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國外父母怎麼教育子女
擴展閱讀
如何教育孩子經典短文 2025-01-22 19:37:03
狂犬疫苗基礎苗是什麼 2025-01-22 19:09:27

國外父母怎麼教育子女

發布時間: 2024-01-14 14:19:01

⑴ 外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什麼

以下舉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教育孩子方法

日本:

1、自己做午飯的幼兒園娃娃

日本人從小培養孩子動手能力,從上幼兒園開始,他們就已經在接受製作料理的課程了。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越小的孩子越沒有見過飯煲,反而是大孩子才會自行帶飯煲到學校的原因。

2、禮儀也要嚴格化

好多日本的孩子,不管是貧民還是富豪,統統與被媽媽打過的經歷,而且大多是因為禮儀的問題。日本禮儀很公式化,為了教育孩子們都能成為「合格的日本人」,他們教育孩子自然不用其極。

澳大利亞:

1、寒冷中,依舊少穿一件衣服的寶寶們。澳大利亞的冬天異常寒冷。但就是這樣的天氣下,也沒見到過有人把自己家的孩子包裹成「粽子」。他們一般會在孩子的絨衣里穿上短衣、短褲或者短裙。

2、父母的財富和孩子沒有干係。

一個澳大利亞的富豪,竟然在兒子口渴的時候,順手拿起公用紙杯,讓孩子去接自來水喝,而就在他們的身邊,大大小小的飲料售賣機有序林立。當然,這只是各類,不過在學校里,光是憑借孩子們自帶的午餐,也一樣是無法分辨出家境的。

外國教育法經驗

天賦是建設人才的第一素質。居里夫人有兩個女兒:艾琳居里和夏娃。居里對兩個女兒進行家庭教育的想法是挖掘她們的一些才能。

早在她女兒喋喋不休的時候,居里夫人就開始探索她們。經過觀察和鑒定,她發現:大女兒艾琳沉著、樸素、敬業、自然,對物理學和化學著迷,這些都是科學家的素質。她的小女兒伊芙充滿了夢想和多變的情感。她的才華是文學和藝術。

正是通過這種家庭教育來發掘孩子們的天賦,居里夫人終於在1993年憑借大女兒艾琳·居里的《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並使小女兒伊芙·居里成為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傳記作家。 所以,重視觀察孩子天賦,用心挖掘和培養,一定可以讓孩子將來大放異彩的。

⑵ 看國外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看國外家長如何教育孩子

導讀:在中外交流頻繁的當下,來自於國外父母對孩子的教育經驗深深地刺激了國內的兒童教育。國外對兒童能力的培養與國內制度式的培養顯然是截然不同的。那就讓我帶領大家去看看國外家長的育兒經吧。

奧地利:“想像幼兒園”

在歐洲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有個別具一格的幼兒園——“想像幼兒園。”顧名思義,即是以培養幼兒豐富的想像力為“特色”的。步入“想像幼兒園”的其中一個教室,猶如走進了童話世界。孩子們在教師的指導下,心情張開想像的翅膀,把自己裝扮成美麗的白雪公主或是可憐的丑小鴨。在被命名為“太空世界”的教室里,孩子們駕駛模擬太空船遨遊浩瀚的宇宙,想像著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的生命進行溝通。在手工間,孩子們使用特製的小型刨子、鋸子、切割不同形狀的小木塊,並塗上顏料,最終製成一套積木;在縫紉間里,孩子們學著穿針引線,為玩具熊或洋娃娃縫制自行設計的新衣……

孩子玩耍時,是自發自動產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最佳時機。通過這些“玩耍”還能夠發展孩子的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推理能力、語言能力等。

瑞士:拒絕依賴

在瑞士,父母為了不讓孩了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就著力培養孩了自食其力的精神。譬如,十六七歲的姑娘,從初中一畢業就去一家有教養的人家當一年左右的女傭人,上午勞動,下午上學。這樣做,一方面可以鍛煉勞動能力,尋求獨立謀生之道;另一方面還有利於學習語言。因為瑞士有講德語的`地區,也有講法語的地區,所以一個語言地區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於語言地區的人家當傭人。其中也有相當多的人還要到英國學習英語,辦法同樣是邊當傭人邊學習語言。掌握了三門語言後,就去辦事處、銀行或商店就職。長期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的人,被認為是沒有出息或可恥的。

美國:生活獨立

在美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了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點的。美國兒童自兩三歲起便獨居一室,如果孩子有恐懼心理,大眾便買一種專門的燈,安在孩子的卧室里,徹夜亮著驅逐黑暗。父親或母親臨睡前到孩子房間里道一聲晚安就走了,孩子剛抱著娃娃之類的玩具自己入睡。孩子稍有自理能力便要自己布置、整理自己的房間。在美國,1歲多的孩子基本上都能自己吃飯,父母將孩子“綁”在椅子上,把食物放在小桌上,讓孩子自己用小刀叉吃飯。在幼兒園,幾個月大的孩子就會獨自喝奶,2歲以上的孩子全部用刀叉吃飯。

和美國人相比,中國的父母太疼愛自己的孩子,每一件小事都照顧得無微不至,看起來是好事,實際上是害了孩子。據一項調查表明,中國的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的獨立處事能力比國外的孩子要差一些。自理能力比外國孩子要遲好幾年。

德國:社會責任感

在原西德,從小就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從不包辦代替。法律還規定,孩子到14歲就要在家裡承擔一些義務,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這樣做,不僅是為了培養孩子的勞動能力,也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社會義務感。

日本:不給別人添麻煩

日本人認為,小孩只有少穿衣才能增強皮膚溫度的調節能力,從而達到提高抗寒能力、防止生病的目的,所以小孩總比成人穿得少。中國人育兒還有一大特點就是“輕鍛煉”。在多數成人看來,給孩子良好的照顧就是讓孩子多吃多穿,至於身體鍛煉則可有可無,結果兒童醫院里總是人滿為患,父母們無抱怨自己的孩子體弱多病;而日本人對兒童的身體鍛煉卻極為注重,曾提出一個口號:培養不生病的孩子。 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給別人添麻煩”。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生存技能和自強精神。

英國:餐桌教育

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從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庭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一般兩歲時就開始系統學慣用餐禮儀。英國人杜絕孩子偏食、挑食。如果孩子一個勁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他們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而且會使孩子養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英國“餐桌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學會良好的進餐禮儀,使其具備各種種值得稱道的素質或性格。通過孩子對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一方面可以減輕家長的負擔,另一方面增強了孩子的獨立性。

韓國:“粗放式”育兒

在中國常常有這樣的現象,家長們很少帶小孩子們出外遠行,即使出門也要捂得很嚴實,做足各方面的准備。而韓國人則採取“粗放式”育兒。

韓國人周末愛舉家到大自然里遊山玩水。這時候經常可以見到家長們身背幾個月大的孩子,手拉著一個3歲左右完全能走的孩子一起爬山的情景。有時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動了,家長們也很少抱起他們,而只是在一邊等他們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走。有幾次和韓國朋友們一起出外玩,常見到他們帶自己的小孩子一起參加,碰到路途遠,孩子顯得相當辛苦。後來我就忍不住問,這樣孩子會不會生病,是不是家裡沒有老人照顧?韓國朋友覺得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他們覺得只要有機會就應該多帶孩子出去,雖然路途中辛苦一點,但對孩子也是鍛煉。韓國人認為從小就要鍛煉。


我總結:對於孩子,最忌諱的就是嬌生慣養外加嚴重的溺愛,這對孩子未來一生的發展都不會有好處。無論是何種方式,都志在培養和教育孩子的能力和觀念,基本上,只要是對孩子好的都可以作為教育的方式,但是所謂的對孩子好並不等於家長自認為的好。

;

⑶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導語:孩子是未成年人,他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能力與大人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孩子只有到了5——7歲才開始接觸外部事物,孩子到了七歲以後,就要跨入學校的大門,接受老師們的教育。接下來,就讓我們也一起來了解一下外國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吧。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歡迎大家的參考借鑒!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美國:把尊重孩子放在第一位

美國家長們認為,除營養和知識外,孩子們更需要的是尊重。因為他們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和孩子講話,美國家長從不高高在上,而是平等地與孩子交流。美國家長不會像大多數中國家長那樣,提前替孩子回答“他不吃”、“他不要”等,而是由孩子做主。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對孩子的需要一概滿足,對於主人沒有主動提供的東西而孩子又想要,家長一般會在適當的時候做出解釋和說明。

英國:給孩子失敗的機會孩子

成長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還小,中國家長們就會一笑了之,搶著幫他把問題處理掉,或者乾脆讓孩子放棄。

英國家長卻不這樣認為。麥克的兒子查理今年10歲,這個小男孩不但會自己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裡的水管、電器,就連修汽車也能說個頭頭是道。在中國,這些知識可能二十幾歲的大小夥子也未必了解。

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的時候,他看到麥克正在洗碗,感到很好奇。於是麥克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查理馬上跳進洗碗池裡幹了起來。這是在洗碗,同時也等於是在洗澡,衣服褲子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有洗干凈,而且還摔碎了一個。

麥克沒有制止他,一直站在旁邊,看著查理的一舉一動。開始,查理還在笑,慢慢地,他覺得這一點也不好玩,油污塗了滿身,涼水粘在身上……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麥克,麥克把頭轉到了窗外……終於,他忍不住地哭了起來。直到這時,麥克才把他抱出來,換了干凈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邊,然後,在查理的注視下,一個個地把碗洗干凈。接著,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查理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濕了一半。第三次時,只有袖子濕了一點點。麥克又教他怎樣把碗洗干凈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來越好了。

麥克的想法很簡單:“要給孩子失敗的機會,面對失敗,一次次改正錯誤,直到成功,這不只是教孩子學習並掌握能力,同時也是教他一種人生態度。”

澳大利亞:教給孩子生存能力

悉尼有錢人家的孩子,一般從小就被家長送去學開船,教練常常把船泊在淺灘上,船底船身難免會沾滿沙子。貓頭的工作就是用抹布、清水把它們清洗干凈。11歲那年,他趴在船身上,在太陽下一天幹上6個小時,整整幹了一個暑假,他媽媽也不會因心疼而阻攔。因為在她的觀念里,貓頭有權也有能力安排自己的時間。魚生那陣子上課時老打盹,問他原因,他自豪地說:“我每周四上午5點到7點在我家的街區送報紙,一次可以掙14塊錢!”班上其他男孩羨慕不已。老師建議魚生把這個活轉讓給另一個男孩:“你可以只給他12塊,不用幹活就可以掙兩塊錢。”誰知,他卻不以為然地說:“為什麼?我可以掙14塊錢干嗎只掙兩塊錢?”

以中國家長的心態去考慮,我們是絕不會允許這類事情發生的:讓孩子到淺灘擦船,除了意外事故怎麼辦?為了掙14塊錢上課打盹,學不好功課怎麼辦!而悉尼的家長們卻不這樣想,他們認為培養孩子的能力最重要,而不是看重孩子學了多少具體知識。

悉尼的孩子們都特別能忍耐,他們從小被教育:身上不舒服可以告訴家長去看醫生,但不可以沒完沒了地報怨、呻吟,報怨是沒出息的表現。冬天裡女生們都清一色穿裙裝校服,小男生則穿短褲西裝。即使是星期天,家長也不給孩子們穿厚衣服,他們仍是一副短打扮在公園的草地上跑來跑去。悉尼家長希望他們的孩子長大後敢做敢當,有能力,有創造力,同時還要有從小鍛煉出來的、不怕寒冷飢餓勞累的健壯的身體。

以色列:讓孩子不斷提問

都說猶太人做生意很成功,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不是也有一套?我不自覺地觀察利婭和拉米爾。利婭是以色列人,因老公在美國工作,她也帶著兒子拉米爾在美國生活。那天,拉米爾從幼兒園的接送車上回到家。利婭就問拉米爾:“今天你提問了嗎?”拉米爾連連點頭。“那麼,你都問了些什麼呢?”利婭繼續問。拉米爾開始復述他一天中所提的問題:為什麼樹葉有紅的也有綠的?為什麼有的螞蟻會有翅膀?為什麼牛奶不能換你的餅干……我略數了數,這小傢伙一天問了十幾個問題。利婭滿意地點了點頭。“這是怎麼回事?”我好奇地問利婭。“提問啊,”利婭笑眯眯地說,“拉米爾就是個問題簍子,總是問個不停。”

隨著利婭的講述,我漸漸明白了。原來,每個猶太人在很小的時候,幾乎都會被長輩提問。利婭小時候,她爸爸就讓她每天都問別人十個她不懂的問題。如果沒有人回答她,就自己去找出答案。“這沒什麼,”利婭說,“幾乎每個猶太家庭的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的。”

我忽然發現了我一直在探尋的秘密所在:猶太人崇尚創新,認為學習應該以思考為基礎,要敢於懷疑,並不恥發問,自己所積累的知識自然就越來越多。我不由得想到一則流傳甚廣的故事。幾乎每個猶太人家長都會問孩子一個問題:“如果現在房子失火,你會帶什麼跑出去?”如孩子回答的是金錢或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再問他一句:“有一種無形、無色、無味的寶貝,你知道是什麼嗎?”孩子答不出來,母親就會告訴他:“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智慧。因為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只要你活著,智慧就永遠跟著你。”而智慧,恰恰就來自於提問!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國外教育孩子的方法

1、美國教育部推廣培訓“父母輔導者”

美國人十分重視人的獨立性和自力更生精神,因此,從嬰兒1歲半起就開始培養其自我服務技能。他們認為,自我服務技能的掌握,可以增強嬰幼兒的獨立性和成功感,可以使嬰幼兒和家長雙方受益。嬰幼兒的自我服務技能包括:系鞋帶、穿衣服、扣紐扣、拉開或拉上拉鏈、洗臉、刷牙、梳頭、吃飯、上廁所等等。

2、英國社區兒童中心免費提供多樣服務

英國政府很重視5歲以下孩子的學前早期教育,為有孩子的家庭提供了很多的服務,出生到5歲,寶寶可以加入各個社區兒童中心的活動,媽媽也可以參加各種育兒的論壇和培訓,解決教育孩子過程中的問題,如果3歲前需要送孩子上幼兒園,就要自己付費,一個月大約1000多英鎊。

3、法國重視孩子的藝術教育

法國家長認為藝術教育對孩子的未來非常重要。而這些教育早在孩子襁褓之中,家長就會潛移默化地去影響孩子,法國的早教課更像是藝術細胞的培養和激發課程。他們首先是尊重孩子,在這個基礎上培養孩子的感性認識。

4、加拿大不提前教寫字和計數

在加拿大,寶寶稍大一點時可以送其到“playschool”,不是去上課學習,而是參加那裡的美術、勞作、音樂以及唱遊等活動,而且與眾不同的是,這樣的早教學校不會設置寫字和計數等課程。加拿大的早教專家普遍認為,幼兒期是動作能力均衡發展的關鍵期,也是培養創造力的重要時期,因此培養動手能力更為重要,若讓孩子過早認字、寫字和計數,會耗費幼兒的體力和腦力,延緩他們的動作發展。

5、日本學會不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灌輸一種思想:不要給別人添麻煩。在日常生活中從家長到早教學校都會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你會發現在日本,孩子上課甚至全家人外出旅行的時候,孩子都要無一例外地背一個小背包,裡面裝著他自己的物品,很多事情年幼的孩子都要自己去做,家長和老師只是在一旁略加指導。

6、德國讓孩子與大人爭辯

德國人認為“兩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們鼓勵孩子就某件事與父母爭辯,自由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爭辯,孩子覺得父母講正義、講道理,他會打心眼裡更加愛你、依賴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過爭辯弄明白了,會心悅誠服地去做。你有難題,孩子參與爭辯,也能啟發你。

7、猶太人讓孩子早知書本是甜的

在每個猶太人的家裡,當小孩子稍微懂事時,母親就會翻開《聖經》,滴一點蜂蜜在上面,然後讓小孩去吻《聖經》上的蜂蜜。這個儀式的用意不言而喻:書本是甜的。古時候猶太人的墓園常常就有本書,說是在夜深人靜時,死者會來看書。這種做法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即生命結束有時刻,求知卻無止境。

8、丹麥教育從”人“出發

丹麥人的思想比較“超前”,丹麥的孩子交給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績單”,上面沒有語文、數學、社會、自然的分數,也沒有老師的評語,更沒有排名。事實上,這份成績單是由孩子自己或寫或畫完成的,上面只有四個格子,分別是“最喜歡的事情”、“最討厭的事情”、“最擅長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學習的事情”。

丹麥兒童教育從“人”出發,每個階段都有清楚的重點。幼兒時期,重點在孩子適應能力和社群能力的培養;年紀稍長,重心逐漸轉移到好奇心的激發,訓練孩子跨領域的知識運用,探索興趣,多元認識自己。到了年紀大一點的小學生,教育的重點則轉移到團隊合作和主動探索知識方面。

9、韓國流行“自然育兒法”

近年來,在韓國的父母中間, “Nature(自然)育兒法”開始受到重視,而且漸漸流行起來。“自然育兒法”的核心就是將孩子的生活、教育、游戲等都盡可能回歸自然,最大限度地使孩子在自然的狀態下成長。 讓孩子從小單獨睡覺。不管是嬰兒還是幼兒,韓國人開始流行讓孩子單獨睡覺。漢城婦幼保健醫院的朴醫師說:“以往從嬰兒開始,我們就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身邊睡覺。這樣做,有的是圖餵奶方便;有的是不放心嬰兒自己睡覺,怕出什麼事;有的是怕孩子睡覺時因蹬被子著涼而生病;還有的是怕分床睡覺,和孩子少了那份親情。

10、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

教育上,芬蘭有些條件較不少國家略勝一籌。芬蘭移民人口很少,不必多費人力物力照顧移民的語言及文化適應問題。芬蘭國民的文化水平也高:他們曾被瑞典和俄國統治了幾個世紀,其間學習本國語文成為民族主義象徵,大家都以本國語文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