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怎麼振興公立學校教育
擴展閱讀
碳的氧化物知識大全 2024-11-30 07:16:05

怎麼振興公立學校教育

發布時間: 2023-12-02 21:01:24

❶ 振興學校教育,作為普通老師該怎麼辦

綜述:

1、向一些在實踐卓有成效的前輩先輩們取經,及在網上找資料學習。

2、根據自己學校和班級或學生特點,制定合適的規劃和計劃。

3、每天晚上總結一下當天的工作,不斷改進。

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你一定可以不斷充實自己,不斷改進工作方法方式,不斷增強信心,從而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

需要全校一起努力,一般需要與名校合並來提高教學質量,這才能提高教師隊伍質量,有效提高生源。

還要積極爭取各類公益項目支持,最大限度彌補學校音體美等專業師資不足問題,解決課程開設不齊、不足問題。

❷ 如何有效地促進我國小學教育均衡發展的實現

一、政府主導投資,保障充足的經費,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前提

義務教育經費總量不足和地判遲瞎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是世界各國在義務教育普及的歷史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的兩個問題。政府在義務教育投入中佔有主導地位,並且建立規范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是各國解決這兩個難題的共同做法。與我國毗鄰的日本、韓國,是二戰後經濟崛起的兩個典型,其政府非常重視教育投資,把普及義務教育經費列為投資重點。

日本義務教育占公共教育經費的比重,1949年為71.2%,1950年為72.1%,1951年為69.9%,1952年為65.9%,此後一直保持在50%以上。韓國在20世紀50年代把文教經費預算的75%投入到初等義務教育。在韓國光復後的第三個五年計劃期間,政府共投資536.7億韓元改建基礎教育設施,投入86.7萬韓元用於向562萬名小學生提供教科書。

由於政府在義務教育投入中始終占旦早有主導地位,保障了義務教育經費有穩定、充足的來源,為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奠定了基礎。美、日、德、法、英等發達國家,在普及義務教育過程中,都建立了適應本國國情的、規范的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通過義務教育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各級政府對義務教育的責權劃分比須明確,使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有了制度上和法律上的保障。同時,轉移支付的額度建立在完整、准確的統計數據基礎上,使經費的投入更科學合理,減少了隨意性。

二、制定教育政策法規,集中體現政府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政策選擇

政策法規的制定集中體現了政府發展教育的政策選擇重點。日本在二戰後為了統一配置有限的教育資源和強調國家發展教育的意志,出台了《教育基本法》、《學校教育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依照這些法規,在日本,只要是一所學校,無論這所學校規模大小,在校學生數多少,學校都必須具備辦學的必備條件和設施,執行統一、規范的教學要求。1954年還頒布了《偏僻地區教育振興法》,對邊遠地區教育給予傾斜和扶持。上海市為了促進中小學標准化建設,1990年頒發了《上海市中小學建設標准》,1997年制定了《上海市建設一流基礎教育規劃》,明確提出了學校建設的「法制化與標准化」要求。

三、優化學校布局,改善辦學條件,扶持薄弱學校,是加速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有效措施

調整學校布局,改造薄弱學校,改善辦學條件,是近幾年我國各省市為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普遍採取的比較有效的做法。上海市1999年正式啟動了「上海市中小學標准化建設工程」,3年撤並520所薄弱學校,按新標准改建300多所中小學,學校設備設施和其他辦學條件有了很大改善,學校之間差異縮小。江蘇省從2001年開始進行新的中小學布局調整,將學校布局調整與改造薄弱學校結合起來,縮小了校際之間辦學水平的差距。

四、建立教師交換、輪崗制度,是保障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基本策略

教師隊伍素質是決定一所學校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為了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採取教師定期交流制度是一項基本的策略。日本公立學校的教員屬於國家公務員。日本的教育法規規定,一個教師在同一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5年。一般3至5年內,各校間進行師資輪換調整,保證了各校間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的相對均衡,特別對偏僻地區薄弱學校狀況的改善,作用更為顯著。江蘇省也採取了一些教師交流的措施,促進省內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比如建立並落實蘇南五市與蘇北五市的教育對口幫扶工作;每年從蘇南地區學校中選拔一批優秀中青年教師對口支援蘇北地區農村學校,任教三年等。

五、加強教師培訓,是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然選擇

加強教師培訓,是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必然選擇。芬蘭基礎教育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有特色的教師培訓。為不斷提高教師專業素質和知識水平,芬蘭各教育機構鼓勵教師開展積極的自主學習和研究,免費為他們提供在職或脫產培訓和攻讀學位。我國非常重視教師培訓。1999年至2002年開展了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對1000萬名中小學教師進行輪訓。上海市探索形成「理論學習——導師指導與教育實掘空習——專題研究」的研修一體化培訓模式,各級骨幹教師培訓率達到10.6%至45.9%,在實施素質教育中起到了帶頭作用和輻射作用。「十五」期間,上海市將加大信息技術、外語、藝術和綜合類課程師資的培訓力度,使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能力、雙語教學能力、中國文化底蘊和法制觀念上有明顯提高。

世紀之交,我國基本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這是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的歷史性成果。但同時我們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是比較薄弱的,基礎教育總體水平還不高,發展不平衡,城鄉、東西部之間的教育發展水平差距拉大,不同群體之間接受教育的機會有明顯的差距,這些問題已經引起社會各界有識之士的高度關注。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我們樹立一種新的發展觀,即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觀,並將此作為當前和今後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項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確立和堅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重要原則,是從落實基礎教育對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出發的戰略決策。基礎教育是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為培養各級各類人才打基礎的,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是提高中華民族素質的奠基工程。基礎教育總體水平的提高是經濟總體水平提高和社會文明總體水平提高的基礎,是增強綜合國力的基礎。具有如此鮮明的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特徵的基礎教育必須均衡發展。得不到均衡發展,基礎教育的全局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的發揮必將會受到影響。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實現提高基礎教育總體水平的重要途徑。

基礎教育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密切相關。堅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原則,是基礎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本質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教育的公平與公正性原則。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是我們黨的根本宗旨。滿足人民群眾接受教育首先是義務教育的需求,滿足人民群眾接受較高質量教育的需求,是我們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作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組成部分的教育事業,要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的需要,使每個地區的孩子,特別是貧困地區的孩子,使每個社會群體的孩子,特別是弱勢群體的孩子都能受到好的教育,必須在積極發展的同時,努力促進均衡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為最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宗旨,才能展示制度的優越性。因此,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也是教育工作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

進入新世紀,基礎教育面臨新的挑戰,改革和發展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解決基礎教育發展不平衡,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就是其中艱巨的任務之一。形成基礎教育發展不均衡有深刻的歷史原因,要逐步消除差距,實現均衡發展,這將是一個長期的歷史任務。因此,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是一種理想,一種境界,但它決不是遠離我們實際工作的抽象理念。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正在成為我們制定教育政策要遵循的重要原則,而且逐步成為我們衡量和評價基礎教育的重要標准。堅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對於基礎教育持續、健康發展,遏制當前不合理的教育非均衡發展的趨勢,對於維護社會的穩定,都有著現實的意義。我們必須堅持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原則不動搖。

論基礎教育均衡發展

摘 要 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不僅給教育本身,而且對社會都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通過政策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不僅是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需要。

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是一個歷史范疇。隨著時代的進步,其內涵也在相應地發生著變化。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為實現義務教育目標而努力的時候,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主要涵義是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機會;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基本普及義務教育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價值取向是為所有的人提供基本的教育;在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進步達到一定的水平後,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具體目標是為盡可能多的人提供盡可能好的基本的教育。

世紀轉換之際,我國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之所以成為人們關注的課題,根本原因是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基礎教育發展沿著非均衡發展格局演進,並產生了相當多的問題。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國家為了均衡地發展基礎教育,採取了若乾重大措施。199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這部法律規定,國家根據少數民族的特點和需要,幫助各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事業,扶持邊遠貧困地區發展教育事業。①法律醞釀過程中和頒布之後,中央政府啟動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面向中國內地少數民族地區和邊遠貧窮地區提供幫助,發展這些地區的教育事業,為青少年兒童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期望減緩教育的差異。在整個90年代,政府「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影響涉及全國22個省份和自治區,義務教育扶貧資金的總計投入約為人民幣100億元,興建了56921所學校。②就中國本來並不發達的經濟狀況而言,上述追求均衡地發展教育事業的努力應該說是顯著的和令人鼓舞的。然而,現實告訴人們,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慣性依然強大,問題依然突出。因此,人們怎樣看待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或非均衡發展,以及如何消解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便成為一個重要課題。

—、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形態

我國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呈現多種形態。

第一,教育資源配置呈現非均衡形態。例如,1999年,按全國平均計算,普通高中生均經費是2695.90元,城市初中和農村初中生均經費分別是1101.84元和861.64元,城市小學和農村小學生均經費分別是625.36元和519.56元。③這種差異說明,受教育者由於接受不同階段的基礎教育,因而實際上享有著不同數額的教育資源。

第二,教育資源分配差異呈現擴大趨勢。在1994年至1999年期間,全國普通高中生均經費增長1162.17元,增幅75.77%;城鎮初中生均經費增長353.21元,增幅47.17%;農村初中生均經費增長246.16元,增幅39.99%;城鎮小學生均經費增長236.87元,增幅60.97%;農村小學生均經費增長189.96,增幅57.63%。③這些數據表明,基礎教育在不同地區的不同教育階段生均教育經費增長差異擴大。如果考慮到不同地區原有的差距,那麼達一問題將會更為嚴重。

第三,教育資源分配呈現校際差異。其突出表現是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享有不同的教育資源。這一現象已經受到廣泛的批評,因而,這里不再贅述。

二、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的負面效應

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滋生了極為明顯的消極後果,這些消極後果對我國社會公平和社會進步均有著極大的負面影響。

第一,非均衡發展導致不同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產生差異。上個世紀80年代後,我國實行基礎教育分級管理體制。一些邊遠落後區域由於自身經濟相對落後,因而沒有足夠的財力支撐和促進基礎教育的發展。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基礎教育的非均衡區域發展和不同地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異。統計表明,在全國6歲以上人口中,落後地區大專和高中教育程度者所佔比例明顯低於發達地區,而初中、小學教育程度者和文盲所佔比例明顯高於發達地區。④

第二,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導致社會中的一些群體面臨不利的教育處境。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不僅表現於不同地區,同時還表現於同一區域和同一教育階段的不同學校之間,並形成重點中學和一般中學的分別。前者受到政府的重點支持,享有較高的聲望,具有較高的教育質量,而後者無論是在教育質量和辦學聲譽上,還是在辦學設施和經費數額方面,均無法與重點中學相比。重點學校與一般學校的差別一方面引發了普通的從幼兒園、小學到中學的擇校浪潮,另一方面,使一些出身於無力通過金錢、權力和社會關系擇校的家庭的受教育者面臨相當不利的處境,形成了階層教育差異。這種差異是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最為深刻的負面影響。一項調查告訴人們,在我國大學本科院校中,出身於不同職業家庭的學生分布明顯地不平衡。例如,農民和工人在從業人口中所佔比例達到69%以上,而他們的子女在大學本科高等學校學生中的比例只有29.4%。相形之下,國家黨政機關幹部和企事業單位負責人在從業人口中所佔比例只有2.02%,但是,他們的子女在本科高等學校學生總數中的比例卻高達15%。⑤這一現象說明,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實際上成為階層教育差異的重要原因。換言之,家庭職業地位較低的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總體上處於相對不利的地位,無法享有真正平等的教育機會,並因而走向了不同的社會職業階層。

第三,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助長了性別教育差異。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對性別教育差異發生作用的機制是:其一,在重點學校與一般學校的格局下,受到傳統的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一些沒有能力為子女擇校的家庭更多地讓女性兒童接受一般學校的教育,而由於重點學校的教育質量無可爭辯地高於一般學校,因而,更多的女性兒童實際上面臨不利的教育境遇,並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後放棄接受教育。這種情形在廣大農村地區是人們公認的事實。其二,由於女性兒童在教育中面臨不利的處境,因而,她們在進一步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實際上持續性地處於不利境地,在整體上無法與男性受教育者競爭。因此,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導致處境不利的人群面臨日益不利的境遇。在本質上,這是一種擴大差異的教育發展趨勢。

在上個世紀90年代,在小學和幼兒園階段,男女學生比例差距並不太大,但是,進入普通高等學校後,女生比例明顯低於男生。男生占高等學校學生總數的61.69%,女生占高等學校學生總數的38.31%,兩者相差23.38個百分點。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體制中沒有包容對女生更為有利的目標和取向,是產生負面影響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實踐中,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還有著其他負面表現。其一,由於上述問題的存在,我國政府在「義務教育扶貧工程」中的努力成效受到抑制。其突出的事實是,非均衡發展實際上潛在地包容了整體向優傾斜的價值取向。質量、層次較高的學校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學校往往能享有更多的資源,就讀於其中的學生能夠接受更好的教育。質量、層次較低學校和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地區的學校獲得的資源相應地較少,就讀於這樣的學校的學生所能享有的資源和教育質量明顯是次等的。這種向優傾斜政策直接淡化了社會的公正。其二,基礎教育的非均衡發展還鑄成學校等級意識和學生等級意識,並將這樣的意識發散至整個社會。在競爭重點學校的壓力下,相當多的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受到不平等待遇。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競爭之下,學校和教師被迫將注意力投放於有望進入高質量學校的學生身上,而忽視學業成績一般和較差學生的需要。部分學業成績一般的學生不僅沒有愉快地接受教育的體驗,有時還會遭受歧視,甚至中途輟學。與這樣的意識和實踐相應,社會關注更多的是重點學校,人們嚮往的是發達地區,而接受一般學校教育的學生或生活於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地區的人們,往往在社會上受到低層次評價。

三、實行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的設想

在實踐中,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忽略了地區、民族、階層、性別和平等等多元價值。我們認為,我國現階段的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政策應該逐步淡出,取而代之的應該是均衡地發展基礎教育。

第一,貫徹教育平等原則。這一原則包括入學機會平等和資源分配平等。在入學機會上,不僅要保證每一名適齡兒童和青少年能有學校入讀,而且還應切實地進一步消解基礎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差異。為此,應在基礎教育階段實行無差別的個人入學機會平等原則和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分配的平等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的教育平等精神。法律規定的平等教育機會不僅是指人生教育起點入學機會的平等,更應該包容人生基礎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平等和所享有的教育質量平等。保證基礎教育階段中的學校之間的教育資源平等和教育質量平等,其實是保障受教育者教育過程平等和教育成功概率平等的基本條件。缺乏這樣的條件,就沒有教育機會的真正平等,其他一切平等設想和措施也都會落空。這種情況顯然不能體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的平等精神。因此,消解基礎教育階段學校之間的差異,以及貫徹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入學機會平等原則和學校之間教育資源分配平等原則,是真正克服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的基本途徑。

第二,貫徹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則。這一原則是美國學者萊伊·道格拉斯(Rae,Douglas)提出的處理平等問題的最為重要的原則。在萊伊看來,人們可以從多種角度理解平等。其一,區分平等對象。從這一角度來看,平等的對象包括簡單的無差別個人平等、組內平等和組際平等。個人平等是指每個具體的個人無差別地享有平等的機會。組內平等是指將不同組別,追求每組內部成員的平等,而忽略組與組之間的平等。組標平等是指將平等對象分為不同的組別,追求組際平等,而忽略組內平等。男女平等的主張便是這樣的平等。因為無論是何種女性主義,其間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追求男女之間的平等,而沒有顧及女性內部的平等。其二,明確資源平等類型。在這里,平等的內涵包括邊際平等和整體平等。前者是指將可以平等化的資源平等地分配於平等的對象,而不考慮每一對象原有的基礎和這種基礎所造成的分配結果的不平等。後者是指當可供平等化的資源少於平等化的要求資源時,不平等地分配可以平等化的資源,以求縮小或擴大分配結果上的差異。其三,闡明平等原則。多種平等取向加以組合,可以獲得多種平等選擇。因此,平等引起的爭論實際上與人們在不同選擇意義上討論平等有一定的關系。面對多種選擇,萊伊提出了選擇平等的原則,包括平等考慮、差別對待和利益最大化原則。平等考慮原則是指人人皆應獲得平等的待遇;差別對待原則的內涵是指,如果人們存在差別,應該對之實行差別對待,而差別對待的前提是平等考慮」,即在平等的基礎上和觀念上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不同的對象;利益最大化原則是處理平等考慮和差別對待的准則,達一準則要求平等或差別待遇切合平等化對象,符合平等化對象的利益。

萊伊的思想給人們的啟發是,就我國現實的經濟、文化和社會整體的發展水平而言,實行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任重道遠。在現階段,我們能夠做的是吸取萊伊的思想,設計適合我國國情的基礎教育發展政策。這樣的政策應該包含:其一,在教育資源方面實踐整體平等原則。促使教育資源傾斜流向條件較差的學校、村鎮學校、落後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縮小同一層次、類型學校之間的差異和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盡量淡化受教育者由於進入不同學校或處於不同地區而形成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平等。其二,在價值取向上選擇利益最大化原則。無論為受教育者提供何種教育機會,採用什麼原則分配教育資源,都應該平等對待、差別對待和最大化原則並重,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應該最大化地促進受教育者的利益。利益最大化原則應該是逐步緩解教育差異,邁向均衡地發展基礎教育的可行的和現實的思路。

第三,矯正平等和補償平等原則。這是美國學者柯爾曼(Coleman, james)提出的消解教育差異的原則。矯正平等的內容是採取經濟措施補償那些能力優秀但沒有優越背景的人;補償平等的核心問題是對那些生來基因不良,或者處於惡劣環境中的人進行補償。⑥柯爾曼開拓出新的探討教育平等的思路,對人們認識和評價教育平等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事實上,我國政府已經循著以上途徑作出努力。其突出標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專門規定,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和落後地區發展教育事業。政府特別設立專門的扶持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基金,促進這些地區的教育發展。提出這些法律規定的前提正是確認矯正平等和補償平等的設想,並據此促進不同區域之間受教育者的教育平等和整個社會中受教育者的教育平等。此外,基礎教育階段各級學校的助學金制度也在試圖縮小教育差異。這一制度嘗試減輕一些出身於低職業階層家庭的受教育者的經濟負擔,幫助他們面對不利的境況。不過,所有前述法律規定和相應的制度安排應該更為廣泛地貫徹於整個基礎教育領域,不僅使來自欠發達地區、少數民族地區、較低職業階層的受教育者和女生優先獲得教育機會與資源,而且還要克服基礎教育非均衡發展產生的各種教育問題,使這些法律規定和制度安排能發揮出更為突出的重要作用。

❸ 教育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教育,應該怎麼做好學校教育

要做好學校教育首先在教育這一方面要尋找更好的老師,學校為了組織好學校教育也應該招尋更多的好老師。有了好老師以後才能夠更好地推行學校的教育,所以說老師對於學校的教育有著很大的推進作用。因此學校如果想要好好地推進學校教育的話,就需要尋找更多的優秀師資力量,這樣才能夠更好地做好學校教育,有了好老師以後這些好老師就能夠帶出一批又一批的好學生。

老師對於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說老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沒有做好自己的言傳身教的話,那麼學生同樣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所以說老師應該盡可能地讓自己的學生從自己的身上獲取更多的正能量,只有這樣才能夠給學生帶來更好的引導,而並非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給學生做出一些錯誤的示範,這樣是沒有辦法好好推行學校教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