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黨史學習教育的六個一批是什麼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黨史學習教育的六個一批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9-05 04:04:13

A. 學習教育黨史學習教育什麼的學習黨的路線

"學習教育黨史"是指中國共產黨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黨性教育、理論學習等方面的活動。具體來說,學習教育黨史的內容包括:
1.黨的基本路線教育。即引導黨員幹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黨的歷史教育。即引導黨員幹部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革命斗爭史、建設發展史,加深對黨的認識和信仰。
3.黨的思想政治檔掘教育。即引導黨員幹部學習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轎遲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黨的思想理論,提高黨員幹部的思想政治素質。
4.黨的先進性教育。即引導黨員幹部認識黨的先進性,增強黨員幹部的先進性意識,提高黨員幹部的先進性素質。
5.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即引導黨員幹部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行帆核密切聯系群眾,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總之,學習教育黨史是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舉措。通過學習教育黨史,可以引導黨員幹部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B. 黨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黨史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黨的歷史和發展: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和發展過程,掌握各個時期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策略和實踐,了解黨的偉大成就和歷史性貢獻。

2. 中國革命史:了解中國近現代史上各個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背景,掌握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道路和歷史成果。

3. 黨的理論和科學:學習黨的理論和科學,深入理解黨的基本路線、總任務、總方針和各項基本政策,明確黨的統一戰線、民族、宗教、文化等政策。

4. 黨的作風建設:了解黨的作風建設,重視黨員幹部的思想道德修養,倡導良好的領導方式和工作作風,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

5. 中春肢宴外政治制度:了解中國和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深入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中華民族有關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傳統。

通過學習這些內容,可以增強黨員幹部的黨性觀念和歷史使命感扒銀,提高政治素質和領導水平飢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C. 黨史知識

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簡稱。是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7月1日成立以來整個發展過程的全部歷史。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的情況、黨章的不斷完善過程、黨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組織建設和發展狀況、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全部史實的記載.
中共黨史是政黨史,是專史,它研究建國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其主要內容,一是怎樣執政,即怎樣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一方面通過憲法和法律把它們變成國家的意志,貫徹到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一方面通過其各級組織、各級幹部,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運用廣泛的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宏偉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二是執政黨自身的建設,包括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黨的隊伍的發展、壯大,黨的幹部的培養教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發展,黨紀黨規的確立和監督、檢查,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等等。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共產主義組織。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建立以後,開展了多方面的革命活動。為了廣泛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統一建黨思想,1920年9月,上海發起組把《新青年》雜志(從八卷一號開始)改為黨的公開刊物;同年11月,又創辦了《共產黨》月刊,在全國主要城市秘密發行,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第一個黨刊。新青年出版社還翻譯出版了《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等馬克思列寧主義經典著作,以及多種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小冊子。各地共產主義小組又創辦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在上海有《勞動界》,北京有《勞動音》和《工人月刊》,濟南有《濟南勞動月刊》,廣州有《勞動者》等,對工人進行階級意識的啟蒙教育。在此基礎上,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深入工人群眾,舉辦工人夜校,建立工會組織。各地還建立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發展了一批團員,青年團成為黨的有力助手和後備軍。1921年3月,在俄共遠東局和共產國際的建議和支持下,召開了各共產主義小組的代表會議,發表了關於黨的宗旨和原則的宣言,並制定了臨時性的綱領,確立了黨的工作機構和工作計劃,表明了黨組織對社會主義青年團、工會、行會、文化教育團體和軍隊的態度。這次會議為黨的成立作了必要的准備。維經斯基回國不久,1921年6月,共產國際派馬林等到上海。他們建議召開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上海黨的發起組在李達的主持下進行了全國代表大會的籌備工作,並向各地黨的組織寫信發出通知,要求各地選派兩名代表出席大會。來自北京、漢口、廣州、長沙、濟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7月23日全部到達上海。1921年7月23日?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中共成立初期大事簡記
1921 7.23-8月初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月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 11月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發出通告,對黨的組織.宣傳工作作出部署。 1922 1.12 香港海員大罷工 1.21-2.2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 5.1-5.6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 5.5-5.10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 7.16-7.23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29-8.30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全體會議 10月 中共中央從上海遷到北京 10.16-10.26 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 1923 2.4-2.9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二。七」慘案發生。 2.27 中共中央發表《為吳佩孚慘殺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 3.3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發表《就京漢鐵路罷工工人流血件告中國鐵路工人書》。 4月 中共中央由北京遷回上海。 6.12-6.20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 中國共產黨理論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廣州創刊 7.1 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前鋒》月刊在廣州出版。 7月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對於時局之主張》。 8.20-8.25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 10.20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周刊在上海創刊。 11.1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辦「上海書店」。出版發行《向導》.《新青年》.《前鋒》 等雜志。 11.24-11.25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三屆一中全會。 11.28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通過《關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 12.25 中共中央發出《第十三號通告》。1924 1月初 中共中央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在上海舉行聯席會議。 2.7 全國鐵路總工會成立。 2月 中國共產黨召開三屆二次執行委員會會議。 5.10-5.15 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在上海召開。 6.17-7.8 共產國際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 7.3 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學。 7.15 廣州沙面工人大罷工。 9.10 中國共產黨發表第三次對時局的主張。 11.19 中國共產黨發表第四次對時局的主張。
中共黨史簡介
黨的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黨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黨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黨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年五大召開,大會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黨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4年,中央紅軍進行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 1935年長征過程中,遵義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救亡民主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發生後,日本帝國主義開始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也開始進行全國性抗戰。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40年,百團大戰由總司令朱德和副總司令彭德懷指揮。 1941年根據地經濟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減租減息和大生產運動。 1942 年延安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經過激烈的爭論,簽訂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又名《雙十協定》。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黨的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948年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後,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黨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鄭重地向全國人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黨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後的首次大會 1974 年,中國趕走南越侵略軍,收復西沙群島。 1975 年的全面整頓工作由鄧小平主持進行。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這一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大會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准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定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後,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黨的十七大: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大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D. 學習黨史教育什麼

學習黨史教育內容如下:

學習黨史教育是指通過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黨的思想、黨的路線、黨的組織和黨的事業等內容,加深對黨的歷史使命、光榮傳統和偉大成就的理解,培養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黨員和廣大群眾的黨性觀念和黨的意識。

學習黨史教育可坦橘以通過多種形式進行,如閱讀黨史著作、參觀黨史紀念館、聽取黨史講座等。通過系統學習和深入了解黨的歷史,可以增強黨員和廣大群眾的黨性觀滲信棚念和黨的意識,提高政治素質,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