對下一代的投資過多。

2、代際間關系平等,注重自立自主 ,精神獨立。

3、只需為自己活著,不需考慮父母,親友和他人。戀人之間,夫妻之間,關系對等,利益對等,付出與回報對應,都要對家庭有貢獻。沒有中國的大額彩禮風俗,沒有男人要給女人花錢的文化,更不會女婿資助丈母娘。

4、眾多集體利益無人負責,大家專注於個人權利和利益。

5、自由民主,打動人心,因為所有人都喜歡不受約束,不被壓迫,都希望自己的意見能有機會表達,別人也不強迫自己。但自由民主,一定有個適用范圍,否則就會侵犯別人的權利,這個度很難把握,所以社會上必然出現各種沖突:議會吵架,民眾遊行,訴訟盛行。

6、平等和博愛在很多情況下,只體現在階層內部,層級間缺乏流動性。

(3)西方關於教育有什麼意見擴展閱讀

西方的核心文化是自由民主平等博愛。

歐洲的地理支離破碎,天然造成諸侯林立,又因為人數不多,共同決策並不困難,逐漸就形成民主思想。

單一諸侯物產單一,無法自給自足,加上海上交通方便,必然產生對自由貿易的需求,逐漸就會形成自由思想。

基督教輸入後,歐洲人又接受了上帝的子民人人平等,互相關愛的思想。

⑷ 國外的教育方式是什麼有哪些優點

引言:國外教育形式有它的優點的,它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很多不一樣的知識,也可以了解一些高科技的知識。而且國外教育也重視,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興趣,從而進行更好的培養。所以國外的教育還是有它的優點在的,可以讓孩子學習變得非常輕松,也緩解了很多壓力。

在我們國家大學畢業是相對簡單的事情,而在歐美國家以及外國的一些發達國家,他們上大學很輕松,但大學畢業並沒有那麼輕松。因為他們的課程都很生動,而且比較有探索性,教授課的時候也注重實踐能力。所以他們上學相當於畢業更容易。

⑸ 國外的教育方式,都有哪些值得我們去學習

現如今教育問題也引發了國家和家長們的關注,國外的教育方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同時一些歐美國家也向我們學習。隨著社會的進步,國外的教育方式是有一些值得我們學習的,接下來就讓小朋友給大家講解一下。

三、最後就是給孩子自由的空間

中式的家長很喜歡給孩子包辦一切,不管是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還是穿什麼樣的衣服,扎什麼樣的頭發,這樣的行為並不好,很多孩子的成長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包括自身的學習和生活方面。如果家長幫助孩子安排好一切,就會讓孩子對於生活感到毫無興趣,從而產生叛逆心理,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非常的不利。

⑹ 西方國家的教育理念

西方教育是一種嘗試教育,先讓學生嘗試進行體驗,在體驗中發現難點,然後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在解決難點中積累驗得出結論。那是真正屬於學生自己知識的成果。回味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灌輸式教育,先將成人的經驗告知學生,讓學生按部就班,在教師一步一步指導下學習實踐,那麼得到結論是書本知識,結果往往很難跳出已有的固定模式。

西方教育的特點:


1、從教學內容上說,更重視能力、情感方面的教學;


2、從教學方式上說,更重視師生互動、學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3、從教學目標上說,更重視學生個人綜合素養的培養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自主活動能力的獲得。

拓展資料:

在西方,教育一詞源於拉丁文e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於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從詞源上說,西方「教育」一詞是內發之意。強調教育是一種順其自然的活動,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潛在的素質,自內而外引發出來,以成為現實的發展狀態。

對所有兒童一律實行義務免費公共教育,以確保消滅文化或知識的壟斷,消滅教育的種種特權。在最初的表述中,這只能是一種由各種公共機構所辦的教育。當時所以這樣提,是防止工人階級惡劣的生活條件阻礙兒童的全面發展。後來,明確地提出了其它目標,比如必須削弱家庭在社會再生產中的作用,必須根據平等的條件來培養兒童,必須利用社會化的群體力量。無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實驗,從馬卡連柯學校到古巴的學校,都是按照社會的方案來進行的。

教育與物質生產相結合(或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把智育、體育和生產勞動結合起來)。這里所包括的目標,既不是進行較好的職業訓練,也不是反復灌輸職業道德,而是通過確保人人充分了解生產過程來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之間、觀念與實踐之間的歷史形成的差距。這一原則在理論上的正確性雖然為人們所廣泛承認,但其實際運用卻提出了許多問題(許多半途夭折的或只是部分獲得成功的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在科學技術迅速變革的條件下,尤其如此。

教育必須確保人的全面發展。隨著科學與生產的重新結合,人能成為完全意義上的生產者。在這一基礎之上,所有的人無論男女,其潛力都能得到施展。這樣將出現一個能夠滿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個人在消費、娛樂、文化的創造和享受、社會生活的參與、人際交往以及自我實現(自身創造)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充分施展才能。這一目標的實現,特別需要改變社會分工,而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迄今僅處於開創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