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九年義務教育發生什麼變化
擴展閱讀
什麼叫深情的歌詞 2024-11-28 20:35:22
如何教育孩子說書 2024-11-28 20:01:54

九年義務教育發生什麼變化

發布時間: 2024-03-05 11:48:01

⑴ 九年義務教育到底對人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九年義務教育對人的影響有較大影響的。1、九年義務教育能夠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九年義務教育能夠給學生更多關注,通過受教育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興趣,陶冶情操,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九年義務教育能夠讓學生懂得更多的道理,並且學習更多的知識,提高個人的科學文化素養。2、九年義務教育能夠有效地培養人才通過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塑造健全的人格。九年義務教育通過教育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在通過考試選拔進行人才培養,同時完善更多的教育制度,為鼓勵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內容,方便為以後的智能創造對接人才。通過教育,學生能夠遵守道德規范,謹記學校的辦學理念,發揮自己的優勢,實現個人的價值。能夠讓學生在個人與社會的統一中實現價值,能夠在努力和奉獻中創造價值,讓學生敢於創新,敢於挑戰,做對社會有用的人。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⑵ 九年義務教育如何實施更好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陸銘建議,逐步擴大12年教育的普及率,要適時修改相關法律,實施12年義務教育。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陳眾議認為,目前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已經不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不僅可以緩解小學和初中教學內卷問題,還可消釋「普職分流」政策帶來的沖擊。

據了解,我國推洞裂配廣九年義務教育,還是在1986年,距今已經27年。而近三十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據了解,陝西省從2016年秋季起全面實施13年免費教育,包括學前1年、小學初中9年和高中3年。2012年,內蒙古對高中階段的所有學生全面實施「兩免」政策(免學費和免費提供教科書),實現小學、初中和高中階段12年免費教育。西藏則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面實現15年免費教育,即學前3年、小學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全免費。

那麼,對義務教育,該怎麼樣好呢?

作為吃瓜群眾,我認為,不論實施什麼樣的義務教育,必須在提升內涵上下功夫。

一是學制更加科學。目前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是小學六年加初中三年,學前和高中教育沒有列入義務教育范圍。大家普遍看好西藏式,西藏則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面實現15年免費教育,即學前3年、小學6年、初中3年和高中3年全免費。這樣自然好,但要考慮到各地實際,如果學制更長更好,如果能再加四年本科19年免費教育更好。但要明白一個點,那就是義務教育的強制性,這是國家意志,你必須得完成學習,這是責任,更是義務。根據目前我們國家的實際情況,在本吃瓜群眾來說,學前3年,小學初中9年,這12年的義務教育更科學,到了高中和大學以上,根據孩子的心智特點,強制有些人學完高中,勉為其難。

二是機制更加靈活。體現在初升高階段,根據目前的孩子的心智特點,初升高就是個分水嶺,在鼓勵孩子繼續教育的同時,可以繼續延續目前的模式,有學習潛力的讀高中,有就業潛力的上各種專業學納指校,這樣更科學,如果要實施高中階段的義務教育,無論是職高教育還是高中教育,都應該在義務教育的范圍,不能厚此薄彼。義務教育的年制越長,對各級的財政壓力越大,對孩子的適應能力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對於有財力的地方,如果免費的學制更長,有些村和有些財力的企業,如果對員工的免費年限更長,則是廣大學生家長更歡迎的。這個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搞全國一條線,畢竟我們國家太大了,國情不同,省情不同,如果有些東西過快,未必是好事。

三是在辦學內涵要提升。要加大教育考核和評估制度,義務教育階段內,不但要實現相關法定費用減免,對大眾性、普惠性的費用,也適當提高補助和免費份額,無論是學習書本費、還是校服及交通等,能夠免費的應該加大免費份額,在義務教育學期內,讓孩子真正地不太用花家長的錢。免費是一部分,提高辦學質量更在首當其沖,讓每一個學源雀生都受到最均等的教育,努力縮短城鄉差和區域差,這需要有很長的路要走,並不是延長學制和減免學費能解決的。對於特殊教育等,更應該在義務教育的義中之題。

總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改革牽一發而動全身,但無論怎麼樣改革,我們都希望國家對教育的投入越來越多,我們的孩子和家長得到的實惠越來越多,至於怎麼實現,需要全國人民的努力,我們盼望能夠看到這一天早日實現。

⑶ 中國義務教育改革的變化

義務教育是國家統一實施的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義務教育質量事關億萬少年兒童健康成長,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

其實質是國家依照法律的規定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實施的一定年限的強制教育的制度。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和世俗性的基本特點。

民國時期的文盲率,一般認為是80%,比如毛主席1945年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提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新中國剛剛成立百業待興,但中央領導一步到位把義務教育年限達到發達國家的教育水平,體現了國家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堅定信念。[1]

2016年,全國共有義務教育階段普通小學17.8萬所、初中5.2萬所,小學在校生9913.0萬人,初中在校生4329.4萬人。[2]

2018年12月28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教育脫貧攻堅工作進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已覆蓋所有國家級貧困縣,讓3700萬名農村學生受益,營養健康狀況得到顯著改善[3]。

2019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以切實保障國家義務教育制度實施,糾正嚴重影響適齡兒童、少年成長發展的違法違規行為。[4]

中文名
義務教育
外文名
Compulsory ecation
特點
強制性、公益性、普及性
時限
九年
起源
德國
快速
導航
改革措施

義務教育名句

教育性質

法律法規

主要影響

實施案例

重要意義

主要政策

發展過程

新規定

改革意見
歷史沿革
義務教育起源於德國。宗教領袖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義務教育概念的人。改革勝利後,為使人們都有學習《聖經》的能力,路德頒布了義務教育法。1619年,德國魏瑪公國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的子女入學,這是最早的義務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國基本完善了義務教育法規。
工業革命後,義務教育發揮著使人們掌握工業知識的任務,義務教育的時間也由最早的3個月至6個月,發展到6年,直至9年。才符合當時科學發展水平和高度以及可以掌握當時工業製造的基本操作。
義務的含義包括父母與家庭有使學齡兒童就學的義務,國家有設校興學以使國民享受教育的義務,以及全社會有排除阻礙學齡兒童身心健全發展的種種不良影響的義務。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中,新教國家為推行宗教教育,提倡廣設教育。1619年,德意志魏瑪邦公布的學校法令規定,父母應送其6~12歲子女入學,否則政府得強迫其履行義務。此為義務教育的開端。英、法、美等資本主義國家大多在19世紀70年代後實行義務教育。

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兩免一補」
根據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有關統計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 ,已有近60個國家實施義務教育法。各國實施義務教育的年限長短,大體是由該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文化教育程度決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初期起臨時憲法作用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及以後正式頒行的國家憲法中,都明確規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指出,義務教育,即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為現代生產發展和現代生活所必需,是現代文明的一個標志。
清朝末年,歐美各國以及亞洲的日本大都普遺實行了義務教育。清政府某些官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後,便在20世紀初草擬清廷有關文件時使用了「義務教育」、「強迫教育」這樣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