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父母們在公共場合怎樣教育孩子呢需要注意什麼
那麼父母們應該在公共場合如何教育孩子呢?
3.凡事提前立規矩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在教育孩子時,凡事要提前利好規矩,很多家庭中就是因為缺少規矩才會導致孩子自由散漫好不顧及後果的行為出現。比如過馬路時要提前告訴孩子,不能闖紅燈,一定要牽著父母的手學齡前的孩子,他們正處於規則意識的建立起,所以提前利好規矩,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② 孩子在公共場合的行為舉止如何教育引導呢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好動,我們覺得他們在公共場合的一些不文明行為,他們可能不覺得有什麼不對勁。
因為他們可能分不清公共場合和家裡有什麼區別,也不知道公共場合不能做什麼?所以這就需要家長在家提前給孩子做好功課。
首先,家長要讓孩子明白公共場合不同於家裡。
公共場合是大家共享的一個空間,而家裡是私人的場所。比如:孩子在家裡可以哈哈大笑,但到了一些安靜的公共場所還是要守一下規矩,如圖書館就不能這樣做。
其次,讓孩子了解公共場合的基本規則。
1. 公共場合要保持安靜和秩序,不能影響別人的正常活動。如:看電影時踢前面大人的椅子,就會讓別人感到不舒服,影響別人看電影。
2. 公共場合要愛護公共財物。公共財物是大家共有的,每個都需要愛護他們,如果你把它弄壞了,別人就沒法用了。
3. 公共場合不能亂動他人的私人物品,沒有主人的允許,不能動他的東西。
4. 在餐廳吃飯要講究餐桌禮儀,不用手抓菜,不能把自己喜歡的菜放到自己面前,不愛吃的飯菜不能再放回盤子。
再次,帶孩子出門前約定好規則。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不能做,違反了就要受到懲罰
孩子通常自製能力比較差,出門前,我們可以跟孩子說將要帶他去哪兒,都要做些什麼事情,會見什麼人,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場所。也可以大概和孩子說說什麼事情是不被允許的,什麼地方不能去,讓孩子提前做好心理准備。
③ 怎樣進行孩子公共場所禮儀教育
幼兒公共場所禮儀關繫到孩子一生的'發展,那麼要怎樣進行孩子公共場所禮儀教育呢?有哪些方法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1、安全常識(出遊安全)
遊玩時、應注意、跟爸媽、不遠離、陌生地、不亂去、為安全、要牢記
活動目標:1、知道和父母出遊時的安全要求
2、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
家園互動:
1、家長帶孩子出遊前,給孩子提出具體要求
2、出遊時,引導孩子要注意安全,不獨自去危險的地方
3、安全常識(走失)
人走失、原地站、耐心等、父母返、電話清、地址詳、請警察、來幫忙
活動目標:
1、知道如果自己走失,可以找警察幫忙,並告知電話號碼
2、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及自我保護能力
家園互動:
1、家長平時要隨機對孩子進行安全教育
2、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記住自己家的電話地址
拓展:
兒童禮儀教育
具體規范:
3-6歲幼兒園階段
1. 升國旗時,立正站好、目視國旗、不說話。
2. 知道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傳統節日。
3. 會向師長說祝福的話語。
7-12歲小學階段
1. 升國旗時脫帽、注視國旗行隊禮,唱國歌聲音響亮。
2. 參加入學儀式、成長儀式、入隊儀式、畢業儀式等活動時,著裝整潔,少先隊員佩戴紅領巾或隊徽。
3. 儀式活動中按規行禮,肅立傾聽,不隨意交流、走動。
4. 春節向師長拜年。
5. 清明祭掃不穿鮮艷衣服。
13-15歲初中階段
1. 參加青春儀式、入團儀式、畢業儀式等活動時,著裝整潔,共青團員戴團徽。
2. 重陽節問候家中老人,參加敬老活動。
16-18歲高中階段
1. 參加成人儀式、畢業典禮向師長表達感恩之情。
2. 參加成人儀式穿正裝。
④ 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該如何教育
很多家長不喜歡帶孩子去公共場所,尤其是電影院,因為小孩無法在一個環境下久待,會出現吵鬧的情況,如果這個時候不正確引導,孩子將會養成習慣。下面是我分享的孩子在公共場合喧嘩的教育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在公共場合喧嘩的教育方法
1、直接糾正孩子
雖然可能聽起來不太好,可是孩子犯錯的當下一定要糾正,這樣才能有效地避免小孩再犯,而且直接在公共場所罵,才能確保孩子再也不敢在公開場所表現不好了。
2、買想要的東西
你可以扮演明智的家長,購買或攜帶令孩子有興趣的東西,藉此來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在這個時間內小孩一定是乖乖地玩著自己的,不會打擾到別人。
公共場所小孩喧嘩惱人,該如何處理,相信家長各有一套。
3、給予遞延承諾
用一種迂迴的方式先答應孩子的需求,將小孩渴望的東西延後購買日期,家長不一定要去實踐這個承諾,但偶爾是該履行的,才能讓孩子相信父母的話。
4、忽視他們吵鬧
孩子會以自己的方式來表達抗議的想法,直到家長李會,他們才會停止,這個時候對付他們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睬,一段時候間,他們就會自己安靜了。
5、不帶他們出門
要防止小孩在公共場所吵鬧,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它開始,不要帶他們一起出門,可以請家中長輩幫忙照顧,或是請保母看管,甚至養個寵物讓他們留在家中與它玩耍。
6、服從他們意願
如果已經不曉得該怎麼對付吵鬧的孩子,為了防止他們在公共場所喧嘩,那就遵從他們的意願吧!但這也可能讓小孩變得頑固,變得更不受控制,所以要謹慎思考。
7、轉移注意力吧
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很短暫,如果你覺得孩子將要大鬧一場了,不妨拿些東西分散他的注意力,例如給孩子玩游戲,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問題,也能讓孩子高興。
8、給他們關注力
孩子會吵鬧只是希望爸爸媽媽能給予多一點的眼神關懷,但他們不曉得怎麼表達,只好藉由哭鬧來得到這樣的關注,所以家長平時要花更多的時間與孩子相處,有效避免這樣的問題。
9、威脅告訴老師
小學以前這招有效,孩子都希望能將最好的行為表現給老師看,在老師面前維持一個良好的形象,而且也非常聽從老師的話,所以適當的用這個威脅是還不錯的。
專家談孩子在公共場合喧嘩
國人還是缺少公共空間意識孩子的“鬧”和大環境分不開
在歐洲酒店業日前舉行的全球遊客形象評選中,日本遊客獲得第一名,中國遊客位居倒數第三。
調查稱:中國遊客普遍給人“不守規矩、文明素質差”的印象。其中“罪狀”,除了亂吐痰、愛在公共場所脫鞋襪等行為外,其中一條就是“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
對此,作家余秋雨曾撰文寫道:“我們除記住中華文化的一系列優點外,也不要忘記它的諸多缺憾。中華文化不在乎公共空間,大家都在責備我們的同胞有隨地吐痰、大聲喧嘩等毛病,這些毛病看似道德問題,實際上是對公共空間的漠視。”
余秋雨認為,國人缺乏公德心,是因為人們長期受“朝廷”和“家庭”的“兩庭”模式的影響,對公共空間缺少認知:比如一個農村婦女在公共場所隨地吐痰,不能說沒有道德,但絕對是缺乏公德的表現,對公共空間缺少認知。
而對此,美國孟菲斯大學歷史系教授孫隆基也認為國人普遍“缺乏公共空間的基本禮貌”,不過他在分析其中的原因時,比余秋雨的闡述更為朴實。他說,這是中國的大人一般習慣讓小孩子穿“開襠褲”,隨時隨地大小便。受這種教育長大的人,當眾挖鼻屎、搓老泥,吃飯時將骨頭吐在桌子上,隨便丟垃圾,對身體的動作不去控制等,就都不奇怪了。
除了從文化的背景上分析,杭州市教壇新秀、東園幼兒園園長助理陳潔老師則認為,從小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還是必需的。
陳潔說,2周歲以下的孩子自控能力較差,一些道理孩子還不能理解。如果在公共場合批評他,情況反而會更糟糕。對這類孩子的“鬧”,周圍的人應給予更多的理解。家長則可以試著用游戲、零食等方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安靜下來。
2周歲以上的大年齡段孩子,尤其是2-3周歲的孩子,正在經歷第一個叛逆期(青春期是第二個叛逆期),他開始樹立自我意識,有了自己的想法,而且急於表現。對這樣的孩子只能多加引導,而且要用委婉的方式,不能用強硬的語氣教育他。她建議多鼓勵孩子,不僅是父母,也包括周圍的人。
不過,陳潔認為,孩子的“鬧”和大環境分不開。公共場合也分很多種,比如圖書館,周圍的人都很安靜,孩子就不大容易吵鬧。即使吵鬧經過教育,大年齡段的孩子一般都能明白,會糾正自己的行為。而如果在電影院,廣場等本身比較鬧的地方,要求孩子不能吵鬧,孩子多半會反問:那個叔叔(阿姨)說話不是也很響么?這樣的問題,家長又怎麼解釋得了呢?
當然,孩子畢竟要走向社會,融入集體。集體有集體的規則。陳潔覺得,在不影響他人的情況下可以充分張揚個性,但到了集體中時要有自製力和約束力。家長平常要言傳身教,營造較好的家庭氛圍,也可以通過一些童書繪本等教育孩子,這樣更能讓孩子接受。
孩子壞行為背後的原因
一、打人、咬人
這種外在表現的本質原因:
原因一:人的本性就具有天生的攻擊性和掠奪性。
原因二:由於成長的需要,這個年齡的孩子會更多的在為“得”進行著努力,又由於孩子這個階段外在表現方式肢體前置於語言,社會和道德規范還沒有建立,因此“咬人、打人”行為就會在這個年齡階段普遍出現。
原因三:可能孩子對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友到身邊去,他就會覺得受到威脅,然後主動進攻。
原因四:打是排除的意思。有時他想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可小朋友們總是做些他不喜歡的事情,他想把這個事實排除掉。如:他拿個小碗,用土來做飯。小朋友過來就往他的碗里放土,但他不想這樣,因為破壞了他原有的計劃和目標。他對小朋友嚷,但人家不聽,他嚷了幾次,發現不管用,就會動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沒有錯誤,只是不想被打擾,但他的舉動卻是錯誤的。
家長應該針對孩子打人、咬人的不同原因而進行相關的解決辦法。多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多幫孩子交些好朋友。加強孩子用語言來解決問題的能力,教他用語言來和別人表達思想等。
二、插話
孩子打斷別人的談話,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徵引起的,大體在以下幾種情況出現:
1、孩子對講話中的部分內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決心中的“疑問”。
2、別人談的或討論的內容,孩子曾經聽說過或有點似懂非懂,產生“共鳴”、激動,急於想“表現”自己,講一講自己的“看法”。
3、孩子獨自玩耍或獨自嘗試著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難,這時他急於求得幫助,可能會不顧場合打斷別人的談話。
家長面對孩子的插畫問題應注意“因事制宜”。即針對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適當的方式和方法加以引導。當孩子對大人談話內容提出疑問,或遇到困難求助時,千萬不要因一時惱火而當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否則就傷害了孩子的“好奇心”和“自尊心”。家長可以跟孩子講明,談話結束後再解答,還可以再誇獎他一句:“你真愛動腦筋!”這樣孩子是會諒解的。但事後一定要實行諾言,並教育孩子在別人談話時不要隨便地打斷,告訴他這樣做是不禮貌的。
三、撒謊
撒謊是孩子們成長過程的一個正常部分。三四歲的孩子常常分不清現實和他們的幻想。這個階段的孩子想像力非常豐富,在豐富的想像力和表現力發展的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即興地、隨意地把自己聽到的故事或看到的事物想像加工後套用到現實的人或事上去,出現沒有邏輯、不真實的“撒謊”。但是他們的這種撒謊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屬於幻想型撒謊。
五六歲的孩子已經能夠分清現實和幻想,而且也能夠理解他們的行為所帶來的後果,知道哪些行為會讓父母不高興。當他們做錯事的時候,他們也會感到內疚。這個階段,孩子撒謊可能是為了逃避懲罰或為了讓父母高興。
⑤ 小孩子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作為家長該如何教育
引言:在商場、地鐵、電影院,這些較為封閉的公共場合的時候,總有一些孩子在大聲的喧嘩,很影響群眾的心情,又讓人束手無策。這個時候應該怎樣處理?
三、在公共的場合保持安靜,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小孩子沒有自製力,在公共場合吵鬧很大,通常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屬於心智發育未成熟所導致的一些行為。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很多成年人喜歡在高鐵電影院等封閉場所外放聲音,大聲喧嘩。屢次勸阻,卻得不到有效的制止這個時候就應該採取強制的措施從而維護公共場所的良好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