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小孩搶玩具該如何教育
擴展閱讀
屏幕上的歌詞怎麼關閉 2024-09-20 05:58:13

小孩搶玩具該如何教育

發布時間: 2022-03-02 09:16:18

A. 小孩子搶玩具屢教不改,家長應該怎樣教育呢


3、思維上,引導孩子形成物權的意識

孩子搶別人的玩具可能是因為孩子並不知道私有和公有的含義。爸爸媽媽應該給孩子耐心講解一下有許多東西都是別人的私有財產,這些財產是歸別人所有的,搶的行為是侵犯別人權利的行為。

雖然孩子可能還是一知半解,但是爸爸媽媽應該堅持給孩子講這些私有和公有的概念,尤其是當孩子又搶了別人的玩具的時候。潛移默化中,孩子其實是可以慢慢明白私有的含義的,之後便很少再有搶別人玩具的行為了。

B. 孩子搶玩具怎麼教育

孩子們會通過這些活動慢慢學會如何跟別的小朋友相處。所謂「被欺負」,有時候只是我們大人的觀感,孩子的感覺可能並不是這樣。如果孩子本身並不介意玩具被別人拿去玩,家長無需太過緊張。反之,如果孩子表現得很不開心,就可以教育孩子關於物權的概念,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以及處理方式。
也許我是站著說話腰不疼,因為我兒子很少有「被欺負」,不過也會被大他好幾歲的孩子「欺負」。但我的看法:只要他沒受到實質上的傷害,我不會介入。我舉兩個毛毛頭「被欺負」的例子吧,一是,一日兩個分別5歲和7歲的男孩,把毛毛頭那群孩子的玩沙玩具拿走了,玩具的小主人、大主人均不過問,於是兩大孩玩得很高興,毛毛頭想參與,但只要他一伸手,那兩個男孩就會推開他或把玩具舉高、拿走,不準他碰。毛毛頭向我求助,我告訴他:「那不是媽媽的,媽媽也沒辦法,你自己去找哥哥吧!」毛毛頭跟著兩個哥哥求了半天,不行,他哭了,我抱著他、安慰著,他表示還想玩,我讓他自己再去跟哥哥說。就這樣反復近一小時,直到其中7歲的男孩離開(都中午回家吃飯了),毛毛頭才終於可以和另外一個小哥哥一起玩,但盡管如此,每一舉動還是處處受到限制。但我很開心,孩子終於經歷了他人生第一次挫折,並承受住了。小區內有幾個5、6歲的小男孩,毛毛頭喜歡跟著他們玩,但很明顯他們並不喜歡和弟弟玩,於是戲弄他,嚇唬他,甚至動手打他(我在邊上不敢太用力,毛毛頭也不介意)。我呢,靜靜地坐在邊,心裡痛著,但忍著,直到他們因見我不介意他們不善意的游戲而越來越過火時(用玩具打毛毛頭的褲檔處,還笑說打雞雞時),我才告訴他們:「弟弟喜歡你們,想跟你們一起玩,請你們不要傷害他,不可以這樣弄弟弟的。」
我想說的,一是有個善良的孩子是很值開心的,對外人可如此,以後對家人一定也很好;二是只要家庭給予了他充足的愛和支持(挫折不是大人刻意給予的),在外他能這樣從容的應對挫拆(忍讓與迴避是應對的一種辦法),他已經很棒了。
建議心痛的媽媽是不是可以這樣做:
1、孩子「被欺負」往往是因為顯得比較嬌弱。所以多點給寶寶煅練身體,如有一定年齡(4歲以上)可以送他學跆跆拳道,等他(她)強壯後,估計就有機會「支付賠償了」(開玩笑!)
2、平時充分尊重孩子的物權,當別人想拿孩子的玩具時,如果你孩子不意願,你應該告訴別人:玩具是某某的,請你在他同意後才拿(如果玩具是早教中心或幼兒園的,則說,是某某先拿到的,你要等候一下。)。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大人覺得面子過不去,強行讓自己的孩子讓,這會造成兩種後果,一種就是任何人拿他的玩具,他都給;另一種就是經常去搶別人的玩具。(如果孩子已經不會保護自己的玩具,建議由家長代說)
他想了很多方法:
例如:1、第二天偷偷從她書包里拿回來。
2、告訴老師,請老師幫忙(當天就做了)。
3、告訴班長,當天也做了,班長也出面找了(但因為那位同學提前走,未能獲得結果)。
4、讓我打電話給對方的家長,拿回來。

除了第一項需要指導以外,其他方法其實都可行的。而我發現他沒有一個方法是直接面對同學的,因為他說那個同學很兇,他不敢。我鼓勵他要勇敢正面面對問題,本來就是屬於你的東西,應該直接問對方拿回來,但表達上要比較平和,不要用拳頭解決。
第一個方法是不光明正大的,而且容易引起誤會。也鼓勵他在幫上多交朋友,人多力量大呀,不一定是以暴制暴,但至少太孤獨,還是容易受欺負的。
如果兩個小孩一樣大的情況,我一般讓他們自己解決,如果比我女兒還要小的,我就會制止,如果比我女兒大幾歲的,而對方又凶的話,我會徵求她的意見,是否願意給人玩,如果不願意,我會幫她拿回來,如果她同意,就讓人玩.
我有兩種處理方法:
第一,讓他們自己搶個夠,搶的到有的玩,搶不到沒的玩,只有玩其他。這是比較原始的方法。畢竟我們小時候這些過程都是經歷過的。
第二,家長出面教小孩子物物交換,你想玩別人的就用你不想玩的去交換,這是比較文明的做法,適合大點懂事的小孩子。我女兒和別人搶玩具的時候我會先由她自己去搶,小孩子之間的交往大人盡量少參與。哭也沒關系。

希望可以幫到您

C. 孩子搶玩具老師應該怎麼引導

教育他不可以搶,要商量一起玩,或者輪流排隊完,如果搶的話就要剝奪玩的權利。

D. 在公共場合孩子爭奪玩具該如何進行教育

對於公共場合爭奪玩具,應該先安撫孩子情緒再從玩具持有的道理進行教育。

發現孩子在公共場合爭奪玩具,最應該做是讓孩子放下玩具且緩解情緒,情緒激動的孩子根本聽不進自己任何的言語;然後從玩具的持有性來跟孩子溝通,並不是自己的玩具就從誰先拿到的玩,如果想玩就需要咨詢對方能否借一下,讓孩子有「玩具並非自己所有」的意思才可以讓孩子習慣在公共場合不隨便搶玩具。

E. 怎樣教育幼兒爭搶玩具

爭搶行為是在幼兒園內較為常見的一種不良行為,是幼兒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所選擇的維護自身利益或表達內心情感的行為方式。不同年齡段的幼兒爭搶的原因與目的雖然不盡相同,但並非都是負面的,正確地處理幼兒之間的爭搶行為不僅有助於幼兒心理的健康發展,而且能夠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對於其終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此圖片來源於網路)

【一】幼兒爭搶行為產生的原因分析

通過觀察幼兒在園生活、訪談多位任教老師,筆者發現,爭搶行為在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皆有發生,其產生的原因與幼兒的性格、心理特徵及所處的環境氛圍密切相關。

(一)為獲得物品

以獲得物品為目的爭搶行為包含兩種情況,其一是為滿足個人喜好而發生,其二則是由於物品數量不足造成。

小年齡段幼兒在喜歡某類物品時往往不顧及周圍人的感受而將其占為己有,導致爭搶行為。其主要原因在於該年齡段幼兒正處於自我意識萌芽階段,時常以自我為中心,且缺失同伴交往策略,無法意識到他人的觀點,也不會用恰當的語言進行溝通協商,唯有以爭搶的形式取得物品的所有權才能得到心理上的安慰。

當幼兒人數過多、材料投放不充足時,爭搶行為也極易發生。無論在游戲、運動還是學習活動中,一旦教師提供的活動材料不能滿足每個孩子的需求,便容易發生為獲得一件物品而產生的爭搶。有時發生爭搶並非孩子的主觀意願,而是為完成作品或游戲不得已為之。

(二)為表現自我

在集體教學活動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性子較急、表現欲較強、能力出眾的孩子在回答問題或承擔操作任務時也會發生爭搶,這在中大班年齡段的孩子中更為常見,其目的是引起成人的注意。孩子的表現欲是對自我價值的肯定和提升,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當教師對孩子的行為作出肯定時,孩子便會得到鼓勵,因此他們會通過「爭搶」的方式來獲得表現的機會、攢取「榮譽」,教師應當正確看待和處理幼兒的表現欲,在激發其學習興趣的同時引導其恰當的表達方式。

(三)為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也會發生爭搶?這一現象更多地發生在初期的小組合作中。中大班的孩子剛開始體驗以團隊的形式來完成任務,當組內的成員意見相左時便會產生意識上的爭搶。所謂「意識」上的爭搶,是指每個孩子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並希望他人也能支持和相信自己,採取自己的辦法,由此產生的矛盾若不能得到恰當的協調,不僅會影響組員間合作的默契度,而且也不利於孩子在交往過程中培養謙虛得體的良好品質。

(四)為模仿同伴

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認為模仿在個體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幼兒時期正處於成長階段,具有好奇心強、可塑性強、模仿性強等特點,例如「我也……」行為的發生正體現了其在語言上的模仿,而幼兒在行為動作上的模仿則表現得更多:當一名幼兒對某件東西產生興趣時,即使那件物品並非自己所喜愛的,其他幼兒也會受同伴的影響而發生心理變化並將其視若珍寶,由此引發大范圍的爭搶(都想得到該物品),正確引導幼兒的模仿行為則能有效避免不愉快的發生。

(五)為幫助他人

在中大班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教師會邀請孩子共同幫忙完成一些任務,其目的在於提高幼兒勞動能力,培養幼兒責任意識。例如在運動中請幼兒搬運器材,生活活動中做值日生,幫老師一起擺放桌椅、餐具等,幼兒總是很樂於參與這些活動,並為能夠幫助他人而感到開心。有時當幾名孩子都想搬運同一件物品時,爭搶就會在不經意間發生,這並非孩子有意為之,只是選擇的方法不恰當罷了。

【二】針對不同爭搶行為成因的處理方式——基於案例的分析

案例一:小班幼兒為獲得物品的爭搶

午飯後的自由活動時間,小1班的孩子們都玩起了自己家中帶來的玩具,軍軍看到玩具筐中思思帶來的電動娃娃,拿起就玩。思思看見了立刻跑過去抓回娃娃並大聲說:「這是我的!」軍軍說:「我先玩一會兒!」思思說:「不行!這是我帶來的你不可以玩!」……玩具在兩個孩子手中爭來奪去,教師不得不介入其中。

>>>>>>教師處理方法:

對玩具的擁有者可以有如下幾種引導語:

(1)你的玩具那麼有趣,想不想讓別的朋友也玩一玩,使他們也知道這玩具多好玩兒呀?(鼓勵幼兒大膽溝通。)

(2)你願意和你的好朋友一起玩一玩你的新玩具嗎?(激發幼兒分享意識。)

(3)如果你把自己的玩具給了別的朋友,他們以後也會把自己好玩的玩具給你呢!(引導孩子理解交換的意義。)

對玩具的爭奪者則可以這樣引導:

(1)這個玩具不是你的,你想玩應該怎麼說呢?(啟發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2)你拿走別人的玩具,別人沒玩具了怎麼辦?(引導孩子換位思考。)

(3)你可以等她玩好了再請她借給你玩哦!(提醒幼兒耐心等待。)

案例二:物品數量不足時導致爭搶

建構游戲時,教師提供了幾框積木供幼兒拼搭。亮亮想要搭一個生日蛋糕,但卻缺少了5根長條形積木做蠟燭,他見同桌的樂樂手裡有幾根長積木,不假思索地便拿了過來。樂樂緊抓積木不放,兩人吵了起來……

>>>>>>教師處理方法:

(1)提供更多材料供幼兒使用。

(2)鼓勵幼兒嘗試使用替代物。如用扁條形代替長條形積木來做蠟燭。

(3)引導幼兒共同合作完成拼搭。可以先問問樂樂在搭什麼,也可以讓亮亮邀請樂樂一起搭出蛋糕。

案例三:為表現自我引發的爭搶

在一次研究水的浮力的科學教育活動中,教師提出問題:「什麼東西放入水中會沉下去?」,不少孩子爭相回答,活動室內頓時一片吵鬧。當教師示意舉手回答時,孩子們都將手舉的高高的,有些孩子為了得到回答的機會甚至離開了座位,沖到了老師面前。

這樣的探索性話題無疑挑起了每個孩子的學習興趣,當發現自己能夠答出教師的問題時更是搶著想要表現。

>>>>>>教師處理方法:

保護幼兒表現欲的同時,引導幼兒尋找表達契機。

(1)幫助幼兒理解傾聽的意義。可以對孩子說:也許有些答案是你們不知道的,讓我們一起聽聽別人的答案吧!

(2)贊揚孩子積極表現的行為,安慰孩子:「不要著急,下一個就請你來回答!」盡可能給每個舉手的孩子均等的表現機會。

案例四:為解決問題產生的爭搶

大1班裡,孩子們正在比賽小組合作拼圖,洋洋想先拼好了再貼在底板上,而丁丁則拿起一塊就貼上去,洋洋不得不一邊把已經貼上的撕下來,一邊跟丁丁說按自己的方法來,結果2分鍾過去了,這一組一塊拼圖也沒有完成。

>>>>>>教師處理方法:

(1)緩解幼兒焦急心理,鼓勵幼兒取長補短。可以請幼兒先思考哪種方式更快。

(2)引導幼兒分工合作,支持幼兒嘗試錯誤。對於不服氣的幼兒,可以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實驗,幫助幼兒感受合作能夠提高工作的速度和效率。

案例五:模仿同伴行為導致爭搶

區域活動中投放了一種新的材料,在游戲時許多孩子都爭搶著想要嘗試,有些平時不太喜歡此類游戲的孩子也擠在其中。

>>>>>>教師處理方法:

(1)尋找一個沒有爭搶的孩子作為榜樣,引導其他孩子向其學習。

(2)請孩子自己分析模仿的動機,讓孩子理解自己真正的心意和需求。

案例六:幫助他人引發爭搶

運動時老師請孩子們自己搬一塊軟墊,結果6個孩子一起沖向軟墊,原本並不重的墊子卻因為幾個孩子往不同的方向拉扯而停滯在原地無法向前挪動。

>>>>>>教師處理方法:

既不能磨滅了孩子助人為樂的良好品質和愛勞動的積極心理,也要使孩子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1)讓孩子在應當做值日生的那天完成工作,遵守值日的規則。

(2)對於更大的孩子而言,可以引導他們在幫忙前略微思考下如何分工才能既輕松又高效。例如兩個人就能搬運的軟墊不需要5、6個人一起搬,也就不會有爭搶發生。

由此可見,一般情況下產生的爭搶行為應當得到制止和調整,而有些特殊情況下產生的爭搶則有助於促進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習得,如為解決問題、表現自我、幫助他人時產生的爭搶完全是「事出有因」,教師可以藉此機會幫助幼兒掌握更適宜的行為方式。因此,對於不同前提背景下產生的爭搶行為,教師切莫一概而論,必須從幼兒個體出發,了解事件始末,選擇合理的處理方法加以解決,從而提高幼兒的同伴交往能力,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F. 兩歲孩子被其他孩子搶玩具怎麼教育

孩子們會通過這些活動慢慢學會如何跟別的小朋友相處。所謂「被欺負」,有時候只是我們大人的觀感,孩子的感覺可能並不是這樣。如果孩子本身並不介意玩具被別人拿去玩,家長無需太過緊張。反之,如果孩子表現得很不開心,就可以教育孩子關於物權的概念,分清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別人的,以及處理方式。 也許我是站著說話腰不疼,因為我兒子很少有「被欺負」,不過也會被大他好幾歲的孩子「欺負」。但我的看法: 只要他沒受到實質上的傷害,我不會介入。我舉兩個毛毛頭「被欺負」的例子吧,一是, 一日兩個分別5歲和7歲的男孩,把毛毛頭那群孩子的玩沙玩具拿走了,玩具的小主人、大主人均不過問,於是兩大孩玩得很高興,毛毛頭想參與,但只要他一伸手,那兩個男孩就會推開他或把玩具舉高、拿走,不準他碰。毛毛頭向我求助,我告訴他:「那不是媽媽的,媽媽也沒辦法,你自己去找哥哥吧!」毛毛頭跟著兩個哥哥求了半天,不行,他哭了,我抱著他、安慰著,他表示還想玩,我讓他自己再去跟哥哥說。就這樣反復近一小時,直到其中7歲的男孩離開(都中午回家吃飯了),毛毛頭才終於可以和另外一個小哥哥一起玩,但盡管如此,每一舉動還是處處受到限制。但我很開心,孩子終於經歷了他人生第一次挫折,並承受住了。 小區內有幾個5、6歲的小男孩,毛毛頭喜歡跟著他們玩,但很明顯他們並不喜歡和弟弟玩,於是戲弄他,嚇唬他,甚至動手打他(我在邊上不敢太用力,毛毛頭也不介意)。我呢,靜靜地坐在邊,心裡痛著,但忍著,直到他們因見我不介意他們不善意的游戲而越來越過火時(用玩具打毛毛頭的褲檔處,還笑說打雞雞時),我才告訴他們:「弟弟喜歡你們,想跟你們一起玩,請你們不要傷害他,不可以這樣弄弟弟的。」 我想說的,一是有個善良的孩子是很值開心的,對外人可如此,以後對家人一定也很好;二是只要家庭給予了他充足的愛和支持(挫折不是大人刻意給予的),在外他能這樣從容的應對挫拆(忍讓與迴避是應對的一種辦法),他已經很棒了。 建議心痛的媽媽是不是可以這樣做: 1、孩子「被欺負」往往是因為顯得比較嬌弱。所以多點給寶寶煅練身體,如有一定年齡(4歲以上)可以送他學跆跆拳道,等他(她)強壯後,估計就有機會「支付賠償了」(開玩笑!) 2、平時充分尊重孩子的物權,當別人想拿孩子的玩具時,如果你孩子不意願,你應該告訴別人:玩具是某某的,請你在他同意後才拿(如果玩具是早教中心或幼兒園的,則說,是某某先拿到的,你要等候一下。)。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大人覺得面子過不去,強行讓自己的孩子讓,這會造成兩種後果,一種就是任何人拿他的玩具,他都給;另一種就是經常去搶別人的玩具。(如果孩子已經不會保護自己的玩具,建議由家長代說) 他想了很多方法:例如: 1、第二天偷偷從她書包里拿回來。 2、告訴老師,請老師幫忙(當天就做了)。 3、告訴班長,當天也做了,班長也出面找了(但因為那位同學提前走,未能獲得結果)。 4、讓我打電話給對方的家長,拿回來。 除了第一項需要指導以外,其他方法其實都可行的。而我發現他沒有一個方法是直接面對同學的,因為他說那個同學很兇,他不敢。我鼓勵他要勇敢正面面對問題,本來就是屬於你的東西,應該直接問對方拿回來,但表達上要比較平和,不要用拳頭解決。 第一個方法是不光明正大的,而且容易引起誤會。也鼓勵他在幫上多交朋友,人多力量大呀,不一定是以暴制暴,但至少太孤獨,還是容易受欺負的。 如果兩個小孩一樣大的情況,我一般讓他們自己解決,如果比我女兒還要小的,我就會制止,如果比我女兒大幾歲的,而對方又凶的話,我會徵求她的意見,是否願意給人玩,如果不願意,我會幫她拿回來,如果她同意,就讓人玩. 我有兩種處理方法:第 一,讓他們自己搶個夠,搶的到有的玩,搶不到沒的玩,只有玩其他。這是比較原始的方法。畢竟我們小時候這些過程都是經歷過的。第 二,家長出面教小孩子物物交換,你想玩別人的就用你不想玩的去交換,這是比較文明的做法,適合大點懂事的小孩子。我女兒和別人搶玩具的時候我會先由她自己去搶,小孩子之間的交往大人盡量少參與。哭也沒關系。

G. 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應該怎麼教育

我們家孩子2歲多時開始有「物權」的概念。

培育傑出的行為習慣。為了防止孩子搶玩具,孩子在想玩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時,家長可以正確的引導孩子,爭奪別人的贊同再去玩,這樣既讓孩子知道對與錯,還培育傑出的行為習慣。


H. 在幼兒園小朋友搶玩具要怎麼引導

1、搶玩具的危害

玩具是游戲的工具,游戲離不開玩具。從孩子登台亮相起,就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但由於其年齡尚小,分不清玩具是屬於自己的還是夥伴的,只想拿到手就玩,難免就會出現爭搶玩具的情況,甚至達到如果爭不到就大哭或大聲吵鬧的程度。如果不正確引導,見玩具就爭搶,時間一長,見東西就搶,就出手傷害同伴,家長如果不能正確的認識到這一問題,將會導致孩子自己自私自利的思想、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2、幫助孩子形成物權意識

該如何看待這一問題呢?依我之見,孩子家長應學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明白哪些東西是屬於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屬於別人的,屬於別人的,沒有經別人的允許,不要隨意去碰,不是只要見到玩具都要想去拿,都要想去玩,讓孩子自小就對物權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和正確的意識,並意識到要愛護自己的東西,懂得維護正當的權利,有「尊重他人物品所有權」的概念。不然的話,聽之任之,將不利於孩子優良品格的培養和性格的發展。

3、引導孩子學會分享

如果別人的孩子手中有玩具,而自己孩子沒有這樣的玩具,小孩子又希望能夠得到,哪該怎麼辦?首先應該和孩子進行正確的溝通,說服孩子將自己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說清楚只有將自己的玩具和其他孩子一起分享,還能夠得到其他孩子的玩具來玩。慢慢的孩子就懂事了,懂得了分享的重要性,如同手中的一個蘋果或者其他的食物,家長都要引導孩子分享跟他人一樣。只有學會分享,才能夠學會尊重,學會合作。懂得和他人協商,才能夠逐步懂得基本的游戲規則和規矩,學會有禮貌。

4、弄清楚「偷」、「搶」和「借」的區別

由於孩子年齡還小,早上起不來弄清楚「偷」、「搶」和「借」的概念。但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行為,正確進行引導,讓其明白哪些是屬於不當行為。教育孩子不可以偷拿或搶他人的物品時,要讓他明白「偷」、「搶」錯誤的行為和做法,需要對這種行為負責,經歷多次說服教育仍然沒有效果,家長可以給孩子適量、適當的懲罰,讓其有過對和錯的概念。對於孩子借了別人的東西,應該要求及時歸還,並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及時的鼓勵和表揚。

最後,我想通過效果良好、氣氛融洽的家長與子女的對話,採取一些親子活動的方式,增強溝通,注意培養孩子健康的品質和性格,一定能使子女很快健康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