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台灣如何教育青少年
擴展閱讀
學前教育資金包括哪些 2025-02-02 00:23:42
怎麼編程入門零基礎 2025-02-02 00:20:26

台灣如何教育青少年

發布時間: 2023-09-12 00:49:14

㈠ 台灣的教育和中國的教育有什麼區別

應該是台灣跟大陸的教育區別。
最近不是有條新聞嗎,台灣的尖子生到了北大,半個學期就跟不上進度了,直接被北大學霸碾壓。

就本質而言,大陸跟台灣之間的教育沒有多大區別,這么說吧,整個亞洲范圍內的教育其實都相差不大,基本還是填鴨式,韓國,日本這些看似發達的小國家,其實教育依然還是重分數,跟中國沒有本質區別。

所謂素質教育,那是西方自己的那一套,看起來確實創造了不少人才,但——如果這些人才真的那麼牛逼,為什麼現在整個西方世界全面衰落?無論經濟還是政治,文化都在大幅衰落?這顯然是說不通的。

無論東西方的教育模式如何,無論是考試教育,還是所謂素質教育,都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只有相互結合,才行之有效。

㈡ 基礎教育包括哪些階段 [台灣地區基礎教育階段的公民教育]

摘 要 21世紀全球化、地球村時代的來臨,公民教育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台灣地區面對社會多元化發展的挑戰,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公民教育的課程目標、理念、教科書、教材、考試評估與教師培訓等方面,進行了較有成效的變革,試圖解決在新的變遷挑戰下,本地區公民教育所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 台灣;基礎教育;公民教育
作者簡介 周祝瑛,台灣政治大學,教授,博士
當今,推動世界公民教育,已非局限於傳統課堂內的教育,而是要透過不同科目的整合及校內外學習活動相結合,以不同方式多方推行,藉此達到公民教育於日常生活實踐的目標。[1]2000年前後,台灣地區教育改革風起雲涌,在課程綱要方面,公布小學與初中階段的九年一貫課程能力指標與基本內容,包括:「個人發展」「家庭價值」「社區參與」「基本人權與國民義務」「民主與法治」「政府的經濟功能」「參與國際社會」等,以符合公民教育的要求。而在高中課程方面,充分掌握公民教育的理念,特別強調公民參與、公民責任、關懷弱勢與公平正義、多元文化觀、溝通妥協能力等。
一、公民教育培養目標
(一)九年義務教育階段
台灣自1968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但到了2001學年度才逐年實施,2004學年度九個年級全面落實。該學段的公民教育目標是以學生為主體,以生活經驗為重心,培養具有適應和改善現代生活和環境的基本能力,並能夠終身學習的學生。課程綱要及能力指標包含六大議題:兩性、環保、信息、家政、人權、生涯規劃與發展;七大學習領域:語文、數學、社會、藝術與人文、自然與生活科技、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領域;十大基本能力:(1)了解自我與發展潛能欣賞;(2)表現與創新;(3)生涯規劃與終身學習;(4)表達、溝通與分享;(5)尊重;(6)關懷與團隊合作;(7)文化學習與國際了解規劃;(8)組織與實踐;(9)運用科技與信息主動探索與研究;(10)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2]
(二)高中教育階段
高中階段的公民教育,基本上銜接義務教育時期的准則,課程設計目標包含:(1)充實社會科學與相關知識;(2)培養多元的價值關懷與公民意識;(3)增進參與民主社會的行動能力。此外在核心能力上包括:(1)具備心理、社會、文化、政治、道德、法律、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公民基本知識;(2)肯定青少年後期自我與成長意義,朝向未來,發展出能欣賞他人、關懷社區、尊重社會文化差異、認同民主國家、培養珍視法治與普世人權,以及追求經濟可持續發漏悄展等相關的價值觀念;(3)增進參與公共生活所需要的思考、判斷、選擇、反省、溝通、解返掘渣決問題、創新與前瞻等行動能力等。
目前高中公民教學也稱「公民與社會」,與歷史和地理同屬於社會科,在高一、二上下學期每學期2個學分。
二、公散州民教育師資培育
由於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公民與社會」學科乃為新科目,台灣地區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小學及初中公民教育教師資格的認證作出較嚴格的規定。對於小學社會科教師而言,需修習小學教育學程總學分40學分,修讀期限為二至四年,才有資格勝任小學公民教育教師;對於中學教師而言,需修畢中等教育學程,完成實習,通過教師證照考試,才有資格勝任中學公民教育教師。至於高中現職教師如果要成為「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必須取得師資認證相關學分共三十六學分,教師可持已修習課程折抵學分,學分數不足者,必須補修學分。
三、公民教育評量方式
「公民與社會」科是一門科際整合的學科,內容包含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學、教育學、倫理學、法律學、政治學和經濟學,涉及的領域,可以說涵蓋所有社會科學門類。公民教育本應在生活中體現其價值,然而台灣地區將其列入考試科目,因此也有考試分數的壓力。
由於目前台灣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的課本,大約有六個版本,而且考試命題是根據《課程暫行綱要》,而非出版社的課本,因此,學生普遍認為「公民與社會」科不好准備,主要原因在於:一是其范圍很廣;二是其題目很細;三是除了熟讀課本外,還須具備一定的邏輯思考與時事關注的能力,才能順利將所學概念運用作答。[3]
台灣初中基測(進入高中的入學考試)中的公民考題具有以下特點:(1)生活化,結合生活經驗;(2)具體化,重視政治、社會、文化的現況;(3)統整化,整合歷史、地理、公民三科。例如有關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議題與地理、公民相關,科技的發展和影響與歷史、公民相關等。
其中,公民考試各年級側重點不同,初一包括家庭功能、兩性平等、生命教育、社會變遷(老人贍養、少子化等)、社會福利、社區參與、社區總體營造等重要單元;初二重點在國家組成與目的、民主政治的特色、民主政府運作原則、政治參與、現在的政府體制、權利救濟程序等方面;初三以經濟主題為重點,包括供給需求、利潤、比較利益原理和國際貿易,另外還包括文化交流、全球化、跨國化、大眾傳播媒體等議題。從某一年入學考試的結果來看,答題正確與否,與學生的基本常識、時事關注程度、考試盲點、以及測驗的概念是否流於瑣細或記憶等有關。[4]
四、社會變遷中的公民教育問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74·提出「國際理解、國際合作、國際和平」的教育建議,並列出六項教育原則:(1)各階段及形態應具有國際與世界的觀點;(2)教育必須理解與尊重不同民族及其文化、文明、價值及生活方式;(3)認識不同民族及國家之間日益強化的相互依存關系;(4)培養學生與人溝通的能力;(5)認識權利之外,更要懂得個人、社會集團及國家各自承擔的義務;(6)做好准備,參與解決自己所屬的社會、國家和全球的種種問題。[5]這六項教育原則要求教育應培養國民的國際理解,進而培育世界觀點、尊重不同文化、培養與人溝通的能力及責任感,以便在全球化時代中能夠養成具有國際視野及關懷的世界公民。
現今國際社會不同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無不影響著地球上的每一個角落。而作為新世界力量的青少年,所需要的學習是接觸不同思維以及價值觀的教育來開拓視野。因此,當前社會公民教育在方向上強調下列幾點:(1)認識自己的基本權力及責任;(2)重視公義、平等、友愛等價值,用開闊的態度認識不同族群文化,並以和平手段了解差異;(3)著重自省,具備批判能力;(4)注意身邊不公正的事物,並願意為此行動,主動創造更正義、公平的環境。[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