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和理論有哪些
擴展閱讀
護膚小知識普及一下祛痘 2024-11-29 00:50:27
李復動漫叫什麼 2024-11-29 00:48:56

教育心理學的原理和理論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2-25 03:06:25

① 在教育教學中最常用的普通心理學原理有哪些

心理學是一門有趣的科學,它研究的對象是我們人類自身,以及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各種心理現象。有些心理現象在我們看來是極其平常的,但心理學家們卻非常感興趣,他們花大量精力進行長期深入的研究,並且取得了相當多的理論成果。如果能將這些理論成果運用到我們的教學工作中,對於我們老師更好地了解學生,更有效地幫助學生、教育學生,能起到相當大的推進作用。

下面,我想和各位老師一起討論幾種心理學原理:

潘多拉效應

古希臘有個神話,說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侍一個盒子,告訴她絕對不能打開。「為什麼不能打開?而且還要『絕對』?」潘多拉越想越感到奇怪。憋了一段時間後,她終於忍不住打開了盒子。誰知盒子里裝的是人類的全部罪惡,被潘多拉打開後一下子全跑到了人間。心理學上把這種「不禁不為,愈禁愈為」的現象叫做「 潘多拉效應」。「潘多拉效應」與其他類型的逆反心理不同,它主要源於人們的好奇機制。人們往往有一種傾向,越是禁止的東西,如果沒有說明可以為人們所接受的充足的禁止原因,那麼這種禁止常常會誘使人們產生好奇並引起探究反射,這就是禁果逆反。

在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同樣也存在著「潘多拉效應」。比如,越是禁止學生看的書,學生越想看;越是禁止學生參加的活動,學生越想參加等等。

案例:學生奇裝異服。

登門檻效應

所謂「登門檻效應」,指的是: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小要求後,如果他人在此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更高的要求,那麼,這個人為了認識上的統一,或為了給人留下前後一致的印象,就傾向於接受這個更高的要求,又稱為「層遞效應」。

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1966年做了一個實驗,用以驗證「登門檻效應」。研究的第一步,是先到各家各戶向家庭主婦被試提出一個小的要求,請她們支持「安全委員會」的工作,在一份呼籲安全駕駛的請願書上簽名。研究的第二步,兩周以後,由原來的兩個大學生主試重新找到這些主婦,問能否在她們的前院豎一塊不太美觀的大告示牌,上寫「謹慎駕駛」。結果表明,先前在請願書上簽過名的大部分(55%以上)都同意豎告示牌,而沒有簽過名的同樣情況的主婦,只有不足17% 的人接受了這一要求。

可能很多教師已經在教學工作中利用「登門檻效應」來規范學生的行為,但要想實施得恰到好處卻不那麼容易。首先,必須考慮這個小要求的合理性,使它能夠為學生所接受和容忍;其次,每一要求間隔的時間不能太近,以免給學生有「得寸進尺」的感覺;最後,對所提的每一個要求都必須嚴格執行,切實檢查,這樣才能保證更高的要求得以實行。

羅森塔爾效應

遠古時候,塞普勒斯王子皮格馬利翁喜愛雕塑。一天,他成功塑造了一個美女的形象,愛不釋手,每天以深情的眼光觀賞不止,看著看著,美女竟然活了。這雖然是一則神話,但心理學家卻從中得到很大的啟發。

1968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羅森塔爾等人在一所學校隨機抽取18個班的一至六年級的小學生,運用智力測驗對他們進行鑒定。然後,研究者給了這些學生的教師們一份名單,並告訴校方,他們通過一項測試發現,該校有幾名天才學生,只不過尚未在學習中表現出來。其實,這是從學生的名單中隨意抽取出來的幾個人。有趣的是,在學年末的測試中,這些學生的學習成績的確比其它學生高出很多。研究者認為,這就是由於教師期望的影響。由於教師認為這個學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課時給予他更多的關注,通過各種方式向他傳達"你很優秀"的信息,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因而產生一種激勵作用,學習時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績。

與此實驗相反,對少年犯罪兒童的研究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自己、家人或老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羅森塔爾的實驗告訴我們:在教育的全過程中,學生是多麼需要來自教師的切實、積極的期望。當學生感受到教師對自己的期望時,就會萌發或增強學好的願望、向上的志向、勤奮學習的動力。而且,通常情況下每個學生都有發展、成才的可能,教師要熱愛每個與之打交道的學生,特別是差生,要點燃他們心中的希望之火。

巴奴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次有趣的實驗:他在報紙上刊登廣告,聲稱自己是占星術家,能夠遙測每個不相識者的性格。廣而告之後,信件紛至沓來。這位心理學家根據讀者來信寄出數百份遙測評語。有兩百多人回信感謝,稱贊他的遙測准確,十分靈驗。誰料心理學家寄出的竟是內容完全相同的標准答案:「您這個人非常需要得到別人的好評,希望被人喜歡和贊賞,不過並非每個人都如此對您;您的想像力豐富,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其中也包括一些脫離現實的幻想;您想做成許多事情,身上蘊藏的潛力無窮,相比之下,已經發揮出來的卻不多;在某種情況下,您會產生煩惱,甚至猶豫動搖,但到關鍵時刻,您的意志還是堅定不移的……」這樣的評語怎會不「靈驗」呢?因為誰不想被人喜歡和贊賞?誰沒有美好的憧憬?誰會說自己的潛力已充分發揮?所以,這種幾乎適合任何人的評語每個人都會樂意接受。心理學家把人們樂於接受這種概括性的性格描述的現象稱為「巴奴姆效應」。

「巴奴姆效應」對教育工作的啟示是:每個學生,不管他過去和現在怎麼差,但在其內心深處總多少有點向上的念頭。有時,羨慕他人的成功,常常是自我要求上進的心理折射。教師的責任就在於點燃學生埋藏在心靈深處的希望之火,發覺自己潛在的能量。所以,教師在對學生評價時,必須堅持一分為二,哪怕是最差的學生,也要善於設法找出他的閃光點。

② 教育心理學的幾種理論

1. 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

刺激——反應聯結

基本規律:效果律 練習律 准備律

2. 巴普洛夫——經典性條件作用論 俄國

沒有食物,只有鈴聲產生的唾液是條件刺激

看到食物就產生唾液是無條件反應

基本規律: 獲得與消退 刺激泛化(對事物相似性的反應)與分化(對事物差異性的反應)

3. 斯金納——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基本規律:強化(+-) 逃避條件作用和迴避條件作用(負強化) 消退 懲罰

4. 加涅——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模式——信息流 控制結構 (期望 執行控制)

5. 1-4屬於聯結學習理論

6. 7-10屬於認知學習理論

7. 苛勒——完形、頓悟說

德國 基本內容: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成完形

8. 布魯納——認知、結構學習理論

美國 學習的目的在於以發現學習的方式,使學科的基本結構轉變為學生頭腦中的認知結構。

學習觀——實質是主動地形成認知結構 過程包括 獲得 轉化 評價

教學觀——目的在於理解學科的基本結構

教學原則——動機原則 結構原則 程序原則 強化原則

9. 奧蘇泊爾——有意義的接受學習 美國

學習方式分類:接受學習 發現學習

學習材料與原有知識結構分類: 機械學習 意義學習

先行組織者: 是先於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於學習任務,並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10.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學習動機

1. 學習動機的兩個基本成分: 學習需要 學習期待

2. 奧蘇泊爾 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

認知內驅力(要求理解掌握事物 內部動機) 自我提高內驅力 (個人學業的成就「三好學生」) 附屬內驅力(獲得教師、家長的贊揚)

在兒童早期,附屬內驅力最為突出

在青年期,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成為學習的主要動機

學習期待就其作用來說就是學習誘因

3. 學習動機的種類:

社會意義:低級動機(個人、利己主義)

高尚動機(利他主義)

與學習活動的關系: 近景的直接性動機(興趣、愛好、求知慾)

遠景的間接性動機(個人前途,父母期望)

動力來源: 內部動機(個體需要引起)

外部動機(由外部誘因引起)

4. 學習動機理論

強化理論:外部強化 自我強化

需要層次理論: 美國 馬斯洛 五需要 (從低級到高級排列)

生理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歸屬和愛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

自我實現的需要包括: 認知 審美 創造 的需要(最高級的需要)

成就動機理論: 代表人: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的動機 避免失敗的動機

成敗歸因理論:美國 維納 三維度六因素

6因素: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 任務難度 運氣好壞 身心狀態 外界環境

3維度:穩定性 可控性 內在性

自我效能感理論: 美國 班杜拉

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構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

行為的結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強化:

A. 直接強化:外部因素(懲罰 獎勵)

B. 替代性強化: 通過一定的榜樣

C. 自我強化: 自我評價 自我監督

5. 學習動機的激發:

a. 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

b. 根據作業難度,恰當控制動機水平

c. 充分利用反饋信息,妥善進行懲罰

d. 正確指導結果歸因,促使學生繼續努力

6.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倒u曲線) 美國

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於學習效果的提高。

最佳的動機激起水平與作業難度密切相關。任務交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激起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7. 學習遷移:也稱訓練學習,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或習得的經驗對完成其他活動的影響。

8. 遷移的種類:

性質分類:正遷移(積極的促進作用)

負遷移(相互干擾、阻礙作用)

內容分類:水平遷移(橫向遷移,同一概括水平的經驗之間的相互影響)

垂直遷移(不同概念層次之間的影響)

自下而上的遷移(歸納) 自上而下的遷移(演繹)

內在心理機制不同:同化性遷移 順應性遷移 重組行遷移

遷移的內容不同:一般遷移(原理 方法 策略 態度)

具體遷移(石——磊)

9. 學習遷移的理論:

形式訓練說 相同要素說 經驗類化說 關系轉換說 學習定勢說

10. 學習定勢說:哈洛 定勢是指先於一種活動而又指向該活動的一種 心理准備狀態

11. 現代遷移理論: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 外界環境遷移理論

12. 影響遷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 原有認知結構 學習的心向和定勢

13. 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德國

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進程是先快後慢,最初遺忘的快,忘得多,以後逐漸緩慢,到了後來,幾乎就不遺忘了。 負加速型

遺忘的理論解釋: 痕跡衰退說 干擾說 動機說 同化說

14. 過度學習:指在學習達到剛好成誦以後的附加學習

15. 技能是通過練習而形成的合乎法則的活動方式,技能的學習要以程序性知識的掌握為前提。

16. 技能的分類:操作技能 心智技能

17. 操作技能的形成階段:操作定向 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 操作熟練

18. 心智技能的形成階段:原型定向 原型操作 原型內化

19. 練習是形成各種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關鍵環節。

20. 練習曲線:開始進步快,中間有一個明顯的、暫時的停頓期,即高原期,後期進步較慢,總趨勢是進步的,但有時候出現暫時的退步。

21. 知識的分類:安德森 分陳述性和程序性知識

陳述性知識(是什麼,為什麼) 程序性知識 (做什麼,怎麼做)

感性知識 理性知識

知識學習的分類:

(存在形式和復雜程度)符號學習 概念學習 命題學習

命題學習是以符號學習和概念學習為基礎

(新知識與原有認知結構的關系) 下位學習 (類屬)上位學習(歸納) 並列結合學習(沒有類屬和總括關系)

知識學習的過程:知識獲得 知識保持 知識提取

22. 學習策略:認知策略 元認知策略 資源管理策略

23. 認知策略:復述策略 精細加工策略 組織策略(提綱 圖形 表格)

24. 元認知策略:計劃策略 監控策略 調節策略

25. 學習策略是指學習者為了提高學習的效果與效率,有目的,有意識地制定的有關學習過程的復雜的方案。

26. 問題的三要素:給定的條件 要達到的目標 存在的阻礙或限制

27. 問題分類:有結構問題(目標明確,1*1=1)

無結構問題(目標含糊, 怎樣創造天才兒童)

28. 問題解決:特點:目的性 認知性 系列性

29. 問題解決過程:發現問題 理解問題 提出假設 檢驗假設

30.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問題的特徵 已有知識經驗 定勢和功能固著 動機和情緒 人格特徵

31. 理解問題就是把握問題的性質和關鍵信息,拋棄無關因素,並在頭腦中形成有關問題的初步印象,即形成問題的表徵。(畫圖表 路線圖)

32. 問題就是給定信息和要達到目標之間有某些障礙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景。

33. 創造性的特徵:流暢性 靈活性(變通性) 獨創性

34. 影響創造性的因素:環境 智力 個性

35. 創造性的培養:(1)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環境

(2)注重創造個性的塑造

(3)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培養創造性思維的策略和方法:頭腦風暴訓練 發散思維訓練 自我設計訓練 推測與假設訓練

問題解決的類型:常規性問題 創造性問題

假設方式:演算法式 啟發式(依據經驗和直覺)

36. 態度的過程:依從(從眾 服從) 認同 內化

37. 格爾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三水平六階段)

38. 道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觀念和道德信念

39. 計算機輔助教學:CAI

40. 布魯姆: 教學目標分類: 認知目標 情感目標 動作技能目標

41. 艾里斯: 情緒ABC理論:

A: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

B: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

C: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

我們心理健康的標准:對自己有信心 對學校生活有興趣

喜歡與人交往,有較好的人際關系 具有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

42. 皮亞傑 道德發展階段論: 兒童的道德發展大概經歷了兩個階段:

10歲之前:他律道德 10歲之後:自律道德

43. 格爾伯格研究道德的方法是:兩難故事法(三水平六階段)

前習俗水平(懲罰服從取向階段 相對功力取向階段)

習俗水平(尋求認可取向階段 遵守法規取向階段)

後習俗水平(社會契約取向階段 普遍倫理取向階段)

44.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發現教學 情境教學 合作學習

45. 戴爾的經驗錐形圖: 直接經驗逐漸減少,抽象程度逐漸增加

46. 課堂教學環境:課堂物理環境 (光線 溫度 空氣色彩 空間資源)

課堂社會環境(教師 學生 課堂情境)

47. 教學目標側重於過程或探索知識經驗,則宜選擇 發現學習

48. 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是 指導教學

49. 轉換 解釋 推斷 可以表明對材料的領會

50. 影響課堂管理的因素:教師的領導風格 班級規模 班級的性質 對教師的期望

51. 教師的領導風格對課堂管理有直接的影響

52. 課堂氣氛 是課堂里某些占優勢的態度與情感的綜合成員的人際關系

53. 課堂的三大要素: 學生 學習過程 學習情境 構成課堂結構

54. 課堂結構:課堂情境結構 課堂教學結構

55. 課堂紀律是 對學生課堂行為所施加的外部 准則和控制

56. 信度是指 測驗的可靠性,多次測驗分數的穩定、一致的程度

57. 效度是指測驗的准確性

58. 區分度是指 測驗項目對所測量屬性或品質的區分程度或鑒別能力

59. 難度是指 項目的難易程度 百分比

60. 有效測驗的基本特徵: 信度 效度 區分度 難度

61. 非測驗行評價技術的種類:案卷分析 觀察 情感評價

62. 教師的成長劃分階段: 關注生存 關注情境 關注學生

63. 提出「經驗+發思=成長」的教師公式的心理學家是 波斯納

64. 教師的反思經驗: 反思日記 詳細描述 交流討論 行動研究

65. 微格教學: 指以少數的學生為對象,在較短的時間內(5-20分鍾),嘗試做小型的課堂教學,可以把這種教學過程攝成錄像,課後在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