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說「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靈魂
何謂「工匠精神」?它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追求完美和極致的精神理念。其內涵就是精益求精,注重細節,嚴謹專注,精緻專一。國人一直都在驚嘆德國人的嚴謹、瑞士人的精確、日本人的精細,聽這些國家的工匠故事,都覺得很不可思議。實際上,品牌就是這么來的,沒有對技術標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堅守,就不可能打造出全球推崇和認可的品牌。「中國製造」能讓高鐵飛馳、「蛟龍入海」「玉兔登月」,卻為何難以實現一個小小的圓珠筆零件的完全自主研發和生產?同樣的材料和圖紙,做出的東西與德國、美國等相比,為何還是有如此大差距?追根溯源,我們缺少的就是一支具有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隊伍。目前我國的職業院校培養了學生的職業技能,但卻沒有培養他們職業技術的文化,也就是所謂的「工匠精神」,這是對職業技能的追求和執著的堅守,職業教育文化的根本。
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應加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從學生一開始接受職業教育,就應該讓工匠精神紮根心中。因此職業教育有責任,將職業精神的教育融合到課程中,尤其需要標准化的課程設置。同時,政府也應該要進一步推動弘揚工匠精神,提高高級技工的社會地位。
現代學徒制的引入,是提升「工匠精神」一劑良葯。從偏重於理論模型的講解,轉向注重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現代學徒制實際上是從根本上校正了此前職教發展的誤區。而學徒制則更是極具傳承意蘊的語境,它不僅注重對技術的傳授,更是在老匠人的傳幫帶中,實現了對「工匠精神」的傳承。
「庖丁解牛」、魯班、賣油翁等都是中國歷史上最具工匠精神的典範,企業、學校、政府應當共同為培養中華工匠精神而共同努力。此次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中的內容,表明政府已經看到問題,並且下了決心,中國能有這么多高科技產品誕生,要打造世界級的品牌,肯定也是能做到的。
B. 教育的「匠人精神」
教育的「匠人精神」
最近讀了秋山利輝所著的《匠人精神》。不說他是怎樣把「秋山木工」這樣一個只有34人的小企業,做成一個年銷售額可達1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6000萬元的企業,其訂制傢具成為日本宮內廳、國會議事堂、知名大飯店等重要場所的用品,但說他注重工匠人才的培養,創立了一套培育匠人的法則——「匠人須知30條」,這種育人模式有效磨煉匠人的品格、心性和技藝,八年的學徒訓練才能培養一個合格的匠人。就以上這一點,本來博人眼球的是他的業績,但其培養人才可謂是自成一家,對我們搞教育應該很有啟發。
說到教育,我們不也同樣走在一個培養人才的路上嗎?盡管我們培養的不是匠人,我們培養的是人才,但從目標來說,是完全相通的。說到教育的工匠精神,我們可能想到的是:高尚的專業精神、高超的專業技能、高明的專業技術、高深的專業知識……但是,作為一個普通教師,其匠人精神應該表現在哪裡?那就是一個字:愛,愛孩子,愛孩子的所有,愛所有的孩子,為孩子的將來發展而愛他。這是一種真正的、純粹的、不計回報的愛!
我能想到的有四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的主人翁是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故事的內容是這樣的:
一年級女學生季娜的祖母病得很重。季娜想給祖母采一朵鮮花,使她在病中得到一些歡樂。但是,時值嚴冬,到哪裡去找鮮花呢?這時她想到學校的暖房裡有許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師生都極為喜愛的那朵藍色的「快樂之花。」季娜一心想著重病的祖母,忘記了學校的規定,她一清早就走進暖房,採下了那朵「快樂之花」。 這時,蘇霍姆林斯基走進了暖房,當他看到季娜手裡的菊花時,大為吃驚。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裡那種無邪的、懇求的目光。他向季娜問明了情況後,非常感動地說;「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給你,為你有一顆善良的心;另外兩朵送給你的父母,為他們教育出了一個善良的人。」
蘇霍姆林斯基沒有因為校規而懲戒偷了花房菊花的女孩季娜,這是因為他愛孩子,從孩子的一生發展來看待這件事,為孩子的一生種下了善良的種子,讓她成長為一個善良的人。
第二個故事是中國著名教育家葉聖陶的「四顆糖」的故事。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顆糖獎勵男孩來得比他准時,第二顆糖獎勵男孩對他很尊重,第三顆糖獎勵男孩從小就有正義感,第四顆糖獎勵男孩知錯就改的好品質。我們彷彿可以看到一個老人語重心長地與學生進行交談,用他獨特的愛感染學生,使之勇改錯誤,努力進取。教育家的情懷是什麼?是用尊重和理解、信任和支持、賞識和鼓勵、寬容和體貼去呵護學生,使他們不帶任何羈絆地走在成長的道路上。
第三個故事是一張照片。周一,一位老師發現有三個同學沒有交作業,老師很氣憤,要把他們的照片公布到家長群里。這在很多老師看來是常用的手法。說起來也無可厚非,因為不做作業,確實應當受到懲戒。但是這個老師沒有拍臉,而是拍了三雙鞋。這就有點說道了!穿什麼鞋?只有孩子和孩子的家長知道,這免除了家長在群里尷尬!也免除了孩子的羞愧,給了孩子一個改正的機會。也許,一次不交作業,對一個學生來說是偶然發生的事情,但把孩子和孩子的家庭以羞辱的方式公布在其它家庭的面前,就是一種傷害。不做作業帶來的影響對孩子的一生成長可能微乎其微,但傷害其自尊心,讓其難堪至無以復加卻不是教育能做的事。這個老師用一張照片生動地闡釋了教育家的情懷,可能他還稱不上教育家,但他的行為和教育方式完完全全就是一個教育家。
一個去西部支教的老師把班上一學期以來選出的優秀作文共84篇結集出版,印成了小冊。他給他們的小冊子取名為《草葉集》。在序言里,他這樣說:「這本小冊子為什麼叫《草葉集》?因為你們現在還是一棵棵小苗,葉子還很柔嫩,枝幹還不夠粗壯。你們寫出來的作文就像雨後剛剛開出的小花,雖然隱藏在草葉之間,但也有鮮艷奪目的色彩。等到你們長成參天大樹,等到你們成為科學家、作家、航天員、醫生……那時候再捧起這本《草葉集》時,就會發現偉大總是從渺小成長起來的!」老師用深情的話語支持並鼓勵著每一個孩子,希望他們愛上寫作,愛上學習!作文集印了六十本,每一個孩子都有了一本。他堅持要給每一個孩子都發,因為他要給每一個孩子的心中播下一顆文學的種子,他要給每一個孩子一個成長的希望。或許,那些沒能被選為優秀作文的孩子經過下一學期的努力,就有機會登上一個台階,獲得一片成長的空間。
種子發芽需要有陽光雨露,孩子成長需要有關愛呵護。一位老師可能一輩子都不可能成為教育家,甚至連評上高級職稱都是奢望,但是只要有一顆愛心,一顆為了所有孩子、為了孩子的成長奠基的火熱的愛心,那麼他就有了教育的工匠精神。有了這種工匠精神,我們的教育才會有詩意的未來!
C. 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教師要做好學生的靈魂工程師,首先自己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現代的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國與國的競爭主要體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培養靠的是教育,靠的是教師兢兢業業的工作。只有深深地認識這一點,才能激發對教師工作的熱愛,也才能把這種愛傾注到對學生的教育中去。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的具體工作在於「傳道、授業、解惑」,也就是說教師要通過自身的教學實踐,給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懂得、各種事理。這就要求教師應具有「學而不厭,悔人不倦」來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並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品質,並用它們對學生進行淺夠默化的影響和熏陶。這樣,才能培養出祖國需要的,全面發展的,能適應競爭形勢的有用之才。 其次,必須熱愛自己的教育對象——學生。教師應該是一位雕塑大師,能將一塊坯材,用自己的思想與感情,將它雕塑成一件藝術精品。從本質上看,學生並不存在好與差之分,「差生」之所以「差」,原因在於他們潛能被種種主客觀因素所束縛,而未得到充分的釋放而已。來自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和來自客觀的影響。主客觀的因素,都會嚴重束縛學生內在潛能的發揮,都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與發展的障礙。正因如此,我們教師對這些所謂的「差生」,更應加備的關愛與呵護。在他們身上,我們要傾注全部的愛,去發現他們學習上每一點滴的進步,去尋找他們生活中,品德上每一個閃光點,然後運用激勵機制,加以充分的肯定和激勵,恢復感到溫暖,增強自信,從而縮小師生間心靈上的距離,使他們產生「向師性」。這樣,才會在他們成長與發展的道路上有一個質的飛躍。 第三,一個好教師還必須十分重視「言傳」外的「身教」,要以自身的行為去影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表率使學生從教師身上懂得什麼應為之,什麼不可為。因此,教師的教學,待人接物,行為舉止,一言一行都必須認真、穩重、規范、得體,切不可馬虎、輕率、任性、不負責任。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和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心靈溝通,向學生暢開心靈,既可以向學生談自己從人生中取得的寶貴經驗,也可以向學生坦誠地公開自己的生活教訓,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你不僅是良師還是益友。 第四愛生是教師應具備的美德,也是教師的天職。師愛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能夠得到教師的關愛,是每個學生最起碼的心理需求,師愛對學生來說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1.愛學生就必須嚴格要求學生,俗話說得好:嚴師出高徒。「教不嚴,師之隋」。嚴是有標準的嚴,是在一定范圍內的嚴,是符合教育規律的嚴,是有利於學生德、智、體、美諸方面都得到發展的嚴,決不是無規律、隨心所欲的嚴,更不是摧殘學生身心健康的嚴。誠然,嚴格要求不等於懲罰學生或隨意指責學生,而是應該做到嚴中有慈、嚴中有愛、嚴中有度、嚴中有方,使學生對老師敬而愛之,而不是敬而畏之。 2.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 愛學生就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學生具有獨立性,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人,都有要求獨立行動、獨立自主的傾向,並不是老師想讓學生怎樣,學生就會怎麼樣。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把自己的教育和教學適應學生的思想認識規律,決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加於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就要充分理解學生、信任學生、欣賞學生,呵護學生的創造潛能,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切勿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