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的要素有哪些
教育的要素包含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響。其中教育者它是指對受教育者的素質起促進作用的人員,教科書的編寫人員以及參與教學活動的人,而教師是最直接的教育者。所以我們可以理解為教育者主要指學校的教師,但是不能說成教育者就是學校的老師。
在做判斷題的時候要注意去摳字眼。不能將教育者完全等同於學校的教師。除此之外還需要明白教育者的地位。教育者在教育中占據主導地位。起著引導學生的作用,同時它也是教育者的主體。所以對於這些變式理解大家需要去把握。
主要介紹:
就教育內容而言,其構成要素又因所依據的理論和社會條件不同而有多種區別。如中國西周時期,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為教育基本要素。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基於對人的靈魂分類的見解,確定教育應有體育、德育、智育三種要素。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家在強調智育、德育的同時,重視對兒童的體格和美育要求。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基於培養「一種人人贊許的從德、智、體、行的角度看來是善良的必要的性格」的主張,將教育內容的要素概括為智、德、體、行幾方面。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育要素
⑵ 文明禮儀教育內容有哪些
文明禮儀教育內容具體如下:
1、文明禮儀的內容涵蓋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從內容上看有儀容、舉止、表情、動作、語言、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從對象上看有禮儀、公共場所禮儀、待客與做客禮儀、餐桌禮儀、饋贈禮儀、文明交往等。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節,禮儀在言語動作上的表現稱為禮貌。加強道德實踐應注意禮儀,使人們在「敬人、自律、適度、真誠」的原則上進行人際交往,告別不文明的言行。
2、禮儀、禮節、禮貌內容豐富多樣,但它有自身的規律性,其基本的禮儀原則:一是敬人的原則;二是自律的原則,就是在交往過程中要克己、慎重、積極主動、自覺自願、禮貌待人、表裡如一、自我對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檢點、自我約束,不能妄自尊大。
三是適度的原則,適度得體,掌握分寸;四是真誠的原則,誠心誠意,以誠待人,不逢場作戲,言行不一。
3、文明用語:1、您好!2、請坐!3、請問… 4、請稍候!5、對不起!6、請原諒! 7、很抱歉!8、沒關系!9、不客氣!10、謝謝!11、請不要著急!12、對不起,讓您久等了。13、您請講!14、我會盡量幫助您。15、為您服務是我應該做的。16、有不懂的地方您盡管問。17、非常感謝您的合作。18、再見。
4、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人與人之間難免磕磕碰碰,有時甚至失禮失態,一句「對不起」 就能使怨氣煙消雲散,反之,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甚至釀成人間悲劇。
在人際交往中,學會道歉,是我們從小學做人的很重要的一項道德修養,我們要學會說「對不起」,力爭做個文明青少年。
而且,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文明用語則是通往心靈的金鑰匙,在交際中能否使用文明用語,反映著一個人的修養,而且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
講臟話粗話的世界是「黑白」的,講文明用語的社會才是「彩色」的。當然,生活中的文明禮貌用語還有很多,要注意各種場合使用的禮貌用語。
其次,學習"禮儀",要以提高本人自尊心為基礎。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希望被別人尊重、不向別人卑躬屈節,也不容別人侮辱、歧視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的自我意識的表現,並以特定的方式指導人的行動,是一種積極的行為動機。
正確的自尊心應具有待人謙遜、不驕不躁的品格。青少年學生在學會尊重他人時,自己也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心在提高的同時,其內心的道德要求也在提高。
所以,培養青少年學生高尚的人格,養成自尊、自愛、自律的良好品德顯得尤為重要。禮儀教育可以作為動力和導向,在青少年學生的個體發展上發揮重要作用。
再者,學習"禮儀"要重在實踐,一個人的禮儀只能在言行中才能反映出來,不說不動就不能說某個人有沒有"禮儀",每個人都要在理解禮儀要求的基礎上,敢於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時的待人接物中展現自己文明有禮的形象。
一些學生平時也知道要講文明、懂禮貌,但在公共場合或遭遇到不很熟悉的人時,其"禮儀"規范就無法發揮,這是他們缺乏自信的表現。
要教育青少年學生樹立信心,懂得在應用得體的禮儀言行的同時,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於展示一個有禮、自信、文明的自我,並且充分利用各種場合、機會去表現這一點。
禮儀也是校園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具有良好禮儀習慣的人首先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能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學校,禮儀能使老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的關系更加和諧、融洽、友善,使校園的文明氛圍更加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