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路程是怎樣的有哪些文件頒布規范了我國義務教育的發展
中國普及義務教育的發展歷程
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初步實施階段(1986—1990)
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全面推進階段(1991—2000)
三、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攻堅深化階段(2001—2011)
我國義務教育的產生與發展
(一)舊中國的義務教育
1、擬議和提出
我國義務教育的擬議和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1902 年,清政府公布了由管學大臣張百熙擬定的一系列「學堂章程」,即《欽定學堂章程》(「壬寅學制」)。其中規定「兒童自6歲起受蒙學4年,10 歲人尋常小學堂修業3年。俟各處學堂一律辦齊後,無論何色人等皆應受此7年教育,然後聽其任為各項事業」。但這個章程因故未能實行。
2、出現了「義務教育」一詞
1904年,在《奏定學堂章程》中的《學務綱要》中最先出現了「義務教育」一詞。
3、第一道正式法令
1906年,學部頒布《強迫教育章程》十條,規定「幼童至7歲須令人學,及歲不人學者,罪其父兄」。這是中國政府計劃實行強迫義務教育的第一道正式法令。
4、正式試辦義務教育
我國正式試辦義務教育是在1911年。清政府學部在《試辦義務教育章程案》中明確規定以4年為義務教育期,並提出了試辦義務教育的辦法。但是3個月以後,清政府的統治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了。
5、初等小學四年為義務教育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之後,孫中山任命蔡元培為教育總長,並成立教育部。9月3日,《壬子癸丑學制》頒布。該學制明確規定:「初等小學四年為義務教育。
(二)新中國的義務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就把基礎教育作為一項大政來抓。
1954年9月20日, 一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 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國家設立並且逐步擴大各種學校其他文化教育機關, 以保證公民享受這種權利,國家特別關懷青年體力和智力的發展。第95條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障公民進行科學研究、文化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 由,國家對從事科學、教育、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活動的公民的創造性活動, 給予鼓勵和幫助。」在這一教育宗旨和相應原則的指導下,建國初期我國的基礎 教育有明顯的發展。
1、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
1982 年12月,第五屆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舉辦各種學校, 普及初等義務教育。」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首次以法律形式確定在我國普及初等義務教育。
2、我國義務教育的確立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首次提出,要把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當作關系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來」。
1986年新中國第一部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誕生,「實施義務教育」優先成為國家意志與法定任務。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到本世紀末,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把「兩基」的實現作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重中之重」從此長期堅持,成為國家的戰略部署。
我國普及義務教育採取了三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逐步推進。
1985年《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確立了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因地制宜確立了發達、中等發展和落後「三類地區」逐步推進義務教育的政策部署。
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雙基」任務,1994年具體化為「雙八五」,即到20世紀末,在佔全國總人口85%的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初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5%。
第二步:兩基攻堅。2004年國家實施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2004—2007年),並於2007年底如期實現。「兩基」人口覆蓋率提高到2007年的98%。第三步:免費普及。國家宣布「從2008年秋季學期開始,全部免除城市義務教育階段公辦學校學生學雜費」,學生上學不花錢成為現實。
世界早發國家從提出實施到基本實現義務教育,都在100年左右的時間,而我國從提出到完成只用了20多年時間,正是因為堅持義務教育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動搖,才保證了我國各級各類教育的穩步發展,使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從1990年的0.502提高到2017年的0.752,從根本上改善了我國人口的學歷結構和內在素質。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簡稱《規劃綱要》)繼續強調「義務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8月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調整優化結構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的意見》時再次強調「始終堅持把義務教育作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落實政府責任」。這無疑將進一步鞏固義務教育成果,提高義務教育質量。
(二)適時推進高中與學前教育普及
在人財物嚴重缺乏的情況下我國採取了優先發展義務教育的戰略,一旦能騰出手,立即不失時機地向兩端延伸,大力推進高中和學前教育的普及。我國高中教育發展的思路,一是分類發展,二是特色發展。改革開放初期,我國高中階段普職教育結構嚴重失衡,高中階段普職比為15.4∶1。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調整中等教育結構,一方面實施重點高中政策,著力為高校輸送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適應經濟與產業結構變化要求。90年代中後期以來,在普職大體相當理念指引下,以示範性高中政策為重點,高中教育發展迅速。到2016年,高中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87.5%。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門關於印發<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高中教育入學率達到90%的目標。在高中教育快速發展的形勢下,為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需求,滿足社會對多樣化人才的需求,《規劃綱要》及時提出了「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要求。同年國家啟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特色化發展試點項目。高中教育從重點校分層發展走上了多樣化、特色化發展之路,不斷推動普通高中的育人方式變革。
人生百年,立於幼學。改革開放之初,由於經費嚴重緊缺,在義務教育經費都捉襟見肘的情況下,學前教育幾乎無力顧及,加上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因為企事業單位改制,政府責任弱化,公辦園大幅度減少,到2010年時我國學前入園率只有52%,農村更只有36%,與此同時「入園難」「入園貴」問題突出。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規劃綱要》提出「基本普及學前教育」的戰略目標,明確了政府是發展學前教育的責任主體,提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並舉」的辦園體制。2010年《國務院關於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簡稱「國十條」)明確了學前教育的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連續實施了三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2011—2013年、2014—2016年、2017—2020年)。在學前教育「國十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多措並舉大力推進學前教育事業發展,著力破解公辦園少、民辦園貴的問題,學前教育資源不斷擴大,學前教育經費大幅增加,學前教育的三年毛入園率不斷提升,2017年達到79.6%,達到了中等偏上收入國家水平。
《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19年,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完成掃尾工作,中國義務教育已徹底擺脫辦學條件的泥沼,走向義務教育質量發展的新道路。
㈡ 新中國教育改革從哪年開始
中國教育改革分教育體制改革和教學方式改革等多個方面。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進西學,推廣新式學校。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901年,劉坤一與張之洞聯銜上湊提出「興學育才」、改學制、變科舉、立學堂,仿日本學制。1902年8月15日,清廷頒布管學大臣張百熙主持擬定《欽定學堂章程》,稱為壬寅學制。由於該學制制定倉促,公布後遭到諸多批評,因而未能實施。
1904年1月13日,清廷頒布張百熙等人重新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稱為癸卯學制,為中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頒布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法定近代學制系統,標志著近代新式教育制度的確立。1905年9月2日,清廷下詔宣布自次年起,科舉制度廢止。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
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亦正是教育方式的這一根本性轉變,為後來風起雲涌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造就了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寶貴人才。此後,新式教育在中國各地得到迅速發展。
(2)九年義務教育什麼時候改制擴展閱讀: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原則:
1、堅持正確方向
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按規律辦事,不斷推動教育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堅持服務大局,更加突出民生,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作為改革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改革增添活力,促進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2、加強整體謀劃
綜合考慮經濟、社會對教育的影響,強化頂層設計,以發展出題目,以改革做文章,以穩定為前提,統籌改革力度、發展速度和社會可承受度;堅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標和治本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進一步優化改革整體布局,系統推進改革。
3、尊重基層首創
從基層實踐創造和人民群眾對教育多樣化選擇要求中完善政策,尊重實踐,尊重基層,鼓勵試驗,大膽突破,保護基層改革積極性;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有序推進;深入實施改革試點,總結推廣成功經驗,以點帶面,擴大改革成效。
4、增強政策協調
凝聚改革共識,更加註重各級各類教育的相互聯系及教育各要素的相互影響,更加註重上下左右各部門的相互配合和改革政策措施的相互促進,更加註重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機制創新的有機銜接,更加註重社會各方參與,形成合力,順利推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