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怎麼理解
擴展閱讀
知識地圖英語 2024-11-29 00:38:51

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怎麼理解

發布時間: 2024-02-25 09:29:05

㈠ 簡答題: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的社會屬性表面在哪些方面

教育的社會屬性表面在教育的永恆性、歷史性、相對獨立性。

1、教育的永恆性。

教育是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它是一個永恆的范疇。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存在著教育。 社會的存在和延續離不開教育。教育在任何社會都要承擔傳授生產知識、技能和經驗的任務,使年輕一代適應現存生產力的需要。

同時,也要承擔傳授社會的思想意識、風俗習慣和行為規
范的任務,使年輕一代適應現存生產關系的需要。正是因為教育具有這兩大社會職能,所以教育 具有永恆性。

2、教育的歷史性。

教育又是一種歷史現象,在不同的社會或同一社會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的性質、目的、內容等都各不相同,因此,教育具有歷史性。如我國目前的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模式等 很多方面與解放初期的教育就有很大的不同,這就是教育具有歷史性的反映。

3、教育的相對獨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制約,但是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又具有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教育不能脫離社會物質條件而憑空產生。

(1)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在階級社會,教育必須反映統治階級的利益、願望和要求,表現出鮮明的階級性。階級性是教育的歷史性在階級社會中的必然反映。

教育是把自然人轉化為社會人的過程。這表明教育是人類所獨有的社會現象。動物哺育下一代,但動物一直以生物實體的形式存在。

教育培養人是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進行的。這表明教育與其他社會現象的本質區別,其他社會現象也對人的發展有影響,如社會生產對人的發展也影響很大,但不是自覺地、有目的地影響人的發展。

㈡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活動

問題一:概括的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社會活動 概括的說,教育的本質是什麼社會活動
教育本質
馬克思主義教育學認為教育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特有的活動。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有意識的活動;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傳遞經驗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目標的社會活動。

問題二:教育從其本質上講,是一種什麼活動 教學從本質上說,是一種認識活動。 教學過程,即指教學活動的展開過程,是教師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藉助一定的教學條件,指導學生主要通過認識教學內容從而認識客觀世界,並在此基礎之上發展自身的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學活動的啟動、發展、變化和結束在時間上連續展開的程序結構。人們對教學過程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認識到教學過程的復雜性和多元性,教學過程不僅是認識過程,也是心理活動過程、社會化過程。因此,教學過程是認識過程、心理過程、社會化過程的復合整體。

問題三:教育活動的本質是什麼 促進教育,發展教育,提高教育質量

問題四:教育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就是培養大寫的人,舒展的人,使人的生命經教育而更加情韻悠長,光明磊落……[1]我天真的認為,教育就是魯迅所說的「立人之事業」,就是雅斯貝爾斯所說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 而非理性知 識的堆積。 教育本身就意味著 一棵樹搖動 另外一棵樹, 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 一個 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有靈魂的教育意味 著追求無限廣闊的精神生活,追求人類永 恆的精神價值:智慧、美、真、公正、自 由、希望和愛,以及建立與此有關的信 仰,真正的教育理應成為負載人類終極關 懷的有信仰的教育,它的使命是給予並塑 造學生的終極價值,使他們成為有靈魂、 有信仰的人,而不只是熱愛學習和具有特 長的准職業者。
教育的本質是人類為了更好地生存、延續和發展而採取的自然對策,是反映人類社會普遍意志的一種必然行為,是受到本能因素和社會因素共同驅使而產生的、符合人類社會普遍需要的社會行為。簡而言之,教育的本質是人類從自身需要出發而形成的一種半強制行為。

問題五: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的本質就是,正確的愛,賞識,理解,尊重,放手,反思,引導。中國的教育的問題就在於沒有看清教育是什麼,不是像垃圾桶什麼東西都能向孩子灌輸,重要的是連家長自己的定位和教育方法都得不到反思和思考。我們的教育中大多數的家長不會愛,有的是溺愛,有的是冷漠,不懂得真正的愛,不懂得生命的成長狀態,孩子需要的是自由的發展,家長要懂得放手,在失敗或悲傷時要懂得賞識,在孩子迷茫時要懂得引導,在孩子不聽話時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有沒有問題,教育是一門學問,一門大學問。家長在教育的同時也在教育自己,反思自己的行為,自己道德標准要做到自己和孩子的榜樣。理解孩子就像自己理解朋友,理解他人一樣,不要溺愛和冷漠、抱怨、鄙視、看死等等。沒有正確的愛,孩子就沒有遠大的前途。
家長要做的往往要比孩子多。福一點記住了,教育是不要求回報的,孩子不是你的搖錢樹,尊重生命,孩子也是屬於社會的,世界的。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決定,有時可能荒唐,但是,這是他的巨大進步,因為有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意識開始有了獨立的萌芽期的發展。
人不是機器,孩子更不是。要知道生命的快樂和幸福,滿足和自由,不要把分數看的很重要,重要的是學習的興趣,學的不是考試技巧,而是知識,保留住自己的好奇心。要懂得寬容,而不是縱容,懂得親情,而不是溺愛,懂得賞識,而不是抱怨,懂得尊重,而不是辱罵,懂得放手,而不是束縛。
對孩子來說,好的教育方法,超過教授知識。

問題六: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教育的目的呢? 按照英文解釋ecate就是e+cere就是lead out,相當於漢字的「導」。而教育的目的呢只有兩個,主要是導成作什麼事的人,次儲是及導成不做什麼事的人!
還有一個類似的概念,就是監獄,監獄則同教育相反,監獄主要是導成不做什麼事的人,次要是導成作什麼事的人!
就這么點事兒!

問題七:教育是什麼?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教育的形態有三種: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 教育的本質:一種有目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的基本規律:教育與生產力相互制約的規律 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育與人口控制相互制約的關系 教育與社會文化相互制約的關系

㈢ 教育學 為什麼說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社會現象

人類及其社會在物質生產過程中創造了文化,教育只能是人類特有的傳遞社會文化的工具。動物界沒有文化,其群體生活是生物遺傳行為。人類在創造物質財富過程中,創造了文化,不僅過著動物所沒有的物質生活,也過著動物所沒有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中包括教育。動物沒有「文化」,也根本談不上教育。動物個體在生活中也熊改變某些行為,習得某些「經驗」,但不能變成類的經驗,不能在代際間保留、積累;動物的經驗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失。人類文化是勞動和生活中的經驗,通過工具和語言等物質載體一代一代地傳遞、繼承、積累而成。只有人類社會才可能有這種既以生物遺傳為基礎,又超越生物本能的社會傳遞活動。這種一代一代的社會傳遞便是教育。教育是人類特有的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同時是人類特有的社會文化傳遞工具。教育在形成中就具文化性。

主要是與動物界相比得出的結論參考《中等教育學》

㈣ 為什麼說教育是人類特有的永恆的社會現象

教育是人類社會
特有的現象,它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實踐活動.
一方面,由於教育這種社會現象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人們對教育的認識在不斷地深入;另一方面,由於教育本身在不斷發展
,因而關於「什麼是教育」,中外教育史上人們的認識見仁見智.從詞源學上看,不同語言的「教育」 一詞都與對兒童的培養有關.「教」、「育」這兩個字,在我國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教」在甲骨文中為「」,左邊示意孩子在經典(爻是組成八卦的長短橫道,因《易經》對八卦的論述帶有權威性,這里可能借其代表經典)的規范下言行,右邊示意孩子的言行不得越軌,否則會受到懲罰(形是一隻手舉著木棒).「育」在甲骨文中為「」,為婦女懷孕之形,其本義是婦女生育子女.在先秦古籍中,「教」和「育」 連用的很少,大都只用一個「教」字來論述有關教育的事情.如荀子認為:「以善先人者謂之教」;《學記》中說:「教也者,長善救其失者也.」東漢許慎( 58-147 年)所著《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更為完整: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子使作善也.」最早將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學者賦予「教」字之意為教育者的教誨和受教育者的效仿, 「育」字則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誘導下向好的方向發展之意;而「教育」一詞有管、教、養、示範、學習、培育等多種含義. 在西方,「教育」一詞的英、法文均為 Ecation,都來自拉丁文E-cêre 一詞,詞首E 在拉丁文中原意為「出」,詞干cêre 意為 「引」,因而教育一詞含有「引出」之意,即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使其固有特性自主發展.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只有受過一種合適的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法國著名思想家盧俊認為: 「植物的形成由於栽培,人的形成由於教育.」「教育應當依照兒童自然發展的程序,培養兒童所固有的觀察、思維和感受的能力.」瑞士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一切天賦力量和能力.」德國思想家康德認為:「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結果.」赫爾巴特又說:「教育的全部問題可以用一個概念——道德包括.」 上述中國與西方有關教育的認識顯然存在著差異:西方注重「內發論」,即強調教育在於引導受教育者固有本性的發展;我國注重「外鑠論」,認為教育即外力對兒童的塑造.但二者都把教育說成是培養人的活動,是促進人的身心發展的過程.這種共同的認識正確反映了古今中外的教育所具有的共同屬性:只要人類社會存在,教育作為培養人的屬性是不會改變和消失的.教育是人類
永恆的范疇. 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獨有的.一方面,教育之所以必需,之所以發生和發展,其根本在於:教育在人的發展和社會的持續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面對未來的種種挑戰,教育看來是使人類朝著和平、自由和社會正義邁進的一張必不可少的王牌.」「教育並不是能打開實現所有人類理想之門的『萬能鑰匙』,但它的確是一種促進更和諧、更可靠的人類發展的一種主要手段,人類可借其減少貧困、排斥、不理解、壓迫、戰爭等現象.」「馬克思主義哲學和科學心理學的研究都證明,動物界只擁有生命物質最基本的反映形式,即刺激感應性和簡單的動物心理,只有人類社會的主宰—人才具有意識.而教育恰恰是在人類所獨有的意識的支配下進行的,是出於人所意識到
的社會需要而不是本能的需要,這與動物對下一代的愛護和照顧有著本質的區別.因為動物對下一代的愛護和照顧完全是一種單純的繁衍後代的本能活動,這種本能活動是天生的,是由遺傳而繼承下來的簡單的行為定型,它在意識上是不存在的.而教育則不同,無論是激起教育的需要,還是支配教育活動的動機,都不是生物的本能,而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意識.
另一方面,通過教育來進行經驗的傳遞,這也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
們的信息主要是儲存在遺傳基因中,以遺傳方式而不是以教育和學習的方式一代代傳遞下去的
.動物對周圍環境所表現出來的大量的適應動作可以說都是來自本能.
在高等動物中,除本能外,當然也有某種「智力」活動的存在.但是這些後天獲得的經驗,正因為沒有人所獨有的意識和語言
,因此就不能以教育這種傳遞方式為下一代動物所掌握,所以作為個體的經驗只能隨著個體的死亡而消失.而人卻不同,在人類種系發展過程中,長期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性也在遺傳素質中有所表現,但是對人類來說,遺傳不是傳遞經驗的主要形式.人類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主要是通過教育來傳遞的.人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
人類有意識、有文字、有語言,藉助語言的物質外殼,通過抽象的理性思維,使得人類的經驗不僅能夠存在於個體意識之中,也可以存在於個體意識之外,脫離每個個體而獨立存在.這種外化了的經驗就不會因為個體的死亡而消失.所以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 (二)教育的廣義、狹義之分 教育作為特定的科學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泛指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的一切社會活動.這種活動對象是多層次的,既包括少年兒童,也包括成年人;其組織形式是多樣的,既有固定組織形式的學校教育等,又有無固定組織形式的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 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即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發展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受教育者獲得知識、技能、陶冶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以培養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狹義教育不專指學校教育但主要指學校教育.學校教育的出現比廣義的教育要晚得多,作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的專門機構」—學校,是在奴隸社會時出現的,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本書所研究的教育,主要指的就是這種狹義的教育,尤其是現代學校教育. 二、教育的構成要素 教育是一個由人、財、物、事所佔據的空間和時間構成的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子系統.這個系統由若干門類、若干層次、若干因素組成,並以一定方式聯系而成為有機的整體. 教育(以制度化的學校教育系統為代表)作為一個系統,是由不同等級、不同層次的子系統構成的: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總的系統由若乾子系統(各級學校系統、各類學校系統)構成;構成各子系統的基本單位是為數眾多的基層教育實體(即機構,如學校);每個基層教育機構相當於子系統的一個器官,而每個「器官」又是由各種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如教學等)構成的;每種有組織的教育活動又由一系列單項教育活動組成.這種單項教育活動正如同人的肌體組織的細胞一樣.那麼教育的「細胞」由哪些要素構成呢?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 (一)教育者 凡是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思想、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的人,都可稱為教育者.家庭是一個人受教育的重要場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師,是子女最初的和最經常的教育者.社會教育中的師傅以及起到教育作用的其他人員,都是教育者.自從學校教育產生以後,學校是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專門場所,教師和學校中的其他教育人員成為學校教育者.教育者是教育活動中的一個基本要素,離開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動,就無所謂教育了. 教育是培養人的有目的的活動,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動影響和促進受教育者的身心按一定方向和目標發展.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導者,目的性是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特徵,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方方面面具有指導作用.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種教育活動中接受教育影響的人.它包括學校中學習的兒童、少年和成年人,家庭教育中的子女,也包括在各種形式的社會教育中接受教育影響的人.學校教育中的受教育者主要指在學校里從事學習的學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也是構成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缺少這一要素,就無法構成教育活動. 伴隨著教育的現代化和教育概念的延伸,教育對象也擴大了,不受任何年齡的限制,可以從胎教開始,只要願意的話,可以活到老,學到老,終身受教育.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作為社會成員的個體,越來越離不開教育,為了學會生存,適應發展,人們不僅必須接受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而且還要不斷地接受繼續教育.教育活動就是使受教育者將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內容和活動方式內化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觀點和品質的過程,如果沒有受教育者的積極參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教育活動是不會獲得好的效果的.受教育者一旦獲得相應的知識和能力,其主觀能動性在教育活動中會更明顯地表現出來,他們可以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主動地自覺地吸取知識和進行品德修養. (三)教育措施 教育措施又稱為教育資料.教育的三要素中,教育者的有目的的活動與受教育者的活動均要以教育措施為中介.它包括「教育媒介、教育材料、教育手段、教育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教育場地和設備」.教育措施是衡量教育發展水平的測量器. 「教育媒介「即是教育過程中傳播文化信息的載體,即物化的知識形態,如書本、廣播、錄像、電影、電視、報刊及多媒體軟體等. 「教育材料「即教育內容,它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進行教育活動的共同依據.教育者通過特定的教育內容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其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是經過選擇和加工的,通過一定的教育媒介,傳遞給受教育者.教育內容的選擇和加工是以社會的需要、受教育者的年齡特徵及接受水平、科學知識的邏輯順序和教育方法的要求等方面為條件的.在不同的社會歷史發展階段,不同的科技水平和不同的教育對象,教育的具體內容是不盡相同的.但對學校教育而言,概括起來不外乎體、智、德、美、勞等幾方面的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是指進行教育活動時所運用的一切物質條件,如實驗手段、現代電化教育手段等.「教育組織形式與活動方式」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所採用的教和學相互聯系的方式和方法,如個別教學、班級授課制、程序教學、小組討論、講授、實驗等.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教育資料呈現由簡單到復雜,又從復雜到簡單的演變路線.如在採用電化教育手段之前,教育活動比較簡單,而在採用電化教育手段如無線電廣播、錄音錄像、電影、電視、電腦多媒體等以後,教育過程逐漸復雜,同時使教育過程的復製成為可能,繼而昭示了簡化教育過程的前景.在廣播學校、電視學校,教師本人只在錄制、攝制的場合是教育要素,而在學習現場不再是教育要素.在採用電腦多媒體進行教學的場合,多媒體軟體的設計和程序編制未必都由教師承擔,在這些場合,專門的教育場地都不再是教育的必要要素.可見,隨著教育過程的復雜化,教育要素也在不斷變動. 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之間是什麼樣的關系呢?我們認為,任何活動都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但不同的活動有不同的主體和客體;反過來,不同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便形成不同的活動.因此,要正確認識和把握教育活動及其三要素之間的關系,關鍵在於正確地認識和把握教育活動的主體與客體及其相互關系. 對於教育活動的主體與客體,我國教育理論界也有不同看法,其中佔主導地位的觀點是: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對象(客體);教育措施(教育資料)是教育活動的手段.這種觀點把教育活動僅僅歸結為教育者的活動,顯然是片面的.我們知道,教育活動是一種有目的地促進學生發展的活動.學生的發展既離不開教師教的活動,也離不開學生學的活動.因此,教育活動不是只有教育者的活動(教的活動),而且還有受教育者的活動(學的活動),教育活動是學的活動與教的活動的結合.從總體上看,教的活動是主導活動,學的活動是主動活動.與此相適應,教的活動主體—教育者居於整個教育活動的主導地位,起著主導作用;學的活動主體—受教育者居於整個教育活動的主動地位,發揮著主動作用.並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不是兩個平行的主體,而是兩個處於不同地位、起著不同作用的「復合主體「.他們之間的關系在本質上是主導與主動的關系.對教育活動主體的新認識,必然導致對教育活動客體(對象)的新的看法.我們認為,教育活動中主體與客體的復雜性,主要表現在它是相對的、變化的,而不是絕對的,一成不變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動的主體,同時又都是教育活動的客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都扮演著雙重角色,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就教育者而言,他既是教的主體,又是學的客體.在教授活動中,教育者是主體,教學內容構成認識的客體,學生構成認識和實踐的客體.教育者在教授過程中處於施教的地位,發揮主導作用.教育者在作為主體向受教育者施加影響的同時,他又作為客體成為學生認識和作用的 對象.就教育者自身而言,他還是主體我(I )和客體我(me)的統一.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通過對教育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與改造,提高了自己,發展了自己,正所謂「教然後知困「. 就受教育者而言,他首先是教的客體,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響的對象;同時又是學習的主體、認識的主體、發展的主體,在這種情況下,教育者、教育內容是學習活動的客體,學生既把教育者作為自己認識的對象,又把教育內容作為自己認識的對象.就學生本身而言,學習活動是學生自己的活動,學生本身必然成為活動的主體,學習的目的是改變發展人自身,所以,學習者又以自我為客體. 綜上所述,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在教育活動中各自起著不同的作用,但它們又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教育學研究課題之一,就是要探索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教育資料)三者內在的聯系,使三者配合默契,處於最佳的調控狀態之中,並保證教育活動順利高效地展開,促使教育活動達到預期的目的. 三、教育的特點 關於教育的特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次進行分析和概括. (一)教育的本質特點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這是教育的本質特徵. 教育主要通過語言和文字的方式進行,而語言和文字都是人類社會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特有的,具有社會性.在原始社會中,教育還不曾從其他社會活動中分化出來,而與生產勞動這種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教育自從其他社會活動中分化出來開始,便擔負起獨立的社會職能,成為專門傳遞社會生活經驗和培養人的社會 活動,最終目的是使人社會化.教育從產生之日起就有兩種社會職能,即傳授社會生產斗爭和社會生活的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成長和發展.因此,教育是促進新生一代和社會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它不僅是社會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的需要,而且也是社會人的生產和再生產的需要.只要人類社會存在就必定有教育,教育與人類社會共存亡、共始終,具有永恆性. 從矛盾論的觀點來看,「任何運動形式,其內部都包含著本身特殊的矛盾.這種特殊的矛盾,就構成了一事物區別於他事物的特殊本質.「教育現象盡管十分復雜,教育的形態、性質、目的.內容、方法及組織形式盡管千差萬別,但任何教育都存在著一個共同的基本點,即教育這一社會現象與其他社會現象的質的區別或其質的特點就在於:教育是有目的地培養人的活動.培養人是教育的立足點,是教育價值的根本所在,教育所包含和所要解決的特殊矛盾就是受教育者個體與社會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把社會要求轉化為受教育者的素質,或者說把受教育者的素質提高到社會要求的規范和水平上來.具體講,教育就是要促使受教育者從無知轉化為有知或從知之不多轉化為知之較多,從沒有某種道德品質轉化為有某種道德品質,從身體柔弱轉化為身體強健,以及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將思想轉化為行為、習慣等等.簡言之,教育就是要把人類世代積累起來的文化成果轉化為受教育者個體的智慧、才能與品德,使他們的身心得到發展,成為社會發展所要求的人.教育活動就是一種促進轉化的活動,這個轉化過程,就是促進受教育者個體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過程,通過培養人,以解決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之間矛盾的過程. (二)教育的其它特點 1.教育具有階級性. 這是階級社會里教育的屬性之一.一定的教育反映一定的階級要求並為它服務.教育的階級性主要體現在教育目的、制度、內容、方針甚至方法上.政治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利用教育鞏固其統治地位;被統治階級也要利用教育爭取本階級的利益.但是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總是牢牢地掌握著教育的領導權,並利用它傳播統治階級的思想.教育的階級性將隨著階級的消亡而消亡. 2.教育具有民族性. 一般指民族傳統與特點在教育上的反映.如各民族基礎教育大都使用本民族語言,教育內容大量保留民族文化傳統,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受民族意識、民族自尊心等民族共同心理特徵的影響.教育的民族性所體現的一般是適合時代發展的民族的優秀傳統與特點,而對民族文化中積淀的落後、保守、愚昧的因素則可以通過教育的過濾予以消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優秀傳統,也不可避免地存在歷史的積垢,民族之間的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是豐富和發展教育民族性的必要條件. 3.教育具有歷史性 教育是伴隨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發展而發展的,在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教育均具有自己的歷史.我國傳統教育以儒家教育傳統為主流,以「修已治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目的,以儒家經典為主要教育內容.在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則形成了不同於我國的教育傳統.教育的這種傳統,成為影響我國及西方教育發展走向的歷史遺產.我國現代學校教育中的「應試教育「傾向以及西方教育史上歷史悠久的「內發論」趨向,都可分別從各自的教育歷史中找到源頭.此即教育的歷史性. 4.教育具有遲效性 教育投資不能立見成效,需要經過較長的人才培養周期,才能收到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教育是潛在的、間接的生產力,教育成果一般要通過受教育者的實際生產活動才能轉化為直接的、物化的生產力;同時受教育者在學習、訓練期間所獲得的知識與技能還有一個對實際工作的適應過程.教育投資效益的取得一般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後才能表現出來. 5.現代教育的超前性 超前性是現代教育的屬性之一,亦稱「教育先行「.一般指教育目標須參照社會發展的要求而制定,教育事業的發展須優先於經濟的發展.當前的教育工作為未來的需要服務,學生當前的學習為參與未來的生活做准備.因而培養目標、教育內容選擇不僅應服從於現實的社會需要,還應從社會發展的未來需要出發.教育事業的發展要走在經濟發展的前面,才能為經濟的發展做好人才的准備.教育超前規劃、優先發展是人類自覺推動社會前進的一種動力所在. 綜上所述,教育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具有永恆性、社會性、歷史性、民族性、遲效性,在階級社會還有階級性,現代教育具有超前性

㈤ 為什麼說教育是人類特有的永恆的社會現象

教育的最首要功能為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教育的最基礎功能為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教育的社會功能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教育的最深遠功能為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文化教育通過改變個體的意識空間來改變個體的選擇指向。人類通過文化教育增大了個體的意識空間,從而找到了教給個體選擇對象的方式方法的捷徑。人類的文化成果通過教育者附著在個體的意識當中,塑造了新的個體,為個體關於未來的指向提供了透視器和顯微鏡。

人類的教育有社會性、目的性,這與動物的本能教育有本質區別。人類教育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教育為人類所特有的社會現象。教育有意識、有目的、自覺地對受教育者進行培養。存在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響三種要素之間關系。



(5)教育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怎麼理解擴展閱讀

教育部作為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國教育工作,統籌規劃、協調管理全國的教育事業。各直轄市設有教育委員會,各省、自治區設有教育廳,各地方市、區、縣都設有相應的教育局或教育辦公室。

為了推動全民教育的發展,中國政府和人民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取得了全民教育的歷史性成就。但是,由於中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經濟水平不高,全民教育的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

進入21世紀,中國政府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方針,不斷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強素質教育,堅持把普及9年制義務教育和掃除青壯年文盲作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中國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進行教育改革和建設的指南。各級政府在不斷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時,鼓勵民間多渠道、多形式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