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名詞解釋什麼是教育系統
擴展閱讀

名詞解釋什麼是教育系統

發布時間: 2023-09-17 05:14:25

『壹』 psrc教育系統是什麼

PSRC青少年干預體系,是由平等教育聯手平等心理研究院,經青少年問題專家、心理專家、教師團隊等三個方面專家組共同研發出的,專門針對青少年容易出現的叛逆、厭學、親子關系差、沉迷手機等問題獨家提出的青少年干預體系。


4個部分分別是(家長)提升、(孩子不良行為)矯正、(孩子心理建設)咨詢、(家庭關系)督導,3個階段,28個步驟,在專家組老師的一對一指導下一步一步實施。

一般3-5天孩子的不良行為就會出現一個明顯的改善,15-20天,孩子的問題已基本解決。30天左右的時候,孩子的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後面這兩個月是會員跟蹤服務,看孩子的問題是不是有復發或者別的衍生問題,以及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積極向上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獨立健全的人格等。

『貳』 大學的教育系統是什麼

從內部來說,要求大學以著眼未來和探究真理為己任,成為高度分權的有機體,以文化(學術) 機製作為自己運行的主導機制,以理性和學術價值作為自身追求的基本價值;從外部來說,要求大學以學術自由作為維持其活力的源泉,應當比社會上的其它部門享有更高的自治權力,而大學組織內部比較鬆散的結合正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

『叄』 教育學名詞解釋匯總

教育學的各個名詞解釋
1、教育學——是通過研究教育現象來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

2、教育科學——指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3、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4、教育學的任務——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的研究,來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觀規律,從而為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5、義務教育——是國家通過法律形式予以規定的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6、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培養人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7、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簡單的說,學校教育就是專門的育人活動。

8、遺傳素質——是先天繼承下來的,與生俱有的生理特點和解剖特點。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目標、總要求,是所培養的人應達到的最終標准。

10、全面發展教育——就是「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而實施的教育。」11、「個人全面發展」——指人們有目的地聯合起來,控制、利用合發展由資本主義生產提供的物質基礎,並消除其歷史造成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為核心展開的人的發展中的矛盾,從而達到個人智力和體力的統一,物質勞動、精神勞動和享受的統一,生存和發展的統一,使個人的天資和潛能、興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發展,使個人的身心、精神、才能、個性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12、素質——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資質、特點特徵等13、素質教育——是按照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和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發掘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潛能,弘揚其主體精神,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14、應試教育——是一種以升學為唯一目的,圍繞應考科目去開展學校活動的,片面的選拔淘汰教育。

15、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的人。15、師生關系――是學校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法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6、師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履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准則。

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道德的一種具體、特殊的表現形式。17、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8、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的關系。19、癸卯學制——1903年修改為癸卯學制,這是我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始。

它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並保留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殘余,以讀經尊孔為教育宗旨。其特點是學習年限長。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並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21、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務和實施德育內容所採取的具體手段。23、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基本理論教育,又要引導他們久進行實際鍛煉,把理論教育與組織實踐活動、提高思想認識和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24、自我教育法——是指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觀點、道德行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系統的影響,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26、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務、德育內容與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矛盾,是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27、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28、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學習系統地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29、教育思想——是人們對一定社會和時代的教育現象、教育規律、教育問題的認識或看法,表現在培養人的一系列問題上的觀念、理論及其體系。

30、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任務,由 *** 主管部門制訂的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和規劃的指導性文件。

31、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採用的手段和方式的總稱,它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是師生相互聯系的方式,是教法和學法的辯證統一。

32、班級授課制——又稱課堂教學,是將學生按照大致相同年齡和知識程度編成班級,教師根據規定的課程內容,。
求小學教育學的名詞解釋匯總
1、廣義的教育: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狹義的教育: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規教育,也就是具有層次結構的、按年齡分級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學為目標,以基礎科學知識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5、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目標,以從事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的知識和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的學校教育。

6、六藝:禮、樂、射、御、書、數。7、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象、教育問題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8、教育結構:通常指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內的各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組合和比例構成。9、學校文化:是指學校全體成員或部分成員習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

10、人力資本理論:人力資本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它指的是人所擁有的諸如知識、技能及其他類似的可以影響從事生產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資本的形態,體現在人身上,屬於人的一部分。11、校風:是學校中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統一體,是經過長期實踐形成的。

12、個體身心發展:是指作為復雜整體的個體在從生命開始到結束的全部人生過程中,不斷發生的變化過程,特別是指個體的身心特點向積極的方面變化的過程。13內發論:是個體身心發展動因的一種觀點,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於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14、外鑠論:是個體身心發展動因的一種觀點,外鑠論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 *** 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論: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的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與外部環境(外在 *** 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16、發展關鍵期:是指身體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機能和能力最適宜於形成的時期。錯過了關鍵期,訓練的效果就會降低,甚至永遠無法補償。

17、遺傳:是指從上代繼承下來的生理解剖上的特點,如機體的結構、形態、感官和神經系統等的特點,也叫遺傳素質。18、成熟:是指兒童個體生長發育的一種狀況,指個體的生理和心理機能與能力都達到比較完備的階段,即已由兒童成長發育為成人。

其主要標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力,心理方面具有獨立自主的自我意識。19、環境:泛指個體生活其中,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按環境的性質來分,環境可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按環境的范圍分,可分為大環境和小環境。20、人的價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發揮,人的尊嚴得到保證。

21、個性:亦稱人格,指個體特定的心理特徵,具有整體性與獨特性。個性又是人的共同性與差別性在每個個體身上的具體統一。

22、心理斷乳期:有些心理學家把少年期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23、教育目的: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人們對受教育者的期望。

狹義的教育目的是國家對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人才的總的要求。24、培養目標:根據各級各類學校任務確定的對所培養人的特殊要求,我們習慣上稱為培養目標。

25、教學目標: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完成某一階段工作時,希望受教育者達到的要求或產生的變化結果。26、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是全面發展的教育;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是以培養創新精神為重點的教育。

27、德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使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政治觀念,形成學生正確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8、智育:是授予學生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智力和與學習有關的非認知因素的教育。

29、體育:是授予學生健康的知識、技能,發展他們的體力,增強他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體質,培養參加體育活動的需要和習慣,增強其意志力的教育。30、美育:是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展他們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與文明素養的教育。

31、勞動技術教育:是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技術知識和技能,形成勞動觀點和習慣的教育。32、學校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學校教育對學生的成長起著主導的作用。

33、教育能力:是指教師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本領,具體表現為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學活動的方式、方法和效率。34、教師的人格特徵:是指教師的個性、情緒、健康以及處理人際關系的品質等。

35、師生關系:是指學生和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包括彼此所處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對待的態度。36、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

狹義的課程特指某一門學科。37、課程類型:是指課程的組織方式或指設計課程的種類。

38、基礎型課程:注重學生基礎學力的培養,即培養學生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三基」(讀、寫、算)為中心的基礎教養,是中小學課程的。
教育學 教育心理學 名詞解釋匯總
1、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什麼?

2、根據小學生人格發展的特點提出教育建議。

3、舉例分析學習、人類的學習和學生的學習的區別。

4、分析動機與學習的關系。

5、學校實施強化的要求是什麼?

6、怎樣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7、影響遷移的因素有哪些?

8、知識應用的一般過程有哪幾個階段?

9、舉例說明智力技能形成的過程。

10、舉例說明如何培養學生的智力技能?

11、舉例說明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有哪些?

12、簡要說明學習策略的教學模式。

13、舉例說明如何矯正不良品行?

14、舉例說明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哪些成分?

15、從哪些方面分析教學內容?

16、陳述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17、教學內容的組織應該從哪幾個方面著手?

18、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有什麼特點?

19、常見的課堂紀律問題有哪些?如何處置?

20、教學評價有什麼意義?
教育學 教育心理學 名詞解釋匯總
1、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是什麼? 2、根據小學生人格發展的特點提出教育建議。

3、舉例分析學習、人類的學習和學生的學習的區別。4、分析動機與學習的關系。

5、學校實施強化的要求是什麼?6、怎樣培養學生的自我效能感?7、影響遷移的因素有哪些?8、知識應用的一般過程有哪幾個階段?9、舉例說明智力技能形成的過程。10、舉例說明如何培養學生的智力技能?11、舉例說明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有哪些?12、簡要說明學習策略的教學模式。

13、舉例說明如何矯正不良品行?14、舉例說明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哪些成分?15、從哪些方面分析教學內容?16、陳述教學目標的基本要求是什麼?17、教學內容的組織應該從哪幾個方面著手?18、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策略有什麼特點?19、常見的課堂紀律問題有哪些?如何處置?20、教學評價有什麼意義?。
教育學名詞解釋有哪些
教育學:教育學就是通過對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科學

廣義的教育 :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進人的知識技能,影響人的思想品德,增強人的體質的活動,不論是有組織的或是無組織的,系統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是指專門組織的教育,他不僅包括全日制的學校教育,而且包括半日制的,業余學校教育,函授教育,廣播電視教育和網路教育。

人的發展或個體發展廣義是指個人從胚胎到死亡的變化過程,其發展持續於人的一生。

狹義是指個人從出生到成人的變化過程,主要是指兒童的發展兒童的發展過程也就是兒童的成人過程。

廣義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於人的頭腦之中的對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狹義:是指由國家提出的教育總目的和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目標,以及課程與教學等方面對所培養的要求

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指的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及其管理規則,它規定著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他們之間的關系

課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標,特定的知識經驗和預期的學習活動方式構成的一種動態的教育存在。

課程方案:也稱教學計劃,是指教育機構或學校為了實現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關課程設置的文件。

課程標准:是指在一定課程理論指導下,依據培養目標和課程方案以綱要形式編制的關於教學科目內容,教學實施建議以及課程資源開發等方面的指導性文件。

教學:是教育目的規范下的、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展智力、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展的個性。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層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系統的對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的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能力的教育活動。

德育過程:德育過程是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下,學生主動地積極地進行道德認識和道德實踐,逐步提高自我修養能力,形成品德的過程。

班集體:個真正的班集體,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健全的組織系統,嚴格的規章制度與紀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正確的輿論和優良的作風與傳統的學生團體。

學校管理:學校管理是學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和制度,採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帶領師生員工,充分發揮學校人、財、物、時、空和信息等資源的最佳整體功能,實現學校工作目標的組織活動。

德育的功能:德育的功能,簡單地說就是育德,即能滿足學生的道德需要,啟發學生的道德覺醒,規范學生的道德實踐,引導學生的道德成長,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提升學生的人生價值與社會理想。德育不僅有正功能,而且可能出現負功能。

班主任:是班的教育者和組織者,是學校領導進行教導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對一個班的學生工作全面負責,組織學生的活動,協調各方面對學生的要求,對一個班集體的發展起主導作用。

班集體的概念:一個真正的班集體,有明確的奮斗目標,健全的組織系統,嚴格的規章制度與紀律,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正確的輿論和優良的作風與傳統的學生集體。

教學組織形式: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

健康的心理素質體現在心理活動的方方面面,概括起來主要指教師要有輕松愉快的心境,有昂揚振奮的精神、樂觀幽默的情緒以及堅忍不拔的毅力等。
教育學名詞解釋
教育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

教育學是研究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揭示一般教育規律的科學。我國在公元前約403—221年期間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

但是,作為教育科學體系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教育學是在總結人類教育實踐經驗中逐步形成,經過長期積累而發展起來的。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墨子、朱熹等和古希臘的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古羅馬的昆體良(公元35—96)等在長期教育實踐中所作出的經驗總結,為教育理論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隨著社會和教育實踐的發展,教育經驗、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日益豐富。一般認為到了17世紀,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J.A.enius,1592—1670)所著《大教學論》(《GreatDidacticofenius》)(1632)是教育學產生的標志。

而最早以「教育學」命名的專著則是19世紀初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1776—1841)的著作《普通教育學》(1806)。19世紀中葉以後,馬克思主義的產生,近代心理學、生理學的發展,為教育學的科學化奠定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自然科學基礎。

現代生產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實踐的廣泛性、豐富性,更進一步推動了教育學的發展。任何一門學科的獨立性,首先取決於它有特定的研究對象,或者說具有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研究對象。

教育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教育現象和問題,以及教育的一般規律。教育是廣泛存在於人類生活中的社會現象,是有目的地培養社會人的活動。

為了有效地進行教育活動,必須對其進行研究,經過長期積累而成為教育學特定的研究對象。特別是現代社會的發展,現代教育實踐的發展,對於教育學研究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

有人們深入研究的教育問題很多,例如教育本質問題,教育、社會、人三者關系問題,教育目的、內容、教育實施的途徑、方法、形式以及它們的相互關系問題,教育過程問題,教育主體問題,教育制度、教育管理問題,以及反映中國特色的各種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問題等。教育學是通過對各種教育現象和問題的研究揭示教育的一般規律。

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如教育與社會的政治、生產、經濟、文化、人口之間的關系,教育活動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教育內部的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之間的關系,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大學教育之間的關系,中學教育中教育目標與教學、課外教育之間的關系,教育、教學活動中智育與德、體、美、勞諸育之間的關系,智育中教育者的施教與受教育者的受教之間的關系,學生學習活動中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等都存在著規律性聯系。

教育學的任務就是要探討、揭示種種教育的規律,闡明各種教育問題,建立教育學理論體系。

『肆』 什麼是教育系統理論

一句兩句也說不清楚。教育系統理論是系統理論的一學科,是系統理論在教育上的應用。系統理論科學諸學科都著眼於世界的復雜性,確立了系統觀點也即復雜性方法論原則,系統觀點是對近代科學以分析為主的還原主義方法論和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一個反動。根據我們對復雜性的討論以及系統科學的具體內容,可以把復雜性方法論分為整體性原則和動態性原則。
系統論的出現,使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地變化。以往研究問題,一般是把事物分解成若幹部分,抽象出最簡單的因素來,然後再以部分的性質去說明復雜事物。這是勒內•笛卡爾(Rene Descartes)奠定理論基礎的分析方法。這種方法的著眼點在局部或要素,遵循的是單項因果決定論,雖然這是幾百年來在特定范圍內行之有效、人們最熟悉的思維方法。但是它不能如實地說明事的的整體性,不能反映事物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它只適應認識較為簡單的事物,而不勝任於對復雜問題的研究。在現代科學的整體化和商度綜合化發展的趨勢下,在人類面臨許多規模巨大、關系復雜、參數眾多的復雜問題面前,就顯得無能為力子。正當傳統分析方法束手無策的時候,系統分析方法卻能站在時代前列,高屋建瓴,綜觀全局,別開生面地為現代復雜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思維方式。所以系統論,連同控制論、資訊理論等其他橫斷科學一起所提供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為人類的思維開拓新路,它們作為現代科學的新潮流,促進著各門科學的發展。
系統論反映了現代科學發展的趨勢,反映了現代社會化大生產的特點,反映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所以它的理論和方法能夠得到廣泛地應用。系統論不僅為現代科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方法,而且也為解決現代社會中的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文化等等方面的各種復雜問題提供了方法論的基礎,系統觀念正滲透到每個領域。
當前系統論發展的趨勢和方向是朝著統一各種各樣的系統理論,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目標前進著。有的學者認為,「隨著系統運動而產生的各種各樣的系統(理)論,而這些系統(理)論的統一業已成為重大的科學問題和哲學問題。」
一般系統論創始人貝塔朗菲,就把他的系統論分為兩部分:狹義系統論與廣義系統論。他的狹義系統論著重對系統本身進行分析研究;而他的廣義系統論則是對一類相關的系統科學來理行分析研究。其中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1.系統的科學、數學系統論;
2.系統技術,涉及到控制論、資訊理論、運籌學和系統工程等領域;
3.系統哲學,包括系統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等方面的內容。
有人提出試用信息、能量、物質和時間作為基本概念建立新的統一理論。瑞典勘探德哥爾摩大學薩繆爾教授1976年一般系統論年會上發表了將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綜合成一門新學科的設想。在這種情況下,美國的《系統工程》雜志也改稱為《系統科學》雜志。我國有的學者認為系統科學應包括「系統概念、一般系統理論、系統理論分論、系統方法論(系統工程和系統分析包括在內)和系統方法的應用」等五個部分。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教授。多年致力於系統工程的研究,十分重視建立統一的系統科學體系的問題自1979年以來,多次發表文章表達他把系統科學看成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相並列的一大門類科學,系統科學象自然科學一樣也區分為系統的工程技術(包括系統工程、自動化技術和通訊技術);系統的技術科學(包括支籌學、控制論、巨系統理論、資訊理論);系統的基礎科學,(即系統學);系統觀(即系統的哲學和方法論部分,是系統科學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連接的橋梁四個層次)。這些研究表明,不久的將來系統論將以嶄新的面貌矗立於科學之林。

『伍』 什麼是教育科學體系

教育體系是指互相聯系的各種教育機構的整體或教育大系統中的各種教育要素的有序組合。從大教育觀的角度來分,教育體系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廣義的教育體系,除教育結構體系外,還包括人才預測體系、教育管理體系、師資培訓體系、課程教材體系、教育科研體系、經費籌措體系等。這些體系相對於教育結構體系,稱為服務體系。

狹義的教育體系,僅指各級各類教育構成的學制,或稱教育結構體系。

『陸』 什麼是教育系統論

從系統論看素質教育

洪永新

關鍵詞:系統論 整體性 動態性 開放性 有序性 協調性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作為一種教育系統工程,顯然應該遵循系統科學的指導。本文試從系統論角度談談素質教育。

一、素質教育的系統論特徵

素質教育是一種旨在開發人的身心潛能,培養人的身心素質,養成人的健全個性的教育活動。它以全體學生作為教育對象,以發展學生整體素質為目標,以學生主動、生動、活潑的發展為標志,發揚民主平等、互相合作的師生關系。這些基本特徵彼此之間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並且相互轉化,構成一個系統,具有系統論的某些特徵。

(一)素質教育的整體性

系統論的核心思想是把事物看成整體,把系統的組成部分看成是這個整體的有機組合的要素,重視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和整體效益。素質教育具有很強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主要體現在:

1、教育目標的整體性。素質教育以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為指導,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面整體發展。從縱向講,即開發人的潛能、塑造人的個性,實現人的價值,三者構成人的發展的三位一體結構。從橫向講,即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是對學生進行集思想品德、科學文化、身心等方面素質的開發、培養和訓練於一體的教育。而且,這種全面整體的發展還體現了學生的一般發展與特殊發展的統一,群體發展與個體發展的統一,現在發展與未來發展的統一。

2、教育過程的整體性。實施素質教育,首先要求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觀,形成明確的指導思想,並有效地轉化為教育實踐,採取有效的教育途徑和方法,以及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和建立科學評估體系,這一過程是一個系統流向,涉及到許多重要環節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

3、教育環境的整體性。素質教育最初是針對應試教育中片面追求升學率等現象而提出的。片面追求升學率是一種教育和社會的「綜合症」,其形成原因有教育內部因素,也有教育外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是關鍵。可以說,它表現在學校,病根在社會。因此,影響素質教育實施的環境具有整體性,一是學校內部的環境;二是家庭和社會的環境,二者構成統一的教育網路,對素質教育產生整體影響。

(二)素質教育的動態性

系統論認為,任何系統都有一個組建、形成、發展和變化的過程,具有動態的性質。系統這種變化發展的動態性,使各個系統能充分發揮「自己運動」的功能,達到最優的目的。

1、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是個動態發展的過程。素質教育對個體來說,就是要讓每個學生都能在主動學習中得到生動活潑的較為全面的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目標追求的最高層次。其中,全面的發展即包括受教育主體各項身心潛能,尤其是心理能力的協調統一發展,並體現個體的個性特徵、自主性和創造性;主動接受教育是發展的方法和手段,要求素質教育過程是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意識支配下展開的,使接受教育成為真正的個體內在需要和追求,成為學生主體表現自我的自由方式;而生動活潑則是發展的明顯特徵,因素質教育過程要求充分發揮出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教育活動成為學生主體的一種樂趣和享受。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上述三者是協調發展、互相促進、互相制約的。沒有全面的發展,素質教育就失去真正意義,背離我國教育方針;沒有學生接受教育的主動性,發展將是機械僵化的;而缺乏生動活潑的精神,發展將永遠無法進入較高層次,一切開發培養和訓練都可能成為學生的負擔。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正是上述幾個方面互相牽制、協調發展的過程,具有動態發展的特徵。

2、素質教育面向動態的未來。教育發展具有超前性,教育應該為未來培養人才,而不以升學或就業為直接目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其主題報告中指出:「21世紀最成功的勞動者將是全面發展的人」。素質教育所訂的目標正是朝著人的全面發展目標邁進的,這種目標體系具有超前性,立足於面向21世紀、面向未來,使培養出來的學生能夠適應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要求。這種重視預測研究和培養未來人才的素質結構,正是應試教育所不可比擬的偉大生命力所在,素質教育使教育能夠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能夠以動態發展的態勢保持與社會發展的必然聯系和動態平衡。

(三)素質教育的有序性

系統由較低級的結構向較高級的結構發展,即為有序。素質教育的有序性表現在:

1、素質教育的構成是有序的。一般認為,素質是指人身心組織結構及其質量水平,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文化三個層面。因此,我們認為素質教育相應包括三個層面。一是生理素質教育,這是基礎;二是心理品質培養。這是在前者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並促進前者的進一步完善;三是社會文化素質教育。這是以人的生理組織結構為物質載體,通過教育,使個體經過內在心理過程而形成和發展自己的文化素養。這是素質教育的最高層次。這三方面分層次有次序地構成整體性的素質教育。

2、素質教育追求的境界是有序的。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和追求境界有別於應試教育。首先,素質教育是一種普及義務教育,教育要面向全體適齡兒童均等開放,保證每個學生的身體、知識、道德和精神諸方面得到最基本的、合格地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的最基本要求;其次,素質教育是一種義務後教育。即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讓大部分學生受到更高層次的教育,以培養學生較高的素質,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素質教育的進一步要求;最後,素質教育是一種發展性教育,即尊重學生差異,旨在讓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較充分地發展,這是素質教育發展的最高境界。這三個層次是素質教育發展的不同階段,每一階段以前一階段的發展為基礎,且需要向最後一階段發展。素質教育這種不斷向前發展的追求,是素質教育作為一種系統工作的有序性的體現。

二、實施素質教育的系統優化

素質教育的實施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學校和家庭各個方面,既要注重自身結構體系的優化,又要考慮外部因素的優化。這里,立足於系統論觀點,提出幾點有關實施的意見。

(一)堅持素質教育系統的整體優化

素質教育正是通過教育過程的整體優化,煥發出應試教育無可比擬的偉大生命力,這是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從系統論出發,必須構建一套完整性、科學性的素質教育體系,這是素質教育實施成功的根本保證。

第一,素質教育內容的整體規劃。素質教育的出發點在於全面發展和提高人的整體素質,因此,必須向學生傳授全面整體的教育內容,充分體現「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和心理教育」的全面性和協調性。而且,教師要以整體教育觀去把握教育內容傳授過程中的動態平衡。

第二,教育方法的優化組合。素質教育面向全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各個學生是有差異的,因此要根據不同對象選用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同時,還要根據教育內容的多樣性和教育任務的全面性,善於謀求各種教育方法的最佳結合和互補。

第三,整體優化教育途徑,構成統一的教育網路。素質教育的有效實施,要求把課堂教學、課外活動、生產勞動、社會活動、班隊活動和社團活動等各種途徑有機地結合起來,構成統一的整體的教育網路,發揮整體功能,以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當然,應該指出,課堂教學仍應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第二課堂活動或課外活動無疑對進行素質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但它應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和補充,二者不能本末倒置。

第四,教師隊伍建設的整體優化。實施素質教育,有賴於具有良好素質的教師隊伍。因此,一方面應致力於建設一支觀念新、思想好、業務精、能力強、素質高的教師隊伍;另一方面應運用系統論整體效應原理,實現教師工作安排的最優化,合理搭配,注意發揮各人的優勢,使教師互補長短,保持動態穩定,實現最佳組合。

第五,教育評價體系的整體優化。為保證素質教育的實施,需要有相應的教育評價體系。首先必須樹立新的教育評價觀念,包括正確的整體觀、素質觀、人才觀、學生觀、發展觀和教學觀等;其次要制定一套標准合理、內容全面和科學的評價目標;此外,還要建立一個健全的評價組織體制,以便及時地作出正確的評價和導向。

(二)增強素質教育系統的開放性

系統論認為,任何系統只有開放,與外界保持信息、能量和物質交換,才能趨於有序,保持活力。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主動置身於社會大系統中,增強開放性,以便使素質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得到不斷豐富、充實和發展。

1、創造有利於實施素質教育的條件,包括學校內部條件和社會條件。素質教育的落實,首先是要靠學校和教師,如教師觀念的更新和素質的提高,以及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等,這是學校內部的教育條件的優化。但僅此不夠,實施素質教育還有賴於創造有利的社會條件,特別是人才選拔機制、升學篩選制度和勞動產品分配製度等方面應體現出重視素質、以素質為主要衡量標準的價值取向。比較而言,後者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堅持開放性,就應看到社會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從社會發現問題,優化條件,變學歷社會為人才社會,堅持社會條件與教育條件一起抓,形成有利實施素質教育的外部大氣候和內部小氣候。

2、構建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結合的實踐環境。實施素質教育,是一項全民教育的奠基工程,決非學校或教育戰線孤軍奮進所能奏效的。只有實施開放性教育,調動社會和家庭的積極參與,才能取得應有效果。因此,必須構建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為兩翼,統一協調、三位一體的教育網路,形成育人合力,真正體現出素質教育面向全體、全面提高的本質要求。

3、增強課堂教學的開放性,堅持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教學工作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而單純的課堂教學或理論知識的學習是無法完成素質教育的重任的。因此,在優化課堂教學的同時必須加強開放,向實踐活動延伸,充分利用社會有利條件,精心組織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構建出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兩大支柱有機結合的運作體系,有效促進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

(三)把握素質教育系統的協調性

教育系統是一個動態的系統。一個動態過程如不能維持其動態平衡便不能發揮其應有功能。素質教育改革應認真研究系統中各部分各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努力找出其中合理的「度」,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效能。例如:

1、考試與發展。學校教育和教學沒有一定的考試是不行的,但考得過多,或以考試分數衡量一切,專注於升學,也是背離素質教育的。素質教育著眼於學生的發展,但不是要取消一切考試,而是要求改革考試的內容和方式,使之適時、適度和適體,使考試為保證和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服務,為發展學生素質服務。

2、教與學。素質教育有賴於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有賴於教師的教,教應起主導作用。但素質教育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合作為基礎的,不斷優化教育環境的民主型教育。教是為了學,以學生的存在為前提,以學生的主體性發展為條件和歸宿。因此,教學過程中的重心要從「教師主體」轉向「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

3、個性和共性。素質教育不是選拔性教育,而是發展性教育,是旨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育。但它不排除培養學生的共性,學生的個性發展是建立於「合格」的共性基礎上。人的培養需要反映社會發展的要求,「共性」是人的社會化的重要方面。

4、課內與課外。素質教育的實施是課內與課外的統一過程,單純的課堂教學或過度的課外活動都是片面的。課內側重於集體形式的教育,課外則可較多地注重個別化教育。二者應協調組織,多渠道、多形式、多方法並重,保證素質教育既面向全體,又照顧個別。

素質教育中還有諸多關系有待進一步認識。實施素質教育必須協調好它們之間的關系,解決好「度」的問題,才能使素質教育各要素有機整合成一個效能最佳的完整結構,這是搞好素質教育的關鍵。

(《中外教育》199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