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作文教育方法有哪些
擴展閱讀
送同學小禮物送什麼 2025-02-02 09:53:46
k線基礎知識什麼是k線 2025-02-02 09:48:57

作文教育方法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9-02 22:36:24

A. 教學生寫作文有哪些方法

1. 如何教中學生寫作文技巧

習作水平的高低就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

可談文色變的學生大有人在,老師往往也會感到無從下手,問題出在哪?我認為主要是學生的生活范圍有限,缺乏觀察力,感受生活能力沒有養成,習作素材有限,心裡有話倒不出。對此,我就對於如何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老的話精闢地道出了習作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只有投入到生活中去,體驗人間真情,豐富個人情感,積累習作素材,習作時才有事可敘,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聲有色,亦情亦景。才會使讀者讀起來有滋有味,妙趣橫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動手寫寫的好習慣。正所謂肚中有墨,何愁倒不出。

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裡的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打開他的創作的泉源,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之間的眾多的關系。

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去體驗;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置身於大自然中去玩賞,在玩賞中觀察,玩中感悟,賞中習作。要讓學生真正做到四帶:帶好自己的眼仔細看;帶好自己的耳認真聽;帶好自己的腦邊想邊體驗;帶好自己的筆做必要的記錄。

我在教學中堅持讓學生寫日記,要學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發現生活中的精彩鏡頭,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感悟深刻的一剎那,盡量拓寬學生的活動場所。我往往利用答神課前五分鍾及課外活動課的時間,讓學生讀自己的日記,師生共同評比,評出具有獨特發現、獨特體驗的好日記。

這樣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寫日記不再流於形式,日記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了。學生也日漸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促使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為習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二、創設情境,感受真實生活親身經歷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可貴的寫作,有了切身體驗才能動於中,發於言。倘若教師命題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又怎能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呢?學生只能在萬般無奈下去胡編亂造,寫出的文章只能是語無倫次,前後矛盾,缺乏真情實感。

因此教師應適當地創設情境,給予學生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用眼、鼻、舌、手去攝取生活素材,讓學生眼中有物,方能筆下有文。特別是聽了齊白堅教授快樂大作文的觀摩課,更是使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齊白堅教授善於創設原始的情景,讓學生運用眼、耳、手、鼻、舌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學生獨特的體驗,適當指導學生寫作的基本要點,放手讓學生戚扒在興趣盎然的高漲情緒中學會作文。回到學校,我馬上利用兩節課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吹氣球》比賽,布置了比賽的規則,在三分鍾內誰吹得最大,誰就取勝,當然氣球吹破的被淘汰。

在比賽過程中我適當地引導學生做到眼、耳、腦、筆並用,比賽結束後,我便讓學生動手寫作,一節課時間學生就把自己的作文寫好了,個個同學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往日寫作時的愁眉苦臉已盪然無存。當然,每一次習作都不可能先表演後再習作,這就需要老師放慢記憶鏡頭。

盡管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但由於心理上的抵觸,無法進入再現情景或再現時印象、感悟不夠深刻。此時,教師必須善於用豐富的語言組織、啟發清仔虧或用生動的圖片、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放鬆心情,喚起對當時的人、景、情感的回憶。

在教師隨風潛入夜的引導中,往事就猶如電影回放一樣清晰地浮現於學生的腦海中,此時提起筆寫作也就水到渠成了。三、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好詞佳句人是樁樁全靠衣妝,其實文章也一樣,准確華美的詞句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葉聖陶先生也說過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足見積累對寫作的重要性。

積累豐富的詞彙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大量閱讀既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感,又可為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豐富學生的詞彙。

反之學生閱讀量太少,積累的詞彙有限,學生的作文也只能是茶壺裡面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內心不能盡情表達,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吸眾家之所長,要求學生多讀、多想、多記、多用,豐富大腦,寫作時這些好詞佳句就能准確地為自己的文章增添光彩。當然積累好詞佳句不能靠一朝一夕,要持之以恆,積少成多。

同時還要注意積累的方法。我在指導學生閱讀習作中,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勾、背、寫好詞佳句,積累的內容可以是名人名言、詩句或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優美句子,也可以是人物外貌,或細節描寫的句子,也可以是好的開頭和結尾或新穎的題目。

平時有空時拿出來讀讀背背並默寫下來。我總是利用課外活動課開放學校圖書館,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

每個星期五下午的活動課讓學生展示該星期積累的好詞佳句,表揚課。

2. 怎樣教小學生寫作文

教小學生寫作文的前提仍是激發他們的興趣,這是一條寫作教學公認的真理了。

因為在新課標已明確指出「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與人交流」,寫作是一次模擬嘗試與人交流溝通的活動;而且在認知教學理論中,「學習的基礎是學習者內部的心理結構」,所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也恰好體現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那麼如何培養小學生寫作的興趣呢?其中最主要的一點是鼓勵他們寫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像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尤其是對有創意的表達應予以肯定,調動他們寫作文的積極性。根據他們想表達的渴望,克服了怕寫作文的心理。

而寫作教學中提倡「先放後收」的建議,就是給小學生提供一個學會表達自己真情實感的平台,激發興趣,然後再慢慢地向審題方面靠攏,這樣就解決了寫作中「無話可說」的尷尬局面。有了興趣只是寫作的心理需求,但從想到寫還需一大步的跨越。

對於小學生寫作文的基礎,第一要緊的是注重基本功訓練:組詞、造句、成篇。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練習過程。

組詞,體現了字與字之間的結合魅力,如動賓搭配是動作的表達,偏正結構是潤色的作用。造句,特別是擴句,培養了小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訓練想像能力。

成篇,要求有條理地表述,清楚地展現邏輯順序。而這些訓練都是基於他們留心周圍事物,關注日常生活和豐富自己的見聞,學會積累寫作素材。

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從生活的聯系中給予恰當的指導,擴大寫作文的內容。產生的興趣和基本功的訓練並不能代表寫好了一篇習作,而只是說明了習作的完成。

要寫好一篇習作,少不了寫作技巧的運用。寫作技巧又因內容的表達不同而有所不同。

如寫人,必須抓住人的性格特徵和思想感情,可從外貌、動作、語言、心理活動;寫事,注意事件的完整性表述,把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交代清楚,要抓住重點;寫景,注重的是形狀、色彩、聲音、靜態、動態的特徵和空間順序的合理安排。但是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指導,如果只是做到這一步而不往下走,那麼就會使學生感到空洞與抽象。

那麼下一步應該是什麼呢?我主張從摹仿入手——這是訓練他們寫作技巧的一個很好方法。分模版來摹仿,先給範文,再講規則,最後進入實踐操作,遠離了理論的抽象性,同時也無形中讓他們掌握了寫作規律。

當他們都對各個版塊的技能熟練了,作為教師的作用又凸顯了——引導他們靈活地選擇技巧構思屬於自己風格懂得寫作,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寫作教學是一個永遠都說不盡的話題,而教小學生寫作的方法同樣是見仁見智的悖論。

不過,這個環節的關鍵是老師的適當指導——老師是最好的啟蒙者。

3. 小學生寫好作文要經歷的幾個步驟

如何教小學生寫作文教了十幾年的語文,我在教孩子寫作文時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方法。

經過深思熟慮後,發現我在寫作教學中存在幾個誤區: (1)是在教學方法上人為的為寫作設置條條框框,本來孩子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情,完整、順利、清晰地寫下來就是一篇好作文,但老師在孩子寫作文前卻先說立意、選材、詳略、開頭、結尾等等一大套寫作理論,還沒寫作文就把孩子的寫作念頭嚇回去了,孩子放不開手腳去寫。 (2)是不注重孩子思維方法的教育,寫作文在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寫思想和想法,大人寫大人的思想,小孩寫小孩的思想,而我們的教育以填鴨式為主,制約了孩子思維的展開。

(3)是錯誤的估計小學生的寫作能力,給小學生寫作人為地限定字數。如規定孩子寫的作文應該在多少字以內,作文選上也寫明300百字作文,400字作文等,其實有話多寫,沒話少寫不要限制孩子的寫作字數,報紙上報道的八九歲的孩子寫小說的例子不是有的是么?有的孩子在四年級的時候用三天時間就能寫5000多字的小說,並且寫得頭頭是道。

(4)是在孩子小時候不注重教他們寫作,等到了初中高中再給孩子「惡補」,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誤區寫作和語言一樣年齡越小學的越快。 (5)教育孩子寫作文要從孩子低齡時入手,因為這時的孩子一派天真,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你想讓他怎麼寫他就會怎麼寫。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方面放手讓孩子去寫作:一是採用例證的教育方法,培育孩子的因果邏輯思維方式。有因就有果,每一個觀點都要有例證和說明來支撐是事物發展和存在的規律,培養孩子的因果邏輯分析能力,對孩子寫作大有好處。

舉幾個例子:如果說這個山多美呀,就包括樹美、水美、人文景觀美等等各個方面。說小明學習好,就包括小明語文好、數學好、平時考試成績好、課堂上回答問題好等各個方面。

每一個小的方面又可以是一個分觀點,可以用更小的實例來支撐,例如說樹美可以再從樹的疏密、高矮、形狀、姿態等各個方面來寫,依次類推。如果注意到了這些,孩子寫起作文來就會言之有物,寫出來的作文內容也會豐富充實。

二是自然的教育方法,消除孩子寫作狀態進入的障礙。在剛開始教孩子接觸作文時不要給孩子設置條條框框,不要給孩子講立意、選材、詳略等大道理。

我初中時怕跑題想了好多內容不敢寫出來的情景到現在還記憶猶新,我想有這種經歷的不會只有我一個,因此要讓孩子放手去寫,盡量寫得長一些、細一些、多一些。尤其是記敘文只有寫得長一些、多一些,才能寫得詳細細致,另外也便於修改。

每次寫作文都是寫一些概括性的句子的孩子要想使作文快速提高難度很大。 三是運用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本質,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

聯系是事物的本質,培養孩子聯系的思維方法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好處。例如說讓孩子寫山就要使孩子聯想到樹、水、花、鳥、登山的人、有關山的傳說等等一系列事物。

如果寫上學路上不光要讓孩子想到上學路上發生的具體事件,還要讓孩子看到上學路上的建築變化,四季風景、人間萬象等等方面,開闊孩子的思維。 總之,讓他們「放手去寫,大膽去寫,熱情地去寫,用我的心去寫。

我手寫我心,沒有我寫不好的作文!」 以上是我對小學生寫作教育的一點看法,不一定全對,但確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願對為孩子寫作文不好而發愁的家長們有一些借鑒意義。

4. 如何教中學生寫作文技巧

習作水平的高低就是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

可談文色變的學生大有人在,老師往往也會感到無從下手,問題出在哪?我認為主要是學生的生活范圍有限,缺乏觀察力,感受生活能力沒有養成,習作素材有限,心裡有話倒不出。對此,我就對於如何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一、培養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葉聖陶先生說過: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猶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停。葉老的話精闢地道出了習作與生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只有投入到生活中去,體驗人間真情,豐富個人情感,積累習作素材,習作時才有事可敘,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感可發,寫出來的文章才能有聲有色,亦情亦景。才會使讀者讀起來有滋有味,妙趣橫生。

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養成細心觀察、用心思考、動手寫寫的好習慣。正所謂肚中有墨,何愁倒不出。

與此同時,教師必須教給他們觀察的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一個孩子就其天性來說都是詩人,但是要讓他心裡的詩的琴弦響起來,要打開他的創作的泉源,就必須教給他觀察和發覺各種事物之間的眾多的關系。

教師應鼓勵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發現,去體驗;鼓勵學生走進大自然,置身於大自然中去玩賞,在玩賞中觀察,玩中感悟,賞中習作。要讓學生真正做到四帶:帶好自己的眼仔細看;帶好自己的耳認真聽;帶好自己的腦邊想邊體驗;帶好自己的筆做必要的記錄。

我在教學中堅持讓學生寫日記,要學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發現生活中的精彩鏡頭,用自己的聰明智慧感悟深刻的一剎那,盡量拓寬學生的活動場所。我往往利用課前五分鍾及課外活動課的時間,讓學生讀自己的日記,師生共同評比,評出具有獨特發現、獨特體驗的好日記。

這樣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寫日記不再流於形式,日記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了。學生也日漸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促使學生真正成為生活的主人,做生活的有心人,為習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二、創設情境,感受真實生活親身經歷對學生來說是一種可貴的寫作,有了切身體驗才能動於中,發於言。倘若教師命題內容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沒有真實的生活體驗,又怎能激起學生表達的慾望呢?學生只能在萬般無奈下去胡編亂造,寫出的文章只能是語無倫次,前後矛盾,缺乏真情實感。

因此教師應適當地創設情境,給予學生真實的感受,引導學生用眼、鼻、舌、手去攝取生活素材,讓學生眼中有物,方能筆下有文。特別是聽了齊白堅教授快樂大作文的觀摩課,更是使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齊白堅教授善於創設原始的情景,讓學生運用眼、耳、手、鼻、舌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和學生獨特的體驗,適當指導學生寫作的基本要點,放手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高漲情緒中學會作文。回到學校,我馬上利用兩節課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吹氣球》比賽,布置了比賽的規則,在三分鍾內誰吹得最大,誰就取勝,當然氣球吹破的被淘汰。

在比賽過程中我適當地引導學生做到眼、耳、腦、筆並用,比賽結束後,我便讓學生動手寫作,一節課時間學生就把自己的作文寫好了,個個同學臉上洋溢著喜悅的笑容,往日寫作時的愁眉苦臉已盪然無存。當然,每一次習作都不可能先表演後再習作,這就需要老師放慢記憶鏡頭。

盡管學生在平時生活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習作素材,但由於心理上的抵觸,無法進入再現情景或再現時印象、感悟不夠深刻。此時,教師必須善於用豐富的語言組織、啟發或用生動的圖片、美妙的音樂讓學生放鬆心情,喚起對當時的人、景、情感的回憶。

在教師隨風潛入夜的引導中,往事就猶如電影回放一樣清晰地浮現於學生的腦海中,此時提起筆寫作也就水到渠成了。三、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好詞佳句人是樁樁全靠衣妝,其實文章也一樣,准確華美的詞句更富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葉聖陶先生也說過寫東西靠平時的積累,不但著作家、文學家是這樣,練習作文的小學生也是這樣,小學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以前的知識、語言、思想等方面的積累。足見積累對寫作的重要性。

積累豐富的詞彙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導學生大量閱讀。大量閱讀既可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感,又可為學生積累寫作的素材,豐富學生的詞彙。

反之學生閱讀量太少,積累的詞彙有限,學生的作文也只能是茶壺裡面煮餃子有貨倒不出,內心不能盡情表達,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博覽群書,吸眾家之所長,要求學生多讀、多想、多記、多用,豐富大腦,寫作時這些好詞佳句就能准確地為自己的文章增添光彩。當然積累好詞佳句不能靠一朝一夕,要持之以恆,積少成多。

同時還要注意積累的方法。我在指導學生閱讀習作中,要求學生在閱讀時勾、背、寫好詞佳句,積累的內容可以是名人名言、詩句或運用各種修辭手法的優美句子,也可以是人物外貌,或細節描寫的句子,也可以是好的開頭和結尾或新穎的題目。

平時有空時拿出來讀讀背背並默寫下來。我總是利用課外活動課開放學校圖書館,引導學生多讀書,多積累。

每個星期五下午的活動課讓學生展示該星期積累的好詞佳句,表揚課。

5. 如何教學生寫作

孩子要會寫文章,先得學會敘述。

連一件事情都說不全,如何能寫得了那狗屁教師要求的800字? 要想孩子會敘述,家長先要做示範。 好多家長只在和孩子一起寫作文時,才會敘述事情,平時根本就是直奔結論。

一. 給家長布置第一個作業:每天至少講一個故事給孩子聽,而且要繪聲繪色。 不要叫,不一定非得是格林童話、安徒生,只要是你身邊發生的事就行,但得詳細說,不是完成任務式的,是生動形象的。

------寶寶,老媽早上送你去回來,走到校門外時,呀,天灰濛蒙的,細細的雨密密地下下來,老媽頭上都是小小的水珠,象戴了很多珍珠呢。馬路上都濕了,有的地方還積了水,踩上去 「啪啪啪」的。

老媽走到一條溝邊上,想跨過去,那知道腳落下去的地方有塊橘子皮,腳站不穩了,啊呀呀,連搖五下手臂都沒站住,就聽見「叭踏」一聲,你猜怎麼了? -------哈哈哈,媽媽摔倒了!! -------媽媽摔了個四仰八叉,半天起不來呢! 平時你一定這樣說:媽媽今天摔了一跤。數一數,才幾個字?再到上面數一下,是幾個?而且你那樣說,根本就沒讓孩子參與的意思,小孩子才聰明,知道你沒拿他當個人呢,他以後就沒自信在你面前說事情。

你詳細地說的好處只少有兩個:第一,孩子有豐富的想像力,他會在腦子里演義你說的情景,對不對得上號沒關系,只要他入情入景就好。第二,他感受到你的重視,他以後會更多更積極地參與。

二. 好了,下面是第二個作業:引導孩子完整敘述。 不能光你講,也得讓孩子講。

每個家長都會問孩子在學校的事,但都是讓孩子做是非題或者選擇題,孩子還沒開始敘述,就被你生生地封殺了。 -------媽媽,媽媽,我告訴你一件事。

(熱切拉扯著媽媽的衣服) -------說吧,快說,媽媽正幹事呢。(正眼也不看) -------媽媽,今天小明和小傑打架了。

-------啊?有沒有打你啊?(有,沒有) -------沒有。 -------教師知道了嗎?(知道,不知道) -------知道了。

-------小朋友打架對不對啊?(對,不對) -------不對。 -------你不要去打噢! -------嗯。

-------下次有小朋友打你,你就去告訴老師。 -------(無語) -------媽媽說的聽見了嗎?有沒有聽見啊? -------聽見了~(轉身跑掉了。)

-------這孩子,唉~(無限惆悵狀) 你是不是這樣問的?多無趣啊,教師一定已經教育一通了,你又來,煩不煩呢?久而久之,小孩就懶得和你說事了,活活憋死你。 -------媽媽,今天小明和小傑打架了。

-------是嗎,快說給媽媽聽聽(放下手裡的活,至少,邊幹活邊正視著孩子。)是什麼時候的事啊?(記述文六要素之發生時間-------要讓孩子准確說出上午、第幾節課等) -------在什麼地方吵起來的啊?(六要素之發生地點------准確說出具體地點及特徵) -------怎麼就會吵起來呢?(六要素之事情的起因) -------後來呢?(六要素之事情的經過。

注意了,這個是重點,一定讓孩子講得繪聲繪形,可以和孩子一起模擬動作、情態及雙方的情緒反應等。多用象聲詞、形容詞。

當然要注意別將嚴肅的事情演示得太過輕松滑稽。) 比如:你是怎麼看出小明的拳頭很有力?(看到小明的臉憋得紅紅的諸如此類) 小傑被打的地方怎麼樣了? 小傑哭的聲音有多大啊? ------- 六要素之事情的結果,我就不多說了,你自己會問了吧?總之,整個過程要全心全意,並且愉快自然,讓孩子非常願意告訴你事情。

其實,只要你會全心參與孩子的話題,他是很願意什麼都告訴你的。 你經常這樣提問,孩子就會在觀看事情發生時注意那些你會問的東西(記敘要素),你願意和他分享過程,他就會繪聲繪色。

好了,完整有了,生動也有了,只要給他一件事情,400~500百字應該沒問題了。 還有300字怎麼湊,今天累了,明天再告訴你吧。

如果你覺得我說得在理,對你很有幫助,啊,學費的事嘛就算了,記得到我的網站里來捧下場就行了。 明天見。

三. 現在,進入第三個步驟:讓孩子學會從多方面多角度敘述。 平板記敘,就只停留在記流水帳的階段,在記敘事件中,只要遇到能感受的事,就得設法調動所有的感官,讓孩子體會各種感覺器官帶來的不同感受及它們之間融合後的奇妙和哲理。

端上一碟菜,招呼孩子: ------閉上眼睛,用鼻子聞聞,說出菜里都有哪些氣味?(醬、蔥、蒜、菜香、酒、糖等) ------看看有幾種色彩?看到顏色好看的菜,身體會有什麼反應?(嘴裡會有口水、肚子會更餓等) ------嘗一嘗,細細感覺,說一下嘴裡的各種感覺。(鹹淡軟硬等) 父母再講一下整個燒制過程,重點介紹各種用料對最後結果的作用。

再來,讓孩子一起幫你挑衣服。 ------顏色、款式、質地、價位、年齡、適合穿著的場合等等。

生活中隨時隨處隨事都可以對孩子進行訓練。要注意,所有的活動都是互動,是互相補充,涉及的方面越多越好,角度越新奇越好。

四.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個作業:培養孩子有自己的觀點。 中國教育最大的失敗就是生硬地扼殺孩子們的想像力、創造力,所用的手段則是直接將大人們的看法、觀點強加給孩子,只要孩子有不同於你的東西,一概否定。

家庭、學校、社會統統都是這樣。 我帶孩子們去看了一場電影,回來下達指令:用最少的字,寫下看後的感覺。

(很愉快的一件事,如果讓他。

6. 如何教好學生寫作文

首先,要幫助學生克服對寫作文的恐懼感,每天在心裡自我鼓勵說「我不怕寫作文,我最愛寫作文」(建議每天早上起來時這樣自我催眠一遍),這是心裡上的暗示。

下面就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方法了: 1、留心觀察身邊的人、事、物,把你印象深刻的人、事、物,以及你感興趣的人、事、物記錄下來,作為**記、周記。養成寫周記、**記的習慣,一開始哪怕是記流水賬也沒關系,最重要的是記下那些人、事、物。

這些**記、周記可以作為你以後寫作文的素材,有用得上的就可以直接拿來用了。 2、沒事就多翻翻詞典,多積累一些辭藻,抄錄下來,寫作文的時候可以用得上。

3、多看看名家名作(建議一開始看一些短篇的文章,比如雜文、微型小說等等),學習裡面的行文結構、遣詞造句的方法等等,把好詞好句抄錄下來,寫作文是可以引用這些好詞好句,還可以模仿這些名作的行文結構、遣詞造句的方法。 最後,介紹個行文結構方法:總(總起)——分(分敘)——總(總結),對於不拿手寫作文同學來說,這種三段式結構最好掌握,而且更容易得高分!切記:在開頭時簡要點題(不要啰嗦,直接點題,闡明中心思想);結尾時也要再簡要點題,做到前後呼應、畫龍點睛(也要簡潔、不羅嗦)。

這樣便於老師批改時看到你的中心思想,老師都很喜歡這樣的行文思想,分數會打得高些。 註:記得行文時要始終緊扣中心思想啊。