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三歲寶寶應該怎麼教育
擴展閱讀
dc小丑哪個最經典 2025-01-21 15:25:26
地基基礎部分包括哪些 2025-01-21 15:21:08

三歲寶寶應該怎麼教育

發布時間: 2024-02-26 23:37:51

㈠ 孩子已經到3歲了,這個時期的孩子需要進行哪些教育

生活自理

這個階段的孩子應該教會他基本的生活自理,如穿衣脫褲,幫忙打掃房間等。我每個周末,都會固定帶他打掃房間,和我一起做水果沙拉、香蕉奶昔等,多讓他做家務,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既能培養他的自理能力,還能增強他的責任感。

情緒管理

這時期的孩子多少會有點叛逆,遇到不如意的事很容易暴跳如雷。情緒管理在這個階段非常重要。我給孩子買了很多情緒管理類的繪本,如《情緒小怪獸》等,讓孩子學會認知情緒,表達情緒。這樣孩子在情緒來臨時,懂得如何表達,家長也能更好的應對。

操作能力的高低,往往決定寶寶將來學習種技能的快慢、准確性與牢固程度以及能夠到達的水平,所以可以經常讓孩子參與這個游戲。毛球難度通關,可以加大難度,換去圓潤的硬物等。讓孩子在游戲中不知不覺就掌握了這項技能。

藝術培養和閱讀培養

這個藝術概念相對比較難,除非家長是專業這塊的。不過我們可以和孩子一起聽聽一些些歌曲,孩子聽歌曲中下意識的晃動身體,也可以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閱讀相對比較簡單,就是給孩子讀取繪本,多讀幾遍後,孩子可以看出圖畫知道這個故事,加深故事理解度

家庭教育不是說什麼年齡必須開始的,應該是從孩子一出生就要有意識的教育孩子。希望能幫到你。

㈡ 如何正確教育3歲小孩的方法

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是既要嚴格,又要溫柔,老是對孩子大吼,影響孩子大腦發育。對於三歲的小孩子,怎麼教育才是好的呢?下面就是我給大家整理的正確教育3歲小孩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正確教育3歲小孩的方法
1、家長要給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3歲了,模仿能力很強,這時,家長想教育好孩子,需要從自身做起,比如吃飯不看電視、不多說話,早睡早起等,孩子看到家長的做法,也會跟著學習。

2、 多讓孩子參與實踐

3歲的孩子動手能力很強,在教育孩子時,要多讓孩子參與實踐,比如讓孩子自己拿碗筷、搬凳子等,要讓孩子體驗到動手的樂趣。但是一些危險的事情,比如拿熱水杯等就要小心了,大人必須幫忙。

3、多通過游戲教育孩子

3歲左右的孩子非常喜歡游戲,通過游戲教育孩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別適合那些不喜歡被管教的孩子,通過比如模擬廚房等游戲,讓孩子學會做家務等。

4、把握一切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

父母要經常對孩子說:人的很多願望是無法實現的,有的時候,我們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當孩子放棄了自己不合理的要求時,父母應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的心理產生一種愉快感,促使他產生更多的積極行為。
3歲寶寶教育方法
1、三歲寶寶智育的培養

早期智力教育要開發孩子的智力,發展他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及想像力,還有口語表達能力。為以後的教育奠定基礎。要培養孩子的智力、學習習慣及興趣,千萬不可以將認識了多少字,學了多少算術作為智力高低的評判標准。

2、三歲寶寶德育的培養

指對孩子的品德教育,有三種因素,品德認識、情感及行為。孩子此時對事物認識水平低,只能理解直接、簡單的事物。孩子模仿性強,如不主動教育,會學會很多不良行為。所以,品德教育要細致把內容滲透入生活中。

3、三歲寶寶美育的培養

指對孩子的審美教育。很多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可以讓人產生美感,孩子的審美教育要培養有意識體驗美、教初步技巧,表現美感。藝術形式可以引起孩子的注意及興趣,歌曲、樂曲、舞蹈、詩歌、美工及文學作品等可以。
教育三歲小孩的注意事項
給孩子自己學習的機會

一歲半到三歲的小孩不停地在跑跳,攀爬,詢問,不停地找各種感官刺激。這時如果你限制他的自由探究,他就會反抗。當他要發展的獨立性受到阻礙的時候,他就會不開心,外在表現就會是我們常說的“terrible two可怕的兩歲”。這個時候如果能提供孩子更多學習的機會,以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和競爭力,比如有很多可幫助學習的資料玩弄,有很多機會練習語言,他們就不會把果皮往天花板上扔,也不會故意把垃圾桶弄倒了。他們仍然需要和以前一樣,多接觸事物,以便經由刺激,向腦子里多輸入資料。他的視、聽、嗅、味、觸等感官接觸越多,將來就會越聰明。

幫助幼兒學習語言

這個年齡的小孩不乖或吵鬧,多是因為無力使用語言來向父母表達他們的需要。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環境中教會他們描述的詞語。比如說穿衣服的時候可以說明每一件為他穿上的衣服,這是白背心,藍短褲,粉紅外套,當他了解與會說之後,你可以讓她自己選擇穿衣。總的原則就是把日常生活會碰到的所有物品都解釋給小孩子聽,不要簡單地用這個,那個來代替。除了描述物品的詞語,還有表達情緒的詞語。什麼樣的情況下是開心,高興,教他們能夠描述自己的情緒。如果孩子在這樣鍛煉下聽和說的能力都很強,父母就可以說明一些安全守則,解釋一些規矩,就不用動手打他們來樹立規矩了。

兩三歲的孩子,對語言都有敏感性,所以他們對有聲韻的兒歌,新詩、古典的詩詞等,也很有興趣。跟他們多念幾遍就能輕松背誦唐詩了。

幼兒在語言敏感期的時候對於學習第二或第三外語也是非常容易的。假設一個孩子在家裡說一種語言,在學校里學第二種語言,在另一個補習班裡學第三種語言,這個時候孩子根本不知道他在同時學習三種語言,他只知道在某一種情況下,對老師說某一句話用一種方式,對另一個對象,這句話必須用另一種方式說出。而且這種語言隨時調整的能力,在腦子里不但不會攪混,而且非常自然有效。所以這個時候教小孩子外語的話,不用通過翻譯的方法,而是直接用外語教他們外語。

要讓幼兒了解因果關系

在孩子一歲半的時候,正是教他所做的動作或行為,與發生的各種結果之間關系的時候。小孩正應學習了解,他如果怎樣做,就會產生怎樣的結果。有一天我就把這個教導運用到我家娃身上。小姑娘看我用刀切橙子就非要來拿刀,我就說,“這個刀是只有大人才可以用的,小朋友要去用樓下的玩具刀,如果你用真刀,你的手就會被打,因為真刀危險,劃到你的手會痛”。說完我就把刀放在桌子上,我們繼續吃劃好的橙子。小姑娘肯定第一時間會去拿真刀嘛,說看一下,然後就被我打了一下手,刀繼續放到桌子上。然後她不死心地說,我拿給外婆,想繼續去拿刀,手一碰到刀就又被打了一下,然後刀繼續放在那裡。又試了幾次接連被打之後終於放棄了,去樓下拿了自己的玩具刀來玩,口裡念念有詞道“真刀不可以”。整個過程我都保持微笑狀,也不高聲喝斥,保持正常語速跟她講行為的後果。後來那把刀還是一直安靜地躺在那裡,她也不再去碰了。這種年齡的小孩,一定要教他學會服從,而且某些情況下必須絕對服從。小孩子對大人說的“不可以”,必須明白其意義並要服從。

尊重孩子的堅持

為什麼小孩一個故事聽了七八遍還不生厭?因為他要聽結果是不是跟以前一樣。為什麼小孩吃飯時總是用他專用的碗盤?為什麼睡覺時一定要把洋娃娃擺在枕頭邊?他要看看明天這些東西有沒有變化。為什麼他總是畫一樣的圖形?總是重復某個東西的名字?因為他要記熟練好。科學家在實驗室常會反復做實驗,目的是要證明他想出的一個理論是否正確。小孩也是一樣,他要由自己想出的主意中得到結論,因此常常動手去摸弄,常常把一些東西固定成某個模式。他這些動作,雖然自己還不能說明,但是也非常合乎科學的道理。所以家有一歲半到三歲小孩的家長最好有些耐心,尊重他們的堅持,讓他們的小腦袋多存儲些刺激,對他們以後的學習興趣是很有幫助的。

教幼兒做事的程序

兩三歲的小孩,都開始渴望有能力掌握自己生活中的一切事物。如果父母肯花時間,教他們多種工作的技巧,孩子們常會很高興地學,學會後也會覺得很滿足。很多父母不知道或不願意去想,怎樣教或教孩子做什麼,其實例如洗手、系鞋帶、扣扣子、擺桌子等,都可以教孩子做。大人認為再簡單的事情,教小孩子做的時候,也要分成許多步驟,慢慢地示範給小孩看。用把動作分解的方法,可以教兩三歲小孩幫忙做很多家事工作,如擦拭桌面、剝豆角、洗塑料餐具、整理書報等。這些事情他如果會做後,會感到非常滿足。最重要的一點,你要注意到,教導孩子學習這些技巧,是因為他學會後,能夠變得更加獨立自主,能夠得到快樂。所以當他擦拭傢具,洗塑料餐具時,要做多久隨他意,不必加以干涉。另外就是孩子不想學或尚沒有能力去學做的事情,也不可勉強他去學,完全隨著他的興趣。看他對什麼感興趣就順著教他。

讓幼兒在游戲中學習

一歲半到三歲的小孩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玩的,教育學家也是提倡在玩中學習。書中有指出十類的玩具是對孩子的學習有幫助的,僅供參考吧

1. 有腳架的大型放大鏡。大型的沙漏。

2. 成套的積木、碗盤和水桶等。可接球的小型籃球筐。

3. 一套原木製的建築積木,包括有正方形、長方形、各種三角形、圓形、半圓形和柱子等圖形。

4. 手電筒、時鍾板、各種可為娃娃設計組合的衣服、帽子等。

5. 只能在框子里移動的拼圖板、魔術方塊等。

6. 室內的連台階的滑梯、各種臉譜、大塊磁鐵等。

7. 簡單的節奏樂器,像小鼓、鈴鼓、小木琴等。

8. 可拆卸組合的車輛和玩具、可組合的房屋。

9. 各種活動拼圖版。簡單的地圖拼圖版。

10. 小孩可以操作的簡單錄音機。帶動物的農場模型等。

猜你喜歡:

1. 老師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是什麼

2. 家長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3. 教育孩子的正確方式是什麼

4. 家長教育孩子正確方法有哪些

5. 教育孩子的基本方法是什麼

㈢ 寶寶3歲了 早教怎麼進行

3歲以前的孩子的學習都是在游戲中進行的。所以對寶寶最好的教育是多和孩子進行游戲,多進行親子互動。父母是寶寶最好的老師,而且父母的言行對孩子都有很大的影響,所以你希望孩子怎麼樣,你自己也應該怎麼樣。如果你希望孩子懂禮貌,那你也應該懂禮貌;你希望孩子愛學習,那你也要每天學習。

㈣ 三歲孩子應該怎麼教育

一、獎正毀懲教育

不要一味的迎合孩子的需求,他說什麼就是什麼。

二、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父母不要任何事情都幫孩子做決定,其實孩子三歲的時候已經有一定的主見了。在一些小事情舉慶備上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商量來進行。

三、培養孩子的同情心和愛心

父母可以多差數帶孩子去做一些有愛心的事情或者一些公益活動,或者養一些小動物,試著跟小動物相處。

四、跟孩子讀繪本

晚上睡覺之前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家長可以扮演裡面的角色。然後培養跟孩子的一個親密情感。

五、帶孩子見世面

這里的世面就是多帶孩子出門.讓孩子不怯生,多跟一些同齡人交流,多接觸一些外面的世界。

㈤ 三歲多的寶寶怎麼教育

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沒有一種方法是適用於所有孩子的,所謂因材施教,要根據孩子的性格來制定教育方法。以下是我認為比較通用的建議: 1.最重要的是家長的言傳身教,孩子的行為很多都是父母那的反映。家長的品行端正,耳濡目染出來的孩子肯定是端正的。 2.正向的鼓勵要好於管教。好孩子都是誇出來的,要讓孩子對他做的事情感到有成就感,這樣能有利於培養他的自信。 3.要勇於管教,及時管教。對於孩子不好的行為要及時糾正。糾正絕對不是帶著情緒去打罵孩子。而是給他定規矩,講究原則,讓他知道什麼不該做,做了有什麼後果。管教他不是為他不犯錯誤,而是讓他知道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責任。

㈥ 三歲幼兒該如何教育

導語:生活中,兩三歲的寶寶經常一邊玩一邊自言自語,這正是他的“計算機”處在運算的過程中――通過模仿語音進行思維,學習表達語言的具體表現。有了這段自言自語的學習過程,幼兒慢慢消化吸收“鸚鵡學舌”來的語言,大腦的思維真正把語音的外殼與語義結合起來,他的語言能力就會發生質的飛躍。

三歲幼兒該如何教育

三歲寶寶教育之需注重情商的培養

1、提升寶寶與人溝通的能力

對於孩子的情商培養,爸爸媽媽們需要注重培養寶寶的交際能力。其實寶寶最好的溝通對象就是自己的爸爸媽媽。父母需要抓住與寶寶相處的機會,選擇合適的話題,與寶寶進行溝通。父母多問孩子一些幼兒園中發生的事情,還可以詢問寶寶與其他小朋友之間的感情。這些小小的問題,都是啟發孩子情商的關鍵,還可以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2、訓練孩子的愛心以及同情心

人之初,性本善。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父母需要進行適當的引導,讓寶寶了解在生活中需要保持一顆善良的心以及一顆同情心。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藉助關愛小動物等方式,培養孩子的愛心。

三歲寶寶教育之需注重智商的培養

1、利用故事訓練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

當孩子處於三歲的時候,寶寶已經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我們得注重對於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最可靠的方式就是利用講故事的方式進行。爸爸媽媽們可以選擇一些淺顯易懂以及短小的故事。這些故事需要有一定的教育意義。爸爸媽媽可以為孩子講解故事,之後讓寶寶聽了之後用自己的話復述出來。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用簡單的話陳述。這也是訓練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式。爸爸媽媽們要注重故事的選擇,具有教育性以及簡單易懂是非常關鍵的。

2、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訓練寶寶應變能力

對於寶寶的智力發育,我們得注重生活經驗的培養。智力是能力的一種,我們想要提高寶寶的智力,還得提高寶寶的實踐能力。不過,孩子還很小,難以有實際的鍛煉機會。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選擇角色扮演的方式訓練孩子的應變能力。我們可以為寶寶營造一個模擬性的情境,比如醫生救人或者是警察指揮交通或者是扮演賣家和買家的角色。模擬生活中的情境,鍛煉寶寶的實踐能力,增加寶寶的社會經驗。

3、抓住機會為寶寶普及知識

生活中處處都存在值得傳授給寶寶的因素。對於三歲的小孩來說,他們的知識層面還非常的淺顯,對於生活以及這個世界的認識非常的少。為了增加寶寶的知識層面,提升寶寶的智力。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為寶寶講解生活中的一些小常識。比如,我們和寶寶逛街的時候,可以為寶寶講解路上的紅綠燈的常識。

三歲前該怎樣教育好小孩

1、學習生存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徵培養其基本的生活、生存等方面的能力,使孩子有一些生活常識,如熱了知道脫衣服,電是不能去碰的等。一般來說,3歲以前的孩子主要是培養其行動思維,學什麼做什麼,如吃喝、坐卧、行走等,注重活動實踐能力。

2、學習分享、合作與競爭

孩子由於正處於自我意識的形成期,容易表現出自我中心的特點。通過與同齡夥伴的交往,通過家長的教育與指導,培養孩子學習現代社會對人素質的基本要求:分享、合作與競爭,塑造孩子健康的個性,為孩子的社會化奠定良好的基礎。

大量的科學研究表明,2~4歲是幼兒學習語言、培養語言能力的關鍵期,錯過了這個關鍵期,就會在其心理上造成某種缺陷,甚至終身無法挽回。我們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當已經長大的“狼孩”回到人間,盡管人們為他的康復花了很大功夫,也無法徹底恢復他的語言和人性。所以,抓住和把握幼兒學習語言的關鍵期相當重要。

3、語言與思維關系密切

通俗地說,語言現象類似於計算機,是一個完整的信息輸入、處理和輸出的過程。當人“聽”的時候,語言是以聲音的形式進入你的聽覺器官(耳朵),即輸入的第一信號。只有當第一信號經過消化處理,變為第二信號刺激大腦的聽覺語言中樞,才會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語言。之後,我們才能在大腦思維的'基礎上,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通過發音器官(喉嚨和嘴)“說”出來。這一整套的程序說明:語言和思維是相互依存,處在一個不斷運行調整的過程中,就像計算機要獲得數據需要不停地運算。

三歲幼兒該如何教育

智商方面:

1.早期閱讀: 每天和他一起看一篇故事,用家裡的大狗考利或者再去買一些以圖片為主的故事書。故事要短小精悍,講故事的時候注意加入一些形容詞或者成語,豐富他的語言能力。給他講故事的同時要求他復述,或者讓他自己看著畫面編故事。無論他編的是什麼,都要鼓勵他說下去,剛開始時可以幫助他一起編。

2.角色扮演游戲:和他一起玩看醫生,來客人了,去家樂福購物,警察叔叔抓壞蛋等游戲,自己編一下游戲內容,稍微豐富一點。你和寶寶一人扮演一個角色,如看醫生的游戲,一個扮醫生,一個扮病人。平時教他注意觀察所扮演的這些角色。

3.增加知識面:可以通過在路上看到的任何事物來增加他的知識面,如各種動植物和建築的名字,各種商店的用處,以及看著天空給他講一些天文學方面的知識。

4.配合幼兒園的課程,復習學過的兒歌,唐詩和英文單詞。

情商方面:

5.品質的培養:每天抽一定時間和他聊天,讓他講講幼兒園的生活,然後灌輸一些好的品德。也可以通過讀故事的方式灌輸,一個故事講完後用簡單的話總結這個故事所體現的那些好的品質。不斷重復,加強印象。

6.愛心和同情心的培養:利用一切機會灌輸他必須具備愛心,知道關心別人,同情弱者。這點你可以看寶寶主頁上的一篇成長日記“愛心的培養”。比如小郭問我要衣服的時候講了那個孩子的故事,他只有一歲,媽媽不要他了,自己走掉了,我就把這個孩子的故事告訴了他,讓他自己去把那包衣服給小郭。平時在路上看見乞丐也可以對他說說他們很可憐之類的話。還可以要他愛護動物和植物。

7.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提供機會讓他決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服給他兩件衣服,讓他自己選擇喜歡的;出去玩可以讓他選擇玩的地方。平時他要自己做事情,盡量不要拒絕,如果要拒絕,需要告訴他原因,並對他的這種熱情給予肯定。

8.以贊賞教育為主,多表揚,多鼓勵。不要打孩子,那是最傷害孩子心靈的。不要講粗話,注意以身作則。

三歲幼兒該如何教育

1. 讓寶寶聆聽周圍的聲音

正常的寶寶,出生後便能聆聽周圍的一切聲音:在房間里掛一個風鈴,讓寶寶聽聽風鈴發出悅耳的聲音;聽聽廚房裡放水的聲音,鍋碗瓢盆碰撞發出的聲音;聽聽大自然的風聲、雨聲;聽聽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等說話的聲音;或給寶寶聽不同樂器的聲音,如口琴、笛子、電子琴等;或多放一些優美的古典音樂給寶寶聽。

2. 教寶寶製造好聽的聲音

當寶寶6、7個月能坐立時,可以教寶寶製造各種好聽的聲音。如用小木棒敲擊翻過來的桶、鍋、盆、陶器等各種能敲出好聽聲音的物品;將小石頭放入廢棄的塑料瓶中,讓寶寶搖一搖,聽聽會發出什麼聲音;給寶寶一個塑料袋,讓他隨意地揉、扯、甩,聽聽是什麼聲音;有條件的,媽媽也可以敲打真正不同的樂器,經常這樣訓練,可以增強寶寶的節奏感。

3. 和寶寶一起做有節奏感的游戲

用撥浪鼓、鈴鼓打出有節奏的聲音讓寶寶聽,然後讓寶寶自己拿著敲打;讓寶寶坐在媽媽的腿上,一邊給念有節奏的兒歌,一邊使寶寶身體跟著節奏振動;讓寶寶做各種模仿動作,如打鼓、吹喇叭,或學兔子跳、小鳥飛等。

4. 經常播放好聽的經典名曲

3歲前寶寶的聽覺能力是最為敏感的,也是訓練其音感的最佳時期,因此,從寶寶出生起,媽媽就可以給寶寶唱搖籃曲,或經常播放一些優美的、好聽的經典名曲。如莫扎特、肖邦、舒伯特等偉大音樂家的作品,聽熟後要經常進行更換,寶寶在多次反復的聽唱中,產生熟悉的感覺,從而體會到樂曲中的節拍、音調及強弱,這樣寶寶的聽力也會有所提高,有助於寶寶的語言學習、增進記憶力、模仿力和專注力。

㈦ 3歲小孩應該教什麼

孩子長到3歲,已經學會了許多本領。如能自如地獨立行走;能自己洗手、進食、進行游戲;能用言語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等等。美國一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智力發展和17歲成熟期的智力水平相比,4歲時已獲得50%,3~4歲兒童,已具備了人所具有的各種基本特徵和「本領」,但這些本領的獲得,是和成人的引導幫助有很大關系...的。那麼,對3~4歲的幼兒應當進行哪些家庭教育呢? 3歲左右是掌握口頭語言的關鍵年齡。家長一定要重視對兒童的語言引導,這對孩子的智力發展至關重要。3~4歲的孩子能掌握本民族語言的全語音,會說1000~1500個詞,會說合乎語法規則的簡單句子。但由於對詞之間的關系掌握不好,常出現用「個」代替其它量詞的現象,如說「一個雞」「一個馬」等。為了引導孩子正確選用詞彙,可以和他做一些填詞練習,如「我家有一(只)貓,」,「我騎著一(匹)馬」等等。 3~4歲孩子說話不連貫,有時要靠手勢和表情幫助,可以通過看圖說話的兒童教材,幫助他學會連貫地敘述,正確地表達。 教3~4歲孩子認字,必須有耐心,從最基本的常用字開始。比如首先學習數字及筆劃簡單的名、動詞。 在認數方面,3~4歲的孩子應學會從1數到10,手口一致地數由1~10的實物。另外還應教會孩子認識簡單的幾何圖形,如方形、圓形、三角形,會比較生活中兩個物體的大小、長短。 3~4歲的孩子應掌握一定的常識。如能說出家裡有什麼人,知道尊敬父母,對人禮貌,認識自己的幼兒園,習慣過集體生活;認識常接觸的日常生活用具,常見的交通工具,知道祖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知道國旗的顏色等。知道「六一」兒童節是小朋友自己的節日;「十一」是國慶節;認識四季的明顯特徵;認識常見的家禽、家畜和二、三種野獸如老虎、獅子、大象等;認識早晨、晚上、白天、黑夜和上下前後。 為了擴大孩子的常識范圍,可採用和孩子聊天講故事的方式,也可以結合在電視或幼兒讀物中看到的有關內容進行教育。還應有目的地陪孩子一起散步、郊遊或遊玩動物園,同孩子做一些有益的游戲,將教育寓於游樂之中。 對3~4歲的孩子,還應進行音樂、美術和手工方面的教育,如教孩子學習正確的唱歌姿勢逐步作到用自然的聲音唱歌,做到不說歌、不喊叫,呼吸正確,知道歌曲名稱,懂得歌詞內容。另外應教會孩子按音樂節奏做簡單的舞蹈動作。掌握正確的提筆方法,認識並使用紅、藍、綠、黑幾種顏色,學會按一定筆劃做畫。學會折紙方法,會折數種物體或玩具(購買玩具)如錢包、小燕子、小船、衣服等。

㈧ 3歲孩子應該怎樣教育

三歲的孩子開始出現第一逆反期的.這個時期他們有對事物的看法,所以不會像3歲以前聽從父母的話。那麼,3歲的孩子怎麼教育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3歲孩子應該怎樣教育,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3歲孩子怎樣教育

一、加強早期教育:

①語言:鼓勵孩子多說話。通過玩具、看圖說話、講兒歌等促進語言發展。多給孩子講故事。與孩子說話時,態度應和藹、親切。

②運動:通過游戲、模仿操、拿筆劃道道等活動,促進孩子肢體大運動和精細運動。

③心理:家庭氣氛和諧,孩子做錯事時以理教育,維護孩子的自尊心,激發向上的心理。

定期健康檢查,預防疾病。

預防意外事故:家中的電源、熱源等易引起幼兒外傷的設施應放置在孩子不容易拿到的地方。

做好計劃免疫:此期應進行百白破類毒混合制劑的強化接種。

二、學齡前期

學齡前期指3~6歲。學齡前期兒童體格生長仍穩步增長。神經心理發育迅速,精細動作發育接近協調;語言、思維、想像力日漸成熟。此期的孩子不僅會自己穿脫衣服,書寫數字,玩精細玩具,而且好奇心大,喜言多語,多動。如飲食無規律,吃零食過多,則影響營養的攝入與吸收,易患貧血、厭食、營養缺乏等疾病。

(一)保健要點:

1、合理膳食:食物應多樣化。定時進食、少吃零食,不挑食,甜食和冷飲食限量攝入。

2、學前教育:學前教育有極重要的作用,該期的教育為入小學好基礎。學前教育包括:學習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及品格、毅力的培養。

3、合理安排日常活動:保證充足的營養、睡眠。多進行戶外活動、游戲等。家長應培養孩子正確的坐立、書寫姿勢。看電視的時間不過長,每看半小時到1應休息一下。

4、定期健康檢查,按時免疫接種。每半年到1年檢查一次,家長應帶孩子到指定的社區醫院進行血壓、齲齒、視力、吃力、貧血的檢查有異常及時矯治。

5、預防意外事故。學齡前兒童活潑好動,少有主觀感覺疲勞,而對外界環境的危險因素的危害意識不到,因此,外傷,葯物、毒物中毒,交通事故的情況相對較多,家長及保育人員應教給孩子交通安全知識,如不要在大街上玩耍,穿越馬路要有家長帶領,應注意躲避汽車、自行車等知識。家中的葯物及不能食入的有毒物品(蟑螂葯、老鼠葯)應放置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二)父母教育孩子的態度

1、允許寶寶撕東西、揉東西

1~3歲左右的孩子,腦海中開始浮現物體的形象,對創造東西的游戲逐漸感興趣。但此年齡段的寶寶,小肌肉發展還是很有限的,手指也不太靈活,所以,做出來的東西常常跟他所想的不符合。父母可先教他玩一些簡單的游戲,如,撕紙或把紙揉成團,這不僅能培養他的手指靈活性,還能發揮其創造力。

2、正確對待寶寶的提問

1-3歲寶寶身心發展迅速,好奇心越來越強,會經常反復地問「這是什麼」、「怎麼回事」等等,有時甚至會問一些連父母都非常為難的問題。寶寶好奇、好問是一種好現象,說明寶寶有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這也是他善於思考的表現。……

從小給孩子制定嚴格的標准,規范孩子的行為,真正做到明是非,懂道理是很重要的。這樣可以讓孩子從小養成嚴格要求、奮發向上、樂觀自信、規范行為,明辨是非的目的。具體做法如:1.讓孩子知道學校的規定都是有道理的,即使存在缺陷也是在不斷完善中,所以作為學生要嚴格執行學校的規定,做遵守紀律的模範。2.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作業完不成是一種瀆職行為,所以在完不成作業的情況下家長可以強制不允許看電視、上網,沒有商量的餘地,其實這樣時間久了孩子也就習慣了。3.教育孩子要有感恩的心,讓孩子從小感謝社會,感謝老師,感謝家長,感謝同學。例如:孩子小學畢業後我請小學老師吃飯,小學六年都沒有請過,老師不理解。我和老師說我請老師的目的不是我感謝老師,因為教好孩子是老師的職責。而我的目的是刻意培養孩子有一棵感恩的心。4.我們在制定標准,規范孩子行為的時候,一定要和孩子一起,讓孩子參與,這樣就會增加其主動遵守的自覺性。

三、父母對孩子教育的心態

1.蹲下去.

這不僅指身體上的蹲下去,而是指心態上的蹲下去.有時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議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其實,你應該考慮一下你的建議對於小孩來說是否合適.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親都喜歡逛商場,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歡,為什麼?你蹲下去看一看,你就會發現:你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他(她)看到的是琳琅滿目的腿.你如果埋怨他(她)不聽話,你有道理嗎?所以,在小孩不聽話的時候,最好換一個角度去想,這樣,教育的效果可能會更好一點!

2.走過去.

小孩為什麼不願與大人們交流,不僅僅是什麼代溝的問題,更主要的是我們這些成人總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出現,不願做他們做朋友.試想你整天擺出一幅長者的臉孔,以一種教訓的口氣,不停的抱怨,不停的責備.他怎麼會聽你的話呢?我開家長會的第一句話就是:請大家關上手機,認真的聽兩個小時;如果你連兩個小時都堅持不下來,你有什麼資格來責備你的小孩,要知道他(她)每天在教室里要坐上八九個小時,不說學習,光只是坐都不好受,可是我們有哪位家長能體會小孩的苦處呢?

我與自己的小孩是最好的朋友.我從不責備他,當然有問題的時候,我只是幫他分析產生的原因.所以我與小孩的關系很好,他也很樂意向我講一些他的趣事或苦惱,和我探討一些他這個年齡不懂的問題.這樣做當然不夠.我一星期,不管工作多忙,總是要抽出一兩個晚上的時間與他一起活動活動.比如,打球,散步,讀書,看電視什麼的.所以要想小孩與你交流,作為家長,必須學會與他成為朋友.

3.放開手.

現在的小孩大部分是獨生子女,生活自理能力差是不爭的事實.怎麼造成的呢?還不是我們大人們的原因。在家裡,你什麼事都給他代勞了,他用什麼來鍛練自已的能力?而我們往往卻給自己找一個借口:只要你學習搞好了,其他事不用你操心。這里,我們恰恰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生活的能力與學習能力的相通性,或者說相互促進性。我的小孩從三歲起就開始自己穿衣,平時的日常生活的一些事務全部由他自己獨立完成。到現在,他自己洗衣,自己做飯(我們值班的時候),自己清理房間,自己收拾學慣用品,等等。所以,他的動手能力很強,說實話,有時候,作為父親,我都很祟拜他.比如,他做的手工之類的作品,簡直太有特點了,可以算得上是工藝品.這些我都收藏著,他不在家的時候我就拿出來欣賞.再舉一個例子:兒子上三年級的時候,有一次早上上學沒有帶作業本,我也不作聲.結果那天被老師罰了站.回家後,他責怪我為什麼不提醒他,我說,自己的事自己做.從此,他再也沒有出現過類似的事情.

一個自理能力強的人,就是一個做事有條理的人,也是一個思維有特點的人.這些素質表現在學習中,其潛力是無法想像的.所以我奉勸家長們盡量放開手去,讓小孩自己完成他自己的事.這樣對小孩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4.多鼓勵.

一個人的健康成長總是離不開鼓勵的.我想這一點家長們都知道.關鍵是如何鼓勵,以什麼方式鼓勵,在什麼時候鼓勵.這些家長們未必都十分清楚.這里有幾個誤區:第一,一味地強調物質鼓勵.小孩考好了,他提什麼要求都可以,考差了可能什麼也得不到了.第二,不適當的鼓勵.有些家長機械地認為,提倡鼓勵就是不管小孩做得怎麼樣,都是一樣的鼓勵.到最後,可能你的鼓勵對你自己而言都沒有什麼公吸引力.第三,從來不鼓勵.認為嚴厲可以讓小孩更好的成長.

我在教育小孩時,也用鼓勵,但我從來不盲目,我總是結合提要求來進行.比如,某一次的作業比上一次做得好,我會說:不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呀,看來你這這段時間還蠻下功夫的;不過,字如果寫工整一些,可能給人的印象會更好一點.過幾天一看,他的作業果然有了變化.這說明鼓勵起了作用.至於物質的鼓勵,我一般選擇為他買一些學習上的用品.這些東西我先不急著給他買,等他有了一定的成績的時候,我就說,我看見你們班上好多同學都有了,想不想要一個?這樣就把鼓勵變成了一種順理成章的事情.讓小孩感覺不到你是在用物質的東西鼓勵他.否則就會養成他功利性的思想.舉個例子:初一剛開始,小孩班上很多學生都買了文曲星.他回來說,他也想要一個.我說,知道文曲星是干什麼的嗎?他說,查單詞的.我說,查單詞的東西多得很,不一定要文曲星呀,比如字典什麼的.小孩沒有話說了.我知道他心裡非常想,但我不急,因為我知道他們同學大部分是用文曲星玩游戲.後來我說,這樣吧:我給你借一個,你先試用,如果你讓我知道文曲星比其他東西更有利於學習,或者讓我看到它在你學習上的作用,我就買.結果他期末考試英語年級第一(滿分).你知道他怎麼學的嗎?別人用文曲星玩游戲,他的玩法不同.他把學過的單詞按照二十個一組輸入文曲星,然後有時間就拿出來考考自己.一批記熟了,再輸另一批.我說:好,方法不錯,文曲星有作用,明天給你買個好的.

5.給自由.

一般地說,自由的空間更有利於個性特長的發揮.戴著鐐銬跳舞對小孩來說未免太過於嚴格了.處於生長發育期的小孩,由於生理心理年齡的逐步成熟,他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增強,他需要有更多的私人空間(尤其是13-18歲的中學生)、更多的個人自主權.因此,家長除了不能一一代勞他的日常事務之外,更要學會尊重他的自我空間,給他一定的自由選擇、自由安排的時間和權力。不要以為處處為他設想、處處為他安排的做法,他會買帳。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家長偷聽小孩的電話,盤問與小孩交往同學的情況,控制他學習的時間和學習內容,(比如晚上小孩學習時時不時地過去看他做什麼)等等。這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小孩隱私的干涉、是對他的不尊重,效果往往會適得其反。如果嚴重的話,可能會傷害小孩的自尊,引起他的逆反心理。到這時,再來挽救恐怕就很麻煩了。

3歲孩子怎麼教育?順著寶寶的心理發展進行教育,加強早期教育,給孩子成長的空間,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孩子教育心得

有些父母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發現孩子遲遲不開口說話,其實這很有可能是父母的責任。父母需要做好榜樣,正確引導孩子語言表達,才能獲得一枚「愛說話」的孩子。

孩子遲遲不說話?很有可能是父母的責任

在育兒煩惱上,經常聽到很多家長說自己的孩子「不太會說話」,這個「不會」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說話晚,磕磕巴巴不清楚」,另一種是「不怎麼說話,教一句說一句」。

嬰兒的語言發育從一出生就開始了,從最早的「哇哇」大哭,到「咿呀」發聲,直到三歲左右,才能大致掌握所有主體語法,而且這個年齡孩子的語言表達一般都能比較清晰明確,和別人溝通交談基本沒有障礙。

那為什麼在這個階段當中,有的孩子說話早,有的.孩子比較晚,有的孩子會說卻惜字如金呢?或者除了跟家人以外的人都無法交流呢?其實,孩子說話早晚,說得好不好,除了基因決定了孩子的個體差異之外,家長的語言和行為習慣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是影響很大的。

1、拒絕半截子「疊字」

知名的育兒專家張思萊醫師和崔玉濤醫生都宣講過,我們應該正常的和孩子對話,所謂「正常」,就是我們平時和別人是怎麼表達的,對於孩子也是一樣的。

很多家長在對嬰幼兒說話的時候,都喜歡嗲聲嗲氣的對孩子說「疊字」,例如「吃飯飯」、「睡覺覺」、「聽話話」、「回家家」。究其原因,這是寶寶剛學會單詞的時候發出來的,大人覺得可愛而模仿起來,希望能拉近孩子的距離和博得孩子好感而演變的,這樣做反而成了孩子錯誤的示範。

於是,在孩子的語言敏感期,接受的一直是這樣「半截子」的說話方式,等到孩子一兩歲了開始具有社交意識的時候,發現除了父母大家都不這樣說話,造成的結果就是:別人說的和我不一樣,內容變得不懂,然後不太敢開口,再讓孩子重新學一遍大人的語言,時間上就讓孩子開口更晚了。

所以,從一開始就用正常的說話方式去和嬰幼兒交流,對於孩子來說,「飯」和「飯飯」其實從語言的理解使用上並沒有太大的難度差異,正確的語言示範才是正確的交流開始。

2、多描述周邊事物以示範新詞的表達

如果小區里誰家孩子說話說得早,一定會有很多的爺爺奶奶羨慕的誇獎「你們家的孩子真聰明」。其實我並不贊成誇獎孩子「聰明」,似乎這個詞就完全把孩子學習語言過程中父母不斷的教導和孩子的努力練習就全盤否定了。

再聰明的孩子,如果不是父母持續性的在耳朵邊上不停的去說,沒孩子自己的模仿訓練,他也不可能會自己張開說出話來。

所以從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去和他講話,講不同的內容,例如走在路上,就可以抱著孩子的時候不斷的和他聊天,「你看,藍藍的天上有兩朵白雲,路邊有綠色的小草和紅色的花,遠處那輛黃色的公交車開過來了,很多叔叔阿姨在站台上等著准備上車……」諸如此類,家長從描述身邊孩子感興趣的事物開始,正確示範語言的用法,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也在不斷的學習和積累許多新詞彙。

不要太在意這些話孩子此時是否能聽懂,長期身體力行的堅持描述表達語言,孩子在不斷接收過程中,就會逐漸聽懂,日後孩子在語言表達上就一定會明顯優於別人。

3、孩子的咀嚼能力也會影響說話

這一點可能很多家庭會忽略,但其實輔食的增加也會對孩子的語言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咀嚼食物能鍛煉咬合肌,和說話要用的肌肉基本是一樣的。

正常情況下,孩子六個月齡就開始添加輔食,輔食的添加也應該遵循從稀到稠,從軟到硬的這樣一個過程,過早的添加過硬食物也會破壞咬合肌的正常發育。

但如果一直給孩子吃過軟的食物,也會導致孩子的唇部得不到鍛煉,孩子就無法掌握牙齒和舌頭的配合,便會影響孩子的發音,導致吐字模糊不清,從而影響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所以科學的遵循輔食的添加規律,不僅有利於孩子脾胃的健康發展,也能讓孩子的發音更加標准清晰。

4、盡可能的讓孩子多開口說話

現在很多家庭是一個孩子,所以有足夠的人花費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照顧孩子。很多情況下孩子都不需要說話,努努嘴或者用手指一下,家長馬上就把孩子要的東西送到手邊,從而大大減少了孩子開口說話的機會。

可是所有的技能都是通過練習獲得的,孩子開口越少,自然說話的能力越低。

所以父母們應該盡一切可能的給孩子練習說話的機會,哪怕孩子想喝水,即便你從他的動作表情知道了,你也一定要問他「你是不是想喝水?口渴了嗎?告訴媽媽你要水杯喝水」。這樣就會讓他明白「渴」、「喝水」、「杯子」之間的聯系,或者示範的說「媽媽,我想喝水」,鼓勵他自己表達出來,這樣才有更多練習說話的機會。

5、統一的語言氛圍

尤其有老人的家庭里比較容易出現這種問題,老人習慣說方言,年輕父母又想教孩子說普通話,這就造成給孩子說話都是混著方言和普通話。如果雙方老人不是同一個地方的,那就更是幾種語言組合在一起。

這樣的語言環境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更加遲遲不願意開口。

所以家庭成員之間最好能有一個約定,即便彼此之間不用普通話交談,那麼至少大家在對孩子說話時也要盡量做到語言統一,讓孩子在最初語言習得的環境中有一個相對單一的語言氛圍。

6、不要代替孩子說話

在生活中還能經常見到這樣一種情況,就是在孩子開口前父母已經搶著把孩子要說的話說完了。

例如和孩子聊天,「你今天去什麼地方了?玩什麼好玩的東西了?」往往孩子還沒張口,身邊的媽媽就搶在孩子前面說「你告訴阿姨,我們今天去公園了,玩滑梯了」。又或者經常給孩子說,「你說『爸爸,我要畫飛機』」,「告訴爺爺你想吃餅干」。明明孩子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和表達方式,卻變成了「教一句說一句」,看似是在教孩子說話,實則完全就是「傳話筒」,除了不需要經過腦子的重復說一遍,根本沒有給孩子任何思考的機會。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了被替代說話,孩子又怎麼會自己說話表達呢?

孩子語言發育如何,在怪孩子前,請家長先反思自己的行為吧!

我們不需要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說話早,也不需要抱怨自己家的孩子「不太會說話」。在「別人家的孩子」伶牙俐齒的背後,有著「別人家的父母」對語言啟蒙的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和精力的作用,是可以直接體現在孩子的行為能力上的。

只有持續性的做好榜樣正確去引導孩子語言表達,才能獲得一枚「愛說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