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孔子提出哪些教育觀點
擴展閱讀
哪裡能看愛神巧克力動漫 2025-01-20 16:23:54
cp8動漫是什麼 2025-01-20 15:48:39
韓國經典小吃有哪些 2025-01-20 15:44:21

孔子提出哪些教育觀點

發布時間: 2024-04-04 15:43:21

『壹』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哪些

一、有教無類,
二、因材施教,
三、啟發誘導,
四、為人師表 .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溫故知新
仁,德,禮,
主張有教無類 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

『貳』 瀛斿瓙鐨勬暀鑲茶傜偣鏈夊摢浜涳紵

瀛斿瓙鐨勬暀鑲叉濇兂鐨勬牳蹇冩槸鏈夋暀鏃犵被錛屽瓟瀛愭槸鎴戝浗鏁欒偛鍙蹭笂絎涓涓灝嗘瘯鐢熺簿鍔涜礎鐚緇欐暀鑲蹭簨涓氱殑浜猴紝浠栧瑰悗涓栫殑鏁欒偛媧誨姩浜х敓浜嗘繁榪滅殑褰卞搷銆

瀛斿瓙鐨勬暀鑲叉濇兂鎰忎箟錛

1銆佲滄湁鏁欐棤綾燴濈殑鏁欒偛瀵硅薄

瀛斿瓙鏄涓鍥藉巻鍙蹭笂絎涓涓縐佷漢鍔炲︾殑鏁欒偛瀹訛紝瀛斿瓙鍦ㄩ夋嫨鏁欒偛瀵硅薄涓婂夎岀殑鏄鈥滄湁鏁欐棤綾燴濈殑鍘熷垯錛岃繖灝辨墦鐮翠簡瀹樺簻瀵規暀鑲蹭簨涓氱殑鍨勬柇錛屾墿澶т簡褰撴椂鍙楁暀鑲茶呯殑鑼冨洿錛屽湪褰撴椂璁╀竴浜涙湁鎰忔兂瀛︿範錛屼絾鏄鍗存敮浠樹笉璧峰﹁垂鐨勬湁璇嗕箣澹閮藉彲浠ヤ韓鍙楀埌騫崇瓑鐨勫彈鏁欒偛鐨勬潈鍒╋紝鍙浠ヨ村瓟瀛愪負鍩瑰吇浜烘墠鍋氬嚭浜嗘棤縐佺殑濂夌尞銆

2銆佲滃痙鎵嶅苟閲嶁濈殑鏁欒偛鍐呭

瀛斿瓙鎸囧嚭鏉ワ紝瑕佸﹀ソ淇韜娌誨浗鐨勫﹂棶錛屽繀欏昏佸厛鍩瑰吇楂樺皻鐨勯亾寰峰搧璐錛屼粬鍦ㄦ暀瀛︿腑閲囧彇浜嗗搧寰蜂慨鍏諱笌鐭ヨ瘑銆佹妧鑳界殑瀛︿範騫墮噸鐨勫師鍒欍

瀛斿瓙浠ュ洓欏瑰唴瀹規暀鑲插︾敓錛氱ぜ涔愬拰鏂囩尞銆佷漢銆佸繝銆佷俊銆傚瓟瀛愬張鎸囧嚭錛屼竴涓浜哄彧璁茬┒鍝佸痙淇鍏昏屼笉鍠滄㈠︿範紺間華錛屽氨鏄鐭鏋夎繃姝o紝鍙鏈夊皢榪欎袱縐嶅苟閲嶆墠鑳芥垚涓轟竴涓瀹屽杽鐨勪漢銆

3銆佲滃洜鏉愭柦鏁欌濈殑鏁欒偛鏂規硶

瀛斿瓙鎸囧嚭錛屽湪鏁欏︽柟闈㈣佹牴鎹涓嶅悓鐨勫︾敓錛屼笉鍚岀殑鏅哄姏姘村鉤錛屾潵鏁欐巿闅懼害涓嶅悓鐨勬暀瀛﹀唴瀹癸紝榪欏厖鍒嗕綋鐜頒簡瀛斿瓙鍥犳潗鏂芥暀鐨勫師鍒欍傚悓鏃跺瓟瀛愪笉浠呰佹眰瀛︾敓瀛︽濈粨鍚堬紝榪欑嶆暀瀛︾殑鏂規硶鍙鍩瑰吇瀛︾敓瀛︿範鐨勭Н鏋佹у拰涓誨姩鎬э紝鍦ㄨ繖閲屽瓟瀛愯繕寮鴻皟浜嗏滀婦涓鍙嶄笁鈥濈殑瀛︿範鏂規硶錛岃繖浜涘規彁楂樺︾敓鐙絝嬪垎鏋愰棶棰樺拰瑙e喅闂棰樻棤鐤戞槸鏈夋晥鍜岀戝︾殑銆



瀛斿瓙鐨勬暀鑲茬殑褰卞搷錛

瀛斿瓙鎻愬嚭浜嗗剴瀹跺﹁達紝灝界′粬鈥滆堪鑰屼笉浣溾濓紝浣嗕粬鍦ㄤ笘鏃跺凡琚瑾変負鈥滃ぉ綰典箣鍦b濄佲滃ぉ涔嬫湪閾庘濄佲滃崈鍙ゅ湥浜衡濓紝鏄褰撴椂紺句細涓婃渶鍗氬﹁呬箣涓錛屽悗涓栧苟灝婄О浠栦負鑷沖湥銆佷竾涓栧笀琛錛岃や負浠栨浘淇銆婅瘲銆嬨併婁功銆嬨佸畾銆婄ぜ銆 銆併婁箰銆嬶紝搴忋婂懆鏄撱嬶紝浣溿婃槬縐嬨嬶紝鑰屻婅鴻銆嬫槸鍎掑剁殑緇忓吀钁椾綔銆傚瓟瀛愮殑鎬濇兂鍙婂﹁村瑰悗涓栦駭鐢熶簡鏋佸叾娣辮繙鐨勫獎鍝嶃

瀛斿瓙鐨勪粊璇達紝浣撶幇浜嗕漢閬撶簿紲烇紱瀛斿瓙鐨勭ぜ璇達紝鍒欎綋鐜頒簡紺煎埗綺劇烇紝鍗崇幇浠f剰涔変笂鐨勭З搴忓拰鍒跺害銆備漢閬撲富涔夋槸浜虹被姘告亽鐨勪富棰橈紝瀵逛簬浠諱綍紺句細銆佷換浣曟椂浠c佷換浣曚竴涓鏀垮簻閮芥槸閫傜敤鐨,鑰岀З搴忓拰鍒跺害紺句細鍒欐槸寤虹珛浜虹被鏂囨槑紺句細鐨勫熀鏈瑕佹眰銆傚瓟瀛愮殑榪欑嶄漢閬撲富涔夊拰縐╁簭綺劇烇紝鏄涓鍥藉彜浠gぞ浼氭斂娌繪濇兂鐨勭簿鍗庛

『叄』 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的主張

1.立志有恆
2.克已內省
3,改過遷善
4、身體力行

關於知識教育的思想
1、勤於學習,廣於見聞
孔子提倡「學而知之」,主張學無「常師」,「三人行,必有我師」,「子入太廟,每事問」,「敏而好學,不恥下 問」。
孔子認為學習靠多聞多見,去偽存真。他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意思是:大概有一種自己不懂卻憑空創造的人,我沒有這個毛病。多多地聽,選擇其中的合理部分加以接受;多多地看,全記在心裡。孔子認為知識教育靠多聞多見去獲得。他說:「多聞闕疑,慎 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多聽多看,廣於見聞,即認真學習,對於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去做,只是謹慎地說已經明白的道理,做已經明白的事情,就可以減少怨尤和造成遺憾。
2、學而時習,溫故知新
《論語》第一句話是孔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意思是說,學習了,然後再經常溫習、練習、實習,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獲得了成果,內心感到快樂與滿足,不也令人喜悅么?
孔子還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溫習舊的知識而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會、新的見解,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從舊的知識中得到啟發,悟出新的道理來,這涉及到新舊知識關系的看法,是符合教學規律的,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日,"故者,舊所聞。新者,今所得。言學能時習舊聞,而每有新得。"朱熹的注釋很有道理,包括這樣的意思:"故"是 "新"的基礎,"新"是"故"的發展;"時司"集中體現了二者相互間的聯系性,並含有轉化的意思。
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要反復地學習實踐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學的知識。對所學的知識熟練了,融會貫通了,便可舉一反三,告諸往而知來,自已知探未知。
3、學思並重,以羊為重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只讀書而
不思考,就容易上當受騙;只思考而不讀書,問題仍疑惑不解。這說明學習不能脫離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將學來的知識消化吸收,那樣學了也無用處。如果只思考而不學馬,會流於空想,那也有害的。這是孔子的學思並重的思想。但孔子也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學與思比較,學仍占首位。離開學習而去思考是空無所得,必須腳踏實地去學習才成,說明思考要以學習為基礎。
4、學以致用 言行相符
孔子說:"誦 《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熟讀了《詩經》三百篇,叫他去處理政務,卻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國,卻不能獨立應對;讀得雖多,又有什麼用呢?能把《詩》三百篇背誦下來。而在政 治措施和外交活動上卻不能用,那就算自學了。
孔子教授學生學以致用,使其各有專長,能從事政治活動。據 《雍也》載,季康子間:「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又問:"賜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間,"求也可使從政也與?"孔子說:"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意思是說他的學生有的果斷,有的通送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藝,這對於治理政事會有什麼困難呢?他培養學生是為了推行其政治抱負,即所謂"學而優則仕",訓練學生能夠出仕為宦,所以他十分注意學用結合、言行相符。
5、虛心求學 奮發不息
孔子認為知識問題來不得虛偽和驕傲,他有一一句名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認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認不知道,不強不知以為知,這是求學做學問的起碼的實事求是的態度。"他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認為在路上聽到傳
言就到處傳播,這是對道德的背棄。"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做學問好象追逐什麼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生怕丟掉了。他還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認為整天吃飽了飯,不用一點心思,這種人很難有什麼出息的!他說自己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他杜絕了四種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不自以為是。他還反對"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的求學態度,本來沒有,卻裝著有,本來空虛,本來空虛,卻裝著充實,這是不好的。
6、啟發思維,舉一反三
孔子教學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他認定掌握知識、形成道德觀念,應該是一個主動探索領會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他特別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他有一句名言:「不憤不啟,不排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啟發」一詞即從此而來。「舉一反三」成語亦從此而來。朱熹注曰:「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這即是說,當
學生對某個問題積極地進行思考,還沒有完全想通的時候給予啟發;當學生對某個問題思考已有所得,但還不十分明確,還表達
不出來的時候給予開導。比如一個四方的東西,已經對他講明了一個角,如果他不能據此推知其餘三個角,那就不必再講了。因
為這說明他沒有主動積極的思考,僅靠教師講授是沒有意義的。
孔子還認為思考的主動性具體表現在碰到問題就問「怎麼辦」,這意味著學生在動腦筋思考問題。他曾說過:「不日『如之
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對於一個遇事不問怎麼辦的人,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有一次,孔子說,我給顏回整
天講學,顏回從來沒提出過不同意見,好象很愚笨;可是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行時,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也能夠發揮,他並
不愚笨啊!可見孔子是重視學生主動思考問題的。
孔子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教育學生,例如當於夏讀到「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幾句詩(巧妙的笑容真好看啊,
美麗的眼睛真明亮啊,潔白的底子上畫著花卉啊!),問孔子是什麼意思,孔子就啟發子夏說:「繪事後素」(先有白底然後畫花,作畫須先有素潔的底子。)於夏領會到孔子是說「禮」須建立在「仁」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但於夏對這個想法還不能十分肯定,於是進一步問孔子:「禮後乎」(是說禮在後吧)?孔子聽了很高興,稱贊說:「能夠闡發我的意思的是於夏呀!現在可以和你談論詩經了!」這首詩的原意如何,且不去究論,只是從教學法的角度分析,顯然,孔子在這里運用的是啟發式而不是注入式。他避免了用簡單的道德說教,利用形象思維的作用,由生動具體的畫面,引向抽象的道德觀念,以便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主動 地去認識 "仁"的意義,從而自覺地接受 「禮」的約束。
孔子善於運用問答法,促進學生獨立思考。有時學生間一個問題他只簡單回答,引起學生追問,這也是一種啟發式;如《子路》載,孔子到衛國去,冉有替他駕車,冉有接連發問,孔子先答"庶",再答"富",後答"教",一步步引起冉有的追間與思考。又如《憲問》載,子路間君子,孔子簡單回答道,"修己以敬」,子路不滿足追問孔子:"象這樣就夠了嗎?"孔子第二次才回答:"修已以安人,又引起子路的追問,孔子才第三次回答,"修已以安百姓,孔子這樣連續回答三次,既有針對性又有啟發性。再如《顏淵》載,子貢問政,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人民信任政府,做
到這三點才算是治理好政事,從而引起子貢思考,子貢追問道:"如果追不得已一定要去掉一項,先去掉什麼?"孔子回答,"先
去掉軍備。"子貢又進一步追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再去掉什麼?"孔子答:"去掉糧食"。接著孔子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意思是說,唯有"民信"不能去掉,失去了人民的信任,國家就立不起來了。可見孔子的啟發式教學是靈活而生動的。
7、因材施教,實際出發
孔子通過長期私人講學的實踐創造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他把因材施教與啟發誘導結合起來,即從學生個別的實際情況出發,運用啟發誘導的方法,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
孔子在教學中,隨時注意了解學生。有時他能從學生優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決斷,子貢通情達理,冉求多才多藝。有時他能從學生缺點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參遲鈍,子張偏激,子路魯莽。有時他能對不同學生作比較分析,比如子貢問孔子,"子張與子夏哪個好些"?孔子說,"子張偏激一些,辦事易過頭,子夏遲緩一些,辦事跟不上,子貢又問:「那麼是不是子張好一些呢?」孔子回答道:「過了頭與跟不上一樣不好」。還有一次,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相比,誰更強一些?」子貢答:「我怎敢同顏目相比呢?顏回聽到一個道理可以推知十個道理,而我聽到一個道理僅只能推知兩個道理。」孔子說:「是比不上他呀,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呀」孔子還能從學生的才能專長上分析,指出有的學生德行突出,有的學生長於辭令,有的學生擅長政事,有的學生熟悉古代文獻。宋德說:「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就是針對這說。
由於孔子注意從學生的具體實際出發進行教學,所以他不用千篇一律的說教,往往學生問同一樣的問題,而孔子回答卻不一樣。如子路問孔子:「聽到一個道理就馬上去實行嗎?」孔子說:「有父兄在,怎麼能夠聽到了就去實行呢?」冉求也問同一問題,孔子卻說:「對,馬上去實行。」別的學生不理解孔子對同一問題而卻有兩種回答,孔子解釋說:「冉求一向行動遲緩,所
以我鼓勵他大膽干;子路一向膽大好勝,所以我要他請示父兄,有意壓壓他」。
同樣問孝,孔子的回答也不盡相同。如盂懿問孔子:「怎麼才算孝?」孔子答:「無違。」意思是說,無論在父母生前死後,都要依照周禮的規定,不能僭越,這才算是孝。盂武伯問怎麼才算孝。孔子答:「父母唯其疾之憂」。意思是說,要關心父母的健康情況,這是針對這位闊少爺不關心父母的冷暖疾病而說的。子游問孝,孔子認為子游對父母的生活還注意照顧,於是,就提出要加強對父母的恭敬,所以說:「大馬皆能有養,有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孔子回答曰:「色難」。意思是說,僅知道代替父母做事,有酒食供給父母吃,還算不得孝,重要的是對父母的態度要和悅親切。
同樣問仁,孔子也沒有統一的固定的答案。如司馬牛問仁,孔子說:「仁者,其方也訒」。因為司馬牛「多言而躁」,所以孔子告訴他,做一個仁人,說話要謹慎,不要輕易發言表態。孔子就是這樣根據不同的學生情況,善於對同一問題作出不同的回答,這些回答往往針對學生的個別實際情況說的,針對性是很強的。這些都體現了孔子從實際出發的唯物主義的因材施教的方法。
孔子還針對受教育者的智能的高低進行不同的教誨。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意思是說,中等水平以上的人,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中等水平以下的人,不可以告訴他高深學問。
孔子也很注意學生的年齡特點。他說:「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年少的血氣未定,便要警戒,莫把精力放縱在女色上;等到壯大了,血氣旺盛,便要警戒,莫容易動怒,避免斗毆;老年時血氣衰弱,便要警戒,莫貪得無厭。
總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對我們仍有啟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對象,要深人學生,細心觀察,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和教學,使教育和教學盡可能地符合學生實際,避免盲目性。第二,對學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於發現和注意培養學生的某些特
長,適應個別差異去進行教育,使各盡其才,發揮開發人才的作用

思想主張是 仁 和 禮.還有因材施教,有教無類。
教育成就是:
第一、首創私學,實行「有教無類」的教育方針,擴大教育對象的范圍,促進文化學術的下移;

第二、他提出教育在社會發展和個體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強調要重視教育;

第三、他提倡「學而優則仕」,為封建官僚的政治體制准備了條件;

第四、他重視古代文化的繼承和整理,進行了教材建設,奠定了後世儒家經典教育體系的基礎;

第五、他總結了教育實踐經驗,提出了許多教育教學原則方法,揭示了許多教育教學規律。

總之,孔子的教育思想產生了重要的歷史影響,為中國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論基礎,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教育遺產。

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不憤不悱,不啟不發;.不恥下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