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談話教育活動有哪些策略
擴展閱讀
獨立基礎為什麼長筋 2025-01-22 14:40:52
志公教育培訓班怎麼樣 2025-01-22 14:24:01

談話教育活動有哪些策略

發布時間: 2024-01-23 21:18:13

『壹』 幼兒園教師如何討論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美國幼教專家凱茨認為:幼兒園教師的專業素養應表現為:在教育工作中,能運用慎密的知識作為判斷和行事的標准,具有這種素質的教師能抓住孩子拋來的球,以適當方式去接,並以適當的方式把球拋回孩子。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回應能力。 可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些教師把在觀摩學習中看到的一些很精彩的活動搬來重新演繹,然而效果卻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教師的教育機智——回應能力存在 著很大的差別。一個成功、優質的教學活動不僅需要適切的目標、優秀的設計,更需要教師全面、機智的回應。教師應正確判斷幼兒思維過程中的認知水平,把握他 們的所思所想,及時有效地回應幼兒活動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那我們該如何提高自己的回應能力呢? 一、活動前多做功課,為有效回應作好准備 (一)做好相關知識的儲備 俗話說:要給孩子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換言之,教師自身經驗的豐富性能直接影響到回應的有效性。如果教師自身經驗缺乏,那她只能重復幼兒的經驗, 或者讓幼兒獲得的經驗也是零碎的,回應是無效的。所以說,在活動開展之前,為幼兒准備材料的同時,教師對活動內容中有關的知識點和相關經驗也要做到心中有 數。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把握活動內容,才能游刃有餘的幫助幼兒梳理提升經驗;才能對於孩子突發生成的問題進行及時有效地回應。 如在吳佳瑛老師開展的活動「南瓜爺爺的鄰居」之前,在了解了孩子已有經驗之後,教師通過翻閱書籍、上網查資料等方式,查閱了大量的關於蔬菜的相關經驗和知 識。吳老師介紹:只有這樣,對於孩子在活動中有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自己才能應對自如;才能積極有效地幫助幼兒梳理提升經驗,豐富孩子關於蔬菜的知 識經驗。也正因此,我們在活動中看到了吳老師靈活的教學機智、精彩的師生互動場面。 (二)充分預設 提問是可以設計的,同樣回應也是可以預設的。預設越充分,現場的回應就越自如。而預設回應的前提就是必須讀懂孩子這本書,我們常說孩子有「一百種語言」, 只有當你對不同年齡段幼兒的心理特點、思維方式充分把握了,對班中每個孩子的個性特點了如指掌時,才有可能預設出不同種精彩的回應方式。因為,要預設回應 首先要預設針對問題孩子可能的反應。此時教師要結合自己關於幼兒心理特點、思維方式的知識及對不同幼兒個性特點的了解全方位地設想:當自己拋出問題後,不 同幼兒可能出現的反應會有哪些?在此基礎上思考面對幼兒的各種反應,自己應如何回應才是適合的、積極有效的?只有在預設充分的基礎上教師才能從容不迫地面 對幼兒,師生才能胸有成竹地進行對話,也才有可能收獲許多預約的精彩。 我們對於應彩雲、祝曉雋等名師在教學活動中機智靈活、游刃有餘的回應能力都敬佩不已。然而在光鮮的背後蘊藏著教師無數的心血,優秀教師會針對每個活動中的 每個問題,孩子無數種可能的回答、該如何回應都進行精心預設。祝曉雋曾介紹在她開展的閱讀活動《狐狸爸爸鴨兒子》中,針對其中一個問題,曾假設了幼兒50 種可能的回答,預設了50種的回應方式,名師也就是這樣煉就的。 可見,只有充分的預設,才有足夠生成的底氣,才能為課堂的生命成長提供原動力。 二、活動中緊追幼兒,靈活運用回應策略 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不難發現:孩子絕非乖乖地走進教師預設的教學模式中,總會有一些突發奇想,生成我們毫無准備的新問題。面對孩子的生成,教師不應 固守預設,教師要胸懷活動大目標,培養敏銳的觀察力,緊緊追隨幼兒,捕捉來自幼兒的信息,耐心地與幼兒一起探討、發現,要時刻准備接住幼兒突然拋過來的 球,採取多變的回應策略,靈活有效地回應幼兒。 (一)認真傾聽 教師在活動前要精心預設,但在活動中卻要淡化腦海中的預設,緊緊追隨幼兒,傾聽幼兒的聲音。幼兒由於年齡特點,很多情況下會詞不達意,只有當教師認真傾聽 幼兒,才能真正弄明白幼兒所要傳達的意義與理由,捕捉到幼兒思維過程中的火花,採取合適的回應策略。所以說,傾聽就是為了更好的回應。 和吳佳瑛老師接觸過的人往往會感受到:組織活動前的吳老師是那麼的文靜瘦弱和不起眼。然而只要一和孩子接觸,吳老師就判若兩人,一舉手一投足都充滿了自信 與活力。她和孩子的距離是那麼近,透過吳老師清澈的眼神,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眼中只有孩子的朋友老師,甚至到達忘我的境界;是一個全身心融入孩子的姐姐老 師;是一個放下架子真正接納和認可幼兒的玩伴老師。吳老師總是能關注到每個孩子,通過傾聽孩子的聲音,總能捕捉到來自不同幼兒的興趣點、亮點,在與幼兒 「拋接球」的過程中,向我們展現了精彩的師幼互動場面。 (二)積極追問 追問是教師回應的一個很好的策略。追問就是教師在回應中把問題由淺入深層層拋向幼兒,追問有利於教師及時了解幼兒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以便教師調整教學策略,並幫助孩子提升經驗,激發幼兒的積極性。追問一般可以在以下情形中運用: 當孩子表述不清時,通過追問能幫助孩子表意明確。例如:在小班活動《好聽的聲音》中,教師提問:「你聽到過哪些好聽的聲音?」一幼兒回答:「我和媽媽去過 上海大劇院。」對幼兒這種不著邊際的回答,教師進行追問:「去大劇院幹嘛呢?」「看阿姨唱歌。」教師繼續追問:「阿姨唱歌聲音好聽嗎?」幼答:「好聽。」 教師追問:「那你在大劇院聽到了什麼好聽的聲音呀?」「我聽到阿姨唱歌的聲音很好聽。」就是在這樣追問的過程中,幫助幼兒理清了思路,梳理、歸納出自己要 表達的想法,讓答案滿滿地浮出水面。 當幼兒回答偏離主題時,通過追問能使孩子的回答找回方向。如在中班活動《媽媽的包》中,討論到媽媽用的雙肩包,提問:「媽媽什麼時候用這個包?」有幼兒回 答:「出去旅遊的時候。」這時,另一幼兒舉手回答:「上次,我們到香港去旅遊的,還去迪斯尼了!」假如此時繼續說下去就會使話題越來越偏離原來的目標。此 時不如就打住幼兒的話,並進一步追問:「那你媽媽是不是用到了雙肩包?為什麼旅遊時要用雙肩包?」這樣既保護了說話者的積極性又引導談話朝向原來的目標。 當孩子回答單 一、思維從眾時,通過追問能為幼兒拓寬思路,找到更開闊的道路。例如在讓小班幼兒討論小手的本領時,有幼兒回答「小手能穿衣服!」其他幼兒的 思維受到影響,於是接下來的答案就都是穿褲子、穿襪子、穿鞋子等。此時老師可以追問:「小手除了能幫我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還能幫助誰呢?」通過這樣的 追問,孩子們的思維就又立刻換了方向,跳出了原先局限的思維框框,有了發散的空間。 當幼兒生成的問題有價值時,通過追問不失時機地將問題重新「拋」給幼兒,引發幼兒進一步的思考與探索,激發起幼兒學習的內在動力。記得有次觀摩應彩雲老師 活動《幸福的大桌子》,故事情節發展至「兔妹妹上大學後很少回家了」有幼兒提問「為什麼上大學就不回家了?」應老師及時地把球拋給幼兒「是呀,上大學了為 什麼就很少回家了?」另一幼兒回答「上大學就要住宿了。」又有孩子問「什麼是住宿呀?」應老師馬上把球又拋給孩子「誰能幫忙解答」,有幼兒說「就是住在學 校里。」應老師繼續追問「為什麼上大學要住宿呀?」這時引發了幼兒的共鳴,孩子都問「對呀,為什麼呀?」有幼兒馬上回應「大學離家遠呀,住在學校可以有很 多時間學習。」就是在這一次次的追問中,把幼兒拋來的「球」重新還給幼兒,讓他們來「接住球」,引發一輪又一輪的思考。 (三)及時歸納提升 規范而生動的小結性語言,可以幫助幼兒將原有的零碎的經驗進行歸納、提升與拓展。 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