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雙減」政策下,多個教培機構忙轉型,他們紛紛都做了什麼
在雙減政策之下,教育機構紛紛開始轉型,轉型的主要方向,大多數都是素質教育,像是一些課外的活動,琴棋書畫體育一類。在這里要提一個上市的教育機構,那就是新東方。這家公司在行業內,率先開始了家長培訓,像是育兒、教育、時間分配、多商管理等課程。
看到這里,我突然想到了一個明星,那就是脫口秀演員李雪琴。她曾經在參加《五十公里桃花塢》的時候,和大家談到了內卷話題,尤其是孩子的教育。當時她直接表示,內卷應該是“卷”家長,讓家長們去比拼,而不是去拼孩子。節目播出不過數月,這句話竟然成了現實。
3、率先轉型提到轉型的話,就不得不說新東方,對於這個公司大家都不陌生,算是英語領域的領頭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率先推出了各種素質教育學科,像是編程、機器人、國學等。除了這些科目之外,新東方還下了一個狠心,那就是轉向家長教育。
相關內容有育兒方法、時間分配、高效學習等,就是讓家長學會怎麼讓孩子有效學習。如果這一轉型成功,那麼拼孩子的時代,就要換成拼家長。想要讓孩子不落後於人,家長必須懂得教育的方法。
B. 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都提倡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是為了讓學生以後能夠學以致用,應試教育為了考高分,但是考了高分之後,就會擁有一個人生更高的起點,但是這在實踐當中不一定會有用。這樣被培養出來的孩子,他的上手能力會更加的強,思維能力也會更加的高,做事的時候非常的靈活。但是那種傳統的學習孩子的,他會學習一些比較生僻的知識,可能這些東西會有用,可是也會產生一些負面的效果,比如讓他們變得更加的呆板。
家裡面條件稍微好一點的,都希望他能夠進入到一個更高的學府裡面去進行深造。這樣的話,哪怕將來出來之後,身上的光環也會更加的重一點。道理就是現在的人們眼界變得更加的高了,都想要去走獨木橋,給他們擴寬一些其他的道路以後能夠有更多的選擇,不要在一棵樹上弔死。
C. 學科類為什麼要轉型素質教育
隨著「雙減」意見的正式公開,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外學科類培訓被嚴控,其資本化運作也成為歷史。「去K12(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業務)化」之後,昔日教培龍頭必須轉型求生。
事實上,所有原來以學科類培訓為主營業務的校外培訓機構,都面臨著退出或者轉型的選擇。除禁止學科類培訓機構上市融資、進行資本化運作外,「雙減」還規定,不得利用節假日、雙休日與寒暑假進行學科類培訓,並要求所有學科類培訓機構要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這意味著學科類培訓將不再有盈利空間。如果機構想繼續進行培訓,就要進行轉型。
目前看來,轉型開展非學科類培訓(也被稱為素質教育培訓),是包括「頭部」機構在內的校外培訓機構的「一致行動」。教育部辦公廳近日發布通知,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范圍,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因此,體育、藝術、綜合實踐活動作為非學科培訓內容,就受到機構的追捧。
然而,教培機構擠上素質教育培訓這一「獨木橋」,很可能會製造新的「內卷」。首先,這一培訓領域已經有不少培訓機構,機構再「一窩蜂」湧入,必定會導致素質教育培訓競爭更為激烈,機構想盈利並不容易。其次,如果機構把之前運營學科類培訓的套路,用到發展非學科類培訓上,如通過製造家長的焦慮,來擴大市場,尋求「高增長」,那等待機構的必定是監管部門對非學科類培訓更加嚴格的監管,對非學科類素質教育培訓採取與對學科類培訓一樣的監管辦法,就會大概率發生。
校外教育培訓機構必須吃透「雙減」意見的精神。雖然「雙減」允許非學科培訓機構登記為營利性機構,進行資本化運作,可在節假日、雙休日和寒暑假進行培訓,但是,從嚴監管學科類培訓傳遞的明確信息是,進行教育培訓,必須做教育,而不是做生意,不能刺激社會的教育焦慮,加劇教育內卷化。
將校外培訓分學科類與非學科類培訓「分類」治理,主要是基於當前的培訓生態。相對而言,體育、藝術等教育,在學校教育中還存在不夠重視的問題。相應地,體育、藝術等非學科類培訓雖然有一定市場,但遠不如學科培訓類「火爆」,非學科類培訓主要滿足受教育者的差異化選擇。這也是培訓機構主要進行學科類培訓,學科類培訓市場占總培訓市場的產值達80%左右的原因。
但如果機構湧入非學科類素質培訓領域,加大營銷攻勢,擴大市場,就會破壞非學科培訓生態。尤其是,為促進學校、學生和家長重視體育、美育,我國已經明確,要將美育納入中考,要提高體育中考的分值,逐步實現體育科目的分值和語數外科目的分值一樣,在此背景下,一些地區已經出現體育培訓熱,如果機構再湧入,做大「體育培訓市場」,那就會增加家庭的體育培訓負擔,以及學生的壓力。隨之,圍繞「應試體育」開展的體育培訓,就會為社會所質疑。
校外培訓機構選擇繼續做培訓,需要從以前的逐利心態轉向公益心態。由於不能在雙休日、節假日、寒暑假開展學科培訓,有的機構也想轉型為學校、社區的課後服務、託管服務提供第三方服務,這也屬於向素質教育培訓轉型,因為課後服務、託管服務不允許進行集體補課。但這種轉型前提是,學校、社區提供的課後服務、託管服務,要求堅持公益性,即便向參加的學生收費,也只能按成本分攤收費。
從資本化運作,到去資本化;從做生意,到做純粹的教育,培訓機構面臨的轉型,不是業務轉型,而是思維轉型。如果想繼續做大生意賺大錢,那最好退出培訓領域,因為轉型到非學科類素質教育,則很難實現營利賺錢的目標;而如果想做教育、做公益,那教育領域的非學科和學科培訓,都還有可為空間。因為受教育者必定有差異化教育需求,校外培訓的本身定位,就是為受教育者提供差異化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