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班隊會如何進行養成教育

班隊會如何進行養成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9-17 14:13:49

① 如何做好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在德育工作中佔有重要地位,而養成教育的重點又放在一年級。一年級的學生對於學校的規章制度、行為規范比較陌生。所以,一年級上學期的養成教育就顯得更為重要。為了抓好本班的班級管理,針對學生的養成教育,我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結合班隊會滲透養成教育

班隊會上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學生最喜歡上每周一的班隊會。在課堂上通過說說、做做、演演來學習《小學生品行准則》,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

如:《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十四條「認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園整潔。」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內容,我們班開展了「我上勞動小能手」主題班會。

上課開始,我問:「同學們你們喜歡做值日嗎?」「不喜歡」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為什麼?」「做值日太累。」「還得拖地、擰拖布,太臟」另一個同學搶著說。噢,我明白了,怪不得你們放學就走,留下老師一個人做值日,是不是老師不累?學生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再吱聲。看到學生這樣,我讓學生討論交流老師累不累?學生能結合實際情況敘述老師工作的繁忙和辛苦。我又請幾名同學上台表演自己上怎樣做值日的、做值日的好處,學生在愉快的表演中,明白了做值日的重要時,及時引導學生交流今後該怎樣做,學生暢所欲言。在趣味中,情景中學生自然地受到了教育,懂得做值日應沖鋒在前,不怕苦與累。在以後的衛生清掃中,值日生都搶著干、爭著做,不是值日生的同學也樂於幫著做。

二、結合學科內容滲透養成教育

語文中的入學教育是滲透養成教育的好內容,學生能結合畫面說出尊敬老師、上課遵守紀律,讀書、寫字姿勢要正確。教師在教學中督促學生按要求去做,嚴格管理,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禮貌教育和學習習慣

語文口語交際:「這樣做好不好?」文中兩幅圖分別畫著兩件不該做的事情:一件是幾個小男孩在草地上踢足球;一件是一位阿姨在院里的水龍下洗蘿卜,水龍頭一直開著,盆里的水已經溢口出來了,圖中都有人在旁邊勸說。全班交流中,使學生認識到:在草地上踢足球會傷害小草,破壞環境,影響到別人的休息。開著水龍頭洗菜太浪費自來水了。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從中還懂得了要愛護公共財物,不破壞公共環境及應節約用水。

三、引導學生讀好書,鼓勵學生觀看有意義健康的電視節目,在書中、電視中學習知識,受到教育,陶冶情操。

我們班成立了圖書角,學生在課間捧著拼音讀物,津津有味地讀著。有的同學讀完了,還高興地為同學們講一講。一段時間過去了,我發現孩子們喜歡看書、喜歡講話。他們總是問:「老師,我可以看書嗎?」「老師,這本書你看了嗎?可有意思了!」「老師,我給您講講。」瞧!多麼好的孩子呀!

四、利用每周一升旗儀式,對學生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一條:尊敬國旗、國徽,會唱國歌,升降國旗、奏唱國歌時肅立、脫帽、行注目禮、少先隊員行隊禮。學生在親身經歷升旗儀式時,感受到應尊敬國旗,愛護國旗。通過學習《青少年法制教育讀本》,知道五星紅旗是偉大祖國的象徵,懂得了五星紅旗上那顆最大的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星代表團結在新中國共產黨周圍的我國各族人民,五星紅旗之所以是紅色的,表明新中國是由無數革命烈士用鮮血換來的。愛國主義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五星紅旗在每個小朋友的心中永遠飄揚。

五、教育學生努力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在自己上課時,側重觀察學生聽課的情緒、注意力,回答問題及完成作業練習的情況,從中了解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及知識掌握程度等,採用各種鼓勵的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班級奮發向上的氣氛。在班上開展競賽活動:誰最遵守紀律,誰最積極回答問題,誰改錯誤最快最好等,與個人光榮榜、小組紅旗緊密聯系起來。

針對班上三分之一的學生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的狀況,在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和學習態度教育的基礎上,將「作業合格」的目標分解成「作業書寫工整,獨立完成」、「按時交作業」「老師批改後及時改錯」、等幾項目標,由於這一目標符合學生學習進步的規律,易於啟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而,隨著分目標的逐個實現,學生逐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另外,可通過向學生講述革命領袖幼年時期勤奮學習的故事,古今中外名人、學者、科學家的故事,激發小學生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情感和刻苦學習的責任感。如:《渴求知識的列寧》、《酷愛書籍的毛澤東》、《吃墨水》、《童話王國里的大師---安徒生》等等。

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善於發現學生中的好品質、好思想,及時給予表揚,同時又要注意觀察,盡早發現學生中出現的某些錯誤的看法或不良行為苗頭,及時給予批評教育,促使學生的好思想、好品德得以保證和發揚,不良的言行得以改正。

影響小學生養成教育的因素很多,除班主任外,還有任課教師、少先隊組織等,對學生的養成教育都有很大的影響。為了教育學生,我注意協調各方面的教育影響,形成一種統一的教育力量。

總之,我利用一切時機,切實抓好一年級的養成教育,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學習習慣。

② 如何做好養成教育方面

養成教育是終身的教育,是管一輩子的教育。葉聖陶老先生曾這樣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習慣是養成教育的具體體現,習慣是養成教育的產物。在小學階段,尤其是低年級,孩子年齡小,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他們知道學校的規章制度,懂得一些行為常規,但從總體上說,對常規的認識和領會不深刻、不徹底;動作行為不到位、不規范,所以更是培養學生養成好習慣的關鍵時期。
一、 提高認識,強化校規校紀,規范養成教育
所謂「知為先、行為後」。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首先應該讓學生知道好習慣成就美好人生的道理,也就是從學生的認知特性出發,按照先入為主的規律,我校把開學的第一周定為常規養成教育宣傳周,第一節課定為養成教育課,由班主任向學生宣讀或解讀《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等校規、校紀,提出新學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標。並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班紀、班規。如:上下樓梯靠右側通行;不在樓道內大聲說話;不在校園內奔跑、追逐;堅持課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課前准備;上課積極參加討論;作業要及時完成、不欠帳;課余多看課外書籍;拓寬知識面等。注意讓學生明確怎樣做,為什麼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們更清楚地知道什麼對,什麼不對。
二、 強化訓練,反復抓、抓反復,勤督促,形成習慣
「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行為習慣的培養不能只停留有內容上、宣傳上,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到行動上。百說不如一練,百煉成鋼。有些行為習慣必須在強制性的訓練下才能得以養成,也就是說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訓練。我校為了讓學生真正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反復進行行為的訓練,從頭抓起、從小事抓起。如:行隊禮的訓練、整理書包的訓練、讀寫姿勢的訓練、上放學站排進出校園的訓練、培養學生在樓道里右側行走不大聲說話等訓練。
俗話說:「養成一種壞習慣只要一天,而形成一種好的習慣需要一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是一個持之以恆的過程,像滴水穿石一樣,一點一滴、積年累月才能達到目的。我校為了使學生真正的養成一種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斷強化,反復抓、抓反復,要求教師勤於督促並嚴格按照《中小學生的行為准則》規范學生的行為。平時發現表現不好的學生、經常被值周生扣分的學生,我們的教師都會用一種正確的態度指出他們的不足,幫助他們及時糾正。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時,都表現出了極大的耐心,反復督促、絕不放鬆的態勢,即使遇到學生出現了反復的情況也沒有放棄和氣餒,孜孜不倦的、不厭其煩的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久而久之,使學生化外來的強制性的行為轉化為內在的自覺的一種行為習慣。
三、 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引領養成教育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位父親習慣在每天工作之前,到酒館里喝上一杯酒,這已經成為他的一個習慣。在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他依然在吻別了妻兒後,又徑直走向酒館。沒有走多遠,他感覺有人跟在他的後面,當他轉身時,發現他不滿8歲的兒子正踩著他留在雪地上的腳印,並且興奮地說:「爸爸,你看,我正踩著你的腳印!」孩子的話使他為之一振,心想:「我要到酒館喝酒,兒子卻在跟隨我的腳印!」從那天起,他改掉了每天早晨喝酒的壞習慣,再也不光顧酒館了。
有道是,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是給學生無言的教育。因為在小學生眼裡,自己的老師是神聖的,永遠是學生模仿和學習的對象,老師的舉止經常滲透於學生的言行。比如,許多學生衛生習慣差,果皮紙屑隨手亂扔,教室里、操場上有了垃圾,同學們卻視而不見。那麼我校的教師們身體立行,從自身做起,伸伸手、彎彎腰,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在平時的小事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同時,組織班隊會展開討論,亂丟垃圾的害處:不但影響校容、校貌,而且還容易滋長寄生蟲、病菌,漫延、傳播傳染病等,會給同學們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影響。使學生們在認識上有所改變,進而落實到實際行動中,逐漸養成無論在操場上、還是教室里、還是在大街上,看到地面上的垃圾就隨手把它揀起來的良好衛生習慣。久而久之,同學們就會感受到保護環境和愛護環境的快樂,也就是伸伸手、彎彎腰,舉手之勞而已。同時還會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帶動每個家庭乃至整個社會,使全社會的公民都能養成一個良好的衛生習慣,從身邊做起,保護環境、愛我家鄉,提高和增強全社會公民的環保意識。
四、 建立家、校、社會三結合的教育網路
在養成教育工作中,可以說,學校是養成教育的主陣地,家庭教育是養成教育的第一課堂,社會是養成教育的第二課堂,更是養成教育成果的展演舞台。
首先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溝通家長和學校的情感。通過家訪、家長學校、家校互動卡及家長座談會等對家長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家庭教育我校提出明確的要求和作法:如讓孩子承擔一定的家務勞動、不讓孩子沉溺於游戲和進游藝廳、讓孩子學會自理、對來客要有禮貌、不亂花錢、不亂吃小食品等,在學校里老師嚴格要求和規范學生,學生放學回家後,明確告訴家長也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的孩子,在不斷督促和強化中,防止他們壞習慣的滋長。這樣,家長和學校在對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方面就達成了共識、達到了共同教育孩子的目的,進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是學校與社會的結合,我校積極協調與社會的關系,定期邀請相關的領導、模範人物來校做報告,開展幫教活動;同時聘請校外輔導員做法律知識講座和交通安全教育講座。進而要求學生:在校爭做好學生、在家爭做好孩子、在社會爭做好公民;讓學生逐步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並在此基礎上積極組織學生到社會上去參觀、去實踐、去體驗,使學生在實際體驗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如組織學生參觀農民畫館、南照山烈士陵園、北大營軍營,到社區、到街道參加公益事業勞動等,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不但增強了社會的責任感,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公共道德觀。
五、 樹立先進典型,促進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
在養成教育中,樹立先進典型,以榜樣的力量引領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意或無意對表現突出的學生進行表揚和暗示,促使同學們產生強烈的榮譽感,進而提高學生的自控能力、自覺性和意志力,做到知行統一。比如:開展「優秀少先隊員」評選、「文明守紀好少年」評選、「班級紀律衛生流動紅旗」的評選、「爭當安全小衛士」、「爭當衛生小標兵」等活動,以這樣的方式促進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在榜樣的感召下,促進了學生的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當然,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還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育和規范中,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力求做到:了解每一位學生、關愛每一位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賞識每一位學生。對於犯錯的學生,不妨給他一把椅子,聽他一次傾訴、給他一份關愛、送他一份寬容、給他一點理解、送他一份期待。讓我們共同努力,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為學生的成功人生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