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的教育是以什麼為基本活動
我是學小學教育專業的,這里也有學前教育專業,《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的重要形式,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寓教育於各項活動中
㈡ 基礎教育指什麼包括高中教育嗎
基礎教育,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目前中國事實上的基礎教育,是指初中(含初中)以前的所有教育形式,狹義講來指九年義務教育,廣義講來還應該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會生活知識教育等。
有人也把高中階段的教育歸入基礎教育范疇,但是目前中國還沒有普及這種類型的教育,所以,在事實上高中階段的教育還不是基礎教育。隨著中國發展水平的提高,預計到2020年,會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拓展資料:
基礎教育,就是人們在成長中為了獲取更多學問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識。就如同蓋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樣,要想學好一門語言就要從認字開始。
㈢ 學校教育是以德為主還是以學為主
我認為學校教育還是以「教」為主,「育」為輔,這是由學校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育」應該是家庭的主陣地,主要還是靠父母。下面我談談我的理由和看法。
一、猶太人的家庭教育
眾所周知,猶太人的家庭教育在全世界都是非常著名的。其中女性在家庭教育當中扮演著絕對的主角。
猶太家庭中女性地位比較重要,孩子出生之後,母親在孩子的教育過程當中是任何人無法取代的。在中國這種情況則不一定。
大部分的中國人結婚之後孩子主要是由老人看著,因為子女都要上班,所以大部分精力不在孩子身上。但是猶太人不是這樣,母親的專職就是照顧孩子,而且猶太人母親教育孩子的專業性是相當強的。
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的夫人是一名華裔,結婚之後扎克伯格的夫人就全身心的照料孩子,很顯然她已經適應了猶太人的生活習慣,也扮演了猶太人傳統中的母親應盡的角色。
其實不光是人類,很多生命群體中,母親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獅群中,母親的角色就是全身心的照看孩子,同時負責捕獵,這說明在生命群體中母親的角色天生就是最重要的。
二、學校教育是後天的需要
我認為家庭教育主要是培養孩子成為什麼樣人的問題。也就是培養孩子的性格、品格,教給孩子基本的生存和生活能力。
但是今天在很多中國家庭,父母往往由於種種原因,把這些應該承擔的角色交給了老人,比如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孩子的姥姥姥爺。
而等孩子上學之後,父母又扮演了本不應該扮演的角色。我們經常聽說母親為了孩子作業而大發雷霆,有的氣的都住院了。
教給孩子基本的科學知識這本應該是學校應盡的責任。父母把孩子交給學校之後,學校通過老師的教育,傳業、授道、解惑。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提高認知能力。
㈣ 以學生為本的基本理念
一、「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科學內涵
1.以學生個體為本。教育本質就是一種培養人的行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也是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為本就是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的根本,一切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點,為學生提供良好的環境和優質的服務。
2.以學生發展為本。教育的目的在於促進人的發展,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就是指以學生的發展進步為目的。強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充分發展,最終使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
3.以學生整體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讓所有學生得到發展。現代教育最重要的功能體現在教育的普及和發展上。以學生整體為本就是以實現所有學生的進步和發展為導向。
4.以學生主動性為本。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其在自身發展和成長過程中的自覺性、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獲得主動發展。
5.以學生持續發展為本。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終極目標是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適應性發展、潛能性發展、連續性發展和協調性發展的統一。
二、樹立「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意義
1.有利於學生主體作用的調動。教育教學活動要真正獲得實效,必須使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充分調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建設有利於改變學生作為客體對待、處於被支配地位的狀況,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和創造性,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師是關鍵,佔主導地位。在此理念的指引下,教師要採取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教育方式,以學生易於接受和富有感染力的生動形式,增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達到預期教育效果。
3.有利於素質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個人素質的全面提高,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效提高其適應社會的能力和競爭力。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實現素質教育的基本前提,有助於增強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優化知識結構,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4.有利於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關注的是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樹立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人才質量觀,把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的人作為教育活動的中心。教育的最終目的和歸宿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以學生為本」教育理念的實現途徑
1.樹立科學的人才質量觀。教育教學的最終目的和歸宿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合格人才,因此建立起與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質量觀和人才觀至關重要。科學的人才質量觀體現為注重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提高,強調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的復合型人才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質量觀。要實現這種新型的人才質量觀,就需要有現代教育觀念作為支撐,倡導「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著力點,把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全面素質的「人」,也就是「學生」放在一切培養教育活動的中心,將「以學生為本」貫穿學生培養全過程,從學生實際出發,以正確的人才觀和教育質量觀為指導,科學確定學生培養目標。
2.改革教學方法和評價方式。要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就要建立師生之間平等互動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知識的唯一權威,而要認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處於和自己共同探索求知的平等地位,改變灌輸式教學方法,開展PBL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採用探究式學習方法發現和創新,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啟發,實現教學相長。同時制定符合學生全面發展要求的評價體系,改變以往「重知識、輕能力」的評價方式,無論是知識學習還是能力鍛煉,無論是第一課堂還是第二課堂,都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
3.強化制度建設和科學管理。在管理中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就要制定能夠體現學生利益,有利於學生發展的管理制度。在教學管理方面,教學制度要有靈活性,為學生自主選擇專業、構建知識結構、發展個性提供必要空間。使學生有發表意見和建議的渠道,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監督、教學計劃的制訂和教學質量的評價。在學生管理方面,做到尊重、信任和關愛學生,公正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保障學生的合理訴求,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引導學生健康發展,使每一名學生享有平等機會和資源,對家庭經濟困難、學業和心理存在問題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注,幫助他們解決現實問題。
4.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必須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一方面,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強化問題意識,多給學生思考和質疑的機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在幫助學生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學習能力方面發揮主導作用;在實踐教學中,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訓練和提高。另一方面,教師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培養者。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發揮言傳身教的作用,用科學嚴謹的治學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使其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在課外科技文化活動和社團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對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引導學生誠實守信、嚴格自律。
5.切實服務學生成長成才。高校要把學生服務工作作為工作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學生是否滿意作為衡量工作質量高低的標准,關心學生成長,關注學生發展。在德育工作中關注新形勢下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動向,尤其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教學工作中認真研究大學生學習特點和成長規律,積極引導和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後勤服務工作中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意願和困難,力求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在管理工作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強調管理即服務的理念,讓學生有必要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與申辯權,全方位、規范有效地建立多種渠道,加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實現人性化管理和學生的自我管理。總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弘揚。以學生為本,就必須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使每一位受教育者都能發揮自身潛能,調動學習成長的主動性,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實現全面發展。
作者:張嵐單位:天津中醫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