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瑾玫教授如何教育孩子
擴展閱讀
御龍吟歌詞寫得怎麼樣 2024-11-29 05:04:36

瑾玫教授如何教育孩子

發布時間: 2024-01-30 20:10:12

❶ 關於教育女孩,李玫瑾教授有哪些忠告

鏈接: https://pan..com/s/14osXkpFhdG2bQOm7oR0_nw

提取碼: 83h5

李玫瑾教授最成功的育兒應該就是將女兒培養成哈佛高材生,這里有李玫瑾教授的全套講座視頻,希望能幫助到您。

❷ 李玫瑾教授育兒之道:孩子四個階段的家庭「育養」方式

人的心理發展路徑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四個階段首先是 情感 , 情感 是在孩子完全不能動的情況下,每一次的呼喊,你對孩子的照顧到不到位。當你照顧到位的時候,孩子會記住你的氣味記住你的聲音然後記住你的相貌。

當孩子從四個月到半歲開始,認人的現象出現,這個時候,「 依戀 」關系就形成。而這個,「 依戀 」就是 情感 最初的起點,也就是一對一對一個人的 情感 。當孩子的這個 情感 得到滿足,Ta就對外界建立了信任,這個信任得到滿足,Ta就可以在這個基礎上擴展到親情,到以後的夥伴情。

這實際上就是人性的核心問題。

3−6歲,性格是重點。

那麼,什麼是性格?性格是人的後天的行為方式建立的關鍵期。

人所有的 社會 行為都有第一次。比如,孩子想要一個東西必須是父母來滿足,那麼,怎麼去要?當一個孩子以哭鬧的方式父母給了滿足,那這是一種性格方式。

還有一種情況是,孩子能夠說話了,說出來,然後父母告訴孩子,我為什麼能夠滿足為什麼不能滿足你的要求。3歲上下給孩子說「不」以及我們做一系列的性格培養,這是非常重要的。

現在很多十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已經拿Ta們沒有辦法,用父親的話講「我說過Ta打過Ta罵過Ta,但是孩子都不聽,我拿Ta沒有辦法」,這是為什麼?因為父母沒有在孩子6歲之前對Ta說「不行」。6歲之前對Ta說不行,Ta大不了在地上打滾,可是等12歲對孩子說不行,Ta可以拔腿離家出走,Ta可以把一瓶農葯喝下去,Ta可以站在樓頂告訴你你若不答應我就跳下去。

因此,性格培養越早越好。在孩子6歲之前,在Ta反抗能力非常小的情況下給孩子建立行為模式。

在給孩子建立行為模式的過程中要告訴孩子,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那麼觀念也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形成。

觀念也是一種「養育」的心理現象,它不是「教育」的心理現象。

教育 」是說我們教給孩子很多知識,它需要一個過程。

但是觀念不是,觀念是就一件事,這件事你的反應得當,孩子就會形成這件事行還是不行,是對還是不對的觀念。但是如果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沒有制止,一旦這個行為出現重復,重復三次之後,就會形成定勢。

心理學上定勢有「知覺定勢」、「思維定勢」、「行為定勢」。比如「自私」就是一種 社會 行為的定勢,只不過變成了思維定勢。

所以3歲之前的「養」「育」,我們 隨勢而就 的指正是非常重要的。這需要父母的陪伴,孩子在早年父母的陪伴,極為重要。

6歲開始,孩子上學了。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家庭把前兩個階段的事情做好,而且父母對孩子有心理影響力,那麼後面對孩子的教育會輕松許多。

人是有個性的,而個性當中最最重要的是有一部分來自遺傳,還有一部分來自於後天。

其中智力的相當一部分是取決於遺傳,而技能方面的東西才是後天。所以,智力是天生的,當父母發現孩子學習不佔優勢的時候,就要去研究孩子有沒有其他方面的優勢, 天生我材必有用! 現在很多家長陷入一個誤區,常常對孩子講「別人為什麼能考100分你卻不能,別人為什麼能學的那麼好你卻學不好」。這就涉及到孩子的能力問題。

對於孩子的能力問題,恰恰是需要甄別他的個性的。因此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幫助孩子找到Ta的能力的特長。幫孩子找到能力的特長實際上就是幫孩子找到了自我價值,這個價值就是孩子今後在 社會 中的一個定位。

當孩子的前三個階段做好,18歲之後孩子的基本認知也成熟了,Ta可以通過認知來調整了。

修養 」很多是需要靠自己來修的。「三人行必有我師」這也是一種在 社會 活動中對自我的修養。

人成長的四個階段我們可以看到「養育」和「教育」的關系,其中前兩個階段是在「養」的過程中「育」,而後兩個階段才是「教」,包括自我的實現。

結語:

養育是父母辛苦的付出,是積累教育資本的過程;

養育需要穩定的一對一關系、形成依戀親子關系;

養育是人性被喚醒的過程,是 情感 發展的起點;

養=育,其中孩子,3歲前的陪伴極為重要。

一個人如果很不幸,Ta小的時候沒有被人疼過,沒有被人愛過,沒有被人善待過,那麼就不要指望Ta成年後善待這個 社會 。

所以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早年,把Ta的撫養過程尤其 情感 性格培養做到位。

@

❸ 李玫瑾教授:讓孩子對父母有敬有畏,才會有愛,不能一味順從孩子,為何

不同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不一樣的,父母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喜歡讓孩子自己做主,跟孩子成為好朋友;但是有的家長則是覺得應該有個家長的樣子,要不然孩子長大了之後管不住。

我國著名的李玫瑾教授十分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特別是最近幾年更是經常給我們帶來一些她對於教育孩子經驗上面的分享。她覺得讓孩子在生活中對父母有敬有畏,才是真正的愛孩子。

確實如此,如果在生活中一味順從孩子,導致孩子不懼怕家長,這樣的話只會讓孩子更加不聽話,並且缺少一定的教養。

當然,尊敬和畏懼是一定的,這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好處。但家長對孩子的愛也是不能缺少的,無論是身體上的關心和心理上的理解都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好好地關愛自己的孩子,才能讓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面更好地去前進。

雖然,目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去做一個合格的父母,但是只要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恩威並施,讓孩子對自己既有敬畏之心,也有關愛之感,這就是比較合格的父母,這也是對於孩子成長是很有好處的。

❹ 李玫瑾教授談吳謝宇案,家長怎樣教育孩子才是上上策

北大學子吳謝宇弒母案在福州中院開庭,檢方指控吳謝宇涉嫌犯故意殺人罪、詐騙罪、買賣身份證件罪。

在法庭上,吳謝宇對檢方指控供認不諱。吳謝宇供述稱,他想幫母親「解脫」,作案方式是用啞鈴砸母親的後腦及頭面部。

吳謝宇稱,自己本想殺害母親後自殺,但作案後因恐懼放棄自殺。殺母後,吳謝宇謊稱母親出國陪同他交流學習,騙取親友錢款共計144萬元。

還有一些孩子,為了一點小利不擇手段,或因為其他的原因,殘忍殺害同學親友,甚至手刃自己的父母,觸目驚心,1994年的清華投毒案、1997年的北大投毒案,2013年的復旦投毒案,高考狀元因相貌自卑殺人,北大發生過多起弒母案,吳謝宇是最近的弒母作案者。

作為父母,應該在生活中應不斷引導、啟發孩子,無論成功還是失敗,貧窮還是富有,都要悅納自己,勇敢面對困難和現實。

父母要讓孩子在感受成功、快樂等人生正面意義和價值的同時,也有機會感受和體驗人生挫折、痛苦、疾病等負面意義和價值,幫助孩子豐富生命的意義。

❺ 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育兒方式有效嗎

這兩天,如果你是一位學生家長,你一定被這個講座視頻刷屏了。

講座的主人公叫李玫瑾,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經常在自己的博客、微博中分享案例。不少人也在央視《今日說法》《開講啦》等節目中見過她。

這個視頻走紅後,李教授自己也有些驚訝,她在微博中說:「一直沒把『成長心理』作為專業或主業,自認的主業是犯罪心理研究與偵查心理分析。未想到,研究順得的心得因一次公益講座在十年後讓我成『 育兒 專家』,我從未以此內容發論文或著書,包括這次傳播也不是我所知所為,真是應了那句話:有心栽花『花自怡』,無心插柳柳成蔭。」

很快,演講視頻的高清全集也被找了出來,完整視頻有近兩個小時,探討的是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與對策。而在朋友圈中廣為流轉的版本,其實是其中對於 「孩子6歲前該管什麼」 的解答。

十年前的視頻為什麼會突然火起來? 有家長說,因為觸到了家長教育中的命門——如何對孩子說不,干貨滿滿,值得一看;也有家長覺得,一刀切的方法不適合所有孩子。

我們為大家整理了講座中的主要觀點(摘選)——

1、孩子6歲之前管什麼?

2、如何訓練孩子?

3、如何克制誘惑、學會忍受?從遏制食慾開始

4、如何讓孩子學會忍受?讓孩子不自私

5、如何讓孩子經歷挫折?讓孩子「吃苦」

老師、家長 對這個瘋傳的視頻怎麼看?

杭州市拱墅區青少年宮書記張敏

李玫瑾教授的這個視頻,為何在十年之後突然點爆網路?除了信息技術的進步、新媒體的發展、網路驚人的傳播力之外,更多的是,當下的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為重視,當然也更為焦慮。

對於經歷親子關系惡化和 社會 高速發展中的種種怪象的家長來說,迷茫焦慮已成常態,因此他們對專家如救命稻草一般的渴望。

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觀點和做法,確實有一定的操作性。具體到一個個獨特的孩子的具體問題,還是需要家長有自己的認知和判斷。其實,對於任何一個專家的觀點和建議,都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否則,遇到專家截然不同的觀點,會更無所適從。

李玫瑾教授的家庭教育講座有別於其他的,是她的工作特點決定的,可以給家長帶來不同的視角。

杭州市鳳凰小學校長繆華良

我認為,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先嚴後寬。小時候不做規矩,長大就更難,到了十三四歲時再適當放寬。

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時候我們缺乏一種必要的策略。往往是簡單粗暴、過度寬容,甚至用溺愛來替代正向的引導。我的媽媽沒有上過學,但在教育我們家兩兄弟上,也一直主張用先嚴後寬、以身作則的辦法。李教授有實操的辦法,比如怎麼等大人吃飯,用分橘子的方式給孩子做榜樣,樹立家庭的觀念,但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傳。

家長們說:更應該給家裡的老人看看

4歲男生家長謝媽媽:

12歲女生家長胡媽媽:

看到這個問題,我去查找了李玫瑾教授這四個「不」的出處,避免斷章取義。

在學習了李玫瑾教授的視頻內容後,我發現,她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針對3-5歲孩子想要通過哭鬧達到某種目的的情況,對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訓練。

除此以外,在孩子情緒平復後,還要通過溝通,為孩子「留一條路」,鼓勵TA在下次有需求時,用語言而非哭鬧表達出來,如果TA的解釋被父母認可接受,就可以滿足。

也就是說,李玫瑾教授想要告訴大家的是,如何應對3-5歲孩子以哭鬧達成目的的行為,以及情緒處理之後如何與孩子做進一步溝通,幫助TA了解到未來可以怎麼做。

一種 育兒 方式是否有效,取決於哪些因素呢?

我認為,有幾條原則可以參考,一是這種方式是否遵從孩子成長的科學規律,滿足孩子的成長需求,如果方式與成長規律相違背,即使短時間內有效,也有可能在未來造成不良影響;

二是使用的時候是否用對了情境,比如,孩子哭鬧如果只是在表達自己不舒服的感受,那麼,採取「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方式,傳遞給孩子的信息就有可能是「爸爸媽媽不理解我,不能接受我的情緒」,進一步認為「表達情緒是不對的,我是不好的」,從而壓抑自己的情緒;

三是是否能堅持使用,孩子的成長是一個長期的循序漸進的過程,沒有一種方式能夠取得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用正確的方式,堅持使用科學的方法,才能發揮效果,促進孩子的 健康 成長。

李玫瑾教授是心理學教授。

我認為她說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 育兒 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這個說法是建立在對孩子的尊重,愛護、理解、陪伴基礎上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要建立與父母的親近、信任、友愛,並通過這種積極的關系,建立他對世界的認知,建立他的安全感。

做到了這些,對孩子來說就是非常有效。

其實,這種方法不僅對小孩子有用,對成年人也是有用的。

想想看,一個成年人對另一個成年人,如果沒有尊重、沒有信任,只是打只是罵離得遠遠的,關系會好嗎?會親近嗎?明顯的不會。

那麼小孩子,他的心智不成熟,她的感情不豐富,他的力量很有限,那麼他對大人的期待更多,就完全依賴於大人。

所以,我們要按照李教授的說法去做,多親近,多陪伴,盡量的給孩子營造安全的 健康 的合適的心境,幫助他成長。

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好理解,先不說這種 育兒 方式是否有效,我們可以反過來看看如果我們又打又罵又說教又走開會出現什麼問題。

孩子犯了錯誤

1如果家長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上來一頓打的話,不但給孩子身體上造成傷害,而且孩子在心理上也會受到影響。如果孩子怕了,他可能在以後不會犯同樣的錯,但是這樣的孩子在做事方面就會畏手畏腳,沒有自信,因為他不敢犯錯。雖然古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現在對「孝子」這個詞,會有一點點貶義在裡面。因為這樣的人只會聽父母的話,沒有自己的主見。如果孩子不怕,那麼越打就會越讓孩子反抗,他可能表面上聽話了,但是其實心裡不服氣的,時間久了要麼爆發,要麼憋出病來。

2父母用惡毒的語言罵孩子也是不可取的,因為有時候父母急了會不假思索地說出很多傷人的話,有時候自己並不覺得,但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孩子會記在心裡的。這樣的孩子也會產生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在父母眼裡居然這么差勁。

3說教就是講一些沒有意義的大道理,道理人人都會講,但是有幾個人會聽進去,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很難吧,如果父母總是在孩子耳邊嘮嘮叨叨,孩子只會覺得心煩,脾氣變得暴躁。

4孩子如果犯了錯,父母不管不問就走開了,那麼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沒有錯,或者沒什麼大錯,那麼他以後可能還會犯,錯誤會越來越大,導致嚴重後果。

所以說,如果上述做法都不可取,那麼李玫瑾教授的 育兒 方式還是可取的。聽上去道理很簡單,但是父母真正做到不容易,因為孩子犯了錯,父母有時候很難平復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失控。所以教育孩子,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方法。

那麼如果孩子犯了錯父母到底該怎麼有效實行這種方法呢?

首先,父母一定要先冷靜下來,不能心急,可以問明白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然後用很簡單的話告訴孩子這樣做哪裡不對,應該怎樣做。一定要讓他知道錯在哪了,重復的話不要說,說一遍就行了,然後再告訴孩子如果以後再犯同樣錯誤,會得到怎樣的懲罰就足夠了。 懲罰一定要做到,因為父母要言而有信,不能只是嚇唬。 最後媽媽要一定要表達對孩子的原諒,信任和愛。

有些話可能說的有點嚴重,有些人會覺得自己都是這么被父母教育過來的,也沒什麼問題。但是有時候,有些影響已經存在,只是我們無法真正了解自己,因為我們都是平凡的大多數,這就是無法優秀的原因。

我很喜歡李玫瑾教授,很贊同她的很多觀點。

打、罵、說教、走開,行得通嗎?

孩子從你的「打、罵、說教、走開」這四種反應中,會學到什麼?

是不是會學到如下幾個技能?

(1)以暴制暴

——當他面對弱小時,他也學著你用武力解決問題;或者,當他長大了,會用武力反抗你。

(2)語言暴力

——你罵他,他罵比他弱小的同學。你罵你的孩子,你的孩子長大當爸媽了,再罵他們的孩子。原生家庭也有鏡像神經元,教育模式也會有傳承的部分。

(3)嘮嘮叨叨

(4)冷漠

——當孩子大了,你遇到問題了,孩子也走開?學著你的處理方式來面對問題?

當你發現,這四種方法給孩子帶來的長期效果都是糟糕的,你還用嗎?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

這四種方法,可能短期內有效。

「打、罵、說教、走開」,當你這樣對待孩子時,孩子有可能會因為恐懼和害怕而不去做那件事,但一旦他長大了,有反抗的力量之時,你的「打、罵、說教、走開」,對他還會有效果嗎?

一旦想明白這些,你就是時候學一學其他更有效更科學的 育兒 方法了!

比如李玫瑾教授建議的方法,比如正面管教。

作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犯罪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的 育兒 方式具有 很強的實操性 ,但任何問題都不能一刀切,是否適合自己的孩子,還需要父母看孩子當時的具體情境。

任何理論都有它的局限性,對於李教授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我們也了解到是針對3-5歲孩子而設計的。 3-5歲的孩子處於成長敏感期,也非常懂得觀察身邊的世界,當他們想要得到某樣東西,哭鬧是最便捷的途徑 ,也是對父母最有效的方式,遇上爺爺奶奶在場,更是立馬心軟,「成全」孩子。

而李玫瑾教授的建議,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對孩子做一次「克制任性」的訓練,和心理學實驗的「延遲滿足」有相似之處,但更具有實操性,非常值得家長們借鑒。

而且,最重要的不是在面對孩子哭鬧請求滿足時候採用「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而是在他情緒平靜後,鼓勵孩子在下一次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而不是哭鬧。

年齡3-5歲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數字,孩子哭喊達到目標,這也是非常清晰的應用場景,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注意一點,對父母而言也是最困難的一點, 就是判斷,孩子的哭喊是真心的需求,還是一種無理取鬧,只是想通過哭喊來達到目的, 這兩者之間有著非常細微的差別。

比如,在逛書店,4歲的兒子非常喜歡那套恐龍繪本,但是你覺得貴,而且最近剛剛買了不少新繪本還沒看完而不想買,或者把書名抄下來到網上買,可以省下不少錢。

於是,孩子哭了,甚至耍上脾氣坐到地上打滾不讓走。此時此刻,你會怎麼做呢?妥協買下還是遵循「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原則呢?

其實,父母的做法並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 關鍵此時此刻,你准備如何和孩子溝通。 在公共場合哭喊,不太適宜,所以,「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一個原則,但如何讓孩子停止哭叫是最大的需求,畢竟這里不是在家。

接下來的處理, 可以詢問孩子為什麼喜歡這套繪本,來判斷繪本在他心目中是真心非常重要還是一時看見心血來潮就要買, 如果真心很喜歡,可能是在同學那裡聽說的,久仰大名了,那能不能滿足他買繪本的同時,給他提一個小要求,回家整理自己書架,把繪本歸類,或者看完這套繪本後給自己復述一下這個故事等等。

所以,在我看來, 孩子有需求,不能完全滿足,但也不能因為年齡等等框架限定自己。最合適的辦法是,判斷當時的情境,做出最優的選擇。

俺不知道李玫瑾教授是誰。反正俺從孩子小就是這樣教育孩子的。孩子都很 健康 聽話學習好。從小陪伴很重要。今天你陪他長大,明天他陪你到老。這就是幸福人生。今天你被利益所迷惑,明天孩子定是個糊塗蟲。不能把今天的應有的幸福放棄去換取明天不一定的幸福,這是舍近求遠的思想。本身就是錯的思想。怎麼能教育好孩子呢。自然的才是 健康 的。以前有人總拿小樹苗不修理不會成才的例子做比喻。但是我發現自然生長的東西都不是傻子。自己都會盡力長到最好。如果長的不對稱肯定有原因。哪邊陽光多哪邊長的壯。哪邊水份土壤好哪邊根系發達。至於沒有按著人們的想的方向去長。那是因為自然界不是因為人類才存在的。人類的思想並非正確。

就如錢丟了可以掙,房倒了可以修,可孩子沒有教育好,也許一輩子也沒法彌補,一輩子的痛徹心扉。

但是,李教授的心理學告訴你,這樣的悲劇,是可以預防的。

所以懂一點教育,是每一個家庭一輩子的幸福,''慣孩子就是害孩子''這句話,可能流傳了上千年了吧?可是到今天,我們還常常可以看到,許許多多的悲劇在發生,比如某明星15歲的孩子居然犯了強奸罪的錯,這能不是一輩子都痛徹心扉的事情嗎?

任性的另一個名詞叫做:作,作的結果會怎麼樣,友友們懂的。

所以也因為這一點,李玫瑾教授會那麼的廣受歡迎、受人尊敬受人愛戴,玫瑾教授的話語,可以用''雪中送炭,沒齒難忘''來形容,因為她拯救的是孩子,預防的是痛徹心扉。

玫瑾教授有一句非常經典的值得收藏的話:凡是不合常理的,都有來路!追根溯源的因果邏輯論證,體現著她的科學與嚴謹,
玫瑾教授的''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是一種預防孩子任性妄為的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人只有從小培養出良好的行為習慣,長大了才不會膽大包天恣意妄為,不懂得尊重,不懂得珍惜不懂得敬畏,不懂得顧及他人感受,試想,一個自私的,缺乏團隊合作精神的孩子,不論是在單位,還是在公司,怎麼能開心 健康 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們愛孩子,也要有度,懂得什麼叫做溺愛,溺愛,收獲的是,十年二十年後悔青了腸子的後悔。

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具體方法是,在孩子第一次任性的時候,比如孩子哭鬧著還要買小 汽車 ,這時就要把孩子抱到一個單獨的安靜的空間,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看著他哭,讓他知道任性沒用,不哭了,再跟他說,要可以,但必須給我一個合理的理由。

更具體的操作與後面存在的道理,篇幅關系,咱有機會再聊好嗎?

我認為李玫瑾教授「不打不罵不說教不走開」的 育兒 方式是正確的、有效的。

孩子小的時候慾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大哭,因為哭了就得到自己想要的了,到會走路時的抗議方式就是大哭大鬧摔東西打滾兒,家長要是就此服軟認輸,滿足了孩子的願望,那這個孩子隨著年齡的長大就會變得無法管教,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我非常認可李教授的觀點,不能慣著孩子毫無道理的任性,要學會說「不」,不該做的事要段然拒絕,等孩子哭夠鬧夠冷靜下來以後,告訴孩子為什麼不能這樣做的理由,決不能一味地遷就、溺愛。

孩子從小在我身邊長大,奶奶姥姥也都在身邊幫忙,這是大背景。這種方法我用過,在孩子二歲左右的時候,用過大概三四次。他提出不合理要求不被滿足的時候就哭鬧,我把長輩趕走,誰也不能近身,奶奶姥姥生氣都沒用。我就看著她哭,中間給她擦個臉,把她放好以防他摔倒,哭了四十多分鍾,漸漸變成抽泣,給他水喝,以防他缺水。看他心情平穩就試著說道理,等你說的時候他繼續鬧,我就不啃聲。等待下次機會。最終他心態平穩,但還在抽泣,我就把他抱起來放在懷里給他講道理,語氣堅定。讓他看著我的眼睛,這時候他就會道歉了,我告訴他我接受道歉並且我非常愛他,並親親他。之後和他一起做 游戲 。現在我家孩子四歲。你告訴他一些事情他都不會再鬧,只是有些東西是他特別喜歡的,我就買給他,但是前提是我會給他布置任務,完成任務才可以。我覺得這個辦法特別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