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哪些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
1、解決力
讓孩子自己嘗試,包辦父母只能養出飛不出籠子的金絲雀。製造一些讓陵團啟孩子嘗試、摸索的機會,他們才能獨立應對生活。
"一步二步三步,好!跌倒了別哭,自己爬起來再走,好!一二一,一二一……"
父親這樣在教孩子走路,朋友們說他是"開孩子們玩笑",父親卻回答:"你錯了,這不是開玩笑,這是人生之路的第一步,將來在社會上闖世界,全靠這第一步呀!"。
這個父親名叫宋嘉樹,他生有三女三子,他們便是名聞中外的宋靄齡、宋慶齡、宋美齡三姐妹和宋子文、宋子良、宋子安三兄弟。2、敢夢想
任何一個孩子,原本在內心深處都有屬於自己的那個夢想。但是,卻可能因為家長的冷嘲熱諷而淡忘,因為家長的指手畫腳而夭折,因為家長的急功近利而丟失。夢想的翅膀,一旦被剪斷,就再也無法復原,甚至煙消雲散。
孩子:「我想要跳到月亮上去。」
媽媽:「好呀,但是,別忘記回來喔!」
——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人阿姆斯特朗童年時與母親的一段對話。3、想像力
一般只要父母給孩子足夠的探索機會,多接觸新鮮事物,允許孩子表達,對於孩子的創造性表現和表達給予充分鼓勵和肯定,孩子的想像力就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為什麼一定要告訴他該用紅色呢?我認為他畫得很好,說不定他以後真的會栽培出藍色的蘋果呢。至於現在的蘋果是什麼顏色,他吃蘋果的時候或數自然會明白的。」
——小卡爾.威特在用藍色筆畫蘋果時,朋友勸告父親說應該告訴孩子畫蘋果要用紅色時,他父親如此回答,卡爾.威特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4、忍耐力
制止太舒適行為。太舒適是現代孩子的普遍問題之一,對此,家長應理直氣壯地制止和批評,幫孩子從小養成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好習慣。
「這是絕對不行的!你們剛剛幾歲,小小年紀就挑肥揀瘦,什麼都要舒舒服服,那長大以後會成什麼樣子呢?做人一定要先學會吃苦,才能耐勞。將來才會有出息。」
——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倆兄弟幼小時,一次在飯桌上爭搶食物,母親制止後如此告誡。5、求知慾
鼓勵他挑戰困難。孩子很容易因為一些挫折放棄努力,此時,家長的鼓勵是他們前進的勇氣和動力,能幫孩子找到問題、改正缺點,不斷進步。
「孩子,別害怕!為了科學研究,你就是把咱房屋全拆了,把咱田地全毀了,我也決不埋怨你。」
——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卡曼林·昂尼斯小時候一尺如次做實
② 關於家庭教育的名人事例
經典教育案例之一:
19世紀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很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讓他畫靜物寫生,對象是插滿秋菊的花瓶。在麥克斯韋的筆下,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葉子則用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表示。細心的父親立即發現小麥克斯韋對數學特別敏感,就開始教他幾何學和代數,培養他的數學才能,後來他果然成了著名的數學家。
經典教育案例之二:
愛迪生小的時候曾經被他的班主任老師看成是最笨的學生,但是,他的母親卻認為,老師當面罵學生「笨」,恰恰說明了老師自己的無能。她把愛迪生接回家,按照兒童的心理特點進行教育,並千方百計鼓勵愛迪生多做各種各樣的實驗。愛迪生後來之所以成為世界聞名的大發明家,與母親的教育和恰當地應用期望效應是分不開的。
經典教育案例之三:
一個1周歲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輕的媽媽帶到公園玩耍。到了有十幾個階梯的台階下,小男孩掙脫開媽媽的手,准備自己爬上去。當爬上兩個台階時,他感到台階很高,回頭瞅一眼媽媽,媽媽並沒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裡充滿了慈愛和鼓勵。
小男孩放棄了讓媽媽抱的想法,開始手腳並用小心地向上爬。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臉蛋也累得通紅,但最終他爬上去了。年輕的媽媽這才上前拍拍兒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紅的小臉蛋上親了一口。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成為美國第16任總統的林肯。
經典教育案例之四: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於抓緊時間對子女進行早期教育。譬如,在女兒不足1歲時,就讓她們廣泛接觸生人,到動物園看動物,到公園去看綠草、藍天、白雲,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點後,居里夫人又開始教孩子唱兒歌和講童活。
再大些,就開始智力訓練和手工製作,如彈琴、作畫、泥塑,讓她們自己在庭園栽花、種菜等,並抽出時間與她們散步,在散步時給她們講許多關於植物和動物的趣事。她的教育都力求從實物開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的興趣。
經典教育案例之五:
馬克思非常重視通過游戲對子女進行家庭教育。他認為,良好的家庭氛圍是教育子女的重要條件。
盡管馬克思的工作十分繁忙,但他總是擠出間隙時間花在孩子身上。每當晚餐後,馬克思就給孩子們講故事,做紙剪的輪船,還和孩子們一起把「輪船」放在一個大盆里航行。有一次,小女兒愛琳娜正起勁地玩「航海游戲」。
父親用手輕輕攪動盆水,水面頓時「波浪滾滾」 ,小愛琳娜立即驚慌起來,擔心翻船。「別慌,用力吃氣,讓小船頂著風浪,努力向前!」 女兒在父親的熱情鼓勵下,鼓起小嘴,奮力吹氣,小船果真頂著「逆浪」搖搖晃晃地繼續向前航行。10歲的愛琳娜在家庭游戲的表格中填寫道,她最喜歡的座右銘是:「努力向前!」
馬克思夫婦十分注意在幼年時發展兒童的智力。他們不等孩子們學會閱讀就親自把自己喜愛的《唐.吉訶德》《一千零一夜》《神曲》和莎士比亞的劇本等古典文學作品的精彩片斷,富有表情地朗讀給孩子們聽。這么做,不僅豐富了家庭生活,也培養了孩子從小對文學的強烈興趣,還有良好的讀書習慣。
③ 有哪些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是值得學習的
引言:在許多家長看來,當孩子上學之後,孩子的教育問題就主要依靠學校來負責,作為家長只需要照顧好孩子日常的生活就可以了。然而這種看法其實是非常片面的,學校固然是一個專業化的教育場所,它也確實有傳授學生各種知識的職責。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在學校度過的時間只佔他們生活中的一部分,學習這種事情並不是只局限在學校里,家庭的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同樣重要。
家庭教育的核心
傾聽孩子的心聲,不要拿孩子跟鄰居孩子做對比。多鼓勵孩子,讓孩子自信倍增。孩子做錯事 ,可以讓孩子自己意識自己的錯誤,跟孩子好好講道理,不要過度懲罰孩子,應該用巧妙的話語來感化孩子。家庭教育精髓,家長應該學會跟孩子一塊成長。
④ 有哪些好的家庭教育的例子
一個家長帶著孩子去飯店吃飯,在門口遇到一個乞丐。大多數的父母可能趁機教育對孩子說:「你要好好學習,不然以後只能和他們一樣,沒有工作以乞討為生了。」但是這個家長卻語重心長地說:你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後讓這樣的人都有工作,不用落魄至此。」
什麼樣的家庭有什麼樣的孩子,什麼樣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教養。
而父母的模樣,就是孩子的模樣。
好的家庭教育,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資產,也是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的財富。
縱觀古今,家庭教育,給予孩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格局,是最好的門風
案例1:常言道:「子不教,父之過。」育人先正己,孩子從出生開始,就是在學習認識這個世界。而認識世界的第一站,就是父母格局的樹立。
諸葛亮一生為國為民,克己奉公,為後人樹立了榜樣。他教育子女要有遠大的格局與志向,五十四歲時給八歲的兒子諸葛瞻寫了著名的《誡子書》,這既是諸葛亮一生經歷的總結,也是對子女的要求:「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光也才,非志無以成學。」
他告誡子女要想成為有格局修養之人,首先要靜心靜思,不斷修身和自醒,要約束自我,培養高尚的品德和節操。不做到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確堅定的志向,不做到心靈潔凈就不能實現自己遠大理想。
諸葛亮對子女寄予著厚望,他的子女後來都像他一樣淡泊名利,忠心報國,為國家社稷做出貢獻。這正是父母樹立格局的意義和價值所在。父母的一言一行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好的家庭教育,給孩子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才能讓孩子有所為,有所不為,知明禮,懂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