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城市裡的家庭教育觀念是什麼樣的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城市裡的家庭教育觀念是什麼樣的

發布時間: 2023-09-07 06:31:08

⑴ 家長的教育觀念有哪些

家長素質是多方面的,而各種研究表明,家長的教育觀念是家長素質各種成分中的核心。它主宰著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面,是決定家庭教育方向與質量的關鍵。那麼家長的教育觀念有哪些?

1、 家長的教育觀念主要指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觀念,它包括家長的人才觀、親子觀、兒童觀和教育觀。

2、 家長的人才觀。家長的人才觀是指家長對子女成才的價值取向,它與家長本人對人才的價值取向有密切關系,並直接影響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培養目標和教育重點。目前,很多家長把上大學作為孩子成才的唯一出路。家庭教育中出現了重智輕德等現象,偏離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據北京市八學前項目的調查,就家長教育子女的重點看,絕大部分家長重視幼兒身體及智力的培養,忽視對幼兒進行性格培養,這嚴重影響著一代新人的發展質量。

3、 家長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行行出狀元的人才觀。自古以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未來社會里,我國既需要發展知識密集型產業,也仍然需要保留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這就決定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人才資源方面的多樣化需求,即既需要數以千萬計的各種專門人才,又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

4、 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觀。盡管每個人存在著差異,有著不同的個性,但是「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有要求進步的願望,每個人都有豐富的潛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優點、優勢。通過良好的教育、訓練,每個人都能成才、成功。

5、 終身學習的人才觀。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學校和工作場所之間的交替活動,將成為每個人在未來社會中的基本生存模式。更加靈活方便自主的終身教育,將把成才的道路鋪到每個人的腳下。那種「一朝學成而受用終身」的觀點已經過時。人才的成長最終要在社會的偉大實踐和自身的不斷努力中來實現。

6、 因此家長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認識到人才是多樣的,成才的途徑也是多樣的。家長要認識到只要對社會、國家有貢獻,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就是成才,為此以兒童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作為教育目標。

7、 家長的親子觀。家長的親子觀是指家長對子女和自己關系的基本看法,它影響家長的教養動機。由於家長對親子關系的看法不同,因此教養動機各異。

8、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既是基於親情的長輩與晚輩的關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也是親密朋友的關系。大量調查結果表明,當代孩子對父母最大的希望,是父母能夠做他們的朋友。

9、 父母對子女的責任是關愛、支持、引導,但又不陷入溺愛的誤區。父母對子女教育,要多尊重、多理解、多信任、多鼓勵,而不是一味地講教訓、說道理、定規矩,更不是簡單地耳提面命。家長應把子女看成是國家的公民、民族的未來,樹立為國教子的思想,克服把子女當成私有財產,教育子女只是為了光宗耀祖、傳宗接代、養兒防老或實現父母的意願等錯誤認識。家長的親子觀還間接影響著家長的教養態度和教養方式:為國教子的家長,一般比較理智,教養態度較為民主;而為己教子的家長,往往容易感情用事,對子女控制過多,要求過高過嚴,教養態度較為專制。

10、 家長的兒童觀。家長的兒童觀指家長對兒童的權利、地位以及對兒童發展規律的看法,它直接影響家長對子女的教養態度、方式。家長兒童觀必須樹立以下三個基本點。

11、 孩子是人。孩子是「人」不是「物」。家長應當把「人」當作「人」來對待與培養,尊重孩子的人格,重視孩子的願望、需要,平等地與孩子溝通。

12、 孩子是未成年人。孩子處在成長過程中,各方面還不成熟,其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成年人都不一樣。家長要理解孩子,允許孩子犯錯誤並使孩子對錯誤有一個逐步認識的過程。將成年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代替孩子下決心,逼迫他們按大人的意志去做,其結果往往與願望相反。

13、 孩子終將成為獨立生活的人。孩子是獨立的人,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並且將獨立投身社會去創造自己的事業。這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過程。童年生活不僅是未來生活的准備,而且是具有獨立價值的生活,成人應該尊重他們的生活。

14、 家長的教育觀。家長的教育觀(也有稱親職觀)主要表現為家長對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和家長角色與職能的看法。它往往和兒童觀相聯系,並影響家長的教養態度方式和家長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發揮。有的家長否認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認為「樹大自然直」,對子女持放任的態度,把自己的職能局限於只養不教;有的家長過分強調教育的作用,忽視兒童發展的規律、水平以致拔苗助長,把家庭當作第二課堂。家長要正確認識教育與兒童發展的關系,科學地實施教育,並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責任,自覺地承擔起教育子女的任務。

15、 總之,家長的教育觀念影響著家長的教養行為,是決定教育質量的關鍵。目前,家長往往普遍重視尋求好的教育方法,忽視端正自身的教育觀念,這種治標不治本、簡單照搬的做法效果並不理想。因此,對家長來講,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端正教育觀念,這樣才能正確、靈活地把教育方法運用到實踐當中。因此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端正家長的教育觀念勢在必行。

以上的就是關於家長的教育觀念有哪些的內容介紹了。

⑵ 家庭教育理念有哪些

一、孝的理念——角色教育。
孝是一種倫理,倫理關系體現了秩序。孩子在家裡只能是孩子,而不是「小皇帝」、「小公主」。家長教育孩子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商量的只是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因此,要從小養成孩子尊重家長、尊重長輩的習慣。為此,家長必須做出示範和表率。
二、契約理念——培養游戲規則。
契約是現代社會生活的游戲規則,體現了權利、責任、義務、平等、尊重、共贏的原則。家長教育孩子,應該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根據他(她)的身心特點,主動調整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內容。隨著孩子「自由度」的逐漸增加,親子之間可以以某種「契約」的形式達成共識。這樣既可以減少親子之間的許多矛盾,又體現了尊重,還培養了孩子的規則意識,有助於他們的社會化。把孝與契約放在一起,並不矛盾,而是體現了合理的平等關系。
三、溝通的理念——跨越代溝的橋梁。
家庭關系應體現為三個維度:親密度、適應性和溝通。
溝通是對前兩者起促進作用的重要維度,而前兩者正是溝通的結果。良好溝通是開放性強、問題性少的溝通。溝通強調的是為所有家庭成員創造不受拘束的交往環境,孩子可以自由表達觀點。親子之間存在不同的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如果代溝的出現是必然的話,溝通則可以在兩代人之間建立起橋梁。溝通就會有成果。
四、青春期教育的理念——家長和學校不可推卸的職責。
在心理咨詢過程中,由於青春期的性焦慮而導致的心理問題具有普遍性。性教育是伴隨人一生的課題,從孩子很小剛剛有了社會意識,就開始有了性意識。男孩、女孩,男人、女人,性別角色教育就是性教育的開始點。個體性心理的發育、演變,要經歷性角色、性取向、性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性心理的實質是主體生理物質條件與社會化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性心理一旦達到了個體的「成熟階段」,它就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性心理是人格的重要構成部分,性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從社會角度看,積極的性教育有助於形成健康的性心理;培養異性交往和愛的能力;提高性行為的安全性;減少和預防性心理和性行為變態問題。
五、感恩的理念——親子共同成長。
既要教育孩子感恩父母,同時這里重點強調的是,家長也應該以感恩的心態去教育孩子。現在許多獨生子女已經成為父母,可是他們本身心理年齡還不成熟。親子溝通資源交換理論認為,親子溝通類似於資源(思想、情感等)交換,親子溝通的方式不同,子女的發展也不同。較低水平的一致性反映了家庭中更多的問題,而較高的溝通水平則體現了家長的社會化水平。不成熟的父母教育出來的孩子可能會面臨更多的問題。
家庭教育是科學,也是藝術,家長只有用心去體會、去做,才可能掌握科學和藝術的規律。只要用心去教育、去學習,家長就會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與孩子一同走向成熟。孩子的到來,不僅僅是上天賜給你的禮物,也使你在教育(而不是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真正走向了成熟。難道不應該感恩嗎?如果這些理念能夠非常生活化地貫穿於家庭教育過程中,不僅有助於密切親子關系,而且有助於養成孩子良好的人格特徵。你的孩子肯定會比同齡孩子具有更大的彈性,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