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家庭教育常用的指導形式有
一、在家庭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是交談。交談的質量,跟交談的藝術有密切關系。
交談,是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家長與孩子之間的娓娓談心。交談的時機應該是恰當的,交談的話題應該是有益的、孩子是感興趣的。交談之前,家長應該誘導孩子無拘無束地把心裡話傾吐出來,然後,再把自己高於孩子的見解作為一份禮物回贈給孩子。通過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思想交流,使孩子受到教誨和啟迪。單純的家長講、孩子聽,沒有反饋切磋,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至於家長借交談對孩子進行挖苦訓斥,抓住一件小事嘮叨不休,使孩子反感生厭,則更是不可取的了。
交談的藝術,主要體現在交談時機的捕捉和交談方式的運用上。一般地說,家長和孩子雙方在情緒不佳時,特別是在氣頭上,不要交談;在事情的原委還沒有搞清楚時,不要交談;有局外人特別是有客人在場時,請不要做批評性的交談;在飯桌上,在孩子睡覺前,也不宜做批評性的交談。家庭教育的特點是「遇物則誨」,所以教育的時機要靈活掌握,一切從教育的需要,特別是教育的效果出發,以孩子能接受為准則。交談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如漫談式、調查式、激勵式、嚴肅批評教育式等都可採用。其中的漫談式,即不拘時間、地點、內容,海闊天空、輕松愉快地交談,常常是孩子歡迎交談方式。
成功的交談,似春風化雨,孩子是會受到教益的。
二、跟孩子一同活動的藝術
家庭氣氛是實施家庭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跟孩子在一起活動,就是創造家庭良好氣氛的有效做法之一。
在生活中,家長跟孩子共同活動的機會是很多的。
跟孩子一起去野外遊玩。大自然是美的:春天的百花,夏日的蟬鳴,秋季的落葉,寒冬的白雪,對孩子都會有無窮的吸引力。家長掐著時令帶孩子郊遊,賞心悅目的自然景色會帶給孩子美好的遐想和憧憬,喚回家長對童年趣事的回憶。共同的心境和語言,使長幼之間的距離一下子消失了,多少教育內容都可以在此時此刻進行。
跟孩子一起去參觀游覽。假期若能帶孩子到外地旅遊,孩子是最開心的。那些名勝古跡和各種展覽都值得去看一看。游覽時,若家長能做精闢的講解,孩子是最為佩服;如顯知識不足,則會迫使家長去翻書查資料,這更能贏得孩子的心。
跟孩子一起上街購物。孩子小的時候喜歡跟家長逛商店,順便要點民愛之物,家長可乘機介紹商品知識,灌輸勤儉持家的道理。孩子長大一點了,可以為家、為自己購物,家長陪著當參謀,邊買邊談,邊看邊談,邊走邊談,兩代人之間相互沒有戒備,是教育的好機會。
跟孩子一起娛樂。晚飯後,節假日,一家人各展特長,吹拉彈唱,談天說地,讓家庭充滿歡樂的氣氛,增強了家庭的凝聚力和生活的情趣。
家長和孩子共同活動的內容很多,共同活動的目的是要消除代溝,融洽感情,寓教於樂活動之中,讓家庭教育在歡樂、親切、無拘無束的活動中進行。
三、表揚、獎勵的藝術
對孩子進行表揚、獎勵也是很有學問的。
表揚、獎勵孩子,可以鼓勵孩子重復良好習慣形成;在表揚和獎勵中可以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有利於培養孩子的自尊心和榮譽感,培養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還可以增強孩子的是非感,有助於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的加深。
孩子改選履行了父母的要求、希望,可以給予表揚、獎勵;孩子有了良好的行為表現,雖只是苗頭,也可給予表揚、獎勵;孩子完成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表現了勇敢的品質或一定的毅力,也可得到父母的表揚、獎勵;孩子獲得了光榮稱號,父母要給予表揚、獎勵。
表揚、獎勵孩子的方式很多,應以精神獎勵為主。比如:誇獎、贊許、點頭、微笑、親昵等,都能達到激勵孩子上進的目的。物質獎勵也要有,對年紀小的孩子,必要的物質獎勵也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可以贈送書籍、衣物、玩具、學慣用品等,但要慎用金錢,更不能讓孩子小小的年紀,純凈的心靈過早地染上銅臭氣。
家長要把握住表揚、獎勵的時機。孩子興奮起來,來得快,去得也快,家長要把握孩子的心理脈搏,該表揚、獎勵的時候要及時,使他們良好的表現得以強化,得以鞏固。如果是馬後炮,就會削弱激勵作用。
再有,表揚也好,獎勵也好,都要實事求是,因為這是對孩子的一種評價,要讓孩子在表揚和獎勵中去認識自己。過高,容易讓孩子盲目滿足;過低,又不容易達到到激勵的目的。另外,表揚、獎勵,家長的態度要真誠,最好不要事先許諾,一旦許諾就要守信;絕不能在獎勵的程度上與孩子討價還價。
近幾年,有些「學者」把「賞識教育」稱為「萬能的教育」,並且說:「賞識孩子時,可以無中生有。」這種說法是值得商榷的,想用一種教育方法取代所有的教育手段是不科學的。
四、向孩子道歉的藝術
在家庭生活中,家長說錯了話,辦錯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的事,是常會發生的,如何處理這樣的問題,實在也是家教的藝術之一。
家長和孩子在家庭中應當是民主和平等的關系,家長做了錯事或錯怪了孩子,是應該主動道歉的。這不會影響家長的威信,更不會有損父母的尊嚴;相反,會給孩子樹立有錯就改的榜樣,會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品質與修養,從而更加信任父母,親近父母;父母的威嚴不僅不會降低,反而會更高,還會使家庭中形成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氣氛。
當然,家長道歉、認錯,特別是向孩子道歉、認錯,態度必須是誠懇的,不敷衍,不找客觀原因,真誠地去求得諒解。
五、寬容的藝術
寬容是指孩子做錯了事之後,家長以寬大的胸懷接納了孩子的過失,他們沒有過激語言的斥責,也沒有窮追不舍的追究,這都會使孩子的內心受到深深的自責,並在悔恨、內疚中對自己的過去進行冷靜的思考,促其在父母的大度中去痛改前非。
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列寧8歲時,隨母親去姑媽家做客。他不小心打破了一隻花瓶,當時無人看見,查問原因時他害怕也沒承認。細心的姑媽猜著準是淘氣的列寧打的,不過媽媽一直保持沉默,等待著兒子民中萌發羞愧感。三個月後,媽媽親昵地撫摸著兒子的頭,欲有所言,不料列寧失聲大哭,講出了打花瓶的事。媽媽安慰兒子,並寬容了他。媽媽知道兒子在這場內心的道德斗爭中,美的、誠實的品質取得了勝利。
印度聖雄甘地,少年時染上了吸煙的壞習慣,進而發展到偷錢買煙的地步。他深感痛苦和悔恨,便把自己墮落的過程詳細地寫在一個筆記本上,並鼓足勇氣把它交給了父親,渴望得到父親的教誨和懲罰。父親沒有責備他,只是久久地凝視著甘地,兩行熱淚滾滾落下。父親的寬容使甘地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從那以後,甘地痛改前非,走上了正路。
可見,寬容的確是效果很好的教育手段。應用時,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實施寬容教育的前提,必須是孩子對自己的錯誤已經有了認識,並深感內疚、悔恨時方可運用寬容手段。
家長准備原諒孩子的過失時,應該從表情上、語氣上使孩子感到家長對孩子所犯的錯誤很痛心,並相信自己能夠悔改。如列寧母親對列寧的撫摸,甘地父親的熱淚,都是對他們極好的教育。家長不可取無所謂的態度,使孩子如釋重負,沒有壓力,缺乏改正的決心。
寬容,是為了讓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和品德,而這種習慣和品德只有在實踐的鍛煉中才能產生和鞏固。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某件事沒有干好,就再不讓孩子動手參與了,允許孩子去干好的事情,也是對孩子的一種寬容。
寬容,絕不等於放任、撒手不管。寬容是積極的教育,旅途是家長失職的表現。
六、批評的藝術
批評是家庭教育中常用的一種手段,家長批評孩子是為了對孩子不良思想、行為、品質給以否定的評價,並予以警示,從而引起他們的內疚、痛苦、悔恨,從缺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再重犯。
運用要公正合理,恰如其分。有了一點錯,就全盤否定孩子;批評今天錯,還帶著以前的錯;一分的錯,總是當十分的錯來批評,這些估做法都是不合適的。(勵志www.lz13.cn)所以,家長遇到孩子的缺點,要弄清情節,弄清原因,恰當估計錯誤程度,不能在情況不明的情況下,對孩子橫加指責,亂上綱,亂扣帽子,亂分析危害。如果這樣,不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很不利於問題解決。
在批評方式上應是先肯定對的,再指出錯的;先表揚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評,再批評孩子。批評孩子可以嚴肅,甚至可以嚴厲,但這不等於粗暴,更不等於諷刺挖苦、奚落謾罵。否則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勢必會引起對立的情緒。
我們常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是說在教育孩子時,以正面激勵為主,但不是否認對錯誤、缺點和過失的批評,甚至懲罰。批評是可以採用的,但不要過多、過濫,不要把批評當成家長的教育手段。另外,批評、懲罰是一種否定、一種壓力,但同樣也可以成為一種激勵、一種動力。作為家長,一定要理智地面對孩子的問題,努力剋制自己無益的感情沖動,增強教育意識,講究批評的藝術。
七、樹立榜樣的藝術
我們常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家庭教育中用榜樣的言行,使教育的內容具體化、人格化,使孩子受到形象的感染和教育,增強教育的吸引性和有效性,激勵孩子去模仿、學習高尚的品德行為,自學矯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孩子年齡越小,榜樣的感染力就越大。小時候受到榜樣的影響,印象會極為深刻,甚至會終生難忘。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榜樣。父母是孩子的師表,父母的言行是孩子學習的最直觀的教材,父母以身作則的示範,不僅可以增強說理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也能像春風潤物一樣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應時刻檢點自己,以自己良好的首先行為,為子女的品德修養做出示範。
當然,在家庭教育中,榜樣的示範作用不是自發產生的,需要家長正確地給予引導。父母該如何在生活中為子女選擇、樹立榜樣呢?要通過講故事、看電視、讀書等方式宣傳並樹立革命領袖、英雄模範、歷史上的傑出人物和文藝作品中的正面典型形象,影響教育孩子,使他們成為孩子心中的楷模。因為在他們身上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應成為孩子學做人的准則。要使孩子從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家長必須首先對這些人物的思想境界有深刻的理解,有深厚的感情才能以此去影響、感化、引導孩子。
家長還要注意在孩子的同齡人中,在班上的同學中,為孩子尋找學習的榜樣,這樣可以增加學習的親切感。這些人都是孩子的同齡夥伴,有著比較相近的的生活經歷,同伴中所表現出來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風,孩子比較熟悉,容易理解、接受,更能激起學習的勁頭。但是家長切記,不能專揀同學的優點、長處去和自己孩子的缺點、短處相比,更不能借機去諷刺、挖苦孩子。家長如果常說:「你瞧人家那孩子,你再瞧瞧你,你太讓我傷心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只能起消極作用,讓孩子產生反感。正確的做法是,抓住時機,啟發自學,增強自信,樂於學習。
⑵ 家庭教育屬於什麼研究方向
受新東方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副主任應光女士盛情邀請,有幸參加了2012年11月10日在北京新雲南皇冠假日酒店舉行的 「第五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論壇不僅雲集了關注或從事家庭教育之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高端人士、專家、學者,還吸引了一千多位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及各界人士,規模之大,規格之高,調動資源之深廣,探討問題之懇切,可以說在國內各類高峰論壇中都是難得一見的。
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家庭教育的實踐與創新」。
9點10分,論壇開幕。首先由男女學生共同朗誦梁啟超《少年中國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在播放家庭教育宣傳片、介紹與會嘉賓等環節之後,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執行總裁陳向東代表論壇主辦單位致辭。陳向東強調了家庭幸福尤其是家庭成員中孩子的幸福對於整個社會幸福指數提升的特殊重要意義,提出了如何增加家庭中孩子幸福成長的正能量問題,提出了父母與子女如何才能相互讀懂的問題。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郗英傑代表學術支持單位致辭。郗英傑指出,父母和家庭在一個人的一生發展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父母正則子女易行善,父母民主則子女易生平等之心。家庭是一切教育的根。為此,他提了四點建議:營造全社會重視家庭教育的氛圍;加大家庭教育研究的力度,發揮理論先導作用;加強家庭教育指導人員的系統正規培訓;推動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整體性融合。
開幕式之後,論壇的重點是三個主題報告。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 朱永新 作了題為《教育,從家庭開始》的主題報告。一、家庭是教育最容易出錯的地方。人的一生經歷子宮、家庭、教室、職場這四個場所,人只要活著,只有家庭是終身學習或曰終身教育永遠離不開的場所。由於人類童年的秘密至今還沒有被成年社會所發現,才導致了現今的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失誤多多。主要由家庭承擔的幼年教育,決不僅僅是為孩子今後的發展做准備,這一人生階段本身就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真正的人的形成過程,家庭是真正的人誕生的搖籃。家庭教育的這些重要性還遠沒有被人們所認識,以至於在家庭教育之路充斥著無證駕駛的事件,家庭教育實施者之間的矛盾讓孩子無所適從,由此表明在教育的總體格局中,家庭是最容易出錯的地方。二、父母是最容易犯錯的老師。在人的一生發展和成長中,父母的教育影響作用要遠比老師重要的多,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地球的手,父母是天然的老師,但又是最容易犯錯的老師。一個根本性的錯誤就是,一方面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不是自己的責任,另一方面,又用錯誤的教育觀念來影響孩子,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重智輕德的功利化、嬌寵溺愛、過分嚴厲甚至暴力管教、自己不學卻要孩子苦學等等的傾向,都給孩子的健康成長造成了不應忽視的心靈傷害。不要期望孩子成為什麼狀元、學習尖子,要讓孩子成為ta自己,教育孩子要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個孩子,享受教育的過程,要在孩子生命中播下善良和智慧的種子,而孩子不管學習成績是不是尖子,則一定會是一個優秀的孩子,而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三、閱讀是教育中最容易被忽視的事情。既然教育從家庭開始,教育當中最重要的閱讀,也要從家庭開始。一個民族的閱讀史就是這個民族的精神發展史。就人的精神發展和心靈成長而言,最美好的事情就是讀書,就是熱愛讀書的興趣和能力,父母要把生命中最美好的東西給孩子最美好的童年,做到這一點,那就要父母與子女共學共讀,才能用自身的積極上進影響孩子的個性成長,在與孩子共同閱讀共同進步當中使家庭趨於幸福和諧。
《二十一世紀商業評論》主編 吳伯凡 作了題為《學習型家庭——家庭教育的困局及破局》的主題報告。吳伯凡是我25年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讀研究生時不同專業的前後級同學,在校時所談甚歡,畢業後一直未見,這次見著自然比較激動。這一激動走神了,竟忘了來前所定要專心聽講、盡力記錄的心箴,以至於他的具體思路都沒有理清,但伯凡兄的若干觀點卻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感想。如「學習型家庭」的提法,來自我們共同愛好的彼得·聖吉學習型組織的啟發,與我要推行「《論語》進家庭,打造學習型家庭」的文化顧問服務之初衷,有某種程度上的不謀而合。在我看來,《論語》進家庭,中國文化就在家庭里紮下了根,父母與子女共讀《論語》,持續地領悟孔子那種「讓生命無往而不在學習中」的生命學習精神,是建構學習型家庭與終生學習之人格的切實有效途徑。再如,伯凡兄把一個人一生中在家庭教育當中最應該學到的東西比作電腦的基礎性操作系統,而在學校和社會上的以後所學只不過是應用軟體。操作系統不好,應用軟體再好,也無法運行,這與人在0-5歲階段將打下一生發展的人格基礎的教育科學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關於告別「川菜式教育」而倡導「粵菜式教育」的提法,則深刻形象地說明了教育的目的不在於給孩子增添多少外在的知識和技能,而在於開發孩子的本然天性和內在潛質,在於讓孩子成為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真正的人,這是教育之為教育的內在真精神,是古今中外一切真正教育最核心的價值追求。伯凡兄還提到子女之所以會承受太多太多父母的期望,是因為父母對於子女的權利意識太強,在權利意識的支配下,是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人性人格教育的,只能培養出懦弱而暴虐的奴才人格。教育是一種權利,但父母通常在家庭教育中行使的是交易性權利、強制性權利,最應該行使的共識性權利和愛的權利卻基本沒有行使或很少行使。父母與子女人格是平等的不是一句空話,要在與子女的交往過程中一生努力消解身為父母的權利意識,才會有與子女的人格平等,家庭才能成為政治民主的搖籃,成為社會仁愛和諧的縮影。教育的全部基礎是愛,家庭教育更當如此。許多父母想當然地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但愛的方式常常引發與子女之間的矛盾沖突。正如家庭教育宣傳中一位母親所說:「我為孩子做了許多事情,但孩子卻感受不到愛。」伯凡兄以歐亨利的小說名篇《麥琪的禮物》為例,說明真愛會發生誤解,但不會起沖突。父母們所說的愛,多半是慾念幻想或功利期待,而不是對他人需求和悲苦的靈敏感知,不能感知他人的悲苦和需求就是麻木不仁。愛也需要溝通交流,需要對被愛者進行欣賞性探尋,不然也會在親子之間造成誤解。比如周星馳兒時 吃肉總是吃一口就弄到桌子上甚至地上,很惹母親生氣,直到幾十年之後母子共同參加一個電視節目,周星馳才說出自己孩子時這樣做是想讓母親也吃一點肉。所以有時候愛得深反倒不容易形成溝通的情景。
(筆者感言:教育之所以應當從家庭開始,無須重復「家庭是人生第一課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師」這些老話套話,更重要的是認識到,家庭是人貫穿一生的生活場所和教育場所,父母則是人貫穿一生的生命學習之老師。朱永新非常深刻地指出這一點是有重要意義的。他提到,作為男人,一生中有兩次長大的機會,就是成為父親和失去父親的時候。說明他的立論是以個人獨到的生命體驗做基礎的。朱永新論證了教育應當從家庭開始的充足理由,揭示了目前家庭教育當中存在的諸多誤區和問題,換句話說,深刻獨到地提出了家庭教育的研究課題,至於這個課題如何去完成,則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做出長期持久且具有創造性的不懈努力才能奏效。至於對吳伯凡報告的感言和評說,前文的敘述已經佔了很大比重,調侃地說,對吳伯凡報告述評當中所包含的創新性思想,應當是我們共同的研究成果。)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國家督學、北京十一學校校長 李希貴 作了題為《讓孩子在體驗中健康成長》的主題報告。李希貴從台灣的學校很重視文學教育談起,文學重在培養人的體驗和感受能力(孔子非常重視詩教,原因就在於此),尤其是生活實際當中的感受和體驗更重要。女作家張曉風談到教女兒認識前後左右,怎麼說怎麼教都不奏效,直到一天她跌了一交,摔傷了左腿,他突然高興地說:「媽媽,我現在知道怎麼分辨左右了。」所以,教育首先是生活教育,當說教行不通的時候,我們可以創設生活情境,培養孩子的感受體驗能力。社會生活當中,需要合作能力、協商能力,需要換位思考,這些屬於情商的范圍,而說教是很難改變情商的。(所謂情商,我的理解就是對於特定生活情境的感受、領悟和體驗能力)十一學校的戲劇課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戲劇課要求學生每人在班級選定劇目中自己選擇扮演一個角色(如選這個角色的人多,就分為a角到n角),當一次劇務。開始時,搞得非常混亂,人人自我中心,目中無人,個個象大爺。可一個學期下來,臨到學期末公開展演之前,再看他們,不僅整整有條,而且都善於領悟同伴的意圖,默契合作,人人象孫子。這就是體驗教育的效果。十一學校的體驗教育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一、從了解社會到體驗生活。教育不是要給孩子添加一些生命之外的知識技能,而是要發現和喚醒其內在本有的潛質、潛能和稟賦,從而達到認識自我,自己給自己一個生活角色定位的目的。學校的一切活動著眼於學生的當下生活,服務於學生實際生活能力的提高。學校的校慶活動,我們作為學生為主導的生活和活動學習的課程對待,由學生唱主角,校長老師作指導。學校的咖啡廳、小賣店、小餐廳等,還有不少公司,都是由學生自主經營,財務、管理,一如社會上正規的公司一樣,學校為了鼓勵和幫助學生創業,還組建了兩個投資開發銀行,行長通過競爭上崗。這些都在於培養學生在公民社會的生活能力,屬於我們從自理生活到自謀生活的體驗式教育的內容。二、從苦口婆心到創設情境。教育僅僅講空泛的愛是遠遠不夠的。沒有校長、老師與學生之間在人格平等基礎上的互敬互愛,所培養的就不是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的現代社會的公民,而是帶有某種消極順從性格且缺乏創造膽識和能力的順民。學生記者采訪校長,李希貴就告訴他們,作為校長不僅要說小事、管小事,還要腳踏實地地做小事,從即日起自己負責學校某一區域的垃圾撿拾,學生也自覺照此辦理,學校的環境衛生處處有人管。學校的潑水節拉近了校長、老師與學生的感情距離,使師生之間真正有了平等的朋友式的感覺,第二天學生學生見了老師、校長,就沒有了敬畏感,而多了些親切親近感。作為校長老師讓學生尊敬並不難,但學生敬的是你端著的架子,只有放下架子,在實際交往中與他們真正人格平等,學生對你才有發自內心的喜歡和愛。三、從集體主義到團隊精神。學生圍繞教育目標,進行了深刻的課程改變,把所有課程分成三類:分層課程(數、理、化理科類課程,每門課程分為5個層次,學生根據自己的程度、愛好自主選擇不同的層次),分類課程(文、史、外語等文科類課程,則分若干類別供學生自主選擇),綜合課程(音樂、美術和戲劇課)。這樣一來,沒有任何兩個學生的課程表是相同的,每人一個課程表,原有的行政班取消了,老師從警察隊伍退役,手裡的行政權力沒有了,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壓服的辦法不管用了,只能通過交流溝通讓學生信服才算達到了目的。學生不在被動地隸屬了一個班集體,而是參與到不同的學習團隊中去,由此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的公民意識。四、從對異性的神秘到得體的異性友誼。異性學生之間的關系是學校教育必須正面對待的一個問題。如果學校不能為男女學生創造一個異性之間大方得體的正常交往的平台,異性之間的交往就會轉入地下,而一旦轉入地下,必定屬於非正常的並且有可能給孩子造成心裡損傷的交往。十一學校的男女學生正常交往平台就是戲劇課,通過角色扮演的戲劇課,異性之間的神秘感消除了,交往也自然大方得體了。最後,李希貴調侃地說,每一個貪官都存在包二奶、養情人的問題,如果他們讀中學的時候開設了戲劇課,何至於這樣呢?
(筆者感言:李希貴在山東時就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教育家型的教育行政領導,從高密一中的語文實驗室,到他現今在十一學校的體驗式教育,在我看來,其內在的精神追求是一脈相承的。教育不是僵化機械的、沒有生命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立足於或著眼於實際生活過程的個人獨到之生命感悟和體驗。從這一意義上說,不僅讀書是學習,生活,做事,演劇,游戲,都是學習和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其實,這一點和孔子文、行、忠、信四教是有內在精神之傳承關系的。據說李校長個人很能讀書,也大力引導老師和學生自主讀書。我對讀書的體會是,不僅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經常讀新書,至少還要有一本反復讀、持續度以至於伴隨終身的書。不僅要讀外國或曰西方最新出現的教育、哲學、文化等方面新的思想理論著作,還要通過對一部傳統經典的終身領悟理解接通這些外來思想文化因素與中國文化之間的血脈聯系,才能更好地在中國文化的土壤里紮根,在個人文化生命的深處紮根,長出來的才是中國文化之樹。我認為,中國人尤其是中國的教育工作者,最應該終身領悟理解和體驗的傳統經典,就是《論語》。投身於「終身不離《論語》,活在與孔子的心靈對話之中」的文化行動,是中國文化的希望和未來所在,是中國教育的希望和未來所在,也是中國人保證人格獨立和心靈自由前提下,形成民族精神和文化的創新性凝聚結構的必由之路。學同一種漢語,讀同一部《論語》,應當成為中國人之為中國人最鮮明突出的文化標志。正因為如此,我期待著「《論語》進校園」能夠在中國的學校里泛行動起來。另外,我聽到有與會者盛贊李校長的發言,也有與會者認為李校長的發言沒有涉及家庭教育,與會議似乎有些跑題,我寧願認為,家庭是更需要體驗式的教育,他的體驗式學校教育能給家庭教育的體驗教育提供諸多啟發和借鑒,這就夠了。)
上午的最後時間是宋少衛擔任主持人在俞敏洪與楊瀾之間的一場家庭教育對話。楊瀾的機智,俞敏洪的幽默給論壇營造了很好的氣氛,並以他們各自的親身經歷,在家庭教育方面給人們提供諸多深刻獨到的啟示。
下午的活動分為家校合力、心靈陪伴和專業指導三個平行論壇,筆者分身無術,只參加了第一分會場的論壇。在幾位發言和對話嘉賓當中,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香港城市大學副教授岳曉東的發言《青少年的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護理》值得關注。他的發言比較專業,關於心理咨詢工作者要「自信而不自戀,謙虛而不懦弱,頑強而不偏執,出色而不炫耀」的說法,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總體感言:論壇非常成功,意義重大,影響也必將會很深遠。在民間,也只有新東方擁有這樣的調動資源的能力,為中國教育做了一件大事。但我還是覺得,論壇舉辦了五屆,沒有一屆把中國教育的祖師爺孔子放到應有的位置上,不能不是一個很大的遺憾。這不僅是一個作為學生應當尊敬老師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孔子的文化生命當中,在中國的第一經典《論語》當中,有中國教育創新、中國文化創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資源,把《論語》讀活了,讀透徹了,你就開掘到了中國文化和中國教育之內在生命的源頭活水。非常可惜的是,關注中國文化和中國教育的人們,還遠遠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就家庭教育而言,孔子絕對可以說是中國家庭教育的祖師爺,中國也是世界上最重視家、最重視家庭關系的民族,在中國從事家庭教育,這份文化遺產是不可多得而又彌足珍貴的。
⑶ 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導語:家庭教育有直接與間接之分,直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與子女之間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實施的互動教育和訓練;間接的家庭教育指的是家庭環境、家庭氣氛、父母言行和子女成長產生的潛移默化和熏陶。
常見的家庭教育方法有哪些
家庭教育的方法很多,家長在對孩子教育時,可以採用各種方法。常見的家庭教育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潛移默化法。潛移默化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覺地受到感染、影響而發生了變化。家庭中的子女,從生下來就受到父母的感染,有很多言行,就是學父母的,這就是潛移默化發揮的作用。
(二)“不教而教”法。“不教而教,不學而學”,就是指子女從生下來就受到父母的言行所影響,長大後的言行性格就像父母一樣,雖然沒有教,沒有學,但他(她)言行性格習慣基本同父母一樣。這就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的效果。這種方法主要在幼兒園用得多。
(三)眼面傳遞法。父母在教育子女時不用其他的方式,只用眼神和面部表情的變化傳遞指令,使孩子服從指揮,終止當前的不正確行為,這種方法對孩子教育非常適用。
(四)言傳身教法。言傳身教是指用言語來傳授,用行動來示範。也指父母通過示範來教孩子,給孩子樹立榜樣,讓孩子從中受教育。
(五)營造環境法。父母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家庭環境。我國古代孟母三遷的故事,可以警醒大家,孟子家開始住在周圍都是墳地的地方,後又遷到集市附近,最後才遷到學校旁定居下來,使孟子成為偉大的思想家。《三字經》里就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處”的記載。
12種著名的家庭教育方法
1教導孩子解決問題
孩子的每一個進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
從學會系鞋帶到自己過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邁向更獨立的里程碑。當孩子發現他有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就能帶給他們快樂與成就感。當他遇到阻礙時,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無法拼好一塊拼圖時,你可有幾個步驟來幫助他:
(1)搞清楚他的問題。
(2)鼓勵他自己描述他的解決方式。
(3)幫助他找出解決問題的步驟。
(4)決定讓他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或提供一些幫助。
(5)確定他能獲得需要的協助。
2給孩子表演的舞台
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每個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賦,何不給他們機會表現一下?如果他們喜歡說故事,鼓勵他多說故事給你聽。如果他對數字很擅長,帶著他去逛街,讓他幫你挑選價格便宜的東西。當你能欣賞孩子的才能,並表現出你的'熱情時,孩子自然會更有自信心。
我們身邊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無慮的生活環境,他們需要大人陪伴他們去“經歷”他們的成長過程。
3鼓勵孩子多運動
運動讓孩子喜歡自己,並從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陪你的孩子玩球、騎腳踏車、游泳……,多運動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體能,也會讓他變得更開朗。保持動態生活可以適度紓解孩子的壓力與情緒,並且讓孩子喜歡自己,擁有較正面的身體形象,並從運動中發現樂趣與成就感。
4笑口常開
開懷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常和孩子說說笑話、一起編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開懷大笑,對你和孩子都有益處。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運動。
5有創意的贊美
當孩子表現很好時,不要只是說:“很好。”贊美要具體一些,說出細節,指出有哪些地方讓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現更好,例如,“你今天主動跟警衛伯伯說早安,真的很有禮貌。”
不過,贊美時也要注意,不要養成孩子錯誤的期待。有些父母會用禮物或金錢獎賞孩子,讓孩子把重點都放在可以獲得哪些報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為上。父母應該讓孩子自己發現,完成一件事情所帶來的滿足與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質報酬來獎賞他。
6確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飲食讓孩子身體健康、情緒穩定。
健康的飲食,不僅讓孩子身體健康,也能讓孩子的情緒較穩定。不論是正餐或點心,盡量遵循健康原則,例如:低脂、低糖、新鮮、均衡的飲食。
7激發孩子內在的藝術天份
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
雖然科學家已證實沒有所謂的“莫札特效應”,但是多讓孩子接觸音樂、美術、舞蹈等活動,依然可以豐富孩子的內心世界。專家發現,當孩子隨音樂舞動、或是拿著畫筆塗鴉,其實都是孩子抒發他內心世界、表達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歡畫畫、跳舞或彈奏音樂,也會對自己感到比較滿意。
8常常擁抱
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輕輕一個擁抱,傳達的是無限的關懷,是無聲的“我愛你”。研究發現,溫柔的撫觸擁抱,可以讓早產兒變得較健康、較活潑,情緒也較穩定。對於大人而言,擁抱也能讓人減輕壓力,撫平不安的情緒。
9用心聆聽
用心聆聽,會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
沒有什麼比用心聆聽更能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想要當個更好的傾聽者嗎?不要只用一隻耳朵聽,當孩子對你說話時,盡量停下你手邊正在做的事情,專心聽他講話。
要耐心聽孩子說完話,不要中途打斷、急著幫他表達或是要他快快把話說完,即使他所說的內容你已經聽過許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學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覺時,是最佳的傾聽時刻。
10放棄完美主義
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一些事情。
我們都期望孩子展現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時候太過急切糾正或改善他們的表現。例如,嫌棄他們沒把桌子擦乾凈,乾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糾正他們一定要把東西擺到一定位置。
事事要求完美,會減弱孩子的自信心與不怕犯錯的勇氣。下次當你忍不住想要參一腳,急著幫孩子把事情做的更好時,不妨先想想看:“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關嗎?”“想像10年之後,這件事還有這么嚴重嗎?”如果不是就放手讓孩子去做吧。
11給孩子隨性玩耍的時間,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有規則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隨性玩耍的時間。
美國兒童教育學者湯姆斯.阿姆斯壯認為,自由玩耍比有計劃性的活動,對學齡前的孩子來說更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將孩子的時間塞滿各種活動。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隨性玩耍的時間。
12教導孩子關心別人
即使很小的孩子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
快樂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與別人有某些有意義的連結,了解到他對別人的意義。要發展這種感覺,可以幫助孩子多與他人接觸。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舊玩具,和他一起捐給慈善團體,幫助無家可歸的孩子。也可以鼓勵孩子在學校參與一些義工活動。專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齡,都能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並養成喜歡助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