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人生第一次教育是什麼
擴展閱讀
同學喜歡已婚女孩怎麼辦 2025-01-23 04:40:00

人生第一次教育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12-28 05:09:49

❶ 什麼是教育應該怎麼進行教育

人人都得以教養正,大匠誨人,必以規矩,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什麼是教育?我理解的教育就是:養育人性。不論是家長還是學校、老師,養育人性、培養人格、塑造品格、 健康 成人是第一位的。師說: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排在第一位,傳道就是做人做事、經天緯地的規矩、原則、道理。今天的家長老師都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沒有錯,錯在了本末倒置,錯在了抓了芝麻丟了習瓜。君不見,「成功學」滿天飛,補習班到處是。孩子從周一到周七天天在學習,效果如何?多的是「胖墩」,增加的是「四隻眼」。家長不懂教育規律,老師只管分數高低, 社會 只認文憑優劣,那管德智體美勞,都去圍著高考指揮棒轉,自然,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和要義。有文憑沒水平,有學歷沒能力,有知識沒文化,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高分低能的人比比皆是,還發明了一句口號是「大學畢業就失業」。我也曾給大學生作報告時問過這樣的話:一個手無寸功、胸無點墨、好吃懶做,除了玩 游戲 ,啥都不會乾的大學生,如果你爸是老闆,要不要你這樣的大學生?你去問問李某一的父母,他是要一個勤勞吃苦的當環衛工人的兒子,還是要一個曾經的少年天才,今天的屢教不改的勞改犯?

教育分為兩方面:人文人品教育、能力提升與創新。兩者合起來就是:培養有公德有擔當的人,把他的天賦興趣變成能力,讓他的人生價值最大化。

人文人品教育,主要由家庭與 社會 (法制、規則與用人機制)完成,需要環境熏陶與約束,需要歷練。

其中的用人機制,既是教育的導向,又是教育的終結,在整個教育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能力提升主要在學校完成。學校教育應該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某個領域的全部既有知識,學到該領域的最前沿。這就是「下一代站在上一代的肩膀上往上爬」,也可以說是代代人接力往前發展。

再往前就是還沒有達成共識的知識爭議,由少數研究生中的天才們去鑽研並拓展知識空間。

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至於怎麼進行教育,無疑是因材施教。

對人的成長影響較大的有五個要素。其中與生俱來有三個:身體、人性、天賦,除開身體外,人性與天賦,一個是魔鬼,一個是天使。後天成長有兩個:成長環境、教育。

培養人才就是:控制魔鬼:激發天使。

這個話題不可能幾百字進行答復。可參考我的相關文章。

教育是:先教後育。先教孩子做人,再育孩子做事。讓孩子首先會保護自己,守住親情,守住做人及法律的底線。在家在 社會 尊老愛幼,守住自已做人原則,也不觸碰 社會 人的底線。學知識,學技能是必備的。從小教育遠離爛人,交友謹慎。

學習成績上不去,為什麼不找一下原因呢?作為一個家長應該幫孩子解決成績為什麼上不去的原因,而不是指責他成績不好,要看誰的成績好

什麼是教育,教書育人嗎?錯,教育應該是教導培育。教是教學,不一定只教書,導是引導,培是培植,育是養成。這里教的成分只是四分之一而已,而引導,培植,養成佔大多數,但現在的教育早就脫離了本來的軌道,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滿意度,為了學生的分數,可曾為了孩子的心理 健康 ,習慣優良,品質優秀,沒有,這些原本是根本的東西早就抽離了,剝離了,剩下的只有廉價的迎合與扭曲。什麼肩負,什麼快樂,什麼保障兒童權利,正是種種高大上的借口,摧毀了一代代青少年的 健康 成長,摧毀了 社會 風氣。教育何在 ,未來何在?沒人去思考,沒有敢說,也沒有人去糾正。卻還在減負中迷茫轉圈。

什麼是教育?

我的理解是老師把知識教給需要學習的人,並讓學習的人通過知識學習獲得個人成長,就像一棵樹的成長。從小樹苗被種下那一刻起,種樹人就會對小樹苗進行細心呵護。剛開始,種樹人會不定期給小樹澆水,並讓小樹苗可以充分吸收到陽光,慢慢適應生長的環境。他每天都會過來看看小樹苗的成長情況,想辦法幫小樹更好地存活下來。

圖片來自網路

一段時間後,小樹開始紮根了,種樹人就給小樹施肥,捉蟲、拔掉旁邊的雜草,讓小樹可以在肥料的滋養、沒有害蟲的啃食和其他植物的干擾下 健康 的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樹苗長成了小樹。種樹人來照顧小樹的次數慢慢減少了,小樹也已經學會了自己成長。小樹努力把根扎得更深,因為不知不覺中它發現自己越來越強壯了,泥土下的根系不但變得粗壯,而且根系越來越發達,它想把那些根系伸展到所有能到達的地方,身體里的生命力不斷地釋放一個信息——只要努力成長一定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所以,它開始瘋狂地成長。

圖片來自網路

這個過程除了地下的根系變粗壯、發達,同時也出現了很多雜亂的枝丫。這些枝丫嚴重影響了小樹樹干變粗壯、變筆直地成長,這時種樹人來了,他把影響小樹成長的枝丫砍去,小樹被修枝後果然越長越直、越長越壯,最後長成了一棵大樹,種樹人的任務也完成了。

圖片來自網路

從上面小樹成長的例子,我們可以理解教育其實是先教後育。也就是先把學生領進門教會知識的內容,接著就讓學生邊學習邊實踐,老師在身邊隨時給與支持和幫助,慢慢地學生就形成自己合適的成長模式,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老師就可以放手了,這就是教育。

應該怎麼教育?

關於教育,我覺得要因材施教。這個材字,我的理解是科目知識內容。因為科目不同知識內容肯定是不一樣的,各科目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所以老師使用的教學方式方法就不應該千篇一律。教材不一樣,老師設計教學教案時就應該根據教材的情況確定教學對應的方式方法,使教學活動可以更好地展現教材的知識。從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教育活動的開展都是圍繞教材進行的,教材是決定教學模式的重要因素,一切因材而起。

圖片來自網路

下面我們來說說這個施教,我的理解是老師們教學過程使用的方式方法。施教,在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老師施教的結果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吸收。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應該怎麼進行教育?教育兩個字是名詞也是動詞,說它是名詞指的是教育這件事情,說它是動詞指的是教育的過程,也就是怎麼施教。施教的過程包括太多內容,比如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方案的實施、教學效果的評估、教學個案的處理等等,這些因素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充分的考慮。作為老師,要想把教育工作做好必須注意每一個環節的把控,以保證教學工作順利完成,達成教學目標。所以老師會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熟練應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讓知識的傳播更容易,更有影響力!

綜上所述,教育就應該因材施教,讓科學的教育模式培養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可愛的小夥伴,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教育就是要讓教育對象學得新知識、增加新技能、指導其行為。

教育應該激發教育對象的求知慾,引導其在 探索 、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參與 社會 實踐,勇於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

成績上不去,

家長會說,老師不球行。

家長從來不會說自己孩子不行。

什麼是好的教育?怎樣可以提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相信這是許多做父母的一個心結。

很多家長起早貪黑地工作,就是為了提供給孩子一個稍微好一點的成長環境,提供一份稍微優質一點的教育經歷。

但用什麼來定義好的教育呢

最貴的教育就是最好的嗎。。。肯定不是

鄧麗君從小家境貧寒,更難談上高貴教育,但一樣成為眾人心中難忘的經典。

蓋茨和喬布斯中途輟學放棄大學文憑,還是締造了微軟和蘋果的奇跡。。。

所以不一定是昂貴的教育和一紙文憑能造就人材,但成長成人才一定是因為受過良好和合適的教育。這個「良好」與「合適」的定義因人而異,有的或許是因為遇到高瞻遠矚的父母,知道如何一步步激發出孩子的潛力;有的或許是遇到了智慧的導師,受其啟發,獲益一生;還有的或許是受盡苦難,酸甜苦辣都嘗盡,及早就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抓住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因此很難從單方面去定義,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但是一個孩子成為獵鷹里的頭雁,一個人成為時代的傳奇或嬌嬌者,肯定是受到過多方面的教育,是各種教育因素綜合造就的結果。

作為一名教育觀察者,看到在超一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部分的孩子周末參加的課外班不低於三個,語言類、學校學科類、舞蹈繪畫音樂等藝術類,孩子只要有一點時間就在接觸各種教育。不禁深思,這些孩子是可以變得特別優秀,然後一舉拿下國內外名校offer。可是有人關心這些孩子從哈佛劍橋等名校畢業完成優秀教育後,該何去何從嗎?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小時候努力接受各種教育,進入名校,有一個較高的起點。但起點再高,它畢竟確實只是一個起點,進入 社會 ,一切又清零,從新開始。就算再有夢想,肯定也是一點一滴熬,慢慢發展。但這種時候,往往是優秀學校畢業的優秀學子熬不住了,覺得發展的速度太慢了,內心各種的迷茫和問題就開始出現了。

即使從再優秀的學校畢業,即使公司再知名,初入 社會 的新人也是從基礎做起,肯定不是你想進公司干什麼就馬上能幹什麼,只要你進入一個公司,公司肯定是有規章制度,上司肯定會分配一些任務,不一定都是你喜歡乾的,但即使枯燥也需要堅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凡事比別人做得多比別人用心,長久了,你的獨特之處就顯現了,但這個周期可能是兩三年,也有可能是四五年。而這時候往往是那些名校畢業的的,在學校念書非常成功的孩子受不了了。因為這些孩子起點非常高,非常優秀,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可能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無法服從公司的管理,另一方面是有才華的人無法長久安於當一顆螺絲釘。還有可能是在工作數月之後沒有急切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沒有成就感感到氣餒了。這時候他們開始自我懷疑了。

但是要知道即使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大企業也不是一天樹起的,也是創業者從零開始的,中間不知道要經歷多少是非曲折,只有創業者自己知道。創業之路其實和個人之路一樣,也是一艘迷航在茫茫大海中 探索 思考努力行進。一夜成名和一夕樹起的企業少之又少。

這些優秀的孩子是有夢想有理想的人,他們有自己的遠大報復,但是他們會發現初入 社會 之後,現實跟他們想像得不一樣,他們沒有馬上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沒有馬上就成為發光發熱的人,有可能一年之後,他們還是在同樣的崗位上做同樣的工作,這個時候是否能耐得住寂寞,是非常考驗人心的。

演講家simon sinek發表了一篇演講,叫做「千禧一代在職場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中提到,管理者覺得千禧一代很難被管理,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自戀,以自我為中心,其實是因為千禧一代喜歡有使命感的工作,希望能創造影響。加上他們在一個「瞬間滿足」的環境中長大,如果長久的工作帶不了他們成就感,他們可能就滿足不了這種心理需求,他們可能會辭職可能會迷茫。

他曾經碰到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問他過得怎麼樣,對方說,我可能快辭職了。他問:Why(為什麼),學生說,因為我帶來不了任何影響力。他說,可你才剛開始工作八個月啊。

這就是這些非常優秀非常美好的學生的問題,他們有抱負,他們的偶像是締造傳奇的人,他們也希望自己一樣成功,可他們站在上腳下,渴望到達山頂,卻不管這山中腰都多難攀登。他們沒有看到整座山。

這些孩子從小是優秀,是拿到各種獎,是能每科都得「A+」,並且最終進入名校,但在培育他們的過程中,或許太重視了「數字」,忽視了其他許多東西,比如「耐心」。但是進入工作環境後,一切變得完全不一樣了,更需要的是你的心態,挫商(智商情商之後,面對挫折能力),合作能力,待人接物方式。。。。工作不像念書那樣,一學期就拿分數,得獎,帶來成就感的喜悅。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已經獲得了良好教育的孩子畢業後面臨無法在工作中獲得快樂和深層滿足感的原因。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拿高分進名校會各種各樣的才藝,就可以確保他後半生無憂,反倒是在意孩子的心態培養,比如他樂觀,積極,自信,豁達,面對挫折打擊,能豁達想得開,並且有顆克服萬難的心。無論面對什麼工作,都樂觀自信,待人接物,幽默熱情。面對夢想,暫時不能實現,也能持續堅持,學會這些比讓孩子進入名校更能讓孩子有一個相對快樂的人生。

什麼是成功的大學教育,不是我們從這個大學里收獲的文憑,甚至不是我們從自己專業收獲的專業知識。而是,通過四年的大學教育,我找到了一生熱愛的方向,找到了我想奮斗一生的方面,並決定從離開這個大學的校門起,我講朝著喜歡的這個方向會奮斗一生。如果這四年幫助我們找到了天賦和熱愛所在,那這個教育就成功了,我們的人生之路也就清晰了。

只可惜大多數人未能如此幸運,大多數學生是「快畢業了,不知道該找什麼工作」,「雖然工作待遇都很好,但這好像不是我喜歡的工作」,「以前選錯了領域,現在只好從另一個領域從新開始」,「我要開始做我喜歡的工作了,哪怕生活沒有保障也行」,或者停下工作,再繼續讀書,覺得獲得更高的文憑後,工作會更好的人。

還是希望大家好好利用大學四年,從一開始就找對自己的方向,人生真的會少很多迷茫,少走很多彎路,和開心很多。

如果不能,那麼這樣度過大學生活也是算是接受了一個成功的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