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有哪些小學哲學教育活動
擴展閱讀
里昂回歸的動漫有哪些 2024-11-30 08:48:42

有哪些小學哲學教育活動

發布時間: 2023-12-02 05:51:05

1. 小學生哲學問題有哪些

「幸福是什麼?」「生活中,你遇到過哪些不幸福的事情?」前日上午,江蘇揚州梅嶺小學西區校舉辦「2015新兒童教育論壇」,一堂關於「幸福」的兒童哲學課程引起不少家長的注意。記者了解到,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梅嶺小學西區校將開設一門新的課程——兒童哲學課,這門課程將成為必修課。
兒童,哲學,當這兩個詞語放在一起,或許有人疑惑:哲學,大人還搞不清楚呢,兒童,有必要學嗎?
曾有人這樣回答:如果你只想讓孩子現在做一架應試的機器,將來做一架就業的機器,當然就不必讓他「學」哲學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哲學就是「必修課」。通過對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無用」又「無解」的重大問題的思考,哲學給予人的是開闊的眼光、自由的頭腦和智慧的生活態度,而這些品質必將造福整個人生。
開講了!
什麼是不幸福?「被訓斥」
在前日的「2015新兒童教育論壇」上,揚州梅嶺小學西區校韓莉梅老師率先講解了一堂「幸福」課。
「什麼是幸福?」課程一開始,韓莉梅給孩子們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並讓孩子依次到黑板上去寫下心中的幸福。黑板上的答案有健康、平安、和睦、父母的愛等,隨後,韓莉梅又通過引導,讓孩子寫下「什麼是不幸福」,此時學生的神情變得有些凝重,黑板上變為災難、被訓斥、批評、父母受傷、朋友離別等答案。
之後,韓莉梅通過一組漫畫故事,讓學生探討一隻綿羊的幸福與不幸福。現場,記者發現,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門。「我被老師喊到辦公室訓斥,我覺得不幸福。」「有一次,我在超市看到售貨員在用別人的卡買東西,竊取別人的錢,但我卻無法阻止這些,當時覺得不幸福」。
韓莉梅表示,這也是她第一次上這樣的兒童哲學課程,感覺壓力很大,「這樣的課程難度其實比一般的語文課難度還要大,因為它要啟迪孩子們的思維,同時內容又不能太空洞。」
她感覺,一堂課下來,孩子們能從細微處發現幸福,知道幸福無處不在,目的也達到了。
教什麼?
不講理論,從生活中領悟道理
梅嶺小學西區校副校長李吉銀告訴記者,開設這樣的討論課並非一時之舉。「這節課只是一次預演。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們將新開一門課程,這就是兒童哲學課。」李吉銀表示,這門課程作為一門必修課,將在三到六年級學生中開展,三四年級一個月上一次,五六年級則是每兩周上一次。並且,哲學課將擁有和語文、數學等課程同等的地位。
李吉銀表示,這門哲學課將主要圍繞「人」來展開,區分開思想品德課。
「我們的哲學課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高深,不會教授小學生深奧的哲學理論,而是帶領他們從生活中的哲學入手。關於幸福的討論只是一個嘗試,未來我們將圍繞『人』展開很多話題,比如人與生活、人的存在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問題等等。」
課程形式將以討論為主。「目前,孩子們所學的仍然以死知識為主,缺乏對『人』以及『人生』的討論。現在的孩子溫飽都不愁,但為什麼還有很多孩子不快樂?我想像這樣每個月專門抽出時間,跟孩子們聊聊人生是非常有必要的。」李吉銀說。
據介紹,這門課的教材將由該校老師以及外聘的哲學教授、研究院專家等共同編寫,這項工作目前還在進行中。同時,授課教師將以該校其他課程老師客串為主,該校也將在開課前組織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學習。
韓莉梅介紹,哲學課將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可接受程度分門別類開設,以發現和思想為主題,課程形式多樣,包括聽故事提問題、講寓言想道理、說成語悟學問、開時事論壇和辦辯論演講等。
添負擔?
不考試,過程比結果重要
韓莉梅還表示,這門課的教授難度比較大:「和語文課不同,哲學課必須要時時刻刻對學生進行引導,沒有直接灌輸。同時,授課內容不能太生硬和空洞,否則就失去了開這門課的意義。」
未來,一、二年級的小朋友也會有哲學必修課嗎?李吉銀告訴記者:「目前我們在探索中,所以不想一下子鋪開。等將來成熟後,我們會繼續推進這門課的開展,這也是我們課程改革的一個重點。」此外,對於「該課程怎麼考核?會不會增加孩子負擔」的問題,李吉銀認為這並不重要:「雖然是必修課,但我們不打算對這門課進行書面考核。過程遠遠比結果重要,如果孩子們能夠在平時積極參與課程討論,並且獲益良多,那還需要考試干什麼呢?」
據悉,小學開設哲學必修課,這是揚州乃至江蘇的首例。
學生們喜不喜歡上哲學課?五年級學生馬梓凱表示,這門課和其他課很不一樣,大家看了故事要說自己的想法,氛圍輕松也很有意思。「課堂上,老師先講一個故事,再讓同學們從中發現問題並展開討論,可以產生質疑,可以各抒己見,氛圍很輕松。」五年級學生翁乙銘說。
「對於老師來說,這門課也在鼓勵著我們積極探索,大膽試驗,因為每個繪本故事都是由老師自己編寫的,編寫中必須思考,如何將課上得生動有吸引力。」李吉銀表示。
小小年紀能夠理解多少? 該校副校長解釋說:「因為我們是第一個將哲學引入到小學課堂的學校,所以免不了外界的壓力,但現在的父母思想比較開放,透過孩子的表達和變化,家長也會慢慢接受。」
專家觀點
哲學教育 應加強引導 青少年思考
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呂嘉認為,教育的實質是人的教育,青少年時期即從小學高年級到高中畢業這一階段的學生,處於一個人成長成人的關鍵時期,人的教育尤為重要。
呂嘉表示,目前我國初等、中等教育階段的哲學教育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時間晚了,二是內容深了,結果導致我國初等、中等教育階段的哲學教育只讓學生記住一些哲學概念與原理,卻不能引發他們對自我認識的哲學思考。
所以,呂嘉說,我國基礎教育階段的哲學教育更應當自覺引導青少年的思考,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生命的意義,認識勞動的意義,認識自我,並積極投身自己所喜愛的創造美好生活的事業。
他山之石
英國研究表明 學點哲學 有助成績提高
英國一項研究表明,為小學生每周上些哲學課可以顯著提高他們的數學、文學及寫作水平。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由教育募捐基金會主持的這項研究在英國48家小學的約3000名9歲~10歲(小學四、五年級)的學生中開展每周一小時的哲學課程,以提高他們的提問、論證以及辯論能力。結果發現,孩子們的數學、文學甚至寫作等各科成績均有明顯的提高,尤其是對於那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效果更好。專家指出,研究結果令人鼓舞,對於那些弱勢群體學生,可以幫他們迅速地趕上同齡人,縮短富裕與貧困學生之間的成績差距。
此外,哲學內容還有利於小學生們提高自信心、自尊心及耐心。

2. 兒童哲學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一)讓哲學走進兒童的生活
李普曼是美國著名的兒童哲學教育家。和哲學家馬修斯把兒童哲學確立為一門新的獨立學科的目標不同,李普曼一直致力於提高兒童的批判思維能力,關注如何把哲學課程帶人兒童的生活。
他在新澤西的蒙特克萊爾創立了兒童哲學促進機構,一直致力於哲學在兒童教育中的普及工作。幾乎在馬修斯出版《哲學與幼童》的同時,李普曼出版了《課堂中的哲學》。此前,在1978年他已經編著出版了《與哲學一起成長》一書,對兒童與哲學的關系進行了初步的探討。
(二)教育重建:讓學校生活成為哲學「冒險」
在1970年之前,美國的小學里沒有哲學課。「幾個世紀以來,哲學一直是大學生或研究生們的專利。而今,為什麼要在已經排得滿滿的基礎教育課程中加上哲學課呢?」這是因為今天的教育過多地強調工具價值和外在價值,而忽視了內在價值。兒童需要探究與發現,需要對意義的理解,甚至某種冒險經歷——「為什麼兒童的整個學校生活就不能夠成為一次冒險呢?」四在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李普曼提出了教育重建(Ecational Redesign)的概念。和馬修斯從哲學家的角度欣賞兒童不同,李普曼把對兒童哲學能力的欣賞直接轉換為教學實踐。
李普曼指出,兒童不僅希望理解各種現象產生的原因,還想知道它發生的目的和引起它的動機,並進行自己的推理。例如,大人試圖對一個2歲的孩子說:「看,天空真美。」孩子則回答道:「很美,誰畫的呀?」孩子發現人們創造一些美好的東西,例如一些美麗的畫。天空很美,因此它也是被畫出來的。哲學始於驚奇,而「成人已經學會接受我們日常生活中出現的混亂,並把它們看作理所當然的。我們當中的許多人不再好奇事情為什麼是它們現在這個樣子。」也許,是他們沒有足夠的時間停下來驚奇與思考了。而在兒童的生活中,涌現的所有事物都帶給他們謎一樣的感受。「為什麼在水坑的表面能夠看到彩虹的顏色呢?」「因為水的表面有一層油啊。」面對成人這樣的回答,孩子也許不說話了,但他的困惑依然存在。為什麼有油就有彩虹呢?為什麼游泳池的水看起來藍瑩瑩,捧在手上就變白了?為什麼這個引起那個?成人並沒有解決孩子的疑惑。心理學家科爾伯格(Lawrence Kohlberg)還把兒童稱為「道德哲學家」。《蘇菲的世界》的作者賈德也說「小孩子應該比較可能成為好哲學家。」
在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李普曼和他的同事在中小學進行了長期的哲學課程實踐。為了提高教學的質量,所有的哲學課都不安排在學校的第一個課時或最後一個課時進行。《混亂中的兒童——兒童的哲學體驗》一書介紹了李普曼等人1987-1989年在華盛頓的公立學校中進行的兒童哲學課程。在他最初發表於1991年的著作《教育中的思維》中,他就系統地介紹了如何在學校教育中讓不同水平的兒童更加善於思考和通情達理。他提出教室應該成為探究的場所,哲學課程應該重新設計,以提供「今日課程中所缺失的概念和價值」。李普曼的研究被推廣到美洲、歐洲等許多地區,土耳其、夏威夷等地方都有學校在進行兒童哲學課程的實踐。和馬修斯引導兒童得出某種哲學結論不同,李普曼傾向於鼓勵兒童進行開放式的討論,教師只是討論的促進者,而非引導者。討論內容往往是沒有固定結論的話題或沒有答案的問題。探究精神是李普曼哲學課的主導精神。
三、李普曼與馬修斯的分歧:教化兒童還是欣賞兒童?
事實上,馬修斯與李普曼是多年的好友。李普曼曾經對馬修斯的工作給予了直接鼓勵。李普曼主編的雜志曾經一度連載由馬修斯主持的兒童哲學欄目——「加里叔叔講故事」。馬修斯通過李普曼的雜志和兒童分享哲學故事,進行哲學對話。馬修斯則尊稱李普曼為「兒童哲學研究的先驅」。不過在兒童哲學的學術研究方面,他們二人在互相尊重和借鑒的基礎上堅持著自己的觀點。
(一)李普曼的「給兒童哲學」與馬修斯的「與兒童進行哲學對話」
李普曼和馬修斯都承認兒童具有非凡的哲學能力。然而,李普曼認為,「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證明兒童有進行哲學思考的能力,從而為兒童學習哲學奠定了基礎。因此,他致力於學校課程的重建,把哲學引入到兒童的日常課堂中去。李普曼等人認為,既然學校是廣泛遍布世界的學習機構,兒童到其中來學習閱讀、寫作、地理、歷史……為什麼他們不應該在學校里學習思維和思考的技巧呢?
而馬修斯一再指出,成人應該和兒童進行平等的對話,向兒童學習,聆聽他們的聲音。《危機中的兒童》的作者——普利策文學獎獲得者克爾斯(Robert Coles)在為馬修斯《與兒童對話》做的序言中說:「在我與美國及國外的兒童打交道的這么多年裡,我有時會聽到兒童說出令人驚奇的名言警句。我也會被孩子的提問窘住,甚至擊敗。」然而,多數成人依然對兒童的能力、思維與反思持懷疑態度,他們甚至沒有認真傾聽兒童的話,這正是馬修斯希望改變的現象。他喜歡和孩子對話,這是他一生堅持的習慣。無論講學或游覽到任何地方,他都盡量尋找機會和當地的孩子們對話,傾聽兒童對一些哲學問題的看法。
馬修斯覺得,任何有意去收集兒童言談的人完全可以編出一部關於兒童哲學的著作。事實上,的確有不少人這么做了。費魯奇在他的《孩子是個哲學家》一書里就說:「孩子的思考方式與我們大不相同:他們的想法和舉動都是突發奇想和無法預測的,隨興所至,走到哪兒算哪兒」。如果說成人的「腦袋裡都是尋常定式的邏輯」,而小孩就「寬廣多了。」「小孩的思考是散點式的,不會走你事先規劃的路徑,自由自在,天馬行空、獨來獨往」。兒童「早就喜歡提出哲理性的問題,還要做哲理性的評論,比十三、四歲的孩子做得更多。」
(二)「教導兒童」,還是「欣賞兒童」
隨著李普曼研究的深入,他與馬修斯的分歧也日益加深。李普曼強調「給兒童的哲學」,在他的影響下,有不少學者認為「兒童哲學就是一種哲學教育」,其本質是為了哲學教育的普及和提高兒童哲學思維的能力。
基於李普曼的理念,在德克薩斯州農工大學,布萊恩特·格里非斯(Byrant Griffith)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在一所小學里成立了「兒童哲學傢俱樂部」。在這個俱樂部里,教師鼓勵兒童從事各種有關哲學的思考和游戲。在2008年美國課程促進研究會的年會上,筆者遇到了格里非斯教授。他告訴筆者這所小學的孩子們正在自編自演一部「什麼是真善美」的戲劇。格里非斯遺憾的說,由於三年級的學生必須通過閱讀測試,如何解單項選擇題的技巧與策略也成為課堂教授的重要內容。他說,美國的學生們只記憶,不思考,這已經成為了教育的一大弊端。也許正因為如此,孩子們對這個鼓勵思考的小哲學傢俱樂部非常感興趣。雖然第一屆俱樂部成員的名額只有30個,但報名的孩子人數達到了72人。其他著名兒童哲學課程研究者還包括提倡培養兒童批判思維的約翰遜(Johnson,Tony W,1984))等人。我國也有不少研究者開始把李普曼的兒童哲學課程引入到幼兒園課程中去。
而馬修斯則信奉「兒童的哲學(Philosophv of Children)」。馬修斯認為,兒童完全可以自然而然的提出問題,發表評論,進行推理,從事一系列即便是哲學家也不得不承認的哲學行為。同時,馬修斯一再聲明,他提出「兒童哲學」的概念絕對不是認為兒童是比成人更好的哲學家,只是建議生活在科學世界裡的成人們在兒童面前要拋棄優越感,認真傾聽兒童提出的哲學、認知或道德方面的問題。同時,理解兒童哲學也是為了幫助成人認識自然、理解成人哲學(或哲學本身)的意義。總之,馬修斯關注的只是作為一個哲學分支的兒童哲學,因此其兒童哲學的意義在於欣賞兒童,而非教育兒童。

3. 小學教育重要課程有哪些

(一)必修課程

1.小學兒童教育心理學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其中錄音課18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要求:明確處於小學學習階段的兒童的心理發展對教育實踐的意義,以及小學教育面臨的實際的心理學任務,使學生確立科學的兒童觀和科學的教育觀,並根據所學的理論總結和指導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本課程從發展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相結合的角度探索兒童教育的規律,是一門理論性和應用性並重的課程。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課程圍繞發展是教育的依據和結果,教育是發展的動因這兩個主題,闡述了兒童的社會化和個性化過程,兒童在認知發展和個性發展中的基本特徵、個體和群體差異,以及基本的應對策略;闡述兒童的學習風格和教師的教學風格,以及兒童的學習差異與教師的教學差異的關系;闡述學習的准備,現代課堂教學模式,以及發展和教學的測量等問題。

2.人文社會科學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人文社會科學基礎是"開放教育試點"教育學科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的要求是:理解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主要區別和內在聯系,了解人文社會科學的概況,認識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在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闡述人文社會科學的具體內涵、內部結構和歷史脈絡;近現代世界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哲學、歷史學、文藝學以及經濟學、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學科的重要突破;闡述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和主要趨勢,人文科學與人文精神的關系以及人文社會科學對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影響及應採取的對策。

3.自然科學基礎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掌握與小學教材、教學以及課外活動有關的自然科學知識,擴大知識面,能兼教小學自然常識課程。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包括物理、化學、生物、天文、地理等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與之有關的科技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

4.現代教育思想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學習要求是:了解現代教育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的最新成果,以及重要的學校教育及其他教育形式的新認識,理解教育思想發展的客觀規律、實施素質教育的理論依據和教育基本原理發展線索,掌握現代西方和我國基礎教育實踐的發展及一般理論研究成果在學校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方法。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簡介中外教育思想發展的歷史及當代教育思想的主要流派,分析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論依據,討論我國教育改革中出現的新思想、新思路和教育科學研究領域的新成果及其實踐運用的前景。

5.教育研究方法
本課程5學分,課內90學時,其中錄音課20學時,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目的要求是:培養學生的教育科研意識,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基本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驟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礎知識及應用技能,初步具備進行教育科研的能力。
本課程主要內容:確定研究課題的方法,教育科研的設計,文獻法與內容分析法,調查法,觀察法,實驗法,研究結果的定量描述,研究假設的統計推斷,研究結果的解釋和研究報告的撰寫和研究的評價。

6.閱讀與寫作(1)(2)
本課程6學分,課內學時108,開設一學年。
本課程將現代閱讀理論與寫作理論有機整合、貫通,是一門體現當代課程改革精神的綜合性、應用性、基礎性課程。本課程的要求是:學習和了解現代閱讀基本理論與寫作基礎理論,了解和掌握各類文章的特點和基本的文章解讀方法與寫作方法,增強學生自身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提高學生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的水平。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學習閱讀與寫作基本理論的意義,懂得閱讀與寫作的內在關系,了解閱讀心理與寫作心理,初繼續步掌握閱讀的基本規律、特點與方法,掌握寫作的基本規律和特點,掌握各類文體的基本特點、寫作方法和文章的修改與評改。

7.現代教師學導論
本課程3學分,課內學時54,開設一學期。
本課程的要求是:了解現代教師的職業特點,理解並具備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素質和創新能力,認識現代教師的歷史使命和重大責任。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闡述現代教師的職業特點、歷史使命、地位和作用;闡述現代教師的職業道德、基本素質(包括適應時代的教育理念、寬廣深厚的知識背景、教育教學技能、課堂教學能力、人際關系處理能力、更新知識和創造的能力、教育教學研究能力、人格魅力、身心素質等),以及現代教師繼續教育的任務;同時介紹國際視野下的教師現狀和未來發展。

8.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
本課程7學分,課內136學時,其中錄像課20學時,開設一學年。
本課程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基本內容,樹立現代教育觀念和改革意識;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具有使用計算機進行文本、圖表和演示文稿的製作能力,具有使用計算機上網和製作簡單網頁的能力,初步具備把計算機應用到教育實踐中去的能力;了解教育傳播理論、教學媒體理論和教學媒體的選擇方法,能正確選擇教學媒體和在教學中的使用方法,了解教學軟體製作技術;初步掌握教學設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會進行課程設計;為提高教學技能,使教學科學化、規范化和現代化奠定基礎。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信息技術概述(概念、地位和作用);計算機文化、計算機基礎知識;操作系統(Windows);辦公應用軟體(Word、Excel、PowerPoint或Wps2000);網路知識和相關軟體(Internet Explorer、FrontPage);教育技術概述(概念、簡史和方法);教育傳播理論和教育媒體理論;教育媒體(宏觀、中觀、個人);教學設計(理論、過程、方法);教育媒體應用實驗。

9.美學與美育
本課程4學分,課內學時72,開設一學期。
美學與美育是教育學科教育學類小學教育專業的必修課。本課程是培養學生具備基本的美學與美育理論知識、較高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審美塑造能力、較高的實施美育的能力的課程。本課程重視美學、美育理論向審美實踐與審美教育實踐能力的轉化,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滲透性和復雜相關性。
本課程的主要內容是:什麼是美學;美及其形態;美感;什麼是美育;形式美與美育;藝術美與美育;審美文化形態與美育;青少年發展與美育;教師角色與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