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批評教育打人的孩子
擴展閱讀
考試時有同學打擾怎麼辦 2025-02-01 16:44:28
頌夏的歌詞有哪些 2025-02-01 16:28:48

如何批評教育打人的孩子

發布時間: 2023-09-14 18:58:03

① 孩子打架,父母應該如何引導教育

1、讓孩子自己去處理。打架屬於沖突事件,小時候的打架則顯得像「過家家」似的微不足道。那麼,到時孩子能否承受並完美地解決所發生的激烈沖突,就要看他小時候面對沖突時,是如何解決的,有沒有獨立承擔一切的能力。所以,當孩子與人打架後,只有讓他自己去處理。讓他不斷地摸索出來與人相處的方法,他成年後才會與人建立恰當的互動關系。

2、問清事情的前因後果。聽說孩子打架時,要先問清楚孩子打架的原因,比如,為什麼動手,起因是誰挑起的,千萬不要啥都不問,對孩子就一頓胖揍,或是立即去責罵對方。要知道,有時孩子打架,是出於「正義」的出手。而且,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打架後的教導,會讓孩子印象更深。所以,合理的教導,會讓孩子警醒,學會做人的道理。因此,一個聰明的家長,一定不要因為心急而錯失最佳的教育時機。

3、培養良好的習慣和性格。打架看似小事,卻影響孩子性格的成長。所以,家長引導要把握好「度」,可以說我們既不願孩子當「狼」,也不忍心孩子當「羊」。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孩子意識的培養,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和性格,讓孩子掌握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孩子學會解決事情的正確方法。教育孩子不要打架家長需要注意:只拉架不評理如果家長正看見孩子打架時,要及時阻止,把雙方孩子拉開,但千萬不要給孩子評理,即使孩子要求家長出面也不能答應;如果家長沒有目睹孩子打架的全過程,更不能站出來評理,哪怕是秉著公平公正的心態也最好不要。孩子之間的矛盾沒有大人想的那麼復雜,很多打鬧是因為爭奪物品引發的,家長只需要讓兩個人保持距離,不讓戰爭激化就可以。大人「勸架」很容易把簡單的事情復雜化,說不定沒等你評理孩子就又和好了呢。不現場指責孩子有的家長時刻記得:不能偏袒自己的孩子。於是,處理孩子間的矛盾時秉著公平公正的心態,如果自己的孩子錯在先,就當場指責孩子,以示自己「鐵面無私」。但是家長要知道孩子打架,即使是自己的孩子錯了,也不要當著對方的面來指責孩子。一方面是面子問題,另一方是這樣很可能讓孩子誤認為你不愛他,或者是你愛「公平」勝過愛他。

② 自家孩子打了別人孩子應該怎麼教育孩子打人怎麼教育

我們也要做到以下幾點。
1、堅決制止,對孩子打人等欺負人的行為一經發現應該立即制止,嚴厲批評,讓孩子明白他的這種行為是沒有任何人支持的。
2、教育和培養孩子的同情心,讓孩子學會關心他人,關心小朋友。
3、及時鼓勵,當孩子做了些關心他人的事後,要大加表揚。
在這種情況下,「打」與其說是「管教工具」,不如說是「情緒發泄工具」。因此我們的第一個解決方案就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 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
平視孩子的眼睛,告訴他:
爸爸/媽媽心情不好,現在不能和你玩兒。我需要一個人安靜一會兒。
有負面情緒不是壞事情,沒必要憋著自己的情緒,裝作沒事繼續和孩子玩,這樣會把自己憋出內傷,一旦爆發,更難收場。還記得我們說過,孩子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所以對你情緒的處理方式,Ta也是有樣學樣。
■ 避開孩子,釋放壓力
盡量避免和孩子單獨相處,可以找一個自己喜歡的地方靜靜待會兒!
有的家長會用在卧室里自言自語解壓,把讓自己不痛快的事情都說出來。還可以給好友打電話吐槽、洗個熱水澡等,讓自己盡快冷靜下來。
■ 給孩子新的選擇
想辦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把孩子交給另一半看會兒,或者給孩子看看動畫片等,讓孩子專注其他的事情,不要來纏著你。
總而言之,就是「相見爭如不見」,盡量避免在氣頭上和孩子共處,否則情緒很容易失控。能做到及時離開現場,也許至少能減少一半打孩子的次數 。
孩子愛打人,首先你就要了解,為什麼孩子愛打人?
1、表達情緒
3~6歲的孩子開始有了「自我」意識之後,對事物的佔有欲就會增強,但是由於年齡的限制不會表達,所以就只能通過肢體動作來表示拒絕。
2、模仿行為
一些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是從動畫片、電視劇等影視作品中或是成人的日常表現中學來的,他們並不知道打人的實際意義。
3、過度溺愛
孩子在家都是有求必應,一有小脾氣就哭鬧打人,家長就會覺得孩子還小,都是正常的,就沒有及時糾正,所以便會導致這種習慣愈演愈烈。
4、引起關注
一些缺少關愛的孩子可能會通過打人來引起成人的關注,或是來彰顯自己的力量,來表示自己「有本事了」。
那麼孩子愛打人應該怎麼教育呢?
1、及時制止
發現孩子有打人的傾向時,應及時抓住他的手,蹲下來,平靜而堅決的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是不正確的表達自己的方式。
2、擺正態度
發現孩子打人時,家長一定要擺出堅定嚴肅的態度,讓孩子知道這件事的錯誤是毋庸置疑的,千萬不要處於逗孩子玩的心理,做出興奮或是誇張的回應,讓孩子產生誤解。
3、正面引導
不要特意向孩子提醒一些錯誤的事情,這樣會容易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同時,家長要盡量避免給孩子看有暴力鏡頭的影視作品和有暴力劇情的故事,可以和孩子一起讀讀繪本,或是給孩子講一些該如何跟其他小朋友相處的小典故。
希望家長們還是可以給予孩子足夠的耐心,畢竟每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都只是一張白紙。

③ 學生在校打架,班主任如何進行批評教育

在教育的過程中,有建設性的批評是必經之路,而很多教師在這一條路上都是失控的。

一旦學生犯錯,很多教師會朝他們劈頭蓋臉一頓罵,或者上去嘮嘮叨叨講大道理……為什麼「叛逆期」的學生有那麼多?因為他們被傾聽、被理解、被建設性溝通的機會太少了。教師批評學生的目的,看起來更像是為了自己解氣,而不是為了讓學生變得更好。

關於如何批評,脫不花總結了一個系統的、結構化的動作要領:

批評=控制環境+定義問題+刷新動作+設定反饋點+完成重啟

接下來,我們假設自己遇到了學生在校打架的情況,我們該如何運用上面這個批評公式來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呢?

1 控制環境

批評要看環境。在教室里、樓道里、公共辦公室里批評學生,都屬於壞環境。具體應該這么做:

(1)第一時間處理。很多教師習慣說「你等著,看我不好好收拾你」。我的建議是:別讓孩子心慌著等著,也別翻舊帳,有問題立刻解決。什麼時候可以延遲呢?有比批評學生更重要的事,比如一班學生等你上課;你自己情緒控制不好,需要緩和的時候。

(2)一對一批評教育。

別當眾批評孩子。很多教師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殊不知,孩子也有自尊、有委屈、有羞愧……教師要看到孩子的需求,保護好他,他才能真正接受批評,改進自己。

(3)情感/關系環境。見到打架的學生,問他們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你受傷了么?」 千萬不要先問為什麼打架之類的問題。傳遞關心是建立關系的第一步,讓孩子覺得你可以信任。

2 定義問題

怎麼說呢?其實很多老師在批評學生時,都沒有定義好問題,常常把批評「學生做的某件事」上升到批評「學生這個人」,這可能是批評無效的常見原因吧。具體應該這么做:

(1)開門見山。就事論事,只針對學生的行為,別針對學生這個人。可以說「你今天打架這個事情,咱們談一談。」而不能說「你怎麼每次都打架,能不能讓我省點心?你給我過來談談。」後面這種說話方式,就把孩子推到老師的對立面了。

(2)回顧事情經過。不要問「為什麼打架?」因為「為什麼」本身帶有否定的含義。可以用好奇的口吻問:「當時發生了什麼?」「怎麼當時就打起來了呢?」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回顧整個過程。必要的時候回應「你當時肯定是特別憤怒吧。」這是對學生的一種共鳴,會讓他更信任你。

(3)確定學生的看法。不直接給出負面評價。很多老師做不到這一點,而是直接批評說:「你是不是傻?說過多少次了,有問題找老師,別打架!「這樣的責備會讓孩子不想繼續跟老師溝通。可以換成問:「你怎麼看打架這件事?」記住一條:老師越平和,學生越冷靜、越聰明。

(4)確定學生的行動。別認為孩子什麼辦法都沒有,就等著你來拯救。先問問他:「如果想解決現在這個問題,你打算嘗試什麼方法?」學生越被信任,越有方法。

(5)提供支持。「你覺得在解決這件事情的過程中,需要我為你提供什麼樣的幫助?」這個問題能讓學生切實感覺到,老師批評他,不是為了責備,而是想輔助自己成長。大部分老師只會命令學生,卻不知道給學生提供應有的支持。

3 確定行動方案

面對批評,學生很容易承認錯誤,有時也會誠懇地說「自己會改」,有些老師還會要求學生寫保證書,這些其實都是「偽行動」,起不到什麼效果。咱們來學學真正有效的行動方案吧——

(1)把行動具體化。學生可以輕易地說「我錯了,我改」,卻未必真的知道如何改。老師則總是習慣性地問「你錯在哪兒了?你怎麼改?」這些問題都帶有攻擊性。教師需要幫助學生進一步具體化自己的改進行動。如,老師可以說:「打架會受到處分,按照《學生手冊》規章制度,如果你能做到以下三種條件之一,可以撤銷處分,你來看看,你打算從哪個方向努力?」

(2)繼續提供支持。「那你覺得,在你做這件事的過程中,我可以幫助你什麼?」用提問的方式表達,而不是給出指令。孩子通過自己思考得出的答案更容易執行。

4 設定反饋點

反饋點有兩個作用,第一,防止學生在行動的過程中跑偏;第二,可以起到監督和激勵作用。

(1)不要強調學生犯錯的事情。很多老師習慣再叮囑學生:「你要是再打架,看我怎麼收拾你!」這不是反饋,這是犯傻。只強調讓孩子做什麼,不要強調不讓孩子做什麼。這是正面管教里的基本原則。

(2)強調學生正確的行動。可以這么說:「剛你說要參加演講比賽,爭取拿到三個校級獎勵以撤銷處分,下周這個時間,我們來一起看看進度情況,看看你的演講准備情況,看看有什麼需要我幫助的。」

5 完成重啟

好的批評是讓學生感覺不到自己被批評,而是感覺自己正在蛻變,身體里有滿滿的改進的力量。

(1)重啟行為處理方式。教師可以問:「我很好奇,下次再遇到讓你感覺到憤怒、想打架的事情時,有沒有什麼方法讓你們不受傷害,又能解決你的憤怒的方法呢?」

(2)重啟目標行動力量。教師可以問:「很開心咱們達成了共識,接下來,你再跟我分享一下你跟同學相處的目標吧。」這跟確定行動方案+設定反饋點,有重合之處。

我的感受是:教師不用刻意按照五步來,但是一定要有意識地調整情緒,不做情緒的奴隸,而是做問題的解決者、學生的支持者、行動的希望者……

④ 寶寶喜歡打人,應該如何正確的教育他

很多寶媽們都有這樣一個苦惱:在寶寶們逐漸成長的過程中,總會出現一個十分好動調皮的階段,有的寶寶甚至會在這個階段出現頻繁打人的行為。對於小孩子來說,盡管他這么做的初衷並不是「使壞」,但媽媽們對於這樣的現象仍然喲好好重視。那麼面對愛打人的寶寶,寶媽們可以怎樣教育呢?

最後,也希望家長們可以適當觀察一下,如果你的寶寶愛動手打人,那麼他究竟是出於何種動機呢?很多寶寶都是因為缺少大人的關注和陪伴才會養成這樣的壞習慣。因此父母們在與寶寶的日常互動中就要給予寶寶更多的關注與鼓勵。切不可認為孩子還小,就對打人這一壞習慣置之不理哦!

⑤ 小孩愛打架怎麼教育

怎麼教育愛打架的孩子

孩子總喜歡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怎麼教育愛打架的孩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與孩子表達共情。

共情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用來表示同伴、師生與親子之間情感上的相互溝通與理解。在孩子打人現象中,當成人制止孩子打人行為後,通常的做法都會向孩子進行批評教育和說理教育,讓孩子理解「打人是不對的」,其實這樣往往不會有好的效果。成人更恰當的做法是要先將打人事件分為打人事件本身與打人情緒兩個方面。處理打人孩子的情緒是第一步,孩子打人往往是生氣情緒的表現,孩子生氣時認為自己有充分打人的理由,因此家長在對孩子進行說理教育前,首先表達對孩子情緒的理解。這時的成人應溫柔地與孩子溝通,如「xx,你是不是不高興了?媽媽也看出來了」等,尋求孩子情感上的共情。

2:引導孩子充分表達。

成人在與孩子表達共情後,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盡量充分、完整地表達自己為什麼要打人和當時的情緒,在此過程中成人要表現出對孩子表達時的專注和耐心,傾聽孩子對整個事件的表述,並用眼神、表情和點頭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當孩子用語言的方式表述完整個事件與情緒感受之後,成人會發現孩子已經不再像打人時那樣生氣了,原因是孩子在表述的過程中負面的情緒得到了有效宣洩。

3:與孩子共同協商辦法。

讓孩子學習今後如何處理同類矛盾與不良情緒的方法,這才是克服孩子打人現象的重要目標。比如,這時成人可以與孩子一同分析「如果今後再遇到剛才搶玩具的事情,你應該怎麼辦」「如果再與小朋友發生矛盾,大家可不可以一起商量或者找家長、老師解決問題」……這樣孩子就可以在分析此次事件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式,並提高處理問題的能力。

4:有效監管、落實行動。

成人與孩子對事件達成共識後,需要在今後的實踐中來落實。因此成人要與孩子共同監督,經常用達成的共識來分析與處理問題,長期堅持,孩子打人的現象自然消失,代之的是用合理的語言與行為表達自己的述求。

⑥ 孩子總愛打人,應該怎麼引導教育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越來越好。有些孩子被父母寵壞了,不僅脾氣大,還喜歡動手打人。很多父母在面臨這種情況時選擇了以暴制暴,這樣會讓孩子們更加崇尚暴力。孩子被打後,不僅不會悔改,反而變本加厲。很多父母不明白為什麼孩子會仗勢欺人,屢教不改。孩子總愛打人,應該怎麼引導教育?

第三,隔離法

每次打別人後,把孩子單獨留在他不可能發生任何事故或危險的房間里,定下時間讓他反思。"好好想想你錯在哪裡。"時間到了,等他安靜下來,就向他說明道理,重點說明關他是因為他犯了錯誤。如果不糾正孩子打人的行為,孩子會養成蠻橫的習慣,難以適應社會,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後果不堪設想。

⑦ 孩子總是打人,應該怎樣教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小孩子也是,很多孩子在小的時候非常喜歡動手打人,不順心就會亂扔東西,或者直接去砸別人。孩子總是出手打人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時間長了之後孩子可能會出現暴力傾向,所以家長在小的時候看到孩子喜歡打人的話,一定要及時的去教育孩子,幫助孩子糾正錯誤。

三、及時承認錯誤

如果孩子和其他的小夥伴發生了爭執,甚至是動手去打了別的孩子的話,家長一定要立即的去制止孩子,並且要讓孩子跟其他的朋友道歉。還做了錯事並不可怕,重要的是孩子能夠知錯就改,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打人的行為不對的時候,就要第一時間的去跟別的孩子道歉,並且請求其他孩子的原諒,讓兩個人重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