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德安縣授漁教育怎麼樣
擴展閱讀
健康小知識問答題大全 2025-01-22 23:24:59
火車票336兒童票怎麼算 2025-01-22 23:05:55
0基礎考研怎麼備考 2025-01-22 23:05:03

德安縣授漁教育怎麼樣

發布時間: 2024-01-06 05:18:55

1.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談到教育的「終極目標」,簡單地說就是「育人」。育什麼樣的人,怎樣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別的分水嶺。有的說「教育的終級目標是培養獨立、自律的學習者」,有的說「教育說到底,是自我教育」,有的說是「傳道、授業、解惑」,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終極目的應該是向人傳送生命的氣息」,泰戈爾則說「培養學生面對一叢野菊花而怦然心動的情懷」。


盧梭有一個著名論點:教育即生長。杜威進而闡釋道:這意味著生長本身是目的,在生長的前頭並沒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將來適應社會、做出成就之類。此言精闢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質,按照這個觀點,教育應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強迫青少年接受外來的東西。比如說,智育是發展好奇心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輸規范。教育應使受教育者在上學階段就感受到學習是幸福而有意義的,並以此為幸福而有意義的一生創造良好的基礎。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使人幸福。

二、不是「解惑」是「解放」,不是「學會」是「會學」

何謂幸福?幸福不是男歡女愛的快感、自欺欺人的安慰、故作豁達的解脫,更不是金錢的積累、物質的疊加、情感的佔有。幸福是一種利己而悅人、通透而灑脫、明智而悠然。幸福是為心靈找到詩意棲居的港灣,為生命找到來去自由的歸宿,為他人找到超越苦難的良方。換一個角度表述:幸福即是有健康的身體、自由的靈魂、適用的物質、人性的尊嚴和安全的保障。

從這個意義上講,「解惑」遠沒有「解放」更重要。課改專家李炳亭對此有驚人之語:「現在的課堂快樂嗎?課堂是由無數個45分鍾組成的,組成12年。請問孩子12年快不快樂?上學不快樂走上社會會快樂嗎?孩子在傳統課堂中失去了創造力,個個都像失去了水分和生命光鮮的木乃伊。」他還把課改比喻為「從油鍋里撈孩子」,撈晚了學生就「焦」了,焦了就跳樓就自殺。實際想一想,追求幸福的教育就不應該將學生限制在教學內容中,因為學習內容只是工具,如果學生不能在獲得這些工具的時候獲得快樂,而且不能因為這些工具的獲得而使未來的生活更加幸福的話,我們的教育還有何意義呢?

「解放」什麼呢?解放學生的地位,由聽從到自主,由被動到主動,由應付到牽引;解放學生的思維,由單一到多元,由僵化到靈動,由守舊到創新;解放學生的課堂,由灌輸到探究,由獨學到合作,由聽記到思考;解放考試的壓制,由選拔到督評,由頻繁到簡約,由單調到展示;解放教師的苦累,由弄虛到務實,由作假到求真,由硬塞到盤索;解放學校的壓力,由牢籠到樂園,由教室到舞台,由壓抑到放飛。解放所謂的目標,由縹緲到實際,由群育到獨生,由漠視到尊重。

至於「學會」和「會學」的關系,已成了耳熟能詳的套話,沒有展開論述的必要。在此簡單說說由「學會」到「會學」的機巧。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會」是教師像「搬運工」那樣把知識從課本搬到學生的頭腦中,好的「搬運工」可能效率高點,搬的是精華,差的「搬運工」不僅可能搬錯運亂,還可能撿芝麻丟西瓜。「會學」呢,是學生掌握著主動權,主宰著課堂,在老師的引導輔助下,學生有獨立思考的習慣,善於發現問題,並能合作解決問題。學生的「學」和老師的「教」有機地結合起來,學生把掌握的知識技能有效地運用到學習生活的實踐中去。


教學——教學,就是「教」學生會「學」,葉聖陶先生說得更好,「教是為了最終達到不需要教」,這是教學理應追求的境界。形象地說,教師應逐漸實現由「抱著學生走」到「扶著學生走」,並最終實現「讓學生獨立行走」。一般說來,「學會」容易些,而「會學」則相對要難。「學會」關注的是結果,「會學」重視的是過程。遺憾的是體制對教學效果的考查死盯著「學會了沒」,而對「會不會學」只強調於虛無的教育理想上,造成了一種尷尬局面:誰都知道「會學」重要,可下的工夫全在「學會」上,這是理想與現實脫節的症結所在,也是學生高分低能的罪魁禍首。

三、既非「魚」也非「漁」,而是學會「做人」和「學習」

提起課堂教學,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那麼我們在課堂上做到「授人以漁」即夠了嗎?從關注每個學生未來與發展的角度來看,課堂教學的終極目標既非「魚」也非「漁」,而是在授「魚」和「漁」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做人」和「學習」。會做人,則可以根據自身條件去選擇「工農商學兵」;會學習,出水自知兩腿泥。曾經為了「漁」,教師開始注重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解題的技巧,著意培養鑽研的習慣、思維的方式。殊不知,教師的「授漁」遠不如學生的「索魚」重要,學生想吃魚,弄到魚的方法自然要比困難多。漁,乃雕蟲小技耳,在直立的善學的智慧的人面前,何足掛齒!

第斯多惠在《德國教師指南》中說過「凡是不能自我發展,自我培養和自我教育的人,也就不能發展,培養和教育別人」,這話大有道理。學生不想「魚」的時候,老師授之以「漁」沒大用。可許多老師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無視學生的胃口,一味強調「漁」的重要,硬逼著學生放下球拍去摸「釣竿」,這是育人之道嗎?要知道大餐固然美味,但不見得人人都愛它,也不一定符合個人的口味。正確的做法首先是把每個學生都看成是有思想、有個性、有品位、有差異的「人」。再逐步培養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學習觀、營養觀……第三步才是把「大餐」搬到學生面前,讓他們去品嘗,去挑選,去評價,去烹飪,去享用。在美味佳餚的誘惑下,在人生意義的指引下,在習慣養成的自覺下,學習就是水到渠成,就是自然而然,就會「無須揚鞭自奮蹄」。

遺憾的是現行教育不重視「育人」,不教會「學習」,而是把臭魚爛蝦一個勁地往學生腦子里塞,不管學生有無需要,把活蹦亂跳的孩子硬按在池塘邊讓他們手持釣竿,嗚呼,「人」之不存!「學」將焉附?學會做人,要給予課堂民主,師者自覺站到「學生公僕」的地位上,而不是吆三喝四耀武揚威;學會做人,要解放學生思想,鼓勵他們質疑,允許有不同答案,而不是統一規范,標准劃一,千人一面;學會做人,要崇尚道德,弘揚真善美,鞭笞虛偽,斥責敷衍,務實求真;學會做人,就是學會與人性的弊端作斗爭,與社會的邪惡想抗衡,與人生的理想共飛翔。真正學會了做人,也就學會了學習。


四、角色教育的核心是培養真正的人

學校教育的整體目標,在《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表述為:「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這個目標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具體闡述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具有初步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著名教育專家李鎮西說:「素質教育的精髓什麼?那就是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做人,教師必須遵循育人之道。角色堂不是教師教學行為模式化運作的場所,而是師生學習智慧充分展現的舞台。學會做人,學生不能是整齊劃一、舉止呆板的木偶,不再是知識的容器、應試的機器,而是一個個朝氣蓬勃的生命體。他們能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有學習的需求、交流的沖動和表現的慾望,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和展示,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角色課堂的目標是五結合:教師預設空間與實際空間相結合,預設教學目標與現場生成目標相結合,群體參與與個體參與相結合,知識傳承與探究性教學相結合,學生自主探究與教師點撥相結合。

「真正的人」需要真正的教師去培養。傳統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是涇渭分明的,老師就是老師、學生就是學生;而角色課堂的精髓是引導學生用「角色」去統攝知識,為了展演主動去獲取、創生、運用知識;教師是策劃者,開發者,引導者,合作者,服務者。看似教師「退居二線」了,實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教師背上一桶水,將學生的小杯子倒滿,就OK了,現在,需要師生共同去尋找水源,共同來「挖井」。教師要充滿角色情懷,閃耀智慧光芒,洋溢探索氣息;用思想影響思想,用智慧啟迪智慧,用角色串通角色,用入境引導入境。好教師應能夠著眼於誘導,變「苦學」為「樂學」;著力於引導,變「死學」為「活學」;著重於疏導,變「難學」為「易學」;著手於指導,變「學會」為「會學」。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由主演變導演,由經驗變科研,由現成變生成,由師長變學長,由教者變學者。

五、激活學生的思維是角色課堂的目標

角色課堂倡導建構性學習,建構性學習注重學生的知識經驗與學習興趣,是一種強調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的學習方式。角色學習能夠在學生原來的認知儲備上,藉助角色主動地建構出自己的理解,這種建構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作基礎的。


怎樣激活思維呢?首先,設置的問題不僅要激趣、導學、促疑、解惑,還要講究科學性,富有藝術靈感。學生不是知識的附庸,學習過程也不單純是經驗的積累。教學內容的設計應以如何豐富和發展人的生命為起點,努力增強學習過程的情感內涵,「情動而辭發,披情以入文」,使每一個學習者都成為知識理解和意義建構的主體,讓不同的學生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真正明白學習的意義。其次,源於生活的素材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前提。比如初一學生寫了首《清潔工》:「每天早晨早起床,夏天頂著紅太陽。冬天下雪無處藏,為了人民的健康。不惜自己幫人忙,他們精神實在強。」我把它修改為:「別人酣睡他起床,默默無聞奉獻忙。掃去青春亦無悔,留下潔凈迎朝陽。」在引導學生對比分析表達效果,交待完寫作的「起承轉合」後,還可以在「青春」與「朝陽」上留空,把學生的思維徹底激活。

第三,學習環境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基礎。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以講為主,學生被動地聽無奈地記,思維的閘門緊緊地關閉,沒有激活的可能。而角色課堂學生在平等的交流和多元的展演中,思維得到拓展,創新能力得到提高,進而主動將自己所學的知識重新建構。在這種寬松、民主、愉悅的狀態下,學生的情感之火被點燃,求知慾望被激發,很自然成了課堂的主角。

第四,相互尊重是激活學生思維的保障。「需要的滿足與激發是同時存在的」,這是馬洛斯的需要層次理論中的觀點。每個學生都有得到肯定的需求和慾望,當這種需求和慾望得到滿足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明顯增強。也就是說學生的需要得到滿足時,學生才能真正安於學習且進步迅速。而角色課堂是強調相互尊重的,專注地傾聽與不吝的掌聲都是角色課堂的催化劑,在尊重和欣賞的氛圍中,思維最易被激活。

學生的思維機器開動了,他們的大腦皮層開始活躍,角色滿天飛,聯想隨意來。再加上展演的相互感染、過程的變幻莫測、結果的心神領會,學生會在情感與理智的交流溝通中,完成一次多元的心靈對話,它是超越那種一問一答的淺層次的互動,是一種詳實、充實、豐實之美,是學習的最好境界。

展開剩餘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