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習俗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擴展閱讀
圖片搜索來自哪個動漫 2025-01-22 08:23:22
經典祖瑪怎麼下載到手機 2025-01-22 08:05:39

習俗的教育作用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4-01-31 20:28:13

❶ 民俗的教育功能

民俗,即民間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民俗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布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一旦形成,就成為規范人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的一種基本力量,同時也是民眾習得、傳承和積累文化創造成果的一種重要方式。①

任何文化都離不開傳播,民俗文化也不例外。民俗傳播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歷時性傳播,即民俗的傳承,另一種是共時性傳播,即民俗的擴布。從我國目前民俗傳播的狀況來看,無論是歷時性傳播,還是共時性傳播,都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我們加深思考,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就歷時性傳播而言,我國許多傳統文化面臨難以傳承下去的問題。從共時性的傳播來看,國外的民俗文化對我們沖擊也不小。

我國傳統的民俗文化,是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中,伴隨著游牧、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民俗傳承主要是依靠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在經濟、政治、文化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及與之相適應的環境發生變遷,以及大眾傳播媒介的日益豐富,使得傳統意義上單純依靠人際傳播的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面臨新的問題和挑戰。因此,我們應更加關注民俗文化的傳播過程,運用大眾傳播媒介為民俗傳播服務,使民俗傳播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大眾傳媒與民俗傳播

大眾傳媒是所有用以向廣大受眾傳遞各種信息的物質載體,傳統上指傳播范圍廣大的圖書、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電影六種傳媒,今天的電子傳媒則應加上依託信息技術發展起來的互聯網、音像出版物等新興傳媒。在狹義上,大眾傳媒特指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四種傳媒。②

當代社會是一個以媒介環境為基礎的社會。大眾傳媒大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媒介帶來的信息充滿著人們生活的空間。大眾傳媒如何與民俗傳播嫁接,民俗如何更好地利用大眾傳播媒介進行保護和傳承,成為當今民俗學界不可不考慮的問題,正如烏丙安先生在他的《民俗學原理》中曾經提到的:「民俗信息的『傳』的傳統形式正在與現代大眾傳播的『傳』的形式形成了全面碰撞和微妙的重整嫁接,必然引起民俗學的密切關注。」③

德國民俗學家保?辛格爾對現代傳媒技術與民俗的關系作過論述,他認為,現代技術世界的發達表面上造成了許多不利於民間文化生存的條件,但在現實上現代技術世界的時間感及交通、大眾傳媒造成的跨越式的空間,以及社會分化的強化,促使民俗活動的節奏加快,為民俗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涵蓋面,使之可以通過互聯網的通訊技術傳遞到超地方的領域中,並為不同社群的認同和聯誼提供機會。④

三、大眾傳媒在民俗傳播中的功能

由於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變遷,類似於「龍牌會」這樣的涉及民間信仰、民間表演藝術等領域的中國傳統民間文化的發展,已經不能夠僅僅依賴傳統的口耳相傳的人際傳播方式,而應在更廣闊的社會網路和更復雜的社會層次中,經由大眾傳播媒介的收集、整理、出版、發行,而得以廣泛的傳播。

⒈大眾傳媒在民俗傳播中的積極功能

第一,大眾傳媒表述民俗生活,其媒介特性促進了優秀民俗的傳承。大眾傳播媒介憑借其先進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技術,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於擴大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范圍、延長其傳承時間、豐富其傳承內涵,所起的作用是人際傳播所望塵莫及的。⑤范庄「龍牌會」被學者稱為中華民族龍崇拜的活化石,而正是通過大眾傳媒的報道,使得發生在河北一個小村莊的民俗活動,可以傳播到全中國。

第二,大眾傳媒通過報道民俗活動,引起了社會公眾和政府職能部門對優秀民俗傳統的關注和重視。

媒介的報道,可以介紹保護民俗傳統的重要性,喚起公眾的關注,同時引起政府職能部門的重視。「龍牌會」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都是一種民間的、自發的、全區域的民間活動。隨著大眾傳媒的介入,如今的「龍牌會」,吸引了大量中外學者前往調研,參與此項活動的來自周邊地區的普通民眾數量也在逐年增長。

⒉大眾傳媒在民俗文化傳播中的缺失

第一,有相當部分民俗文化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屬於無形的思想、觀念等內容,尤其是「龍牌會」這種屬於民間信仰之類的民俗活動,由於技術手段的限制,很難通過大眾傳媒完整地保存全部信息。

第二,大眾傳媒會由於政策、資金、技術、傳播渠道等方面的原因,片面或者歪曲報道民俗文化事象。大眾傳媒在傳播民俗時,會根據政策導向和受眾特點選擇民俗報道的切入點。比如在對「龍牌會」的報道過程中,會避免民間信仰中的敏感問題,將「龍文化」作為報道的重點。為了迎合受眾的審美情趣,紙質媒體大都會用較大篇幅描寫新奇刺激的「勾龍化白蛾」傳說,而電視媒體則選擇熱鬧喜慶的花會表演作為報道重點。對於不能親身參與「龍牌會」的受眾,只能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的產物了解這些已經丟失了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

第三,為了追求畫面的效果或敘事的完整,大眾傳媒有時會導演民俗。以「龍牌會」為例,在專門供奉龍牌的龍祖殿修建之前,「龍牌」供奉在當值會頭的家中,「龍牌會」期間要將「龍牌」從當值會頭家請出,在繞村子遊行一周後,請入事先搭好的「龍棚」,有一套繁蕪的儀式和過程。而龍祖殿修好之後,已不需要將「龍牌」請出請入,而為了營造熱鬧的氣氛,同時配合媒體拍攝的需要,每年「龍牌會」期間,還是會有抬「龍牌」遊行的儀式,使得活動中神聖性逐漸隱沒,而「娛人」的色彩愈加濃重起來。有些媒體由於在花會表演過程中,沒有抓拍到理想的畫面,有時還會要求中斷表演,重新開始,從而使得民俗活動的表演性越來越強。

四、對大眾傳媒傳播民俗事象的展望與對策

⒈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播的民俗內容會越來越多,涉及面會越來越廣

①大眾傳媒與民俗結緣是未來大眾傳媒發展的需要

大眾傳播既要傳承傳統文明,又要立足當前,面向未來;既要取悅於受眾,又要引導受眾。大眾傳媒再現民俗,在題材上有著取之不竭的源泉。在發達國家的文化侵略迫使發展中國家文化趨同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傳承和發揚獨特的民族文化。中國大眾傳媒應站在人類文化歷史和現實的聯結點上,立足於中國的國情和民風,挖掘現實生活中獨具神韻的民俗萬象。總之,大眾傳媒需要通過民俗,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提升自身的品位,擴大競爭優勢。

②需要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向受眾傳播民俗知識

大眾傳媒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同時又具有受眾廣泛、形式多樣、覆蓋面寬、感染力強等特點,能實現人際傳播所不能達到的傳播效果。我們需要在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群體中傳播我國優秀的傳統民俗文化,利用大眾媒介進行宣傳和教育,是既便捷又高效的途徑。大眾傳媒的宣傳和報道,使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在體現民族特色的同時,具有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⒉充分利用大眾傳播媒介,為民俗文化的傳播服務

①加強民俗事象與現代生活的聯系,尋找民俗傳播的契機

民俗文化屬於大眾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傳播過程中,必須找到傳統民俗文化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利用符合現代人理解能力和審美觀點的傳播形式,還要將符合現代社會特性的新的文化元素和傳承手段不斷加入其中,才能保持民俗文化發展的長久生命力。

另外,在大眾傳媒傳播民俗文化的過程中,要尋找民俗傳播的良好契機,以使受眾更加直觀而深刻地理解一項民俗事象的意義。例如,普通老百姓都知道「二月二,龍抬頭」這句俗語,每年二月二期間,河北省的報紙和電視都會對「龍牌會」進行報道,但都只是簡要的報道,如能製作專題節目對「龍牌會」的來龍去脈,以及期間活動進行詳細介紹,相信對廣大受眾了解「龍牌會」這一傳統民俗活動,會起到良好效果。

②加強理論指導,慎重篩選民俗傳播內容

在紛繁復雜的民俗傳統中,究竟該選擇哪些民俗事象進行傳播呢?這就要求大眾傳播媒介的從業人員,加強民俗學理論知識的學習,在民俗事象選擇中,取其精華、棄其糟粕,選擇那些保存比較完整、群眾基礎比較好、形式比較活潑、表演性比較強,受眾所喜聞樂見,最能體現民族文化傳統,並對現實社會生活有積極影響的民俗事象進行傳播。

另外,在民俗節目製作過程中,還要將其放入整個文化空間中進行全面考慮,在相關理論的指導下,對整個民俗事象進行全方位的把握,佔有盡量全面的民俗素材。這樣才能在後期節目製作過程中,選擇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反映真實民俗生活的內容加以傳播。

③尋找比較好的溝通方式,以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

大眾傳媒的受眾,是社會上所有的「一般人」,任何人無論其性別、年齡、社會地位、職業、文化層次如何,只要他接觸大眾傳播的信息,便是受眾的一員。受眾的廣泛性,意味著大眾傳播是以滿足社會上多數人的信息需求為目的的大面積傳播活動,也意味著它具有跨階層、跨群體的廣泛社會影響。⑥因此,大眾傳媒在傳播民俗事象時,除了要在選材上下功夫,傳播方式也需要經過慎重的選擇,要避免生硬的說教性的傳播,而是要在形象性、通俗性上下功夫,對於比較難懂的內容,盡量用通俗的語句和完整的畫面進行解釋。

在「地球村」日益形成的今天,社會變化不斷加劇,大眾傳播媒介深刻地影響著人民大眾的生活。而人是生活在特定的民俗文化環境下的,民俗文化依然影響著人的思維習慣和行為。在外國文化對我國沖擊不斷加強的情況下,只有充分展示本國本民族獨特的民俗文化,才能讓世界真正了解我們,才能充分保存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現代社會里,離開了大眾傳媒,民俗文化的傳承和保護很難開展。今天,要做好民俗文化的傳承和擴布、保護和開發,離不開大眾傳媒的介入和作用;而大眾傳播要達到「傳通」,實現自己的價值,需要對內容、角度方式進行選擇,需要充分考慮並努力適合受眾的心理思維習慣,大眾傳播和民俗文化關系密切。因此,無論在學理研究還是操作實踐層面,都需要把兩者加以結合,從民俗文化環境中去開展大眾傳播活動,從大眾傳播角度去思考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擴布和推廣。

注釋

① 引自《民俗學概論》,鍾敬文著,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1月,第1頁

② 引自《新聞與大眾傳播媒介》,李永健、展江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0頁

③ 引自《民俗學原理》,烏丙安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79頁

④ 引自《民俗傳播學》,仲福蘭著,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9月,第451頁

⑤ 引自《大眾傳媒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的功能與缺失》權璽,載於中國民俗網--民俗研究 2008年4月29日

❷ 中國的傳統節日對幼兒園的活動有哪些意義

所謂傳統節日是人類社會發展背景下的產物,具有時代的烙印。五千年的華夏文明,鑄就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歷代的文人雅士、詩人墨客,為一個個節日譜寫了許多千古名篇。這些詩文膾炙人口,廣為傳頌,使我國的傳統節日滲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浪漫,大俗中透著大雅,雅俗共賞。可見,中國的節日有很強的內聚力和廣泛的包容性。一到過節,舉國同慶。節日與我們民族源遠流長的悠久歷史一脈相承,是一份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產。但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人類文明的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在這種背景下,教育訊猛發展。當代的中國幼兒教育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步。可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節日文化的、十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為什麼孩子們所熟知並熱衷的卻是"洋節日""洋風俗"?很多人對於節日的概念已經淡化,不同成長年代和成長背景中的人對於節日的感受與理解有著本質的不同,尤其對身處激烈社會競爭中的年輕家長而言,對傳統節日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使我們不得不對自己的民族文化產生憂思與緊迫感。因此,如何對待青少年中產生的輕視自身文化的傾向,任何看待自身傳統文化,如何讓我們的孩子珍惜自己的傳統節日、發展我們的文化,使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和更新,不致面臨被湮沒和扭曲的命運等等,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課題。我們知道,與西方文化歷來崇尚的"愛智"的教育目的相比,中國傳統文化之於人文素養的培養有著無可替代的優勢;其獨有的倫理型文化正是最為注重道德自覺和理想人格培養的文化,其以人際關系和諧作為最高范疇的理想型教育對於人的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價值。因此,作為具有悠久歷史、豐富文化傳統的中國的國民,就更應當清醒並堅定地保持文化自覺;重視我們的節日就是在弘揚我們的文化。下面淺談在幼兒園開展傳統節日活動的教育意義及教育途徑。 一、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的教育意義 (一)、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促進幼兒健康情感的發展 情感是人在社會活動中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的體驗。豐富而健康的情感是人們精神生活得以高度發展的必要條件。尤其情感對孩子智慧的發展、德性的養成,以及整個人的成長,是陽光,是雨露。如果沒有情感就沒有完美的童心。但是,兒童的情感生活並不完全是自發的。我們應當重視對幼兒的情感教育。誠如郭沫若所說:"人的根本改造應當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而中國的傳統節日都有相應的禮節、禮儀,這些禮節、禮儀體現著道德精神。中國傳統節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節日習俗更是豐富多樣、各放異彩。從古至今,傳統節日的紀念、慶祝方式隨時代的更替在不斷地變化,但總有一些植根在深處的東西時代綿延至今生生不息,那就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在我們深刻地理解傳統節日文化中附著的教育意義之後,我們抓住節日的核心意義,把握要點進行價值遴選找准和突出節日文化中的精華,然後設計活動,使幼兒在傳統節日活動中健康情感得到發展。如: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以及春節的不同節日活動中使幼兒感受到家庭和睦,尊老敬祖的精神,從而產生愉悅、舒服的情感體驗。 (二)、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發展幼兒動手操作能力 陳鶴琴先生所倡導的"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當讓他自己做;凡是兒童自己想的,應當讓他自己想"這一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實踐中也發現,要兒童自主、自信、主動發展就必須以這一思想為宗旨。因此,我們在開展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中,凡是孩子能做的事都讓孩子做。如:端午節,教師介紹"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及端午節的習俗。使幼兒知道端午節是我國人民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然後,示範、講解包粽子的方法,再提供材料讓幼兒動手參與包粽子,最後讓孩子品嘗粽子。通過一系列的活動,"端午節"使之成為孩子內心熱愛和期盼的節日,幼兒主動積極性得到發揮,動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發展。 二、幼兒園傳統節日活動的教育途徑 (一)、寓傳統節日教育於幼兒園一日活動之中 幼兒園一日活動形式多樣,傳統節日教育應在幼兒園各個環節活動中相互滲透,有機結合,即既與兒歌、故事、談話等語言活動相結合,也與美術、音樂等藝術活動相結合,還與生活、游戲活動相結合,如角色游戲"拜年"。通過游戲再次讓幼兒感受春節那種祥和、喜慶、歡樂的氣氛;學會說一些吉祥、祝福的話。除了將傳統節日教育與課程教育相結合,還可以結合節日,組織開展一些專題性的節慶活動,如中秋賞月活動,鬧元宵逛燈游園活動等。通過集體慶祝活動,培養孩子的交往能力,表現能力,體驗過傳統節日所帶來的喜悅心情。 (二)寓傳統節日教育於環境創設及利用之中 《綱要》特別強調了環境教育,強調了環境在促進幼兒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環境不僅是物質的、精神的,而且還是活動的,各種各樣的活動構成了幼兒豐富的學習與成長世界;環境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社會生態系統理論說明:兒童是社會生態環境中的一份子,愛主動探索周圍環境,而非被動的學習者。周邊的社會生態環境為兒童提供了潛在的發展機會,並對其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同時幼兒的反應行為與習慣亦會影響到與其直接相關的家庭、幼兒園、社區。可見,節日教育應把握好環境這一教育因素,積極創設和利用節日環境,使環境發揮應有的節日教育功能。所以,在節日教育中,教師應積極創設節日的氛圍、情景,設法調動幼兒的情感。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布置具有節日特點的環境,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家庭、社區節日環境對幼兒進行教育,引導幼兒感受節日,讓幼兒在與社會的互動中對節日的全面認識和深刻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