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日本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出國旅遊,大家雖日本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日本人太有禮貌了!不論是對家人、朋友、陌生人,他們都秉著敬意在對待別人,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培養孩子的自身素質,懂禮貌會感恩,以及獨立生活的能力,責任與承擔。
②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1、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1。1、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1。2、對孩子的行為,五件事中三件誇獎,兩件批評,他定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1。3、與其給他知識,不如讓他感動,與其讓他感動,不如讓他去實踐。
1。4、最開始教孩子學習時,一定要為他找到人品好的老師,再有才智,學歷,而人品惡劣的老師,不能做孩子學習的典範。
1。5、了解世間之事的人,應該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貪戀酒色與金錢之事。
1。6、過了20歲,父母老師的意見就像過了春天再施的肥一樣無效。所以矯正孩子的惡習要趁小。
1。7、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因為父母與孩子的年齡性別之差都制約著父母的影響力。而朋友的影響則不受制約,特別是精神上的影響更大。可見,孩子選擇朋友是何等的重要。
2、教育孩子的注意事項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論並不適合文明開化程度飛速發展的今天,科學育兒才是持久之計。通過游戲的方式教授道理可能更利於讓孩子接受。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基本無法消化那些空的概念,因此學會循循善誘才是關鍵。此外,家長一定要多贊揚孩子,肯定每一次進步,你的褒獎對他們來就是最大的動力。簡單粗暴只會把孩子和良好習慣越推越遠。
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需要一定的時間作為積累和沉澱。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攻讀,久而久之才能不用刻意為之,融入生命之中。
小孩在幼兒園里做的怎樣是沒法實時獲知的,因此各位寶媽要時常與班主任交流,及時掌握孩子的近期狀緩慎態,發現問題後迅速擾裂敬糾正。且幼師可謂是閱兒無數,肯定會有價值較高的經驗與你分享。
3、教育孩子的方向
3。1、社交能力。願意照顧他人,能和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家長可鼓勵孩子結交更多的朋友,融入到更多的朋友圈中。
3。2、獨立性。生活與精神雙重獨立,不但可以在生活上照顧自己,還可以在精神上做到獨立自主,充滿信心,愛交際。
3。3、自製力可以從大局出發,犧牲小我,約束自我,有強烈的自覺性。
3。4、韌性。遇到問題永不言棄,學會開動大腦思考,想方法解決。家長應支持孩子的想法,協助其運用到實際生活。
3。5、勇敢的品格。遇到問題不莽撞,可冷靜對待,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需要家長帶領孩子在平常日子裡不斷去磨合。
3。6、積極向上的心態。把孩子打造成「樂天派」,積極向上。
教育孩子時不可忽視的壞習慣
1、打斷談話。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2、攻擊性行為。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沖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
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系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源毀學習25%,這里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③ 日本人是教育怎麼孩子的他們有多「狠心」
「我沒輸,就是沒輸!這次不算!」
在抗挫折教育這方面,我們雖然不至於做到日本教育這般狠心,但也可以汲取其中的可取之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這樣孩子未來才既能經得起失敗,也能坦然面對成功。
④ 日本的教育方式怎樣為什麼培養出來的孩子都那麼的聽話
日本的教育方式怎麼樣?為什麼培養出來的孩子都那麼聽話?
一、學會抗壓,沒有人不希望被誇「你真棒,做得太好了!」,小編還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每次都是以獎勵小紅花的方式表揚大家,從來沒有嚴肅的說過任何一個小朋友,就因為怕傷我們的自尊心。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會削弱孩子們的抗壓能力。而對於日本老師和父母而言,他們教育孩子始終秉持著「3+2原則」。什麼意思呢?就是好比孩子做對了5件事,但是你只能表揚他3件,另外2件,你要提出批評,指出其不足。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們不驕傲不自滿的品德,讓他們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知道原來自己還有地方不夠好值得改進。一定程度上,這種教育方式也有利於培養他們面臨批評與打擊時候的堅強心理。
四、學會自強,在日本,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小到課題研究大到做傢具修汽車,凡是能自己一個人做好的事情,就不會叨擾別人。 包括買房結婚也不會要求父母給自己准備一套,就算沒錢的話,寧願自己租房住也不會給父母添麻煩。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孩子自然聽話。
⑤ 日本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是什麼
1、所謂的「臟」與「不臟」
幼兒園會邀請即將入園的小朋友,到幼兒園進行體驗。一是為了讓小朋友之間相互認識,增加彼此的了解;二是為了讓即將入園的小朋友感受幼兒園的快樂。
朋友跟我講,日本的幼兒園里會有一塊,用木樁特意圍出來的沙土地,旁邊放著各種玩具餐具、小鏟子、小水桶之類。老師會主動叫小朋友坐在土地上,和孩子一起認真的玩沙土。小朋友們玩的不亦樂乎,褲子上、鞋子上、衣服上都是土。而朋友的孩子,全程都比較排斥,因為他覺得這些土弄臟了自己的衣服。
我忽然想起自己小時候,看到哪裡有沙土,會興高采烈的跑上去亂踩一通。而此時,父母會馬上制止,因為怕我們把衣服弄臟。每次在外面跟小朋友玩,不小心弄臟了衣服,回家後總會被父母埋怨。臟與不臟,完全在自己怎麼理解,我們只是將成年人世界裡的「臟」,帶到了一個小孩子身上,從而忽略了他們內心的快樂。
2、「集體」與「個人」
在日本的幼兒園里,最先教會孩子的是:什麼是集體!集體,意味著扁平化各種差異的孩子,比如校服要統一、裝書本的袋子統一、毛巾、飯盒、水杯、鞋子等等,都是統一整齊的標准。每個小朋友入園,都要准備擦地板、擦玻璃的抹布;課間的時候,大班的小朋友會帶著小班的朋友一起玩;吃飯的時候,除了要把飯菜吃干凈,桌子也要擦乾凈。
這些細節和小習慣,都在秉持著一個原則:我是集體中的一員,我要為集體著想。記得在網上看過一段日本小朋友的視頻,播放的是一個幼兒園小男孩,挑戰連續10段跳箱。這名小男孩跳了好多次,怎麼都跳不過去,甚至都哭了,可是任然在堅持。
緊接著,看台上的一群小朋友把他圍在中間,大家一起高喊「你能做到!你能做到!」。小男孩受到鼓舞後,終於一躍而過,可見集體的力量有多強大。
日本人不喜歡通過展現自我的不同,來凸顯自己是很棒的人。會覺得這是一種「特別自我」的體現,是令別人討厭的,他們更願意說「大家都一樣,大家才是最棒的」。
3、不一樣的「健康」態度
日本的父母培養孩子,有一個原則是「七分飽、七分暖」。他們不會讓孩子吃得太飽,也不怕孩子穿的太少,秋天那麼涼的天氣,孩子們就穿個單衣在外面玩水,也不怕孩子受涼感冒。所以,你在日本很少會看到「小胖子」。
孩子生病的時候,父母不會那麼著急,動不動就去醫院打針取葯,他們認為孩子具有很強的自愈能力。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在全世界排第一,這說明日本的衛生條件、醫療條件、生態環境、兒童飲食、體育鍛煉都做的很好。
日本的幼兒園特別干凈,孩子只要進入幼兒園,必須換拖鞋,不讓鞋子上的灰塵進入學校。而且心理輔導老師,會進入學生的日常學習,因為他們發現孩子很早就有心理問題,所以每個學校都會有一個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
4、真正的「獨立自主」培養
孩子上幼兒園後,都會有自己的書包,裡面放各種文具。在日本,除了一個大書包,還會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包,用來裝不同的物品。父母來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從來不會幫孩子拎書包,這也是幼兒園安排的,為了鍛煉孩子獨立自主,不依賴家長的能力。
就連皇室的王子上幼兒園,也要自己拿書包,家長不會給孩子任何特權。在幼兒園的食堂里,學姐學長們,會穿上干凈的衣服,代替老師給同伴們打飯。
如果孩子在運動中受傷,家長反而要向老師道歉,覺得孩子給老師添麻煩了,讓孩子在摸爬滾打中自然成長。而且女孩子也要參加足球比賽,不像我們有的家長,認為女孩子就應該琴棋書畫,那些舞刀弄槍、你爭我奪的游戲,都屬於男孩子。
這些孩子,哪怕摔的遍體鱗傷,也會樂在其中,根本不會有什麼「公主病」,早早地就能承受來自外界的很多壓力。
5、不規定孩子的吃飯時間
從小就被教育,吃飯一定要快,一旦誰吃飯很慢,就會被貼上「拖拉」的標簽。很多家長還會想辦法整治孩子:誰要是最後一個吃完,誰就負責洗碗,誰要是第一個吃完,誰就能得到獎勵。幼兒園也是,為了不影響孩子正常上課,往往會給孩子規定一個小時的時間。
但是,日本幼兒園從來不規定,孩子必須在多少時間內吃完飯。因為小朋友腸胃功能較弱,很容易消化不良,細嚼慢咽才的好習慣,應該從小培養。因為孩子吃飯慢,是因為他們咀嚼能力不如成人,很多家長就是因為沒有耐心,所以導致孩子討厭吃飯這件事。
雖然不規定吃飯時間,但是餐桌禮儀很嚴格,比如進餐前會說:「我要開動了」,結束後會說:「謝謝款待」。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會感恩、珍惜每一份食物的來之不易。
⑥ 看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關於日本教育孩子的理念方式,讓人感觸頗深,下面我收集了一些關於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希望對你有幫助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4個理念
重視提高孩子身體素質
在中國,你絕對看不到,也根本不會相信,在嚴寒的冬天裡,家長或學校會讓孩子光著上身,穿著短褲,在操場上跑步,然而在日本就有這樣的幼兒園,每天都以這種方式讓孩子鍛煉身體。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點。日本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不怕冷,多運動”的思想。無論冬夏體育課,一律要求孩子穿短T 恤和短褲。有的孩子從小就被家長鍛練洗冷水浴,以此來鍛煉孩子的體質和意志。
重視教育孩子吃苦耐勞
日本人注重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吃苦的機會,讓孩子們從小就去經歷磨難和挫折。日本幼兒園都有“遠足”鍛煉課,即保育員帶孩子不坐車而步行往返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園遊玩。小學高年級和中學每年都舉辦“田園學校”、“海島學校”、“森林學校”,讓孩子了解農村生活的同時,經風雨見世面。大多數家長要求孩子從小做家務,整理房間,做飯,買東西。上學,家長從不接送。外出時也是自己背著包。念大學,學費家長出,生活費得自己打工賺取。這樣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重視培養孩子國家觀念
日本家長和教師經常教育孩子,自己的國家資源稀少,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奮斗,才能使國家得以富強,才能使自己得以生存。因此,每個人都要以國家為重,多國家多做貢獻。這樣,日本孩子從小就在心中對國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重視引導孩子團結合作
日本人認為,團結是一個民族強大的前提,集體的力量永遠大於個人。這種團結精神要從小事、從生活瑣事、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老師經常組織孩子們玩的一種游戲叫“二人三腳”,就是把兩個人的各一隻腳綁在一起,形成“三隻腳”,然後分成幾組,一起賽跑,配合稍有一點不默契,就會摔倒,或落後。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12句話
1、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2、對孩子的行為,五件事中三件誇獎,兩件批評,他定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3、與其給他知識,不如讓他感動,與其讓他感動,不如讓他去實踐。
4、最開始教孩子學習時,一定要為他找到人品好的老師,再有才智,學歷,而人品惡劣的老師,不能做孩子學習的典範。
5、了解世間之事的人,應該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貪戀酒色與金錢之事。
6、人過了20歲,父母老師的意見就像過了春天再施的肥一樣無效。所以矯正孩子的惡習要趁小。
7、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因為父母與孩子的年齡性別之差都制約著父母的影響力。而朋友的影響則不受制約,特別是精神上的影響更大。可見,孩子選擇朋友是何等的重要。
8、愛哭的孩子長得快。小孩哭是一種自我慾望的表現。如果孩子的生命力越強,越健康,他就哭得越厲害。因為哭對他是種運動,哭會使他增進食慾,哭累了會讓他酣睡。
9、即使挨打,也是父母的棒杖。人生總要在各個階段受到不同的打擊,面對打擊自製力的有無與強弱非常關鍵。從小總是挨打的孩子則從小就習慣了打擊,長大後有力量保持正常精神狀態。
10、讓所愛的孩子外出旅行。這里的旅行不是觀光,而是離開家鄉到陌生之地工作。人不離開父母的保護,不體會到這種艱辛就得不到錘煉,就更談不上真正的幸福。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吃些苦。否則等孩子長大了真的一無所成,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11、愛孩子,批兩次,表揚三次,教他五次就會成才。
⑦ 日本對孩子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日本的孩子,一年四季都穿短褲短裙,上學時,日本媽媽在孩子後面喊:「少穿點!」,而中國的媽媽總是在後面喊:「多穿點!」,久而久之,孩子們都鍛煉出了抗寒的能力,很少再有發燒感冒的情況出現。日本這個與我們一衣帶水的國家,在整體的兒童教育方面,投入得更多,做得更細致,也有很多值得我們注意和借鑒的地方。
1、無處不在的禮儀教育
國外曾有個關於日本幼兒園的視頻,記錄得是一家極其普通的日本幼兒園的日常。
孩子們被父母送到幼兒園後,孩子們第一件事就要自覺的換上室內鞋。
孩子們需要自己把自己的物品擺放進自己的櫃子,也不需要老師或者其他小朋友的幫忙。
每個孩子從一個居室到另一個居室的時候,都會感謝照顧他們的人。
帶領孩子們離開的老師會先溫和的做示範:「好,大家注意,我們來問候老師吧。」
然後孩子們會一起鞠躬,說:「謝謝!」
而這個房間的老師,以及比他們年齡大一點點的孩子們,則會起身熱情的響應:「不用謝!」
在日本幼兒園,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教會每個孩子微笑以及說感謝。
所以我們會發現,每一個小細節里,都藏著對孩子們禮儀的教育。
比如要如何保持自己的干凈整潔;比如怎樣才算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比如怎樣對老師和同伴表達謝謝;比如怎樣跟老師和同伴問好……
孩子們會習慣於尊敬長輩,禮貌待人,知道要去考慮他人的感受,之後長大也會成為一個優雅大方,彬彬有禮的人。
2、界限分明的自立教育
不給別人添麻煩也是日本教育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被父母教育要獨立自主,不要依靠他人。
日本街頭經常看見的一幕,是小孩子自己拿著書包和相關的東西,大人即使接送,也只是空著手在一旁陪伴。
而且大部分家庭都要求孩子幫忙做家務勞動,讓孩子自己整理收拾自己的房間和身邊的東西等等。
關於這樣做的原因,日本親子教育專家菅原裕子的解釋是:
這種看起來有些「狠心」的做法,讓日本的孩子從小養成了自己整理房間、處理自己的事情、以及獨立生活的能力。
這就是習慣的力量,在每一件點滴的小事中積累起來的素養,會讓一個人無論輸贏成敗,都保持一份對生活的堅持和體面。
3、全員參與的合作、感恩教育
提到日本教育,有一個詞是一定要提到的,就是」食育「。
在每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被給予食物、食品相關知識的教育。
在孩子剛剛會說話,能簡單交流的時候,父母和育兒師就會有意識的給孩子們灌輸關於食物來源、製作、營養價值、應該怎樣吃和吃多少的知識。
等孩子們上學了,每天都會在學校吃午餐,而學校則會更進一步的把食育的教育傳遞給孩子們。
4、堅定自然的抗挫折教育
抗挫折教育並不是說要認為的給孩子製造挫折,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日本的抗挫折教育更多的是通過讓孩子勇敢嘗試失敗,並鼓勵孩子一步步走線成功來體現的。
比較典型的是讓孩子參加各類的體育活動。老師通常會給孩子們設定一個努力就可以達到的目標,只要孩子這次比上一次的成績好,就能夠得到老師的鼓勵。
網上有段日本幼兒園小朋友跳箱子的視頻,一名叫做凌的男孩,因為家庭的原因需要轉學,因此幼兒園提前為他舉辦了一個人的畢業典禮。
老師為他頒發完畢業證書之後,還為他准備了一個挑戰——10段跳箱。
其實,凌很不擅長體育運動,對跳箱也很恐懼,經常失敗,還為此哭過。
但是面對這次的挑戰,他還是認真做准備動作,開始嘗試。第一次,失敗;第二次,失敗;第三次,還是失敗……
在經歷過好多次失敗後,凌開始哭泣,並且打算放棄。
這時候老師對小朋友們說:「來,大家一起把力量借給凌吧!」
於是,小朋友們有序地圍成一個圈,大聲地喊著「你能行!你能行!你能行!」
接下來,奇跡真的出現了,當凌再次鼓起勇氣去嘗試的時候,准確的踩到了踏板上,然後真的跳過了10級的箱子!
所有的老師和同學都在為他歡呼和鼓掌,這個6歲的孩子,完成了一次對自己的超越,也完成了一次非常成功的抗挫折教育。
這種抗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孩子不害怕失敗,而是把失敗看做是走向下一個成功的必經之路。
不可否認,社會和家庭聯手,在生活的各種細節中,著力培養孩子禮貌體貼的性格,獨立自主的習慣、敬天愛人的情懷,百折不撓的勇氣,這份用心,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給孩子足夠多的愛和陪伴,也要給孩子足夠好的規則意識和習慣,這些能讓孩子受益終身。
可見日本的教育,真的很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